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2025年, 第10期
    刊出日期:2025-10-20
      
    蜜蜂类昆虫系统发生基因组学研究概况
    张奕涵, 杨光, 周青松, 牛泽清, 朱朝东, 罗阿蓉
    生物多样性. 2025, 33(10):  25234.  doi: 10.17520/biods.2025234
    摘要 ( 9 )   PDF (903KB) ( 1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蜜蜂类昆虫是全球陆地生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许多农作物和野生植物的重要传粉者, 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系统地解析蜜蜂类的系统发生关系对于揭示其起源与多样化历程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与方法的发展, 利用日益丰富的基因组学数据和系统发生分析方法, 已经对蜜蜂类的谱系关系展开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尽管主要分类单元间的关系逐步明朗, 但部分关键类群的系统位置仍存在争议, 限制了我们对蜜蜂类演化历史、生物地理格局以及功能性状演化机制的全面理解。本文概述近年基于基因组学数据的蜜蜂类系统发生研究进展, 梳理当前广泛应用的分子数据类型与分析方法, 并对未来蜜蜂类系统发生基因组学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进行展望。此外, 本文配套构建了若干可检索补充资源, 包括代表性文献概览、方法参数与支持度信息、化石证据索引等, 以提升蜜蜂类昆虫系统发生基因组学相关研究进展的透明度与信息价值。
    四川省甘洛县马鞍山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区红外相机鸟兽监测数据集
    李菡, 董伟, 陆江涛, 吴永杰, 何兴成, 刘林, 木留里哈, 张学林
    生物多样性. 2025, 33(10):  25165.  doi: 10.17520/biods.2025165
    摘要 ( 72 )   PDF (487KB) ( 37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野生动物多样性监测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手段和自然保护区的重要工作内容。四川省甘洛县马鞍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盆地西缘向青藏高原过渡的高山峡谷地带, 是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最南部边缘种群的重要分布区。本研究整理了该地区2021–2024年间共1,136.08 G的红外相机监测数据, 经过筛查和物种鉴定后, 提供了完整的红外相机鸟兽监测数据集。该数据集覆盖有效调查点位59个, 累积17,586个相机工作日, 共拍摄了38,482条影像数据。其中, 兽类记录12,325条, 独立有效探测次数为5,911次, 涵盖了4目14科24种兽类; 鸟类记录5,427条, 独立有效探测次数为1,578次, 涉及5目21科51种鸟类。本数据集对保护区鸟兽物种进行了编目, 并提供了时空分布信息, 对了解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现状和后续保护管理与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数据。
    世界及中国菌物新命名发表概况(2024年)
    王科, 赵明君, 蔡磊
    生物多样性. 2025, 33(10):  25355.  doi: 10.17520/biods.2025355
    摘要 ( 21 )   PDF (614KB) ( 6 )   附录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24年,全球2106位学者共发表了5500个菌物新命名,包括3个新亚门、17个新纲及新亚纲、9个新目及新亚目、37个新科及新亚科、280个新属及次级属下单元、3716个新种及种下单元,以及1094个新组合、37个修订名称和307个其他名称。这些新命名隶属于3界16门49纲183目494科1429属,伞菌和木生真菌是本年热点研究类群,所发表的新分类单元发表数量最多。本年度发表的菌物新种采集自世界107个国家和地区,亚洲东部和南部是发现新种最多的地区,而中国是发现新种最多的国家,共发现1798种,占全球的48.85%。中国学者的分类学研究成果同样保持全球领先,635位中国学者参与发表了2686个菌物新命名,占全球新命名总数的48.84%。我国西南地区的新种丰富度最高,而云南省发现了572个菌物新种,为国内之最。我国学者本年发表的不合格和不合法名称,以及有缀词错误的名称数量大幅增加,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在保持学科快速发展的同时,研究质量同样不可忽视,尤其需要重视青年学者对于命名法规的学习。
    2024年全球鞘翅目现生类群新分类单元
    赵嘉腾, 贾艺敏, 门德, 韩诺, 孙宇阳, 黄文文, 路园园, 白明
    生物多样性. 2025, 33(10):  25289.  doi: 10.17520/biods.2025289
    摘要 ( 36 )   PDF (458KB) ( 16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系统整理并总结了2024年全球发表的鞘翅目(Coleoptera)现生类群新分类单元,并单独梳理了中国鞘翅目新增分类单元情况。通过检索分类学相关数据库、主要期刊,并辅以专家补充,共收集相关文献/专著956篇/部。统计结果显示,2024年全球鞘翅目现生类群共发表新分类单元2245个,包括:3个新亚科、6个新族、1个新亚族、92个新属、27个新亚属、2068个新种、48个新亚种;此外还记录了790个新组合、540个新异名、105个分类阶元升级及36个分类阶元降级。在全球范围内,中国是新物种发现数量最多的国家,具体包括:新属11个、新亚属6个、新种591个、新亚种19个;同时发表中国新记录属10个、新记录亚属2个、新记录种108个、新记录亚种6个。在中国境内,云南省是新物种与新记录发现数量最多的省份,共发现116个新种(亚种),55个新记录种(亚种)。与2023年相比,2024年全球鞘翅目现生类群新增分类单元总数下降,但中国发表的新种数量呈上升趋势。
    河南省维管植物多样性编目和分布数据集
    陈云, 耿中虎, 林姣, 郭磊, 叶永忠, 袁志良
    生物多样性. 2025, 33(10):  25226.  doi: 10.17520/biods.2025226   cstr: 32101.14.biods.2025226
