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2025年, 第6期
    刊出日期:2025-06-20
    珊瑚礁生态系统是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区域,却正面临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双重威胁。实现精准的珊瑚礁鱼类群落监测对评估其生态健康至关重要,但传统的水下目视监测方法依赖专业潜水员,且对大型鱼类记录不足,存在局限性。本期中,丁仲文等(24572)通过对比水下目视调查(UVC)与诱饵式远程水下视频(BRUV)的技术特性,提出二者协同优化礁栖鱼类多样性监测的创新方案。封面展示了这两种技术在水下应用的典型场景,突出了它们各自的独特优势,诠释其技术互补性。封面设计由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黄明攀提供。
      
    研究报告: 植物多样性
    云南樟科植物的多维多样性格局及其环境驱动因子
    陈雯妍, 慈秀芹, 陈筠灵, 刘志芳, 李朗, 李捷
    生物多样性. 2025, 33(6):  24558.  doi: 10.17520/biods.2024558   cstr: 32101.14.biods.2024558
    摘要 ( 142 )   PDF (2601KB) ( 100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物种、进化和功能等多个维度探究多样性格局, 对于深入了解生物多样性和开展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至关重要。云南作为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和全球樟科植物的重要分布中心, 是研究樟科植物多维多样性格局及其环境驱动机制的关键区域。本研究以云南分布的特有性显著且受威胁程度高的樟科植物为研究对象, 通过收集其分布数据, 从物种、进化、功能等3个维度探究云南樟科植物的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 识别其多样性热点区域和特有中心, 解析分布格局的环境驱动因子, 同时对其进行保护优先区识别和保护空缺分析, 为优化云南现有保护体系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结果显示: (1)云南现有樟科植物21属225种, 不同维度的多样性格局存在空间错配; (2)滇东南、滇南、滇西南、滇西北、滇东北, 以及中部的哀牢山-无量山区域是樟科植物的多样性热点区域和特有中心; (3)水分和土壤是主导樟科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的关键环境因子; (4)云南现有的自然保护体系对樟科植物保护不足, 63.4%的保护优先区存在保护空缺, 52.6%的保护优先区位于与周边省份、国家毗邻的狭窄区域中。本研究强调, 精准保护需对多维多样性进行综合分析, 充分了解区域生物多样性的空间分布格局, 从而为制定科学的保护规划提供依据; 同时在云南的保护规划中, 应特别关注与周边省份、临近国家接壤的边缘保护优先区。
    二裂墨角藻谱系多样性模式显示纽芬兰大浅滩存在一个海洋冰期避难所
    张彤云, 胡自民
    生物多样性. 2025, 33(6):  24416.  doi: 10.17520/biods.2024416   cstr: 32101.14.biods.2024416
    摘要 ( 115 )   PDF (6739KB) ( 44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谱系多样性特征推断冰期避难所的位置是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对于理解多样性的起源和进化模式以及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生物资源的保护和管理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线粒体23S rRNA-tRNA-Val基因间区(intergenic spacer, IGS)和COX1对加拿大纽芬兰大浅滩(Grand Banks)的二裂墨角藻(Fucus distichus)种群开展了谱系多样性研究。通过比较北太平洋、西北大西洋和东北大西洋其他二裂墨角藻种群分子数据, 我们发现大浅滩种群的特有基因型数目、单倍型多样性(h = 0.6533)和核苷酸多样性(π = 0.0067)显著高于其他地区(h = 0.1487, Π = 0.0022)。IGS和COX1单倍型网络图及系统进化树则显示大浅滩种群的单倍型与其他地区单倍型之间亲缘关系较远。这些结果表明, 北大西洋东西两岸的二裂墨角藻可能在更新世末期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灭绝, 北极的二裂墨角藻祖先可能在末次冰盛期之前的间冰期侵入到东北大西洋, 继而在随后的间冰期(如全新世)跨过大西洋侵入到北美。二裂墨角藻谱系多样性模式还显示纽芬兰大浅滩东岸的弗莱明角(Flemish Cap)可能是一个潜在的更新世末期冰期避难所。综上所述, 关键地区种群的谱系多样性结果可为深入理解海洋生物进化过程和模式提供重要线索, 进而为遗传资源评估、多样性保护和环境适应等提供科学指导。
    研究报告: 动物多样性
    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小型食肉目动物昼夜活动节律的比较
