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2023年, 第9期
    刊出日期:2023-09-20
      
    关于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中几个关键问题的讨论与建议
    崔国发
    生物多样性. 2023, 31(9):  22447.  doi:10.17520/biods.2022447
    摘要 ( 28 )   PDF (445KB) ( 12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是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基础性工作, 是解决各类自然保护地各种矛盾冲突和历史遗留问题的重大历史性工作。我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从2020年2月开始, 省级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逐步完善, 最终形成一个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的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还面临非常艰巨的任务。本文主要针对自然保护地分类分级分区、风景名胜区整合优化、生态保护红线衔接、永久基本农田调出等几个关键问题开展了系统分析和讨论, 提出了如下建议: (1)以自然景观为主要风景资源和保护对象的风景名胜区, 可单独作为一个类别, 与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并列; 主要风景资源是人文景观的风景名胜区不宜列入自然保护地体系。(2)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区、自然保护小区、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的主要功能是自然保护, 应归类为自然保护区, 而不应归类为自然公园。(3)不应再新增“生态自然公园”类型。不应把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等公园名称改为森林自然公园、地质自然公园、湿地自然公园。(4)如果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风景名胜区统一分为两级管理, 则应该是国家级、省级。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湿地公园、国家级草原公园等都不宜省略“级”字。(5)可参照国家公园管控区、功能区分层设置方法, 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风景名胜区等也可分层设置管控区、功能区。不应简单地把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3个功能区直接转为核心保护区(宜称严格控制区)和一般控制区2个管控区。风景名胜区、自然公园不宜整体按一般控制区管理, 也可设置核心保护区(即严格控制区)。(6)应肯定以自然景观为主要风景资源和保护对象的风景名胜区在自然保护地体系中的分类地位和自然保护功能, 应一并纳入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中。(7)不宜把自然保护地整体划入生态保护红线, 而是把自然保护地内林地、草地、水域等土地利用类型中生态功能重要、生态环境敏感脆弱的“地块”划入生态保护红线。(8)自然保护地是一个地理单元, 也是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的镶嵌体。永久基本农田是高质量耕地的“地块”, 保留在自然保护地内并不会改变其生产空间属性, 可不调出自然保护地。《自然保护地法》《国家公园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制修订宜充分考虑各类自然保护地发展历史和管理现况。
    独龙族传统生计及其生物多样性管理研究
    程卓 林晨 龙春林
    生物多样性. 2023, 31(9):  23019.  doi:10.17520/biods.2023019
    摘要 ( 44 )   PDF (947KB) ( 33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独龙族长期生活在与外界相对隔离的环境中,直接依赖于当地的生物资源生存并发展,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本研究采用民族生物学等方法,对独龙族传统生计中与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进行调查,并分析这些传统知识形成的原因及蕴含的生态思想。结果表明:独龙族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共涉及394种生物,其中采集生计共涉及209种植物(包括大型真菌),养殖生计涉及174种植物,材用生计涉及26种植物,渔猎生计涉及34种动植物,农耕生计涉及25种植物,以及薪柴生计涉及31种植物。独龙族的采集、养殖、渔猎、薪柴收集和农耕实践等传统生计方式中蕴含可持续的生态思想,有利于当地生物文化多样性的保护。随着独龙江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的改善,传统生计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独龙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受到威胁,亟需挖掘独龙族传统生计方式中的精华部分,为促进独龙江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服务。

