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2025年, 第2期
    刊出日期:2025-02-20

    鲸豚类是哺乳动物中高度特化和最为独特的类群之一, 同时也是具有高度濒危灭绝风险的类群。然而, 目前还没有关于全球鲸豚类生活史与生态学的特征数据集, 这不利于其研究和保护。本期中, 张颂琪等(24442)通过系统收集全球现存鲸豚类的38个特征数据, 首次构建了涵盖其形态学、生活史与生态学特征的数据集。封面展示了布氏鲸(Balaenoptera edeni)悬停于水面, 正在运用陷阱法进行捕食活动。(图片提供者: 陈炳耀)

      
    分类学中的方法论小叙
    洪德元
    生物多样性. 2025, 33(2):  24541.  doi: 10.17520/biods.2024541   cstr: 32101.14.biods.2024541
    摘要 ( 19 )   PDF (2377KB) ( 11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从事分类学研究60年, 从《中国植物志》到世界专著性研究, 受到国内外的肯定。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 完善而合理的研究方法至关重要。分类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涉及到生物学几乎所有学科, 其中形态学、孢粉学、细胞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统计学是必须掌握的学科。针对中国的植物分类学研究历史和现状, 我以世界芍药属(科) (Paeonia, Paeoniaceae)和桔梗科党参属(Codonopsis, Campanulaceae)以及近缘类群的研究为例, 应用了上述各个学科, 重点强调野外考察和统计分析是不可或缺的研究方法。只有通过野外考察才能获取必要的实验材料, 才能分清居群多态性和种间差异; 唯有统计分析才能区分是种内的变异还是遗传隔离。分子系统学的兴起已使分类学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分类学工作者必须认识它, 学习它。我的团队在上述两项研究中应用了它, 获得超预期的成果。我的感想是: 高水平的研究必须有完善的科学方法。
    研究报告: 植物多样性
    干扰对中亚热带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演替动态的影响
    贾贞妮 张意岑 杜彦君 任海保
    生物多样性. 2025, 33(2):  24078.  doi: 10.17520/biods.2024078   cstr: 32101.14.biods.2024078
    摘要 ( 118 )   PDF (2971KB) ( 208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当前全球生物多样性面临严峻挑战的背景下, 深入探讨人为和自然干扰对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以中亚热带森林群落为研究对象, 选取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候选区钱江源园区内常绿阔叶老龄林、一次干扰次生林、两次干扰次生林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4种典型森林类型, 依托其12个1 ha固定监测样地长期积累的数据, 我们采用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 系统分析了不同干扰程度下物种多样性的演替轨迹及演替速率的变化, 旨在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 常绿阔叶老龄林、一次干扰次生林和杉木人工林的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随演替进展而增加, 而两次干扰次生林则呈现下降趋势。在常绿阔叶老龄林和一次干扰次生林中, Pielou均匀度指数随演替进展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化; 而在两次干扰次生林和杉木人工林中, Pielou均匀度指数则呈现逐渐增加之势。特别地, 当不考虑杉木时, 杉木人工林的Pielou均匀度指数随演替进展而下降。各物种多样性指数的演替速率总体上随时间呈下降趋势, 但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的演替速率多数情况下差异不显著。受冰雪灾害影响后, 常绿阔叶老龄林的演替轨迹偏离了其稳定状态, 其恢复初期物种丰富度演替速率显著高于其他森林, 并随时间显著下降, 而Pielou均匀度指数演替速率较低, 随时间无显著变化。杉木人工林Pielou均匀度指数演替速率显著高于其他森林, 且随时间显著降低, 而物种丰富度演替速率低, 与一次干扰次生林和两次干扰次生林无显著差异。综上所述, 本研究揭示了不同干扰对亚热带森林物种多样性演替轨迹和速率的显著、差异性影响。建议在制定修复措施和评估修复成效时, 充分考虑森林的干扰历史和演替阶段, 以实现更有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修复。
    海南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64 ha次生林动态监测样地群落结构特征
    李艳朋 陈洁 卢春洋 许涵
    生物多样性. 2025, 33(2):  24445.  doi: 10.17520/biods.2024445