    黄定旭, 肖文宏, 白小节, 刘邦友, 黎源君, 梁盛, 肖治术, 刘伟
    生物多样性. 2025, 33(6):  24376.  doi: 10.17520/biods.2024376   cstr: 32101.14.biods.2024376
    摘要 ( 148 )   PDF (10080KB) ( 89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具有相似形态特征或功能性状的食肉动物而言, 生态位(如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等)分化通常是它们同域共存的重要机制。其中时间生态位分化的调节性更强, 因而成为促进物种共存更为常见的一种行为策略。目前有关中小型食肉动物时间维度或其协同其他维度生态位分化构建物种同域共存的作用机制, 逐渐被学者们所关注。本研究于2016年12月至2023年10月在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外分别设置2个和1个红外相机监测样区, 每个样区20 km2。相机依据公里网格法布设, 每个网格设置1个相机位点。本文基于中小型食肉动物的独立有效影像数据(2,299次), 通过核密度函数模型对比分析了8种食肉动物的昼夜活动模式。结果显示, 优势种花面狸(Paguma larvata)、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鼬獾(Melogale moschata)和常见种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均表现出夜间活动模式。然而, 猪獾(Arctonyx collaris)、黄腹鼬(Mustela kathiah)、伶鼬(M. nivalis)和黄鼬(M. sibirica)表现为间歇性活动模式, 前2种为该群落常见种, 后2种为偶见种。在此基础上, 利用重叠系数(Δ)对各物种活动节律进行保护区内、外的差异比较。结果发现, 夜行性优势种的活动节律在保护区内外重叠度较高, 花面狸、小灵猫和鼬獾的Δ分别为0.89 (95% CI, 0.79–0.95)、0.92 (95% CI, 0.85–0.97)和0.91 (95% CI, 0.87–0.95), 但是它们凌晨的活动高峰在保护区外较保护区内的早1–2 h结束。常见种和偶见种的活动节律在保护区内、外重叠度较低(Δ < 0.80)。与此同时, 我们对相同位点监测到的优势种和常见种进行了物种间活动节律的重叠分析。结果显示: 花面狸、小灵猫、鼬獾这3个优势种间的昼夜活动节律未表现明显的时间生态位分化(Δ值均 > 0.90); 豹猫和猪獾间的时间生态位分化最为明显, 其活动节律重叠系数最低(Δ = 0.49, 95%置信区间为0.28–0.69); 其余物种组对间显示一定的分化趋势, Δ在0.6–0.8之间。上述结果表明中小型食肉动物昼夜活动节律受保护区内、外的人类活动差异影响; 同域物种间的活动节律重叠表现有所不同, 并且能体现出群落中动物物种所具有的特征性, 这些特征反映了它们在群落中的不同功能属性(如优势种、常见种等)。其中优势种间通过时间生态位分化来促进共存的作用较弱, 营养维度的生态位分化可能是更重要的策略。研究结果同时提示在保护区管理过程中, 关注重要物种的生态位分化格局将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保护政策。
    上海主要内陆水体鱼类物种多样性本底及群落结构
    潘正东, 林熙戎, 薛华, 胡治颖, 郭弘艺, 张亚, 吴阿娜, 唐文乔
    生物多样性. 2025, 33(6):  24290.  doi: 10.17520/biods.2024290   cstr: 32101.14.biods.2024290
    摘要 ( 442 )   PDF (3083KB) ( 343 )   附录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上海主要内陆水体鱼类多样性本底及其群落结构组成, 本文于2023年7–8月(夏季)和2023年10–11月(秋季)采集了上海13条河流和1个水库的鱼类, 共获标本20,160尾。经鉴定有16目24科54属71种, 其中鲤形目、虾虎鱼目和鲇形目分别占总种数的57.74%、9.86%和5.63%; 有淡水鱼类57种、河口鱼类11种、洄游鱼类3种; 其中的5种为外来种或人工培育种。这种鲈形系占比较高的分类学组成以及河口鱼类较丰富的生态类型, 代表了中国东部地区河口感潮河网鱼类组成的特点。14个水体平均有鱼类35.9种, 最多的浦南运河和浦东运河各有47种, 最少的滴水湖仅24种。本研究共发现15个优势种和14个常见种, 每个水体平均有优势种5种、常见种10种, 其中鲫(Carassius auratus)、大鳍鱊(Acheilognathus macropterus)、达氏鲌(Chanodichthys dabryi)和红鳍鲌(C. erythropterus)是14个水体总体的优势种。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hannon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C)均显示, 圆泄泾等13条河流的鱼类多样性水平较高, 滴水湖最低。各水体之间的Cody指数(βc)在4.0–15.5之间, 平均9.9; Routledge指数(βR)在12.44–28.76之间, 平均19.8, 表现出较大的物种差异性。丰度生物量曲线(abundance biomass comparison curve, ABC曲线)显示, 多数水体的统计量W为负值, 丰度优势度曲线大多在生物量曲线之上, 呈现出以中小型或小个体鱼类为主的群落结构特点。聚类分析可将14个水体的鱼类群落划分为4组, 除组I外的组内相似性均在74%左右, 组间相异性在31.42%–49.65%之间, 相异率贡献最高的为鲫、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和蒙古鲌(Chanodichthys mongolicus)。分析显示, 造成上海内陆水体鱼类群落结构这种差异的原因, 主要在于水体本身的自然条件、区域位置和放流活动。在保护好水域环境和鱼类栖息生境的前提下, 建筑物密集的大都市水域也能维持较高的鱼类物种多样性。
