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省级植物名录专题II
    河南省野生木本植物名录
    曾小宁, 王鹏行, 张梦帆, 苏静, 史志远, 高福玲, 李家美
    生物多样性. 2023, 31(6):  22306.  doi:10.17520/biods.2022306
    摘要 ( 1137 )   HTML ( 68 )   PDF (2932KB) ( 1201 )   附录    知识图谱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河南省地处中原, 地理环境复杂多样, 为各种类型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多种多样的自然条件。历年来, 河南省丰富的植物多样性受到有关部门和广大学者的关注。前人采集的大量植物标本为《河南植物志》1-4册的出版提供了有力支撑。然而, 《河南植物志(补修编)》缺少大量野外调查, 遗漏了之前发表的一些新记录。本研究通过收集已公开发表的论著, 全面清查全国植物标本馆馆藏的河南植物标本, 并于2016-2020年对河南省林木种质资源进行了全面普查。最后, 本研究利用近年来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 确定了河南省木本植物的有效性和分类归属, 对河南省野生木本植物名录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与修订。结果表明: 河南省有野生木本植物85科288属984种32亚种148变种11变型, 包括《河南植物志》新分布类群168个。另外, 我们对名录中的所有类群进行了文献考证, 属、种和种下分类单元的分类学处理以Flora of China为准, 发现《中国植物志》属异名5个、种异名102个、亚种异名21个、变种异名24个, 还发现《河南植物志》属异名6个、种异名194个、亚种异名20个、变种异名35个和变型异名1个。此外, 对50个类群是否分布于河南省产生质疑。本文还对出现的异名、存疑类群和新记录的主客观原因进行了分析, 提出应持续开展野外考察工作, 尤其加强对河南省边界市县, 如商城县、新县、桐柏县、淅川县、卢氏县和灵宝市等进行重点植物普查, 彻底摸清河南省植物资源家底。

    上海市植物物种多样性组成和历史变化暨上海维管植物名录更新(2022版)
    杜诚, 汪远, 闫小玲, 严靖, 李惠茹, 张庆费, 胡永红
    生物多样性. 2023, 31(6):  23093.  doi:10.17520/biods.2023093
    摘要 ( 996 )   HTML ( 44 )   PDF (625KB) ( 922 )   附录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上海市人口密集、土地利用率极高, 其原生植物物种多样性水平不高, 受人为干扰严重, 栽培植物种类较多, 是国内唯一栽培植物种类超出原生植物种类的省级行政区。为了及时总结并展现上海市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分布信息, 基于已公开发表的论著, 结合馆藏标本和野外调查数据, 本文更新了上海维管植物名录, 并根据植物的首次记录时间、历史分布等对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上海市野生、逸生及栽培维管植物有4,126种(含种下等级和品种), 其中野生及逸生植物1,238种及种下分类群, 栽培植物2,888种(含种下等级和品种); 包含211科1,176属2,782种, 种下分类群有38亚种107变种5变型, 栽培植物品种1,194个。物种数比2013版上海维管植物名录增加了914种(含种下等级和品种), 主要是近年来新记录到的栽培植物和品种, 而野生植物只增加了34种, 原生植物仅增加了5种。因有92种原生植物在近年多次调查中没有被找到, 上海实有原生植物数量首次出现了下降, 说明对上海的原生植物特别是对多年未见的植物进行专题调查仍有必要。上海栽培植物多样性的大幅增加仅有40年历史, 1980年开始栽培植物原种数量开始增加, 2010年来品种多样性大幅增加, 新增的栽培植物绝大多数都是人工选育的品种, 这主要是与人的经济、喜好、管理等因素密切相关。本次更新的名录中科的范围界定与编排采用了以分子系统学结果为主要依据的新分类系统, 学名变动的部分均给出了说明和参考文献, 并以Excel格式发表, 便于公众获取并检索利用。本文建议应持续开展野外调查工作, 尤其是对近年多次调查没有发现的物种进行专题调查。此外由于新增的外来植物中一半以上是入侵物种, 加强对这些植物的调查和监测则显得非常必要。