    摘要 ( 103 )   PDF (606KB) ( 38 )   附录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河南省位于我国中部,是暖温带与亚热带交汇的重要区域,同时也是东部湿润气候向西北半干旱气候过渡的关键带。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该区域的植物区系类型繁复、成分多样。由于《河南植物志》出版历时较长(1980–1997年),受当时文献资料所限,同时由于本学科的发展,部分植物名称已进行了修订或归并,并且随着新物种的不断发现,至今仍然没有一个准确而全面的河南省植物物种清单。为此,本文综合利用《河南植物志》、《中国植物志》、相关期刊论文、硕博士学位论文等多类文献资料,结合实地考察采集的植物标本数据,查阅相关网站,整理编制出河南省维管植物名录及县市级分布。截至2025年3月,河南省境内共记录野生维管植物184科1065属,合计3,916个分类单元(包括种下等级)。其中,石松和蕨类植物共26科28属共259种;裸子植物5科12属25种;被子植物最为丰富,共计153科982属3,632种。与《河南植物志》中归并后的物种数量相比增加了655种,其中新增物种116科314属618种。另据统计,河南共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94种,分属39科65属。本研究成果可为河南地区的植物资源本底调查、野外动态监测、种质资源保存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相关工作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与数据基础。
    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平台(GBIF)的发展路径及启示
    赵晓倩, 许哲平, 吴慧
    生物多样性. 2025, 33(10):  25195.  doi: 10.17520/biods.2025195
    摘要 ( 73 )   PDF (710KB) ( 12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物多样性数据是推动生物多样性科学发展与实现有效保护的关键战略资源。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平台(GBIF)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生物多样性信息共享平台, 构建了覆盖全球的协作网络, 汇聚并整合来自世界各地的高质量数据资源, 为科学研究、政策制定与管理决策提供重要支撑。本文系统梳理了GBIF的发展历程、组织架构、关键举措与重要成效, 重点分析其在促进科研与决策创新应用、推进协同治理机制、构建全球网络体系、强化数据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可借鉴经验。结合我国数据基础设施的发展潜力, 研究提出建立顶层协调统筹机制、强化研究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国家级数据创新应用平台、深入服务科研创新和决策优化的建议, 以期为我国相关工作的开展和推进提供有益参考。
    湖南省野生种子植物名录与地理分布数据集
    常雯青, 张黎慧, 王伊玲, 钟欣烊, 徐永福
    生物多样性. 2025, 33(10):  25202.  doi: 10.17520/biods.2025202   cstr: 32101.14.biods.2025202
    摘要 ( 112 )   PDF (465KB) ( 38 )   附录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种子植物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遗传资源库,承载着丰富的生态功能和遗传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遗传、经济和文化价值,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针对湖南省野生种子植物资源缺乏系统性整理的现状,本研究旨在通过整合多源数据,构建一个分类系统清晰、信息详实的湖南省野生种子植物名录与地理分布数据集,以支持该地区的植物多样性研究、保护实践及资源可持续利用。本文主要以学术文献、标本馆数据和植物多样性数据平台为基础,参考最新的主流分类系统和研究成果进行物种鉴定与整理。本数据集收录湖南省野生种子植物194科1,272属5,476种及种下分类群(4,910种92亚种468变种6变型),包括每种植物的分类信息(科、属、种及种下单位)、叶片脱落特性(限于木本植物)、生命周期、生长型、县级地理分布、海拔范围、特有性、濒危等级及保护等级等属性,并附有标本或照片凭证。地理分布信息覆盖湖南省14个地级市(州)的122个县级行政区。本数据集构建了当前最完整的湖南省野生种子植物名录与地理分布信息,系统呈现了湖南省野生种子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和地理分布格局。数据集不仅为植物遗传多样性保护、种质资源库建设及遗传育种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数据,同时可为自然保护区规划、生态廊道设计、优先保护区域划定等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区域生物安全战略的推进与实施。
    中国生物多样性媒体关注度指数:构建、分析与应用前景
    高池源, 杨晨曦, 邓晶, 陈国荣, 何文淇, 杨熙贤, 于洋
    生物多样性. 2025, 33(10):  24550.  doi: 10.17520/biods.2024550
    摘要 ( 50 )   PDF (1730KB) ( 16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生物多样性保护日益受到社会关注,探讨构建生物多样性媒体关注度指数,对于科学评估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激发公众参与热情、优化资源配置以及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文本挖掘技术,系统性地筛选关键词,并基于2013-2024年三家权威新闻媒体的报道,构建了首个中国生物多样性媒体关注度指数(China Biodiversity Media Attention Index),并通过对时间区间的替换及与国际指数的比较,验证了其稳健性和有效性。研究发现:(1)生物多样性媒体关注度指数与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和重大事件密切相关,可以有效反映政府和社会关注度的变化;(2)中国生物多样性关注度发展划分为上升期、巩固期和深化期三个阶段。其中,上升期以政策筹备和规划为主;巩固期开始加快政策实施步伐,政策内容逐步从规划制定转向具体执行;深化期政策频率显著提高,涵盖范围更加广泛。中国生物多样性媒体关注度指数可以为政策制定、政府监管、企业风险管理、科学研究和投资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晋西北风沙区植被与生物结皮协同发育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李尚炫, 明姣, 陈根娟, 陈静, 武杰, 张丙昌