    环境DNA揭示枯水期雅鲁藏布江中游河段原生动物多样性模式与地理分布格局
    王陈, 徐佳杰, 安瑞志, 卫佩佩, 吴湘君, 巴桑
    生物多样性. 2025, 33(6):  24486.  doi: 10.17520/biods.2024486   cstr: 32101.14.biods.2024486
    摘要 ( 96 )   PDF (6984KB) ( 58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原生动物作为真核微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水生态系统中发挥关键作用。雅鲁藏布江是青藏高原重要的河流生态系统, 为探究枯水期雅鲁藏布江中游原生动物的多样性模式与地理分布格局, 我们于2021年枯水期对干流与支流的原生动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其环境响应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 共检测到6,066个扩增子序列变体(amplicon sequence variants, ASVs), 涵盖23门55纲86目114科281属323种。其中干、支流在群落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 物种周转是其β多样性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距离衰减与环境衰减分析显示, 支流群落对地理和环境变化的响应更为敏感。中性模型与零模型分析表明, 干、支流的群落组装过程均由同质选择主导, 但支流中随机性影响更大。共现网络分析揭示了干、支流群落网络结构的复杂性差异, 支流网络连接强度和信息传递效率更高。环境因子分析表明, 干、支流群落分别受到不同环境因子的显著影响。研究结果为河流生态系统中原生动物群落的空间异质性及环境响应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
    研究报告: 生态系统多样性
    宁夏不同草原类型植物多样性-蝗虫-步甲的级联效应及对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杨泉峰, 唐艳杰, 肖海军, 王颖, 张蓉, 欧阳芳, 魏淑花
    生物多样性. 2025, 33(6):  25021.  doi: 10.17520/biods.2025021   cstr: 32101.14.biods.25021
    摘要 ( 107 )   PDF (3258KB) ( 46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揭示不同草原类型植物多样性-蝗虫-步甲的级联效应及对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本研究选择宁夏四类温性草原共42个样地, 用样方法调查各样地植物丰富度和盖度并测定初级生产力, 用扫网法调查草原蝗虫丰富度和丰度, 用陷阱法调查步甲丰富度和丰度, 最后将上述数据综合从而分析不同草原类型该级联效应差异及对初级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温性草甸草原、温性典型草原、温性荒漠草原、温性草原化荒漠植物丰富度分别为41、35、22和16种, 蝗虫丰富度分别为9、12、16和6种, 步甲丰富度分别为8、12、12和3种。在温性草甸草原, 植物多样性、蝗虫丰度(丰富度)、步甲丰度(丰富度)与初级生产力两两之间无显著相关性。在温性典型草原, 仅初级生产力分别与植物多样性、步甲丰度和步甲丰富度显著正相关。在温性荒漠草原, 初级生产力与植物多样性显著正相关, 步甲丰富度与植物多样性显著负相关。然而, 在温性草原化荒漠, 不仅蝗虫丰富度、丰度与植物多样性显著正相关, 而且步甲丰度与蝗虫丰度也显著正相关, 但草原初级生产力与植物多样性、蝗虫丰度和丰富度显著负相关。因此, 四类草原中, 温性草原化荒漠植物多样性–蝗虫–步甲级联效应最强且显著抑制草地初级生产力。本研究的启示为: 植物多样性的增加可能导致蝗害暴发与生产力下降, 因此, 利用植物多样性修复草原化沙漠需考虑草地类型及对害虫–天敌互作关系进而对草地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技术与方法
    空气环境DNA在陆生脊椎动物多样性监测上的应用: 以西双版纳20 ha森林动态样地为例
    李云翱, 张文富, 赵桂刚, 杨春燕, 陈向清, 袁盛东, 曹敏, 蔡望, 杨洁
    生物多样性. 2025, 33(6):  24318.  doi: 10.17520/biods.2024318   cstr: 32101.14.biods.2024318
