昆虫多样性与生态功能
过度放牧对全球大多数草地群落造成严重威胁。蜜蜂是草地群落中的关键传粉类群, 放牧可能引起群落中植物多样性和巢穴资源变动, 从而对蜜蜂多样性产生不利影响。然而, 在放牧历史较长和放牧管理良好的群落, 放牧对蜜蜂多样性也可能存在正面或中性的影响。因此, 放牧如何影响蜜蜂多样性及其在生态修复中的作用还需要深入研究。本研究整合已有文献资料以及近年来的研究实践, 提出通过整合蜜蜂物种丰富度、功能多样性、系统发育多样性, 以及传粉网络特征等与生态系统功能密切相关因素的研究, 能够更加准确地认识蜜蜂多样性在生态修复过程中的动态变化以及存在的问题。对于草地退化程度较低的地区, 建议通过有效的放牧管理, 利用草地群落自身的复原力实现蜜蜂的逐步修复。而对于草地退化严重的地区, 则需要在实行放牧管理的基础上, 通过人为干预的辅助再生策略加速生态修复进程, 如补播草种增加花多度和提供适宜蜜蜂的筑巢环境等。补播草种的筛选和组合要综合考虑其在传粉网络中的角色, 以及花特征和花期物候等因素, 确保蜜蜂在不同花期均能获得足够的食物。针对我国南北方不同草地类型开展蜜蜂丧失机制的调查, 并有针对性地制定蜜蜂的生态修复策略, 具有重要意义。
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是极具危险性的外来入侵物种, 研究海岛在城市化发展中红火蚁发生程度的空间格局及驱动因子, 对保护海岛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福建省东部的海坛岛为例, 运用核密度、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红火蚁发生程度空间格局, 进一步运用地理探测器揭示环境因子(8种)、社会经济因子(10种)以及两类因子交互作用对红火蚁发生程度的影响。结果显示: 研究区红火蚁发生程度空间密度表现为不均匀聚集特征, 农田发生程度最为严重(高-高聚集)、园林绿化用地次之(高-低聚集和低-低聚集)、居民区周边最轻, 且发生区域呈现正向空间自相关关系。18种影响因子对红火蚁发生程度空间分异解释度的q值范围为0.014-0.278。从整体上看, 两类因子对红火蚁发生程度的影响存在差异, 且社会经济因子q值平均数高于环境因子。对红火蚁发生程度影响最大的经济因子是农村人口数量(q = 0.278), 其次为乡镇面积(q = 0.268)。在环境因子中, 土壤类型(q = 0.172)和年均降水量(q = 0.149)的影响力较强。环境因子与社会经济因子两两叠加作用都将正向增强红火蚁的发生程度, 其中, 乡镇面积与邻近景区距离、年均降水量与邻近景区距离两组因子交互作用对红火蚁发生程度的影响力最大(q = 0.466)。本研究结果表明农业耕作、城镇化建设中绿化苗木引种、道路交通运输对海岛型城市红火蚁发生程度的空间格局起到关键性作用。因此, 在防控中不仅要加强对调运苗木和往来货物的检疫, 还应采取因地适宜的防控措施, 有效抑制红火蚁种群数量和扩散速度。
斑块状造林是当前国内营建人工林的主要方式之一, 在林内不同斑块间形成了大量的边缘环境。为探究人工林斑块间边缘效应的生物多样性特点, 本文基于北京平原造林中的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林-国槐(Styphnolobium japonicum)林、国槐林-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林、栾树林-桧柏(Juniperus chinensis)林、旱柳(Salix matsudana)林-杜仲(Eucommia ulmoides)林4种树种组合, 选择与植物具有营养关系的蛾类为研究对象, 采用非度量多维尺度(NMDS)排序、Anosim分析、物种多样性指数等对蛾类数量、物种组成与多样性进行分析; 并基于林下植被特征因子调查, 使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了植被特征因子与蛾类群落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 本研究共采集到蛾类4,428只, 分属于24科144种。(1)斑块边缘的蛾类物种组成与斑块内存在差异, 边缘独有种比例占所在样地组合物种数的13.59%-18.32%。(2)边缘物种多样性指数多为相邻斑块中间值或略高于斑块内; 旱柳林-杜仲林边缘的Simpson指数显著高于杜仲林斑块,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显著高于旱柳林斑块, Pielou均匀度指数显著低于杜仲林斑块。(3)蛾类Simpson指数与植被的平均高度和平均盖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而蛾类物种数与植被的平均高度和平均盖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4) 4种边缘类型的边缘效应均呈正效应(IH′ >1), 其中旱柳林-杜仲林边缘的边缘效应强度最低(IC = 0.915185808)。斑块状人工林的边缘中存在对生境变化产生响应的蛾类类群, 这是斑块状人工林生物多样性提高的基础。不同树种组合斑块的边缘效应所呈现的生物多样性特点不同, 可能存在优势物种暴发的风险。本研究可为后续造林及林分管理提供指导意见。