    福建省维管植物名录
    安昌, 庄怡雪, 郑平, 林彦翔, 杨成梓, 秦源
    生物多样性. 2023, 31(6):  22537.  doi:10.17520/biods.2022537
    摘要 ( 1734 )   HTML ( 50 )   PDF (999KB) ( 1375 )   附录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经几代人前赴后继的野外科考和孳孳不息的伏案整理, 福建植物多样性调查及保护工作历久弥新。为全面更新和了解福建省维管植物资源的现状, 近年来已开展的福建省维管植物多样性相关调查与科考工作成果亟需进一步梳理和呈现。本文在《福建植物志》(1982-1995年)的基础上, 通过收集文献、考证标本、查阅相关志书及数据库, 并结合笔者及众多一线调查工作者的野外调查结果, 依照维管植物最新的分类系统(APG IV系统、杨氏系统、PPG I系统)整理出福建省维管植物名录, 包含科属信息、中文名、拉丁名、物种的省内分布及数据来源等信息。结果显示, 福建省野生、归化及栽培维管植物共计256科1,807属5,587种(其中野生植物231科1,402属4,550种), 其中石松类和蕨类植物32科102属414种, 裸子植物10科38属76种, 被子植物214科1,667属5,097种, 较《福建植物志》记载数据新增8科216属1,107种。从数据分析可知, 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物种数排列前5位的科为鳞毛蕨科(67种)、水龙骨科(51种)、凤尾蕨科(51种)、金星蕨科(42种)和蹄盖蕨科(38种); 裸子植物中物种数最多的科和属分别为柏科(15属25种)和松属(Pinus, 14种); 被子植物物种数量排列前10位的科分别为禾本科(452种)、豆科(305种)、菊科(279种)、兰科(244种)、莎草科(225种)、蔷薇科(198种)、唇形科(188种)、茜草科(126种)、锦葵科(85种)和樟科(80种), 总计2,180个物种, 占福建省维管植物物种总数的39.0%; 物种数排列前5位的属分别为薹草属(Carex, 94种)、悬钩子属(Rubus, 58种)、冬青属(Ilex, 54种)、刚竹属(Phyllostachys, 38种)和蓼属(Persicaria, 36种)。本研究旨在后植物志时代对福建省维管植物的物种名录进行修订和更新, 进一步完善物种分布概况和标本信息, 以期为福建省植物多样性调查、评估及保护, 植物学相关学科的发展以及《福建植物志》的再版等提供基础资料。

    广西野生维管植物名录
    韦毅刚, 温放, 辛子兵, 符龙飞
    生物多样性. 2023, 31(6):  23078.  doi:10.17520/biods.2023078
    摘要 ( 986 )   HTML ( 57 )   PDF (7202KB) ( 882 )   附录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全面了解广西野生维管植物资源的现状并为开展相应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提供基础资料, 本文基于作者2023年即将出版的《广西植物物种编目及红色名录》一书数据, 形成了最新的广西野生维管植物名录。结果显示: 广西野生维管植物共计262科1,793属8,221种57亚种460变种1变型, 其中, 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共有36科118属699种3亚种13变种1变型, 裸子植物7科21属60种5变种, 被子植物219科1,654属7,462种54亚种442变种。广西分布的喀斯特专性植物共计129科385属1,209种2亚种49变种, 占广西野生维管植物物种总数的14.42%; 喀斯特专性植物中, 物种数排名前10位的科分别为苦苣苔科、天门冬科、兰科、茜草科、荨麻科、秋海棠科、爵床科、报春花科、樟科、大戟科; 排名前10位的属分别为报春苣苔属(Primulina)、秋海棠属(Begonia)、蜘蛛抱蛋属(Aspidistra)、楼梯草属(Elatostema)、螺序草属(Spiradiclis)、耳蕨属(Polystichum)、石山苣苔属(Petrocodon)、珍珠菜属(Lysimachia)、马蓝属(Strobilanthes)、蛛毛苣苔属(Paraboea)。仅见于广西分布的维管植物特有属已知有4属: 头序冷水花属(Metapilea)、异裂菊属(Heteroplexis)、异片苣苔属(Allostigma)和圆果苣苔属(Gyrogyne); 特有种901种3亚种61变种, 占广西野生维管植物物种总数的11.04%。广西共有349种维管植物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2021), 约占全国重点保护野生维管植物总数的33.46%。本名录的动态更新是对广西野生维管植物阶段性的汇总和归纳, 但目前仍有253种存疑种类, 这些种类为今后进一步完善广西野生维管植物的编目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在此, 本文呼吁相关植物学者对广西野生维管植物多样性开展更为深入的调查与研究。