    摘要 ( 195 )   PDF (969KB) ( 117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环境DNA (eDNA)技术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一种无损伤的监测方法。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从空气中收集eDNA可用于监测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野生动物。相比其他的eDNA调查方法, 该技术在采样地点选择上具备更高的灵活性, 特别适用于缺乏水体等环境介质的调查区域, 因此, 空气环境DNA在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监测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潜力。本文选择中国西双版纳20 ha森林动态监测样地, 采用空气环境DNA技术对样地内的陆生脊椎动物多样性展开调查, 并将结果与红外相机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实验共设置20台空气环境DNA采样器, 在2023年11月的6天内完成了3次采样, 每次采样持续24 h。采集的样本经12SV05引物扩增12S rRNA基因片段, 并在Illumina NovaSeq 6000平台上进行高通量测序, 随后对获得的序列数据进行物种注释, 并评估空气环境DNA与红外相机在物种检测效率上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 3次的空气环境DNA采样实验共检测到66个可注释到鸟类、哺乳动物、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的可操作性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 OTUs); 放置于相同位点的20台红外相机, 在总计5,682个有效相机日的监测中, 检测到15种哺乳动物和15种鸟类。分析表明, 相较于红外相机, 空气环境DNA在物种多样性检测方面具有更高的效率。此外, 通过评估α多样性增长曲线发现, 当空气环境DNA样本量达到10个时, 多样性曲线趋于平台期; 在当前实验环境下3天内采集10个样本可实现物种多样性的最大化检测。综上所述, 空气环境DNA是热带雨林陆生脊椎动物多样性监测的有效工具, 并能在短时间内实现一定的物种覆盖。相较于红外相机, 该方法在快速生物多样性调查方面展现出更大的优势。尽管空气环境DNA技术仍处于发展阶段, 其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稳定性及检测精度仍需进一步优化, 但随着技术的进步, 空气环境DNA有望成为跨营养级、多物种生物多样性监测的重要工具, 并可为中国大规模标准化的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提供科学支撑。
    eDNA技术在两栖动物调查中的应用: 以湖南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彭文, 邓泽帅, 郑文宝, 龚凌轩, 曾玉枫, 孟昊, 陈军, 杨道德
    生物多样性. 2025, 33(6):  24552.  doi: 10.17520/biods.2024552   cstr: 32101.14.biods.2024552
    摘要 ( 123 )   PDF (1717KB) ( 160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野生动物的科学保护和有效管理高度依赖于资源本底数据, 而调查方法的精度直接决定了资源评估结果的客观性与准确性。环境DNA (eDNA)技术已在鱼类等水生生物的物种监测中得到广泛应用, 但在两栖动物资源调查中的应用相对较少, 且多集中于对具体物种的监测。本研究以湖南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探究eDNA技术在莽山地区两栖动物资源调查中的检测效率与准确性。本研究利用2023年7–8月在该保护区19个水体采样位点所获取的eDNA检测数据, 与同期采用传统的样线法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并通过计算α和β多样性对两种方法所得结果进行了详细评估。结果显示: 采用这两种方法记录的两栖动物均为34种, 但相同的物种仅有24种; 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上, 这两种方法所获得的两栖动物多样性均存在显著差异(P < 0.05); PCoA和ANOSIM分析的结果也显示, 两种方法记录到的物种组成存在显著差异(P < 0.05), 其原因可能是受到物种习性、采样地点与时间、环境干扰等因素的影响。本研究表明: eDNA技术在两栖动物资源调查方面虽具有较明显的优点, 但目前仍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样线法。建议将eDNA技术与传统的调查方法相结合, 以便获得更准确的两栖动物资源本底数据, 促进两栖动物资源的科学保护和管理。
    诱饵式远程水下视频技术在近岸礁栖鱼类多样性监测中的应用
    丁仲文, 陈奕廷, 余文, 张晶晶, 黄亿彬, 李丁科, 彭昭杰, 赖瀚, 魏世超, 黄明攀
    生物多样性. 2025, 33(6):  24572.  doi: 10.17520/biods.2024572   cstr: 32101.14.biods.2024572
