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物种的有效保护依赖于基础调查研究和评估数据, 依此制定相应的保护行动计划。受栖息地破坏和人类过度捕捞影响,
大鲵(
Andrias spp.)野外种群稀少, 同时由于基础研究数据缺乏, 濒危程度的评估失去了科学基础。本研究于2021–2023年连续三年在江西靖安县北潦河金家水支流开展江西大鲵(
A. jiangxiensis)野外种群的标志重捕调查与监测。累计目击成体、亚成体628尾次, 其中带标记个体543尾次, 至少重捕一次个体230尾次。综合分析结果显示: 经标志重捕Schnabel模型估算, 该种群大小为474尾(95% CI: 427–534), 种群密度为79尾/km (95% CI: 71–89), 1.31尾/100 m
2 (95% CI: 1.19–1.48)。种群结构分析显示, 体长大于70 cm或小于30 cm个体的数量极少。同时调查中多次目击到幼鲵、亚成体被天敌或同类残食; 连续三年在9月或10月发现其野外繁殖场, 1–3月累计目击记录新孵化幼鲵738尾次, 4–12月全河段再次目击幼鲵的频率则极低(0.38尾/人·小时)。此外, 栖息地评估提示江西大鲵面临较大的生存威胁: 下游水坝的存在造就了目前物种野外种群呈现隔离状态, 有限的栖息地(3.6 ha)内环境波动剧烈, 春夏丰水季洪水泛滥、驳岸塌方, 秋冬枯水季河道干涸频发断流。综上, 本研究建议将江西大鲵的濒危等级评估为极危(CR), 野外种群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亟待实施相应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