    摘要 ( 67 )   PDF (4823KB) ( 57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热带雨林在物种多样性保护和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探究热带次生林群落结构特征, 本文以海南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次生林为研究对象, 通过分析2020–2021年在典型区域建设的64 ha次生林动态监测样地群落调查数据, 计算了样地内胸径 ≥ 5.0 cm木本植株的物种多样性、重要值、径级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等指标。结果表明: (1)样地内共记录到152,958个胸径 ≥ 5.0 cm的存活植株, 隶属于65科153属262种, 其中稀有种、偶见种和常见种分别为80、113和69种。(2)样地内重要值大于1%的物种共有24种, 排名前5位的物种依次为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白颜树(Gironniera subaequalis)、海南韶子(Nephelium topengii)、厚壳桂(Cryptocarya chinensis)和红柯(Lithocarpus fenzelianus)。壳斗科、樟科和山矾科为优势科, 锥属(Castanopsis)、山矾属(Symplocos)和柯属(Lithocarpus)为优势属。(3)样地内独立植株平均胸径为13.00 cm, 径级分布总体呈倒“J”形, 表明群落更新良好且处于相对稳定状态。(4)样地内的优势种在1–100 m尺度上表现为聚集分布, 且表现为一定程度的生境偏好, 表明生态位分化机制对于热带山地雨林生物多样性维持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阐明了热带山地雨林次生林的群落结构特征, 研究结果有助于为热带次生林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呼伦贝尔草地退化现状评估与植被特征变化
    吴昱萱 王平 胡晓生 丁一 彭甜恬 植秋滢 巴德木其其格 李文杰 关潇 李俊生
    生物多样性. 2025, 33(2):  24118.  doi: 10.17520/biods.2024118   cstr: 32101.14.biods.2024118
    摘要 ( 56 )   PDF (4043KB) ( 28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草地退化会影响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及其生态功能, 威胁其生态系统稳定性, 准确评价草地退化状况是制定有效保护措施和管理策略的关键。本文利用基于植被覆盖度的遥感数据评估了呼伦贝尔草地退化现状并对其进行退化等级的划分, 通过野外调查数据分析了不同退化等级下的群落物种组成、分布格局以及植被生物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随着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 群落结构与群落中的优势种发生明显变化, 物种分布也显著不同, 草本植物物种数下降, 地上生物量和枯落物量显著下降, 地下生物量仅在极重度退化阶段显著下降。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说明适度的放牧可能增加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过度放牧会致使群落物种多样性显著降低。研究发现地上生物量和枯落物量随草地退化显著下降, 而地下生物量, 物种组成和物种分布状况仅在极重度退化阶段表现出显著差异。这表明可能基于植被覆盖度的遥感评估方法能够准确评估极重度退化草地状况, 但对轻中度退化阶段的评估不够准确。草地退化前期阶段可能仅是物种的变化, 无法通过植被覆盖度检测出来, 因此草地退化评价应利用群落内物种组成的变化, 结合更多实地调查数据, 提高草地退化识别的准确性。本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厘清草地退化现状的监测和评价方法以及草地退化对植被群落的影响, 并为恢复退化草地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羊草草原原生群落羊草种群点格局分析
    王凤琼 张心怡 王鑫厅 姜超 侯亚丽 包道日娜
    生物多样性. 2025, 33(2):  24271.  doi: 10.17520/biods.2024271   cstr: 32101.14.biods.2024271
    摘要 ( 35 )   PDF (2779KB) ( 22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植物种群空间格局是植物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由于长期过度放牧, 内蒙古典型草原退化严重, 未受放牧干扰的原生群落非常罕见。探讨原生群落的种群空间格局对于草原的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羊草(Leymus chinensis)草原是典型草原区广泛分布的主要群落类型之一, 1979年围封的羊草样地, 是目前保存完整的羊草草原原生群落。本研究选择羊草草原的原生群落和长期过度放牧的干扰群落, 应用成对相关函数结合均质泊松模型和异质泊松模型分析了羊草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 (1)在原生群落中, 羊草种群表现出2种分布格局,即在小尺度范围内呈聚集分布而在较大尺度范围内呈随机分布, 与之相比, 羊草种群在长期过度放牧的群落中则呈1种分布格局, 即在整个取样范围内呈聚集分布, 羊草种群分布格局的这种变化是由于放牧引起的生境异质性所致; (2)羊草种群格局的聚集强度, 在排除生境异质性的影响后, 在小尺度范围内长期过度放牧群落高于原生群落, 这是由放牧胁迫下物种个体间的正相互作用引起的。