    海南省野生维管植物编目和分布数据集
    梁彩群, 陈玉凯, 杨小波, 张凯, 李东海, 江悦馨, 李婧涵, 王重阳, 张顺卫, 朱子丞
    生物多样性. 2023, 31(6):  23067.  doi:10.17520/biods.2023067
    摘要 ( 847 )   HTML ( 69 )   PDF (611KB) ( 801 )   附录    数据集    知识图谱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海南省是我国热带雨林连片面积较大的地区, 是我国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 关于海南省植物编目的工作在2012-2015年间就取得了较好的进展, 陆续出版了《海南植物物种多样性编目》《海南植物名录》和《海南植物图志》。但是随着对海南植物研究的深入, 原来所记录的一些维管植物类群经过分类修订后名称发生了变化, 科属分类及其名称需要进行调整, 同时原来所采用的分类系统也亟需更新。本文在《海南植物名录》和《海南植被图志》的基础上, 结合历年实际野外调查经验, 通过系统检索文献资料和查阅相关书籍对现有编目数据进行查漏补缺, 修订名称、更新分类系统, 完善植物分布区、保护等级状况等相关信息, 最终完成海南省野生维管植物编目和分布数据集。截至2023年2月, 该数据集共有数据4,945条, 其中包括石松类植物2科6属39种, 蕨类植物32科121属531种, 裸子植物6科10属27种, 被子植物181科1,380属4,348种; 数据集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2021)》的有173种(其中一级8种, 二级165种); 本土野生植物共有216科1,448属4,769种(含海南特有植物516种), 外来逸生及归化植物有176种(含入侵植物63种)。与2013年出版的第一版《海南植物名录》相比, 野生维管植物总物种数增加225种。本数据集可作为海南省维管植物多样性监测和保护的重要基础数据。

    数据库(集)基本信息简介

    数据库(集)名称 海南省野生维管植物编目和分布数据集
    作者 梁彩群, 陈玉凯, 杨小波, 张凯, 李东海, 江悦馨, 李婧涵, 王重阳, 张顺卫, 朱子丞
    通讯作者 杨小波(yanfengxb@163.com)
    时间范围 1994-2022年
    地理区域 海南省
    空间分辨率 区(县)
    文件大小 759 KB
    数据格式 *.xlsx
    数据链接 https://www.scidb.cn/s/ZBbqy2
    https://doi.org/10.57760/sciencedb.09087
    https://www.biodiversity-science.net/fileup/1005-0094/DATA/2023067.zip
    数据库(集)组成 数据集共包括1个数据文件1个数据表, 共有4,945个记录(行) 15个字段(列)的数据。15个字段分别为: 编号、维管植物大类、科号、中文科名、科名、中文属名、属名、种名、学名、命名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2021)》等级、生长状态、生长状态符号、分布与生境和数据来源。
    研究报告: 植物多样性
    广东省植物园植物多样性迁地保护现状及发展建议
    李仕裕, 张奕奇, 邹璞, 宁祖林, 廖景平
    生物多样性. 2023, 31(6):  22647.  doi:10.17520/biods.2022647
