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可导致自然栖息地大量丧失和破碎化, 继而影响野生动物的活动节律和生态位关系。因此对各物种活动节律和生态位关系的精准评价是理解城市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的关键基础。为探究地栖哺乳动物昼夜活动节律以及物种之间的时间生态位关系, 作者于2019年11月至2021年11月在天津城镇区域架设60台红外相机进行调查。本研究从平均活动时间、聚集度、方差、活跃度水平和活动属性等角度评价了狗(Canis lupus)、猫(Felis catus)、黄鼬(Mustela
sibirica)、东北刺猬(Erinaceus europaeus)、蒙古兔(Lepus tolai)和亚洲狗獾(Meles
leucurus)等物种的昼夜活动特征, 同时使用核密度分析评价了物种的时间生态位重叠程度, 并利用广义加性模型探究城市化水平对时间生态位重叠系数的影响趋势。本研究共获得有效相机监测天数11,517天, 监测到地栖哺乳动物独立事件数2,428个。结果表明, 狗表现出偏昼行性活动特征; 黄鼬、东北刺猬和亚洲狗獾表现出夜行性或偏夜行性活动特征, 猫和蒙古兔则为间歇性活动。蒙古兔表现出最高的活跃度水平(0.68, 95% CI:
0.56–0.73), 亚洲狗獾的活跃度水平最低(0.40, 95% CI: 0.29–0.44)。80%的物种对表现出高度的时间生态位重叠, 但物种在昼
夜活动的时间分配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猫-黄鼬表现出最高的时间生态位重叠程度(= 0.88, 95% CI: 0.82–0.93), 狗-东北刺猬
的时间生态位重叠程度最低(= 0.35, 95% CI: 0.31–0.40)。猫-东北刺猬、东北刺猬-蒙古兔的时间生态位重叠系数与城市化水平呈现线性正相关关系, 狗-东北刺猬的时间生态位重叠系数随城市化水平增加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非线性趋势。本研究首次对天津城镇区域地栖哺乳动物的昼夜活动节律进行了系统性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各物种昼夜活动节律存在较高的异质性, 同时揭示了物种时间生态位关系对城市化水平具有多响应模式。本研究有助于解析我国城镇景观野生动物的区域共存机制, 同时可以为城市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管理提供基础性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