    研究报告: 动物多样性
    青海省长江源区鱼类分布多样性格局
    马文俊 刘思嘉 李柯懋 简生龙 薛长安 韩庆祥 魏金良 陈生学 牛依萌 崔洲平 隋瑞臣 田菲 赵凯
    生物多样性. 2025, 33(2):  24494.  doi: 10.17520/biods.2024494
    摘要 ( 238 )   PDF (2325KB) ( 136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长江源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海拔普遍在4,500-6,000 m之间,是全球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之一。本研究针对青藏高原长江青海流域鱼类多样性进行了系统调查与分析,以了解该区域的鱼类资源现状及其面临的威胁。研究覆盖了青藏高原长江源干流及长江主要支流,包括长江源的通天河、沱沱河、楚玛尔河和当曲,以及雅砻江源和大渡河源。2021-2022年调查共设置样点43个,记录到鱼类26种(亚种),隶属于2目3科12属。与历史调查相比,发现新分布鱼类7种,其中土著鱼类4种,外来鱼类3种。相对重要性指数分析显示,长江源区的优势种为软刺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malacanthus)和小头高原鱼(Herzensteinia microcephalus)。α多样性指数显示通天河和大渡河的物种多样性较高,而雅砻江的物种均匀度较低。相似性系数和PCoA分析揭示了大渡河源与长江源、雅砻江源之间的物种组成差异明显,反映了地理隔离对鱼类多样性的影响。环境因子同样影响鱼类物种分布,CCA分析结果表明水温和海拔对鱼类分布有影响。空间自相关分析确定了鱼类分布状态为随机且轻微聚集,分布热点分析发现通天河和大渡河支流存在鱼类分布热点。研究阐明了长江源区鱼类多样性的空间分布差异,并提示需要根据不同流域鱼类物种分布特征进行保护。
    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类群落组成及影响因素
    李华亮 张明军 张熙斌 谭荣 李诗川 冯尔辉 林雪云 陈珉 颜文博 曾治高
    生物多样性. 2025, 33(2):  24350.  doi: 10.17520/biods.2024350
    摘要 ( 53 )   PDF (643KB) ( 23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作为从水生到陆生过渡的脊椎动物, 两栖类是环境健康的重要指示类群。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红树林为主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目前人们对红树林湿地类保护区中两栖动物资源信息的掌握仍然比较缺乏。为了解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的群落特征及影响因素, 作者在区内布设了39条长200 m的两栖类固定调查样线, 并于2022年7月至2023年4月采用样线调查法开展了3轮夜间样线调查。结果表明: 保护区内分布有5科7种两栖动物, 包括优势种海陆蛙(Fejervarya moodiei)、次优种沼水蛙(Hylarana guentheri), 以及少见的泽陆蛙(Fejervarya multistriata)、黑眶蟾蜍(Duttaphrynus melanostictus)、饰纹姬蛙(Microhyla fissipes)、花姬蛙(M. pulchra)和斑腿泛树蛙(Polypedates megacephalus); 缓冲区和实验区内的每条样线平均记录到2.67种两栖类, 但核心区的多数样线(94.44%)只能记录到海陆蛙1种。区内近岸生境中能记录到这7种两栖类, 而近海生境中只栖居有海陆蛙。水体盐度和动物扩散是造成此空间分布格局差异的原因。区内两栖类群落组成也存在时间分布格局差异, 动物繁殖活动及环境温度(即气温和水温)的月际变化可能是导致此差异的重要因素。此外, 调查也发现潮高、湿度和水pH值也显著影响区内两栖类多度变化。近岸两栖类的物种丰富度(P < 0.01)和多度(P < 0.01)均与海水盐度呈显著负相关; 其多度还与环境湿度(P < 0.01)和水pH值(P < 0.01)显著负相关, 但与潮高(P < 0.01)、气温(P < 0.001)和水温(P < 0.001)显著正相关。本文首次报道了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类的群落组成与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 丰富了对该保护区两栖动物资源的认识, 有助于红树林湿地类保护区加强对两栖动物的保护与管理工作。
    中国杨树害虫物种多样性
    尚华丹 王梅 李国宏 王鸿斌
    生物多样性. 2025, 33(2):  24370.  doi: 10.17520/biods.2024370