    生物多样性. 2025, 33(10):  25236.  doi: 10.17520/biods.2025236
    摘要 ( 53 )   PDF (1633KB) ( 14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土壤细菌作为生物结皮微生物群落的核心组分,在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晋西北风沙区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该区域植被和生物结皮协同作用对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尚不明确。本研究选取该区域三种不同植被(草地、灌木、林地)下的藻结皮和藓结皮,通过高通量测序和环境因子分析,探究了植被-生物结皮协同作用下土壤细菌群落特征及其相关的关键环境因子。结果表明:(1) 植被与生物结皮共同影响土壤养分,灌木和林地对土壤养分具明显的富集作用;生物结皮演替显著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但土壤pH值明显降低;(2) 生物结皮类型与植被类型均影响细菌群落的α-多样性、关键物种的相对丰度及群落结构。在相同结皮类型中,林地的Chao1指数、Shannon指数均高于草地和灌木;且草地与灌木的细菌门和目的相对丰度具有显著差异(P < 0.05)。(3) Mantel test结果表明土壤pH、有机碳和全氮与细菌群落的相异度(Bray-curtis)显著相关(P < 0.05),α-多样性与总有机碳和铵态氮呈极显著相关(P < 0.01)。晋西北风沙区植被与生物结皮共同影响土壤养分,进而影响细菌多样性。土壤 pH、有机碳、全氮及铵态氮是影响细菌群落的关键因子。本研究结果丰富了生物结皮细菌多样性的认识,为深入理解该地区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与功能稳定性提供科学证据。
    AI和LLMs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和实践中的应用与挑战
    周宣宏, 杨军
    生物多样性. 2025, 33(10):  25179.  doi: 10.17520/biods.2025179
    摘要 ( 134 )   PDF (658KB) ( 36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物多样性保护对于维护生态安全和支撑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生态系统内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和人为活动、气候变化等外部因子的复合影响给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带来挑战。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和大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s,LLMs) 的兴起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和实践中的生物多样性知识发现、生态系统建模、监测与评估、保护决策以及保护行动等方面提供了新的工具。本文总结了AI和LLMs在上述方向的应用进展,分析了当前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和实践中应用AI和LLMs时所面临的数据质量问题、模型响应速度、生态系统异质性及伦理和数据安全等挑战,并提出未来应聚焦于构建高质量的生物多样性多模态数据集,以及开发适合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领域大模型等优先研究方向。文章可为AI和LLMs驱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参考。
    2024年世界蜘蛛目新分类单元
    卜凡玉, 丁雨, 程晓兰, 李昕峪, 张雅璇, 张小庆, 姚志远
    生物多样性. 2025, 33(10):  25166.  doi: 10.17520/biods.2025166
    摘要 ( 142 )   PDF (1070KB) ( 47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物多样性是支撑人类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基础。发现并描述新的生物物种, 定期梳理并更新物种名录, 是生物多样性研究、保护及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经。本文总结了2024年全世界发表的蜘蛛目新分类单元。394位学者发表了83个国家或地区的1,048个新分类单元, 包括54新属994新种, 隶属68科。这些新分类单元发表在65种刊物的329篇文章中, 其中科和属水平的修订、地区志或专著类的文章共有57篇, 占文章总数的17.3%; 运用DNA分子数据分析方法的论文共计49篇, 占文章总数的14.9%; 644个新种是基于雌雄两性标本发表, 占新种总数的64.8%; 350个新种仅基于雄或雌性标本发表, 占新种总数的35.2%。中国是2024年发现蜘蛛目新种最多的国家, 共309种, 占世界新种总数的31.1%。中国学者李枢强是2024年命名蜘蛛目新分类单元数量最多的学者, 共命名144个, 占世界新分类单元总数的13.7%。此外, 无论是命名蜘蛛目新分类单元数量还是参与命名新分类单元的学者数量, 均是中国学者位于第一。中国共有92位学者参与命名, 占世界新分类单元命名学者总数的23.4%; 这92位学者命名了中国和越南等8个国家或地区18新属326新种, 合计344个新分类单元, 命名新分类单元数量占世界32.8%。该贡献率高于2016–2020年的平均贡献率28.1%, 但较2021年的33.8%、2022年的37.0%和2023年的41.2%有所下降。

  • 微信号:swdyx_wx

  • 淘宝店二维码

  • 微店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