    摘要 ( 900 )   HTML ( 27 )   PDF (6209KB) ( 625 )   附录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植物多样性迁地保护评价对于植物园制定更加科学的迁地保护策略和未来发展计划至关重要。本文基于数据调查和文献资料整理, 研究了广东省植物园的地理空间分布及其植物多样性迁地保护现状和存在问题, 旨在为制定华南国家植物园保护策略、广东省植物园体系布局乃至我国国家植物园建设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 (1)广东省植物园仅分布于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和北热带半常绿季雨林地带, 与自然植被分布存在偏差; (2)广东省植物园至少迁地保育了15,026种高等植物, 隶属329科3,030属, 其中我国本土野生维管植物9,068种, 占我国已知本土野生维管植物物种的23%; (3)系统发育分析表明, 广东省植物园活植物收集对广东本土野生维管植物多样性具较高的覆盖率, 分别占广东本土野生维管植物科的95%、属的80%、物种的58%; (4)受威胁和重点保护物种分析表明, 广东省植物园保育了64%的广东本土受威胁维管植物、83%的广东省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维管植物; (5)资源植物分析表明, 广东省植物园保育了72%的广东本土野生资源维管植物, 涵盖目前通用的所有用途类别, 各类资源保育率均超过69%。上述结果表明, 广东省植物园为植物多样性迁地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建议广东省植物园体系未来建设中, (1)完善区域迁地保护网络体系建设; (2)构建国家活植物收集综合保藏体系; (3)建立关键物种“苗圃栽培-人工群落-异地种植”实验体系, 实施整合保护研究计划, 促进植物多样性保护、科学研究和可持续利用。

    钱江源国家公园森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结构多样性及其对黑麂出现概率的影响
    楼晨阳, 任海保, 陈小南, 米湘成, 童冉, 朱念福, 陈磊, 吴统贵, 申小莉
    生物多样性. 2023, 31(6):  22518.  doi:10.17520/biods.2022518
    摘要 ( 394 )   HTML ( 57 )   PDF (1173KB) ( 432 )   附录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森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结构多样性是影响野生动物栖息地选择的重要因子, 以往针对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栖息地特征的研究多探讨森林类型对黑麂出现概率的影响, 而针对反映森林群落特征的微生境因子的研究相对匮乏。本研究基于钱江源国家公园164个位点的红外相机监测数据和20 m × 20 m植物长期监测样方数据, 从物种多样性和结构多样性两个维度研究了4种主要森林类型(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的木本植物群落特征及其对黑麂出现概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常绿阔叶林木本植物的物种多样性显著高于针叶林(P < 0.05), 其结构多样性显著高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P < 0.05), 其余森林类型间的物种多样性和结构多样性均无显著差异。样地内木本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和结构多样性之间无明显相关关系。对黑麂微生境特征的分析结果显示, 黑麂偏好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且海拔和坡度越高其出现概率越高; 木本植物胸径Shannon多样性指数越大、胸径 < 5 cm木本植物平均胸径越大时, 黑麂的出现概率越高, 表明黑麂偏好结构多样性高、林下植被个体长势良好的森林。本研究结果对钱江源国家公园黑麂的栖息地恢复和管理、廊道选址和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研究报告: 动物多样性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调查四川都江堰破碎化森林鸟兽多样性及优势种活动节律
    赵坤明, 陈圣宾, 杨锡福
    生物多样性. 2023, 31(6):  22529.  doi:10.17520/biods.2022529