    摘要 ( 126 )   PDF (1350KB) ( 136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诱饵式远程水下视频技术(baited remote underwater video, BRUV)因其操作简便、成本较低、适用范围广等优点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珊瑚礁鱼类监测方法。然而, BRUV技术在我国礁栖鱼类群落监测中的应用效果仍缺乏研究。本研究通过在南澎列岛开展BRUV监测和水下目视调查(underwater visual census, UVC)的对比实验, 以评估BRUV技术在珊瑚礁鱼类监测中的优势和不足。BRUV系统以1 kg切碎的鲱属鱼类(Clupea sp.)为诱饵, 持续拍摄至设备电量耗尽; 相近时长的UVC由潜水员沿50 m样带开展, 同步记录鱼类物种与丰度。基于功能性状(体型、营养级、活动性、集群性、水层分布、食性)评估群落功能结构差异。结果表明, 在50–60 min同等时长的监测中, BRUV与UVC记录到的总物种数大致相当(59种 vs. 61种), 而功能丰富度则略高(0.987 vs. 0.783)。与UVC相比, BRUV记录到的礁栖鱼类更倾向于体型较大、活动能力强、集群性的上层掠食者, 而在底栖性、隐秘性较强的礁栖鱼类监测方面相对不足。本研究结果表明, BRUV与UVC在监测效果上具有显著互补性: UVC更适用于珊瑚覆盖度较高的岛礁, 而BRUV则在岩礁鱼类多样性监测中表现更为突出。在实际应用中, 应结合使用这两种方法, 以更全面、准确地揭示礁栖鱼类多样性。
    生物编目
    中国绿绒蒿属编目与分布信息更新
    李高翔, 杨福生, 徐波
    生物多样性. 2025, 33(6):  24517.  doi: 10.17520/biods.2024517   cstr: 32101.14.biods.2024517
    摘要 ( 164 )   PDF (398KB) ( 105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绿绒蒿属(Meconopsis)为罂粟科第二大属, 广布于东喜马拉雅-横断山脉地区, 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近年来, 基于细微的形态学差异发表了大量分布于西藏、云南和四川的新类群, 对本属的分类造成了一定困难。因此亟需对中国绿绒蒿属植物进行全面整理, 以明确物种分类, 厘清地理分布。本文基于对本属物种分类学文献、数据库及标本的查阅与野外调查, 结合相关分子系统学证据, 全面梳理了中国绿绒蒿属物种名录, 明确了本属在我国的水平和垂直分布范围, 以及各种的县级分布信息。确认现阶段中国绿绒蒿属共4组61种4亚种3变种(特有种34种), 编制了最新的物种名录和检索表, 并对部分种以记述形式进行简单讨论。对多花横断山绿绒蒿(M. pseudointegrifolia subsp. daliensis)、草甸绿绒蒿(M. prattii)、螺髻绿绒蒿(M. atrovinosa)、碧罗绿绒蒿(M. biluoensis)、拉萨绿绒蒿(M. lhasaensis), M. horridula subsp. drukyulensis和美然绿绒蒿(M. merakensis)予以归并处理。将中甸绿绒蒿(M. zhongdianensis)降级为变种, 将紫斑绿绒蒿(M. purpurea)和黑药雅致绿绒蒿(M. pulchella var. melananthera)进行新组合并降级为变种。此外, 本文报道了产自西藏的绿绒蒿属中国新记录种2种, 分别为拟报春绿绒蒿(M. ludlowii)和深波绿绒蒿(M. sinuata); 西藏新记录种1种, 为隆子绿绒蒿(M. sherriffii)。本研究基于最新的分类学研究结果, 为中国绿绒蒿属提供了最新的编目信息和分布数据, 可为后续中国绿绒蒿属植物分类研究和物种保护提供参考。未来应加强本属植物的针对性野外调查, 将形态学与新的分子系统学手段相结合, 进一步完善其分类体系与分布范围。
    湖北省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名录与地理分布
    傅强, 王雨婷, 饶羽菲, 黄丽改, 王晶晶, 苗妙, 孟红杰
    生物多样性. 2025, 33(6):  24449.  doi: 10.17520/biods.2024449   cstr: 32101.14.biods.2024449
    摘要 ( 256 )   PDF (805KB) ( 1042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湖北省位于我国中部, 其地形复杂、生境多样, 为丰富的植物资源提供了生存条件。然而, 《湖北植物志》并未收录石松类和蕨类植物。为了更全面地展示湖北省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多样性与分布信息, 本研究基于《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4版)》, 结合国家标本资源共享平台提供的湖北省石松类和蕨类植物数据, 通过查阅公开出版的著作、论文等, 整理编制了湖北省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名录和分布信息。依据PPG I系统进行科、属的排列。结果表明: 湖北省有石松类和蕨类植物31科99属570种3亚种27变种, 其中石松类2科8属38种1亚种, 蕨类29科91属532种2亚种27变种。此外, 本研究发现42种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在湖北省实际并无分布, 并对37种有分布记录的物种提出了质疑。建议未来应加强野外调查力度, 提高标本采集记录的严谨性、准确性, 以便更全面彻底地厘清湖北省植物资源。本研究可为湖北省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甘肃省苔藓植物名录
    张璐璐, 任昭杰, 于宁宁, 赵奉熙, 赵遵田
    生物多样性. 2025, 33(6):  24451.  doi: 10.17520/biods.2024451   cstr: 32101.14.biods.2024451
