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编委会
青年编委
投稿指南
撰稿要求
数据论文投稿模板
生物编目栏目论文撰稿要求
Endnote Style
版权转让协议
出版伦理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预发表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English
图/表 说明
高级检索
期刊
DOI
请选择
Biolog Div
Grassland Research
Integr Cons
J Integr Plant Biol
J Plant Ecol
J Syst Evol
Plant Diversity
Pratacultural Science
Guihaia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J Nanjing Forest Univ Nat Sci Ed
Journal of Tropical Biology
Journal of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Botany
Life World
Biodiv Sci
J Biores Bioprod
Subtropical Plant Science
Chinese Wildlife
Chin J Appl Envir Biol
Plant Sci J
Chin J Plant Ecol
Chinese Bulletin of Botany
Bulletin of Botanical Research
Chinese Wild Plant Resources
起始年
结束年
请选择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2026
请选择
2026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2000
1999
1998
1997
1996
1995
1994
1993
1992
1991
1990
1989
1988
1987
1986
1985
1984
1983
1982
1981
1980
1979
1978
1977
1976
1975
1974
1973
1972
1971
1970
1969
1968
1967
1966
1965
1964
1963
1962
1961
1960
1959
1958
1957
1956
1955
1954
1953
1952
1951
卷
期
作者
作者单位
期刊
出版年
带GFP标签的PIN7在突变体与野生型(WT)拟南芥根尖中的分布情况
(A)-(D)
PIN7-GFP的荧光分布表达情况(A和C为突变体, B和D为野生型);
(E), (F)
FM4-64染色PIN7-GFP杂交突变体
(E)
与野生型
(F)
植株根尖。Bars=50 μm
带GFP标签的PIN1、PIN3和DR5转基因植株与野生型(WT)和突变体杂交株系在1/2MS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
(A)
PIN1与
ftcd
突变体和野生型杂交株系在荧光与明场条件下的图片;
(B)
PIN3与
ftcd
突变体和野生型杂交株系在荧光与明场条件下的图片;
(C)
DR5与
ftcd
突变体和野生型杂交株系在荧光与明场条件下的图片。Bars=20 μm
带GFP标签的PIN7转基因植株与野生型(WT)、突变体、回复突变体(Comp)杂交株系在紧实度阻力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
突变体与野生型(WT)拟南芥植株根尖在高紧实度阻力下的细胞形态
(A)
突变体与野生型植株根在琼脂浓度梯度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
(B)
图
(A)
中突变体与野生型7天根尖细胞横向宽度的统计结果;
(C)
突变体与野生型植株根尖在高紧实度(3%)培养基中的细胞形态;
(D)
图
(A)
中突变体与野生型7天根尖细胞长度统计结果。*
P
<0.05。Bars=20 μm
拟南芥野生型(WT)、突变体、过表达(OE)及回复(Comp)植株根尖在琼脂梯度培养基中的生长表型与统计分析
(A)
野生型、突变体与回复突变体植株的根生长情况;
(B)
图
(A)
中7天根长的统计结果;
(C)
野生型与过表达植株的根生长情况;
(D)
图
(C)
中7天根长的统计结果。*
P
<0.05; **
P
<0.01。Bars=5 mm
在1/2MS培养基与梯度琼脂培养基中拟南芥根尖AtFTCD-L的表达情况
(A)
拟南芥根尖在1/2MS培养基与梯度琼脂培养基中的GUS组织化学染色;
(B)
AtFTCD-L
在根中的表达情况。**和***分别表示在0.01和0.001水平差异显著。Bars=20 μm
AtFTCD-L在拟南芥中的表达模式
(A)
种子萌发;
(B)
根;
(C)
叶;
(D)
花;
(E)
种子;
(F)
长角果;
(G)
种子与长角果。SAM: 茎顶端分生组织。
(A)
,
(D)
,
(F)
中的数字代表不同发育时期。
qRT-PCR引物序列
与ycl表型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
(A)
涉及光合作用的DEGs;
(B)
涉及类黄酮生物合成的DEGs;
(C)
涉及花青素转运的DEGs;
(D)
编码转录因子的DEGs。WT: 野生型; LHCP: 叶绿素
a
/
b
结合蛋白; PC: 质体蓝素; PEPC: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 Chlase1: 叶绿素酶1; SAT: 司替木丹碱-O-乙酰转移酶; CCoAMT: 咖啡酰辅酶A-3-O甲基转移酶; GST: 谷胱甘肽
S
-转移酶; MATE: 多药和有毒物排出家族
ycl与XYYH-3-1间的RNA-Seq分析
(A)
差异表达基因火山图;
(B)
差异表达基因KEGG途径富集散点图;
(C)
GO term二级分类统计结果;
(D)
转录组结果的qRT-PCR验证。BP: 生物过程; MF: 分子功能; CC: 细胞组分; WT: 野生型; DEG: 差异表达基因; FPKM: 每千碱基转录本每百万映射片段数; FC: 倍性变化。**表示差异极显著(
t
检验,
P
<0.01)。
ycl突变位点初定位区间内基因
Figure 5
The genes within the preliminarily mapped region of ycl mutant site
突变基因的初定位及筛选
(A)-(C)
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布(
(A)
第18号群体;
(B)
XY子叶群体;
(C)
XY真叶群体);
(D)
CsaV3_3G001980
相对表达量(**表示差异极显著,
t
检验,
P
<0.01);
(E)-(G)
SNP index峰图(
(E)
第18号群体;
(F)
XY子叶群体;
(G)
XY真叶群体)。WT: 野生型; SNP: 单核苷酸多态性
ycl和XYYH-3-1植株的抗氧化物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
(A)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
(B)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
(C)
丙二醛(MDA)含量。WT: 野生型. **表示差异极显著(
t
检验,
P
<0.01)。
ycl和XYYH-3-1植株的光合作用参数
ycl和XYYH-3-1叶片的显微结构及叶绿体超微结构
(A), (B)
野生型子叶显微结构;
(C), (D)
突变体子叶显微结构;
(E), (F)
野生型叶绿体超微结构;
(G), (H)
ycl
叶绿体超微结构。
(F)
是
(E)
中红色圆圈中的叶绿体放大版。
(H)
是
(G)
中红色圆圈中的叶绿体放大版。Sg: 淀粉粒; TH: 类囊体; GL: 基粒片层; O: 嗜锇体
ycl和XYYH-3-1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
ycl与XYYH-3-1叶绿素及其合成中间代谢产物的含量
(A)
叶绿素合成中间代谢产物的相对含量;
(B
)光合色素含量。WT: 野生型; 5-ALA: 5-氨基乙酰丙酸; PBG: 胆色素原; Urogen III: 尿卟啉原III; Coprogen III: 粪卟啉原III; Proto IX: 原卟啉IX; Mg-Proto IX: Mg-原卟啉IX。*表示差异显著(
t
检验,
P
<0.05); **表示差异极显著(
t
检验,
P
<0.01); ns表示差异不显著。
ycl与XYYH-3-1黄瓜子叶期(7天)的农艺性状
ycl与XYYH-3-1黄瓜子叶期表型变化比较
(A)
4、5、6、7、8和14天野生型(WT)和
ycl
表型变化(自然光);
(B)
第7天苗龄时2组WT和
ycl
表型差异(黑暗处理7天);
(C)
第8天苗龄时2组WT和
ycl
表型差异(光照培养1天)。Bars=1 cm
qRT-PCR引物
跳至
页
第1页
共1649页
共32961条记录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