    摘要 ( 103 )   PDF (1344KB) ( 45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明确我国杨树害虫物种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特征,本文基于构建的中国杨树害虫物种数据库,对杨树害虫物种组成、危害类型及地理分布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已知杨树害虫9目126科1,674种,以鳞翅目、鞘翅目和半翅目为主要类群。在危害类型上,叶部害虫的物种数量最多,达1,058种,而苗圃及根部害虫物种数量最少,仅173种,但其物种组成分布较为均匀且多样性最丰富;从栖息寄主角度,白杨派的害虫物种数量最多,达1,258种,但其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最低,大叶杨派和胡杨派害虫物种数量较少,分别为20种和44种,但其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较高。在地理分布广度上,杨树害虫物种数量随着省区数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少,超过70%的害虫仅在全国不到一半的省区分布,而易造成毁灭危害的主要害虫种类则接近全国分布。总体而言,杨树害虫的分布格局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华东地区及“胡焕庸线”东侧的省区害虫物种数量较多。通过聚类分析,杨树害虫的地理分布可划分为6个类群,且不同类群之间表现出较强的地域相似性。本研究为今后杨树害虫科学精准防控提供了基础理论数据支持。
    辽河口不同退塘还湿方式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
    宋远昊 龚吕 李贲 胡阳 李秀珍
    生物多样性. 2025, 33(2):  24316.  doi: 10.17520/biods.2024316
    摘要 ( 36 )   PDF (2363KB) ( 23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自然湿地-围塘养殖-退塘还湿”是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背景下很多湿地面临的土地利用类型转变模式, 但不同退塘还湿方式实施后的恢复情况及其作用机理尚不清晰。为评估2015年辽河口退塘还湿工程开展后不同退塘还湿方式的大型底栖动物恢复情况, 本研究以辽河口退塘还湿工程区内退塘程度逐步提升的未推平、半推平和全推平塘坝3种退塘样地及天然盐地碱蓬(Suaeda salsa)对照样地作为调查区, 分别于2023年春季和秋季对不同样地的大型底栖动物和环境因子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 鉴定到大型底栖动物21种, 隶属于3门5纲16科, 春季优势种为谭氏泥蟹(Ilyoplax deschampsi)、绯拟沼螺(Assiminea latericea)、小头虫(Capitella capitata)等, 秋季优势种为绯拟沼螺、拟沼螺属一种(Assiminea sp.)、小头虫等。春季半推平塘坝区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显著高于未推平和全推平塘坝区, 秋季全推平塘坝区的大型底栖动物密度显著高于未推平和半推平塘坝区, 生物量显著高于未推平塘坝区, 均匀度指数显著低于半推平塘坝区。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与相似性分析结果显示: 春秋两季, 不同退塘样地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生物环境非线性回归表明, 高程、沉积物温度、砂含量和总氮含量与大型底栖动物分布密切相关。本研究可为我国海岸带养殖塘的修复和管理提供基础数据与理论支撑。
    研究报告: 微生物多样性
    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细菌抗生素抗性基因分布特征
    仝淼, 王欢, 张文双, 王超, 宋建潇
    生物多样性. 2025, 33(2):  24101.  doi: 10.17520/biods.2024101
    摘要 ( 176 )   PDF (1765KB) ( 98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重金属作为常见的土壤污染物, 可通过共选择作用诱导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ARGs)的产生和扩散, 并促进ARGs在环境中持久存在。本研究建立了不同铜(Cu)浓度和镉(Cd)浓度的土壤微宇宙实验, 基于高通量测序和实时荧光定量PCR (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PCR)技术分析比较不同重金属浓度和复合污染条件下ARGs的分布特征以及土壤细菌群落对不同浓度Cu、Cd污染的响应, 旨在解析ARGs与土壤细菌群落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的分布特征。此外, 通过探究影响ARGs变化的关键环境因子, 以期寻找出有效减缓环境中抗生素抗性的传播和扩散现状的途径。研究表明: 高浓度铜(400 mg Cu/kg土)与镉(1 mg Cd/kg土和5 mg Cd/kg土)的复合污染显著(P < 0.05)提高了土壤中抗生素抗性基因sul1、intl1、blaVIM的相对丰度, 抗生素抗性基因tetX、tetG对Cd响应最敏感, 低浓度Cd (1 mg Cd/kg土)即可明显提高tetX、tetG的丰度。此外, 铜、镉显著(P < 0.05)改变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 并且使得细菌群落对Cu的响应更加明显。相关性分析和网络分析表明, sul1、tetX、tetM02、blaVIM广泛分布在多个细菌门, 而ARGs的变化与细菌群落(如链霉菌属Streptomyces、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BIrii4属Polyangiales、海无柄孢囊黏细菌属Haliangium等)的变化密切相关, 推测这些细菌可能是携带ARGs的主要宿主。