中华蜜蜂(中蜂, Apis cerana cerana)和意大利蜜蜂(意蜂, Apis mellifera ligustica)的传粉对维持植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而两者传粉行为却有不同。本文旨在比较秋冬期低温情况下中蜂和意蜂本地传粉植物多样性。在秋冬期, 观察和统计杭州下沙高教园区内中蜂和意蜂传粉过程中采集花粉的蜜蜂数量, 收集采集蜂携粉足内的花粉团后, 分别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获得的花粉形态特征初步鉴定花粉种类, 然后利用核酮糖-1,5-双磷酸羧化酶(ribulose 1,5-bisphosphate carboxylase, rbcl)基因引物扩增相应植物DNA条形码序列进一步明确花粉种类。最后综合分析秋冬期, 中蜂和意蜂采集花粉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 中蜂和意蜂在秋冬期低温下均可传粉, 但中蜂对低温的适应能力较强, 在上午8:30-9:30其传粉活动频率显著比意蜂高(P < 0.05)。对于不同开花植物, 中蜂和意蜂大多都可以传粉, 但中蜂偏向于采集葎草(Humulus scandens)、月季(Rosa chinensis)、枇杷(Eriobotrya laoshanica)和中华常春藤(Hedera nepalensis var. sinensis)等本土低温开花植物的花粉, 而意蜂采集厚皮香(Ternstroemia gymnanthera)、甘菊(Chrysanthemum boreale)和小百日菊(Zinnia baageana)等花粉较多。在秋冬期低温条件下, 中蜂和意蜂都可为多种植物传粉, 但中蜂对本土开花植物的传粉植物要比意蜂更具有偏好性。中蜂和意蜂在秋冬期传粉多样性和差异调查将有利于进一步完善蜜蜂访花规律和偏好, 为该地区生态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在雌雄同株榕树中, 榕小蜂进入雌花期果后, 既产卵于雌花子房繁殖后代, 也同时为榕树传粉繁殖种子; 而在雌雄异株榕树中, 榕小蜂在雌果中传粉繁殖种子, 在雄果中产卵繁殖后代, 雌雄果内的繁殖任务各不相同。然而, 在雌花期果内榕小蜂产卵和传粉行为是否存在种间差异及多样性、在不同行为上如何分配时间等问题目前还知之甚少。本研究选取既为雌雄同株又为雌雄异株传粉的栉颚榕小蜂类群(Ceratosolen spp.), 适时引入寄主榕树雌花期果, 跟踪观察、定量记录其在榕果内搜索、产卵、传粉的行为, 以及测量与榕-蜂产卵传粉相关的特征, 比较栉颚类榕小蜂在榕树不同繁殖系统和不同性别间的异同。结果显示: 雌雄同株聚果榕(Ficus racemosa)以及雌雄异株木瓜榕(F. auriculata)、对叶榕(F. hispida)和鸡嗉子榕(F. semicordata)与其传粉榕小蜂均执行主动传粉模式。从榕小蜂产卵器长度与雌花花柱长度的匹配看, 雌雄同株果内传粉榕小蜂在部分雌花产卵繁殖后代, 并传粉部分雌花繁殖种子; 而在雌雄异株的雄果内是产卵繁殖后代, 在雌果内则是传粉繁殖种子。栉颚类榕小蜂搜索、产卵和传粉的行为和时间分配表现多样, 在雌雄同株果内前6 h集中产卵, 之后主要传粉, 且单次传粉时间较短; 而在雌雄异株的雌雄果内表现为: 产卵末期进行传粉, 之后拔出产卵器, 然后循环相似行为, 并且单次产卵时间越长, 其传粉时间亦越长, 但对叶榕和鸡嗉子榕传粉榕小蜂的产卵、传粉行为循环不规律。总之, 栉颚榕小蜂单次产卵时间长于传粉时间, 并且在榕树不同繁殖系统和性别的雌花期果内, 传粉榕小蜂搜索、产卵和传粉的行为及时间分配存在差异、表现多样。研究结果首次展示了传粉榕小蜂在雌花期果内产卵和传粉行为的多样性及不同模式, 将为其他传粉昆虫行为多样性的研究提供参考。