    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潮间带蟹类(十足目: 短尾下目)物种多样性
    冯尔辉 梁伟诺 胡亮 张旭
    生物多样性. 2023, 31(9):  23030.  doi:10.17520/biods.2023030
    摘要 ( 141 )   PDF (1106KB) ( 173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蟹类是潮间带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重要代表, 也是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之一。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最典型的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 在东亚海洋生物地理区划上也具有重要意义。然而, 目前对该区域潮间带蟹类物种丰富度的了解有限, 区系特点尚不明确。本文基于对该保护区内16个样点的采样调查, 结合东寨港历史分布记录种的整理和校对, 更新了东寨港潮间带蟹类物种名录, 并对其区系特点进行了分析。野外采样共采集蟹类标本207号, 分属17科39属64种。其中23种为东寨港新记录, 包括海南省新记录的突额薄板蟹(Elamena rostrata)和细爪拟相手蟹(Parasesarma ungulatum)。至本研究止, 东寨港共记录潮间带蟹类22科63属115种, 包括7种历史记录存疑种。研究结果表明, 东寨港潮间带蟹类区系具典型的东亚暖水性性质, 印度-西太平洋暖水区系成分占绝对优势, 且和中国南海北部大陆沿海区系的关系较密切, 与两广、福建等地沿海同属中国亚热带近海底栖动物区系。本研究可为保护区的物种编目、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南海北部生物地理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利用中农民权益保护: 理论证成、现实困境与实现机制
    万志前 张媛 张文斐
    生物多样性. 2023, 31(9):  23064.  doi:10.17520/biods.2023064
    摘要 ( 49 )   PDF (1103KB) ( 24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21年《乡村振兴促进法》第32条规定, 各级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截至2022年, 农业农村部已公布139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农民作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之一, 应认可其贡献。因此, 探讨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利用中的农民权益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可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参考。研究发现,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植根于遗产地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农民长期的实践经验, 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农业技术、传统知识、生态与文化景观的农业生产系统。农民是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保护者和传承者, 利用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不能忽视农民主体地位和权益的保护。根据现有法律制度,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利用中涉及的农民权益主要包括参与权、惠益共享与生态补偿。目前这三种权益的实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困境。为此, 本文从激发农民参与意愿、完善农民参与机制、强化农民参与保障等方面提出农民参与权的实现途径; 从明确惠益共享内容、建立惠益共享机制、完善相关配套制度等方面提出农民惠益共享实现的举措; 从明确生态补偿主体、确定生态补偿标准、建立多元化的生态补偿资金来源和补偿方式等方面提出农民获得生态补偿的措施。以此保障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利用中的农民权益, 实现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广东东海岛与硇洲岛潮间带蟹类(十足目: 短尾下目)物种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
    梁伟诺 张旭 胡亮
    生物多样性. 2023, 31(9):  23086.  doi:10.17520/biods.2023086