    研究报告: 生物安全与自然保护
    全国自然保护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物种覆盖度及其分布状况分析评估
    郭雨桐 李素萃 王智 解焱 杨雪 周广金 尤春赫 朱萨宁 高吉喜
    生物多样性. 2025, 33(2):  24423.  doi: 10.17520/biods.2024423
    摘要 ( 95 )   PDF (5398KB) ( 67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自然保护地是最重要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场所,因此自然保护地对物种的保护覆盖度一直是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利用GBIF数据、文献数据以及自然保护地科考数据,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2021年版)》为依据,分析了全国自然保护地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物种的覆盖度及分布状况。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自然保护地保护了78.12%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其中,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率为85.57%,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保护率为71.95%;自然保护地内国家重点保护野生物种的密度空间分布并不均匀,呈现自西南向东北降低的趋势;在科水平上,兰科植物保护率最高,其次为豆科、石松科、松科等;从省域分布来看,云南、四川、广东等省区市自然保护地内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物种数最高。总体而言,我国绝大部分重要保护野生物种在自然保护地内得到了保护,自然保护地对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昆蒙框架》履约发挥了重要作用。
    保护与治理对策
    如何构建以国家植物园为核心的区域植物迁地保护体系: 广东的探索
    谭向平 梁晓东 罗世孝 魏丹 阳敏 刘国锋 瞿超 王洪峰 胡喻华 江军 曾佑派 王俊 严岳鸿 王瑞江 曹洪麟 廖景平
    生物多样性. 2025, 33(2):  24326.  doi: 10.17520/biods.2024326   cstr: 32101.14.biods.2024326
    摘要 ( 24 )   PDF (2665KB) ( 23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我国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全面推进背景下, 广东省林业局编制出台《广东省迁地保护体系规划(2024–2035年)》, 旨在构建“以国家植物园为核心、区域植物园为骨干、乡土植物园为站点”的广东省植物迁地保护体系, 提升广东省植物多样性保护水平。针对当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形势和新问题, 加强珠三角城市群和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迁地保护机构协同发展的整体布局, 构建严谨的晋升、退出与总结性评估机制, 对区域和乡土植物园实施动态监管, 采取“同源谱系-异地栽培保存”及近地保护的综合保护策略, 从而全面提升全省重要受威胁植物的迁地保护成效和植物多样性保护水平; 重点加强迁地保护机构、智慧管理平台、科研平台、人才队伍等建设, 打造智慧高效的迁地保护体系、创新驱动的科学研究体系、多元发展的绿色产业体系、学科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区域特色的自然教育体系, 推动植物保护研究、可持续利用、人才培养、科普教育和园林园艺的综合发展。预计到2035年, 广东省将形成植物保护和开发利用结合发展的新格局, 实现迁地保护广东省分布80%以上的重点保护野生植物、70%以上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 整体保护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为新时期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
    技术与方法