    摘要 ( 78 )   PDF (380KB) ( 28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物种名录是一个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基础性资料, 及时更新和完善物种名录对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及促进数据共享都具有重要意义。为及时总结甘肃省苔藓植物分类学研究成果,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和分析及标本鉴定和检视, 整理出甘肃省苔藓植物94科284属846种, 其中苔类36科65属195种, 角苔类1科1属1种, 藓类57科218属650种。发现甘肃省苔藓植物新记录科3个, 新记录属17个, 新记录种67个。种数超过25种的科有7个, 超过15种的属有10个。在区系成分组成上, 温带分布类型和东亚分布类型(含中国特有分布)构成甘肃省苔藓植物区系的主体, 二者分别占甘肃省苔藓植物总种数的41.25%和32.98%, 热带性质的分布类型占总种数的13.24%。甘肃省苔藓植物有中国特有种53种, 极危1种, 即筒蒴烟杆藓(Buxbaumia minakatae); 濒危6种, 分别是复疣合叶苔(Scapania harae)、耳坠苔(Ascidiota blepharophylla)、拟烟杆大帽藓(Encalypta buxbaumioida)、狭叶矮齿藓(Bucklandiella angustifolia)、短柄对叶藓(Distichium brevisetum)和密枝灰藓(Hypnum desirameum); 易危5种, 分别是粗瘤紫萼藓(Grimmia mammosa)、绿色流苏藓(Crossidium squamiferum)、瘤根真藓(Bryum bornholmense)、蕨叶曲灯藓(Cyrtomnium hymenophylloides)和平齿平藓(Neckera laevidens);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种, 即桧叶白发藓(Leucobryum juniperoideum)。甘肃省苔藓植物资源调查呈现地区不均衡性, 且2007年以后缺乏系统性调查, 建议开展系统全面地调查研究工作, 摸清本底资源, 为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化利用提供基础资料。
    福建省蚜虫及其寄主植物多样性
    王轶哲, 冯雨晨, 黄晓磊
    生物多样性. 2025, 33(6):  25159.  doi: 10.17520/biods.2025159   cstr: 32101.14.biods.2025159
    摘要 ( 129 )   PDF (960KB) ( 64 )   附录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全面了解福建省蚜虫物种多样性现状, 展示近年来相关调查与科考工作成果, 本研究在1999年出版的《福建昆虫志(第二卷): 同翅目∙蚜总科》中相关数据的基础上, 通过文献检索、标本考证、数据库查阅, 并结合近十年的野外调查记录, 依据蚜虫和植物最新分类系统, 对福建省蚜虫物种及其寄主植物名录进行系统整理。名录详细记录了蚜虫物种的科属信息、中文名、拉丁名、省内分布、标本信息以及寄主植物信息和数据来源等内容。结果显示, 福建省现有蚜虫2科13亚科111属240种(含亚种), 其中蚜科12亚科110属239种, 根瘤蚜科1亚科1属1种。与《福建昆虫志(第二卷): 同翅目∙蚜总科》相比, 本研究对11个属级阶元有变动的物种、15个异名和6个种名拼写错误的物种进行了修订, 并增补了90个在福建省新发现的蚜虫物种(包括14个新种和76个新记录种)。共记录了福建省蚜虫寄主植物95科, 其中禾本科、菊科、蔷薇科、壳斗科、杨柳科和松科是优势寄主植物科, 取食这些科的蚜虫物种数分别为51种、36种、34种、27种、11种和11种; 在属级水平上, 共记录寄主植物247属, 其中蒿属(Artemisia)、栎属(Quercus)、李属(Prunus)、梨属(Pyrus)、松属(Pinus)和锥属(Castanopsis)为优势寄主植物属, 取食这些属的蚜虫物种数依次为20种、19种、11种、9种、9种、8种。本研究对福建省蚜虫物种名录进行了修订和更新, 完善了地理分布、寄主植物和标本信息, 为福建省昆虫多样性调查和评估、农林害虫防控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
    数据论文
    绵刺群落地理分布及分类数据集
    王艺璇, 李浩, 孙蔷, 李紫晶, 李明乐, 史亚博, 郑颖, 李星, 莫宇, 范磊, 郭肖, 苗百岭, 韩瀛, 莎娜, 董雷, 张景慧, 李智勇, 王立新, 赵利清, 梁存柱
    生物多样性. 2025, 33(6):  25095.  doi: 10.17520/biods.2025095   cstr: 32101.14.biods.2025095