    摘要 ( 37 )   PDF (1671KB) ( 39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潮间带蟹类是近岸底栖生物区系中最具代表性的生态类群之一。我国南海北部潮间带底栖蟹类丰富, 但不同区域的研究进展差异显著。相较于粤东、北部湾和海南岛, 目前对粤西岸段潮间带蟹类区系的了解相对欠缺。东海岛与硇洲岛地处雷州半岛东侧, 其潮间带蟹类区系是揭示粤西及南海北部近岸底栖生物地理格局不可或缺的一环。本文基于对东海岛与硇洲岛22个采样点的潮间带采样调查, 结合对硇洲岛历史记录种的整理和订正, 编目更新了两岛的潮间带蟹类物种名录, 并梳理了各物种在中国海区沿岸的地理分布。本次调查共采集蟹类标本323号, 分属26科62属91种, 其中52种为两岛潮间带的新记录。至本研究止, 东海岛与硇洲岛共记录潮间带蟹类33科91属150种。其中72.0%的种类为南海-台湾海峡或南海-东海分布的热带/亚热带种, 28.0%的种类为南海-黄渤海广布种。研究区域在近岸底栖生物区系上与南海周边地区关系密切, 90.7%的潮间带蟹类物种在海南岛有分布, 82.7%的种类在北部湾有分布, 82.0%的种类在台湾岛有分布, 72.7%的种类在东南亚有分布。结果表明, 雷州半岛东侧生物地理区划上与海南岛北部同属于中国亚热带近海底栖动物区系, 雷州半岛及琼州海峡对潮间带底栖生物扩散的地理屏障效应不甚明显。本研究可为中国近岸底栖生物区系区划研究、海洋生物资源利用与保护提供数据和参考。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藓结皮植物-土壤连续体不同粒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段晓敏 李佳佳 李靖宇 李艳楠 袁存霞 王英娜 刘建利
    生物多样性. 2023, 31(9):  23131-0.  doi:10.17520/biods.2023131
    摘要 ( 50 )   PDF (2106KB) ( 26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藓结皮作为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生物土壤结皮发育演替的稳定阶段, 参与了荒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为微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提供了微生境。了解藓结皮植物-土壤连续体不同粒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对于认识藓结皮的生态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Illumina MiSeq技术对藓结皮植物-土壤连续体以及结皮下层不同粒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测序结果得到10 730个细菌变异序列(ASVs)和3 035个真菌变异序列(ASVs)藓结皮附着土细菌群落α多样性指数低于结皮下层, 而藓结皮附着土真菌群落α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结皮下层和结皮抖落土。藓结皮层常见的细菌门有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 绿弯菌门(Chloroflexi)、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ota), 结皮下层土壤常见的细菌门有放线菌门、变形菌门、 绿弯菌门、酸杆菌门, 藓结皮附着土细菌群落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相对多度高于不同粒径藓结皮抖落土及藓结皮下层土。藓结皮和藓结皮下层常见的真菌门有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藓结皮附着土与不同粒径抖落土在细菌群落微枝形杆菌属(Microvirga)、红色杆菌属(Rubrobacter)、苔藓杆菌属(Bryobacter)、土壤红杆菌属(Solirubrobacter)、地嗜皮菌属(Geodermatophilus)、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芽生球菌属(Blastococcus)、诺卡氏菌属(Nocardioides)、Rubellimicrobium、贫养杆菌属(Modestobacter)相对多度存在显著差异, 藓结皮附着土与不同粒径抖落土在真菌群落曲霉属(Aspergillus)、KnufiaDarksidea、粉褶蕈属(Entoloma)、 MonosporascusBhatiellae、亚隔孢壳属(Didymella)、链格孢属(Alternaria)、Cladosporium、镰刀菌数(Fusarium)相对多度存在显著差异。藓结皮附着土细菌和真菌共现性网络比不同粒径藓结皮抖落土和藓结皮下层土细菌和真菌共现性网络更复杂且联通性更好。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在微环境尺度探究生物土壤结皮参与荒漠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规律。
    全球蝙蝠巴尔通体流行数据分析
    李庆多 栗冬梅
    生物多样性. 2023, 31(9):  23166.  doi:10.17520/biods.2023166
    摘要 ( 27 )   PDF (1406KB) ( 37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巴尔通体是一群全球广泛分布的细菌, 部分种类能引起多种人兽共患病, 宿主包括食肉类、反刍类、啮齿类和灵长类, 甚至海洋中鲸类等哺乳类动物。近年来, 世界各地陆续报道蝙蝠能够携带巴尔通体。为了解全球蝙蝠巴尔通体流行情况, 这篇综述汇总了自2005年以来世界各地对蝙蝠巴尔通体的研究, 较为详细地描述了巴尔通体在蝙蝠这一大类群中感染状况和宿主分布等信息。在31个国家和地区的106种蝙蝠体内检测到巴尔通体, 表明蝙蝠是巴尔通体重要的动物宿主。分析蝙蝠巴尔通体柠檬酸合酶基因 (citrate synthase, gltA)序列系统发育树发现, 绝大多数蝙蝠巴尔通体与其他宿主来源的巴尔通体亲缘关系较远, 构成蝙蝠巴尔通体独立的类群, 初步提示这一类巴尔通体具有宿主特异性特征, 及可能与宿主蝙蝠存在协同进化关系。

  • 微信号:swdyx_wx

  • 淘宝店二维码

  • 微店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