    植物抗逆能力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张舒欣 贾紫璇 方涛 刘一凡 赵微 王荣 昌海超 罗芳丽 朱耀军 于飞海
    生物多样性. 2025, 33(2):  24168.  doi: 10.17520/biods.2024168   cstr: 32101.14.biods.2024168
    摘要 ( 57 )   PDF (3950KB) ( 33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植物在长期适应环境胁迫的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与其生境相协调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等性状。研究表明可通过植物性状来评价植物的抗逆能力, 且多性状比单一性状评价更为准确。对植物耐受能力评价的方法多样, 各有优缺点, 目前尚没有研究对这些方法进行过比较分析。本研究收集了国内外近十二年的相关文献, 对目前常用的植物抗逆能力评价方法, 即平均隶属函数值、聚类分析、基于隶属函数和权重的模糊综合评价(下称模糊综合评价)、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及主成分分析复合评价法(下称复合评价法)、卷积神经网络、灰色关联分析的概念、原理、关键步骤以及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分析发现以上方法均采用多性状来评价植物抗逆能力, 其中, 平均隶属函数值、模糊综合评价和复合评价法基于模糊数学理论, 通过性状模糊化的方式建立模型; 平均隶属函数值、主成分分析、复合评价法、灰色关联分析能筛选出关键抗逆性状。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可以提供直观、易懂的数据展示方式, 有助于对抗逆能力评价结果的理解。以上方法可以在实践中相互补充, 针对不同的研究目的和数据特征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数据论文
    东北地区张广才岭 2015-2020 年野生动物红外相机监测数据集
    王大伟 程帅 冯佳伟 王天明
    生物多样性. 2025, 33(2):  24384.  doi: 10.17520/biods.2024384
    摘要 ( 87 )   PDF (387KB) ( 48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长期监测不同生物类群、不同区域和不同时空尺度的生物多样性, 对于摸清我国生物多样性的资源家底、时空动态、威胁因子和保护现状具有重要意义。张广才岭位于黑龙江省中南部和吉林省东部部分地区, 是中国东北虎潜在栖息地之一。本文整理了张广才岭南部2015年8月至2020年11月的红外相机监测记录, 并进行了详细的物种鉴定, 提供了包含72个有效红外相机位点的完整监测数据集。红外相机累计工作88,093个工作日, 共获得野生兽类9,206次, 野生鸟类655次独立视频。经鉴定, 兽类有5目11科18种, 鸟类有9目16科31种。本数据集展示了相机位点坐标、相机工作日、兽类和鸟类物种独立事件数, 和不同监测年度下每个相机位点拍摄的不同物种独立事件数, 以及整体鸟兽物种名录(包括濒危等级和相对多度指数等)。该数据集是张广才岭地区开展红外相机监测工作以来首次全面的成果汇总, 可为保护区制定针对性保护与管理决策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全球鲸豚类形态、生活史和生态学特征数据集
    张颂琪 陆义 陈炳耀 杨光 王彦平 陈传武
    生物多样性. 2025, 33(2):  24442.  doi: 10.17520/biods.2024442
    摘要 ( 188 )   PDF (1519KB) ( 195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全球共有94种鲸豚类动物, 它们是哺乳动物中最神秘和最濒危的类群之一。在由陆生向水生生活转变的过程中, 鲸豚类演化出了众多适应水生环境的形态、生活史和生态学特征。然而, 全球范围内尚缺乏完备的鲸豚类特征数据库。本研究通过系统查阅书籍、文献等数据资源, 收集整理了鲸豚类38个特征数据, 包括15个形态、12个生活史和11个生态学特征参数。其中, 形态特征参数的完整度为73%–100%, 生活史特征参数的完整度为29%–100%, 生态学特征参数的完整度为30%–100%。此外, 基于特征数据完整度, 结合系统发育线性回归模型的分析表明描述时间越早及近岸分布物种往往具有更高的数据完整度。本数据集为开展鲸豚类生态学、保护生物学和进化生物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信息, 同时为推进区域及全球性的鲸豚类保护生物学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参考。
    全球蛇类生活史、生态学和生物地理特征数据集
    赵一凡 王彦平
    生物多样性. 2025, 33(2):  24476.  doi: 10.17520/biods.2024476