    摘要 ( 77 )   PDF (4518KB) ( 35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绵刺(Potaninia mongolica)是一种第三纪孑遗植物, 其形成的群落构成了亚非荒漠区东翼特有的荒漠景观。本文以1998年9月至2024年8月的野外调查数据为基础, 结合相关文献资料, 对绵刺荒漠群落的地理分布、群落特征及其群丛划分进行了研究。调查点分别位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杭锦旗; 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乌拉特中旗;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张掖市临泽县; 以及蒙古国的南戈壁省和东戈壁省。共计83个绵刺群落样点, 其中样方调查点67个, 登记调查点(野外记录到绵刺分布但未设样方的地理坐标点) 16个。样方调查是在绵刺群落内随机布设1–3个10 m × 10 m的灌木样方(部分早期样方面积略小), 并划分为4个5 m × 5 m的小样方, 如有草本植物则再在小样方内设1 m × 1 m的草本样方。完整记录灌木、半灌木层每个物种的名称、高度、冠幅, 以及草本层每个物种的名称、高度、丛幅和株数等生物参数。登记调查点记录了群落物种组成、优势物种及群落类型等基础信息。结果表明: (1)绵刺群落主要分布于蒙古高原荒漠区东部。(2)根据样地调查, 绵刺荒漠群落记录到10科30属42种种子植物, 其中乔木1种, 灌木和半灌木各15种, 多年生草本8种, 一年生草本3种; 水分生态类型中有21种强旱生植物和20种旱生植物。(3)根据优势种和群落结构, 绵刺荒漠群落可分为绵刺温性灌木荒漠群丛组、绵刺-丛生禾草荒漠群丛组、绵刺-温性半灌木荒漠群丛组和绵刺-温性灌木荒漠群丛组, 进一步可再划分为25个群丛。(4)绵刺群落生长于降水稀少的干旱、寒冷的荒漠气候区。本数据集内容丰富, 资料价值高, 是揭示绵刺群落地理分布、物种组成和结构等特征的重要凭证, 可为深入了解绵刺群落的基本特征和《中国植被志》荒漠卷的编研提供基础数据。
    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砂生槐群落特征与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数据集
    张欣茹, 崔光帅, 沈维, 刘新圣, 张林
    生物多样性. 2025, 33(6):  25115.  doi: 10.17520/biods.2025115   cstr: 32101.14.biods.2025115
    摘要 ( 64 )   PDF (1661KB) ( 22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理解植物化学计量特征的分布格局对于揭示其养分分配策略及预测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作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的代表性灌木, 砂生槐(Sophora moorcroftiana)在该地区发挥着重要的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等生态功能。本研究对砂生槐灌丛的19个样地57个样方进行了群落调查和样品采集, 并测定了灌木和土壤的碳(C)、氮(N)、磷(P)含量, 整合为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砂生槐群落特征与C、N、P化学计量特征数据集。砂生槐的群落特征包含样地信息、群落类型及每株灌木的株高、冠幅及物候期, 共计1,544条数据; 测定得到砂生槐不同器官(叶、枝、根)的C、N、P化学计量特征数据, 共计166条; 测定得到不同深度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及pH值数据共191条。该数据集可为深入研究雅鲁藏布江中游砂生槐的植被特征以及化学计量特征提供原始数据。
    湖南高望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21–2023年鸟兽多样性监测数据集
    毛静, 王婧, 黄杰, 熊姝红, 张自亮, 张佑祥, 吴涛
    生物多样性. 2025, 33(6):  24489.  doi: 10.17520/biods.2024489   cstr: 32101.14.biods.2024489
    摘要 ( 147 )   PDF (838KB) ( 150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野生动物多样性监测是评估自然保护区保护进展的重要手段。目前, 红外相机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野生动物监测, 为自然保护区的物种编目提供了有效支持。高望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南省古丈县, 地处武陵山区腹地, 面积为17,169.8 ha, 栖息着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和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2种。本文整理了该保护区2021–2023年间的红外相机监测记录, 并进行了物种鉴定, 提供了完整的红外相机监测数据集。该数据集累积42,947个相机工作日, 共拍摄45,838条影像数据。其中, 兽类记录19,972条, 独立有效探测8,039次, 涵盖了3目8科12种; 鸟类记录5,694条, 独立有效探测2,212次, 涉及9目23科43种。本数据集详细展示了相机位点坐标、相机工作日、鸟兽的独立有效探测次数及所监测到的鸟兽物种名录, 这些数据提供了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的状况, 为保护区制定科学的保护计划和管理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保护与治理对策
    我国植物园体系如何更好地践行植物多样性保护?