为更好地指导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分区, 对自然保护地全境及周边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资源进行科学调查和评估是必要的。独栖性胡蜂是农林业害虫的重要天敌, 同时也是重要的环境生物指示类群。本研究以独栖性胡蜂为指示生物, 于2018-2020年在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境及周边区域使用人工巢管技术和公里网格方案(共计100个调查网格, 网格大小为1 km × 1 km)对南岭典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胡蜂科昆虫多样性、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同时评估了其物种多样性的空间分布与保护区功能分区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共获得4,156根胡蜂类昆虫筑巢巢管和9,973个孵育室, 并鉴定出9种胡蜂科物种, 分布于89个网格, 绘制了其物种丰富度和多度的分布图。结果显示, 海拔、距居民点的最近距离和增强型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 EVI)是影响胡蜂物种丰富度、多度及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 胡蜂科昆虫的物种丰富度、筑巢量和孵育室数量均随海拔升高而显著减少, 且越靠近居民点, 胡蜂科昆虫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但胡蜂群落的α多样性指标与EVI的关系呈先增加后减少的模式。胡蜂科昆虫群落的总体β多样性为0.21, 周转组分为0.05, 嵌套组分为0.16, 显示物种嵌套是该区域胡蜂昆虫群落组成的主要分布模式。距离冗余分析结果表明, 海拔是影响胡蜂昆虫物种周转的显著性因素, 而嵌套组分则不受本文所涉及环境因子的显著影响。保护区外的相对筑巢量和孵育室数量显著高于保护区内各功能区, 但其他α多样性指标则在4个区域间(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和保护区外)均无显著性差异。这表明胡蜂科昆虫在保护区内各功能分区和周边区域之间具有较高的物种相似性, 无明显分布边界。基于研究区域全境网格调查, 本研究首次绘制了车八岭保护区独栖性胡蜂昆虫多样性分布图, 明确了南岭典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胡蜂类昆虫多样性分布及其与保护区功能分区的关系, 建议管理者加强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包括昆虫在内的各类野生动物的监测和保护。
筑巢独栖蜂包括捕食者和传粉者, 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巢管法用于研究筑巢蜂的生物学、生活史、多样性和生态学特性, 但此前较少用于研究亚热带森林中的独栖蜂。经过在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实验(BEF-China)新岗山样地5年的长期定点监测和实验样本积累, 我们发现了独栖蜂的主要类群和发生规律。巢管法共获得128个物种, 隶属于3目25科。其中传粉者占全部独栖蜂的26.6%, 共2科12种, 主要为分舌蜂和切叶蜂; 捕食者约占全部独栖蜂的73.4%, 有4科44种, 以蜾蠃、蛛蜂、泥蜂和方头泥蜂为主; 独栖蜂寄生者有19科72种, 主要类群是麻蝇、蜂虻、青蜂、钩腹蜂和姬小蜂。独栖蜂物种组成中传粉者多样性显著低于捕食者。同时独栖蜂中普遍存在着雌雄羽化异律现象, 即雄性先羽化, 并在越冬个体中更明显。切叶蜂科和方头泥蜂科的发生时间比蜾蠃亚科和蛛蜂科的发生时间更集中。此外, 通过构建独栖蜂及其寄生者的互作网络, 我们发现寄生者多度和多样性受较低营养级寄主的上行控制效应调节。上述结果揭示了对中国亚热带森林地区独栖蜂及其寄生者多样性, 有利于更好地保护野生独栖蜂资源, 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