    摘要 ( 157 )   PDF (655KB) ( 91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物固有的生态学和生活史特征在决定个体的表现和适合度方面至关重要,并反映了它们对环境条件的反应。全球蛇类超过四千种,是一个具有高度多样性的爬行动物类群。但是,由于蛇类的隐秘性及独居性,对蛇类的宏观生态学研究与其他脊椎动物类群相比相对较少,目前也没有专门针对蛇类的特征数据集。本文通过系统查阅已出版的蛇类专业书籍、已发表的文献和在线数据库,共收集整理了全球现有4145种蛇类的28个特征数据。这些特征包括以下3个方面:生活史特征(体重、体长、猎物等8个特征)、生态学特征(分布地区、微生境、海拔分布等7个特征)和生物地理特征(年平均温度、年平均降水、归一化植被指数等13个特征),这些特征数据的完整度为42.41%–99.90%。与已发表的数据集相比,本数据集物种数更多、部分特征完整度更高,而且新增加了16个特征。本数据集是目前全球蛇类最新和最全的特征数据集,可为全球和局部地区蛇类的生态学、生物地理学和保护生物学等研究领域提供数据支持。
    七种半翅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数据
    林珍 向家宝 蔡何佳奕 高贝 杨金涛 李俊毅 周青松 黄晓磊 邓鋆
    生物多样性. 2025, 33(2):  24434.  doi: 10.17520/biods.2024434
    摘要 ( 103 )   PDF (676KB) ( 81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昆虫是地球上物种多样性最高的类群,对特定昆虫类群的线粒体基因组研究还处于不断发展和积累的阶段。由于部分半翅目昆虫的线粒体基因组在GenBank数据库中缺失,阻碍了线粒体基因组在半翅目昆虫中的进一步应用。本研究报道七种半翅目昆虫(Maevius indecoruLimnogonus cereiventris、尖长蝽Oxycarenus laetusHormaphis cornuMelanaphis donacis、香蕉交脉蚜Pentalonia nigronervosa、石榴囊毡蚧Acanthococcus lagerstroemiae)的线粒体基因组详尽信息,其中Ma. indecorusP. nigronervosa 线粒体基因组数据分别为Hyocephalidae科和Pentalonia属首次报道。七种半翅目昆虫数据通过SRA数据库获得,来源于六个国家(澳大利亚、印度、中国、美国、肯尼亚、喀麦隆)的七个地区。本研究对半翅目昆虫系统发育关系、生物多样性、种群分化格局等相关研究提供一定数据支持。
    综述
    外来传粉者对本地植物-传粉者相互作用的影响
    张婵 赵苏雅 张欣然 王依凡 王林林
    生物多样性. 2025, 33(2):  24443.  doi: 10.17520/biods.2024443   cstr: 32101.14.biods.2024443
    摘要 ( 104 )   PDF (601KB) ( 86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虫媒作物对传粉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 导致人工养殖的外来传粉者在全球范围内数量激增并大面积扩散, 对本地植物-传粉者之间的互利关系造成极大影响, 严重威胁当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该文综述了外来传粉者对本地植物、本地传粉者以及传粉网络三个方面的影响。外来传粉者与本地传粉者在形态特征和访花行为上的差异, 使其对本地植物而言往往是低效或者无效的传粉者, 从而对植物的繁殖成功造成负面影响; 但是在传粉限制环境中, 外来传粉者可能起到重要的补充授粉作用。外来传粉者特定的访花偏好和对本地传粉者访花行为的影响会改变植物的花粉流和基因流, 从而使植物种群的遗传结构发生变化。此外, 外来传粉者会对植物的资源分配策略和花部结构发育施加新的选择压力, 进而引导花部特征的适应性演变。外来传粉者与本地传粉者会形成资源竞争或捕食关系, 还可能干扰本地传粉者的生殖过程或造成病原体传播, 从而对本地传粉者的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构成极大威胁。由于大多数外来传粉者都是泛化传粉者, 促使它们能够很快整合到新生境的传粉网络中, 与本地植物形成大量新的连接, 往往使整个传粉网络的泛化水平和嵌套化程度升高, 最终对传粉网络的稳定性产生深远影响。目前, 我国针对外来传粉者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农业授粉应用, 今后, 应该更加重视外来传粉者进入自然生态系统后对本地开花植物、传粉者以及两者之间互作网络的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机制研究, 需要全面考虑物种、群落和生态系统三个不同的层次, 同时扩展研究的地理尺度和时间尺度, 在研究中注意结合新技术和新方法, 并考虑全球变暖和农业集约化等趋势的影响。在外来传粉者在我国的分布区持续扩大的现状下, 为保护本地植物和传粉者物种多样性, 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稳定性, 需要做好外来传粉者的引种规划和防控管理工作; 建立本地传粉者自然保护区, 确定优先保护物种和优先保护区域; 大力开发和保护本地传粉者为农作物提供授粉服务, 避免引入外来传粉者导致的生态危害。
    植物基因组大小与性状关系的研究进展
    曹东, 魏存争, 李焕龙, 彭扬
    生物多样性. 2025, 33(2):  24192.  doi: 10.17520/biods.2024192   cstr: 32101.14.biods.2024192