    金冬梅, 何拓, 董晖, 马其侠, 胡永红
    生物多样性. 2025, 33(6):  24441.  doi: 10.17520/biods.2024441   cstr: 32101.14.biods.2024441
    摘要 ( 75 )   PDF (2305KB) ( 39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等因素引起的全球植物多样性丧失已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在全球范围内, 植物园已经成为植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的重要力量。当前我国正在建设国家植物园体系, 旨在加强对野生植物的系统收集、科学保护、高水平研究和可持续利用。本研究全面调查、收集并分析了我国170座植物园的发展历史、隶属关系、人员构成及成果产出等信息, 以期在全面了解植物园基本情况的前提下,为我国植物园体系的发展提供建议。调研结果显示: 我国植物园90%属于公益性事业单位; 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的植物园科研实力突出, 隶属于政府部门的植物园在迁地保护、科普、游憩等方面贡献较大但科研实力较弱; 植物园之间缺乏实质性合作, 影响了整体成效。提出如下建议: 立足国家植物园体系, 覆盖本土、辐射全球; 建设植物多样性保护网络, 通过信息化与标准化加强统筹合作; 引入植物园认证、创新运营模式, 提升可持续性。未来, 期待构建科学、系统、完善的植物园体系, 更好地保护植物多样性, 实现可持续发展。
    遗传资源数字序列信息多边机制的谈判进程及我国的对策
    赵富伟
    生物多样性. 2025, 33(6):  24559.  doi: 10.17520/biods.2024559   cstr: 32101.14.biods.2024559
    摘要 ( 220 )   PDF (1340KB) ( 68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16次会议通过了遗传资源数字序列信息(digital sequence information on genetic resources, DSI)多边机制(包含卡利基金)的运作模式。该多边机制适用于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可公开提供的数据、不受获取遗传资源的共同商定条件管制的数据以及不受其他获取与惠益分享国际法管制的数据。多边机制确立了国家管辖范围内遗传资源所产生数据的共享利用和惠益分享国际规则, 回应了国际上对“数字生物剽窃”的关切, 并从货币惠益分享、非货币惠益分享、数据治理、卡利基金治理、运行监管等方面赋予缔约方、非缔约方、公共数据库运营机构、DSI使用者等各利益相关方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卡利基金的启动, 标志着DSI多边机制进入全球实施阶段。尽管多边机制不具有法律强制性效力, 但其实施将使国家管辖范围内遗传资源的DSI的开放获取从科学实践向习惯国际法迈进, 促进DSI相关国际国内法发展。我国在DSI生成、存储、应用和管理上快速发展, 是DSI生产和科学研究大国, DSI管理制度初具雏形。但DSI存储依赖大型国际公共数据库, 商业应用水平不及主要发达国家, DSI产权等制度仍有空缺。在数字经济和生物经济融合发展背景下, 我国应进一步完善统一协调、分工负责的DSI管理体制和跨部门协调机制, 研究完善DSI利用和惠益分享法律制度体系, 研究启动我国生物多样性数字化工程, 预先研究和防范多边机制溢出效应。
    论坛
    传统文化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特殊意义
    龙春林
    生物多样性. 2025, 33(6):  25230.  doi: 10.17520/biods.2025230   cstr: 32101.14.biods.2025230
    摘要 ( 223 )   PDF (617KB) ( 193 )   附录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微信号:swdyx_wx

  • 淘宝店二维码

  • 微店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