为阐明影响城市森林昆虫多样性的关键因素, 本研究采用扫网法与马氏网法, 于2020年7月下旬至2021年7月上旬对江苏南京紫金山南麓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针阔混交沼泽地、针阔混交绿道、人工阔叶绿道和人工针叶林6类生境开展昆虫多样性调查。累计采集昆虫9目78科145种59,648头, 其中鳞翅目、半翅目、膜翅目与双翅目的物种数和个体数相对较高。α-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 阔叶混交林昆虫多样性最高, 人工针叶林最低。仅针阔混交沼泽地与阔叶混交林的昆虫群落中等相似, 其他生境昆虫群落均互相中等不相似或极不相似。冗余分析与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虽然各主要昆虫类群α-多样性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存在差异, 但总体而言, 影响紫金山南麓昆虫多样性的环境因素主要为人为干扰程度、人流量、气温、日照时长、降水和海拔, 其中植被人为干扰程度影响最为显著, 干扰程度越强, 昆虫多样性越低。科学地规划和管理植被结构是保护城市森林昆虫多样性的关键。
为了探讨秦岭西段地区蝴蝶群落多样性与生境类型、季节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本文于2020-2021年对该地区不同季节不同生境的蝴蝶群落进行了系统调查, 基于调查结果, 对α多样性进行了趋势和外推分析, 对β多样性进行了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NMDS)和聚类分析, 运用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 GAM)对多样性指数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拟合分析。结果表明, 本次调查共观测到蝴蝶8,898头, 隶属于5科84属169种, 其中个体数量最多的是粉蝶科, 有3,671头, 物种数最多的是蛱蝶科, 有80种。α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 在不同生境类型中, 针阔混交林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 在不同季节中, 夏季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β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 针阔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的蝴蝶群落组成相似性最高, 不同季节间蝴蝶群落物种组成相似性较低, 春季和夏季蝴蝶群落明显聚集, 秋季蝴蝶群落更为分散。广义加性模型拟合曲线表明, 较高的植被异质性可维持蝴蝶群落的多样性; 环境温度处于24-30℃之间时, Pielou均匀度指数较高, 蝴蝶群落结构较为稳定; 环境湿度处于70%-85%之间时, Simpson指数较高。综上, 秦岭西段地区蝴蝶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与生境类型有着密切联系, 随季节的改变蝴蝶群落结构变化明显; 植被盖度、植物丰富度、湿度和温度是维持蝴蝶群落多样性的重要因素。
菌食性管蓟马是土壤动物的重要组分, 它们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植物保护、动物地理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但在我国其分类和物种多样性研究仍有较大不足, 大尺度分布格局形成原因也不清楚。本文基于对我国大部分地区广泛的野外采集调查和国内外多家研究机构馆藏标本的检视, 整理了我国菌食性管蓟马物种名录和地理分布信息, 总结了我国菌食性管蓟马的分类研究现状与简史, 分析了菌食性管蓟马物种多样性的分布格局并探讨了该格局形成原因。目前我国记录菌食性管蓟马237种, 其中管蓟马亚科39属156种, 灵管蓟马亚科22属81种; 竹管蓟马属(Bamboosiella)、剪管蓟马属(Psalidothrips)、网管蓟马属(Apelaunothrips)和全管蓟马属(Holothrips)是物种较多的属, 包含物种数均超过10种; 中国特有73种; 广东、台湾、海南和云南是物种最丰富的省份, 均超过60种, 这些省份都具热带和亚热带气候特征, 适合其生存; 相对多度分析结果表明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森林凋落物层菌食性管蓟马是土壤动物的常见类群; 气温、降水量、食物等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