    摘要 ( 269 )   PDF (845KB) ( 204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物种的基因组大小反映了基因组扩张和收缩机制之间的动态平衡, 其受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等多重因素影响。关于基因组大小与性状关系的研究成果众多, 但尚缺乏系统性的梳理和总结。本文综述了153篇文献, 总结了植物基因组大小与41个性状之间的60种不同关联, 并尝试将这些性状划分为9个尺度, 包括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地理尺度。为解释基因组大小与性状之间的关系, 本文在现有假说的基础上, 提出了“基因组大小分区假说”。该假说认为, 植物基因组大小的分布范围内可能存在两个平衡点和一个最优点, 而环境条件如养分和水分的变化, 可能会改变这些平衡点和最优点的位置, 从而驱动植物基因组大小向新的最优点方向演化, 形成新的平衡。最后, 本文建议将基因组大小作为核心功能性状纳入生态模型, 以提升对群落和生态系统应对全球环境挑战(如氮沉降和气候变化)的理解。
    植物内源性病毒研究进展
    王宗能, 祁杏漾, 刘健, 苏代发, 杨俊誉, 崔晓龙
    生物多样性. 2025, 33(2):  24419.  doi: 10.17520/biods.2024419
    摘要 ( 196 )   PDF (1041KB) ( 150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内源性病毒元件(Endogenous viral elements, EVEs)是指存在于细胞生物基因组中的病毒DNA序列。动物基因组中已被报道存在逆转录病毒的整合, 而植物病毒因不编码整合酶被一度认为无法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然而, 随着生物信息学与比较基因组学的发展与应用, 植物基因组中不断报道存在病毒核酸的整合并发现与植物的生长、发育、适应与进化息息相关。本文总结了植物基因组中整合的病毒类型、多样性、病毒的整合与激活机制及病毒的整合对植物的危害和有益作用, 同时也概述了植物基因组中EVEs的挖掘方法, 从而为生产遗传稳定且无病毒的植物材料(如脱毒苗)、追溯病毒的起源以及探讨植物与其内源性病毒的相互作用、共适应与协同进化提供参考。
    表皮碳氢化合物在社会性昆虫中的功能多样性及其调控
    刘志祥 谢华 张慧 黄晓磊
    生物多样性. 2025, 33(2):  24302.  doi: 10.17520/biods.2024302   cstr: 32101.14.biods.2024302
    摘要 ( 61 )   PDF (4017KB) ( 30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表皮碳氢化合物(Cuticular hydrocarbons, CHCs)是一类广泛分布于昆虫上表皮的烃类混合物, 具有防水、抵抗有害物质入侵和化学通讯等功能, 为昆虫适应陆地的多种生活方式做出巨大贡献。相较于独(寡)居昆虫, 社会性昆虫CHCs的组成和功能多样性将有益于探究社会性昆虫所特有的遗传结构、群体组成和行为模式。因此, 本文对社会性昆虫CHCs的结构、性质及功能进行了总结, 并对影响其组成多样化的内源和外源因子进行了讨论, 同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社会性昆虫的CHCs能介导同巢个体识别、级型分化、社会分工、群体免疫、生殖状态识别及种间互作, 甚至部分CHCs已经进化为功能高度专一的蜂王(蚁后)信息素。社会性昆虫可能需要较高的CHCs组分多样性以适应其功能分化, 而多种内源(基因和激素水平)及外源因素(食物、肠道微生物、病原生物、温湿度、紫外辐射及巢穴材料等)均能影响CHCs的组成。将来借助定量遗传框架、免疫组化定位、荧光原位杂交等多种新兴技术对社会性昆虫及其他昆虫类群CHCs合成、转运、释放、功能多样性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 将有助于深入理解CHCs对昆虫适应性进化的重要贡献, 并为开发基于CHCs的重大入侵和农林害虫的防控新技术提供理论参考。
    缓步动物多样性、分布特征和生态功能研究进展
    陈丁松 刘子恺 贺子洋 陈伟东
    生物多样性. 2025, 33(2):  24406.  doi: 10.17520/biods.2024406
    摘要 ( 99 )   PDF (1460KB) ( 164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缓步动物, 又被称为水熊虫, 栖息在海洋、淡水和陆地生态系统的各种环境中, 是微型动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缓步动物在微食物网中占据了不同的营养级, 预示着它们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本文通过对近30年国内外缓步动物研究成果进行梳理, 借助文献计量分析, 系统总结了缓步动物新种发现、鉴定方法、分布特征和生态功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 提出缓步动物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需要关注的方向, 包括发展适用于缓步动物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 探索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大空间、长时间尺度上缓步动物分布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及阐明它们在微食物网中的位置。

  • 微信号:swdyx_wx

  • 淘宝店二维码

  • 微店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