    摘要 ( 573 )   HTML ( 57 )   PDF (1483KB) ( 593 )   附录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境破碎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当前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然而, 生境破碎化对物种多样性和活动节律影响的研究仍然不足。本研究于2018年7月至2021年7月在四川都江堰地区利用红外相机监测技术对21个破碎化森林斑块中的兽类、鸟类多样性进行调查, 以期了解破碎化森林中野生动物资源状况, 以及探明斑块大小、演替阶段对鸟兽多样性和优势种活动节律的影响。本研究鉴定出野生兽类和鸟类共63种, 隶属10目25科, 其中兽类11种, 鸟类5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等12种, 中国特有动物有藏酋猴、小麂(Muntiacus reevesi)、灰胸竹鸡(Bambusicola thoracicus)等7种。被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估为易危(VU)的物种仅猪獾(Arctonyx collaris) 1种, 近危(NT)的有藏酋猴和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 2种。兽类的物种数和相对多度随斑块大小增加而增加, 鸟类的物种数和相对多度与斑块大小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 兽类、鸟类的物种数和相对多度与森林演替阶段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鸟类的物种数和相对多度在旱季显著高于雨季, 兽类的相对多度在雨季明显高于旱季, 而兽类的物种数在旱季和雨季间没有显著差异。优势物种红腹锦鸡和灰胸竹鸡的日活动节律曲线高度重叠且无显著分化; 两种鸡形目物种的日活动节律重叠度随斑块大小的增大而增加, 随森林演替进行而降低, 与人为活动干扰在时间维度上存在明显的规避现象。结果表明, 生境破碎化主要影响兽类的物种多样性和优势鸟类的日活动节律。因此, 应加强运用红外相机等新技术对非保护区、非国家公园等破碎化生境内野生动物多样性的监测、研究和保护。该结果对进一步研究生境破碎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物种共存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基于DNA宏条形码技术的大兴安岭北部欧亚水獭冬季食性分析
    湛振杰, 张超, 陈敏豪, 王嘉栋, 富爱华, 范雨薇, 栾晓峰
    生物多样性. 2023, 31(6):  22586.  doi:10.17520/biods.2022586
    摘要 ( 390 )   HTML ( 26 )   PDF (1439KB) ( 468 )   附录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欧亚水獭(Lutra lutra)是淡水生态系统重要的指示种和旗舰种, 然而在人为干扰和环境变化的背景下, 中国欧亚水獭种群数量大幅下降, 部分地区已局部灭绝。目前欧亚水獭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 其中大兴安岭是维持东北地区水獭种群稳定的关键区域。了解欧亚水獭的食性组成有利于理解其种间关系与生态系统功能, 对评估其生存状况、开展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大兴安岭北部共采集疑似欧亚水獭粪便样品50份, 使用DNA条形码技术对样品进行物种来源鉴定, 结果显示其中35份为欧亚水獭粪便。利用DNA宏条形码技术分析粪便中的物种组成, 共得到15种鱼类、2种蛙类、5种昆虫共计22种不同的物种类别。所有脊椎动物食物类别中, 杂色杜父鱼(Cottus poecilopus)的相对出现频率和相对序列丰度均最高, 分别为19.35%和27.32%, 其次为黑龙江林蛙(Rana amurensis), 分别为15.48%和21.73%; 科水平上, 杜父鱼科的相对出现频率和相对序列丰度均显著高于其他鱼类, 分别为32.26%和45.72%。结果表明, 大兴安岭北部欧亚水獭冬季主要捕食鱼类, 其次为蛙类, 其中鱼类主要以杜父鱼科为主; 此外还在少量水獭粪便中发现有蜻蜓目、襀翅目、毛翅目等水生昆虫, 可能来自水獭猎物。本研究结果可为了解水獭种群生存状况、制定相关政策、开展保护工作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全球黑颈鹤越冬种群分布与数量
    陈嘉珈, 蒲真, 黄中鸿, 于凤琴, 张建军, 许东华, 徐俊泉, 尚鹏, 地里木拉提∙帕尔哈提, 李耀江, Jigme Tshering, 郭玉民
    生物多样性. 2023, 31(6):  22400.  doi:10.17520/biods.2022400
    摘要 ( 516 )   HTML ( 28 )   PDF (3667KB) ( 457 )   附录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是我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被IUCN列为近危(NT)物种。黑颈鹤越冬种群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省东北部和西北部、贵州省西北部以及西藏自治区中南部, 还有少部分分布于不丹。对黑颈鹤这一高原鹤类的越冬分布与数量展开调查, 有助于了解该物种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为掌握全球黑颈鹤越冬种群分布与数量现状, 我们于2022年1月至3月初在中国新疆、西藏、云南、贵州以及不丹, 基于历史分布位点与当地居民观测记录, 采用直接计数法对黑颈鹤越冬分布及种群数量开展调查。结果表明: (1)青藏高原黑颈鹤越冬种群数量为11,812-11,895只, 云贵高原为5,577-5,715只, 综上目前全球黑颈鹤总数约为17,389-17,610只, 较2020年中国同步调查数据与不丹调查数据的总和增加了11.81%-13.23%; (2)新疆且末县吐拉牧场为新发现的黑颈鹤越冬地, 这一发现将黑颈鹤越冬地的北限从30° N拓展至37° N。基于本次调查及以往文献, 我们建议将黑颈鹤西藏越冬种群划分为日喀则越冬种群、拉萨-山南越冬种群和林芝越冬种群。

    祁连山南麓网围栏对黑颈鹤的影响
    黄中鸿, 陈嘉珈, 温立嘉, 蒲真, 马存新, 高雅月, 郭玉民
    生物多样性. 2023, 31(6):  22554.  doi:10.17520/biods.2022554
    摘要 ( 386 )   HTML ( 148 )   PDF (2613KB) ( 356 )   附录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祁连山是中国重要的天然牧场及畜牧业基地, 密布的围栏虽然方便了牧民管理, 但也给野生动物带来了安全隐患。为了解网围栏对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的影响, 2020-2021年, 我们共对祁连山南麓的38只黑颈鹤幼鸟安装卫星跟踪器, 实时监测幼鸟存活状态, 发现跟踪个体活动异常后, 立即前往异常点进行排查, 确定异常原因。通过时序聚类法确认黑颈鹤出羽后期和完全出羽期。并利用核密度分析法和最小凸多边形法估算黑颈鹤出羽后期和完全出羽期在有围栏以及无围栏生境中的家域及核域。通过Mann-Whitney U检验判断两种生境中黑颈鹤家域及核域的差异。结果表明, 祁连山南麓黑颈鹤幼鸟2020年的死亡率为26.67% (N = 15), 2021年为20.00% (N = 20)。其中50%的死亡个体都是由于网围栏导致的。乱海子湿地是出现死亡个体的主要区域。网围栏不仅会导致黑颈鹤幼鸟受伤甚至死亡, 还使处于出羽后期的黑颈鹤家域及核域受到明显限制, 但对于完全出羽期的黑颈鹤的限制却大大减小。为了降低黑颈鹤幼鸟的死亡率, 应改善网围栏的固定方式, 减少刺线及刺状结构, 及时对旧的网围栏进行回收处理。建议在适当位置加上警示物, 保护黑颈鹤种群健康。

    研究活动是否影响鸟类的巢存活率?——以红头长尾山雀为例
    胡骞, 文野, 吕磊, 王鹏程, 李建强, 徐基良
    生物多样性. 2023, 31(6):  22570.  doi:10.17520/biods.2022570
    摘要 ( 253 )   HTML ( 18 )   PDF (853KB) ( 244 )   附录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活动(如查巢和视频拍摄)对鸟类巢存活率的影响一直受到关注。近年来的研究虽然已表明这种影响较小, 但以往研究多以开放巢或洞巢鸟类为研究对象, 对营球形巢的鸟类研究较少。为探究研究活动对营球形巢鸟类巢存活率的影响, 本文以营球形巢的红头长尾山雀(Aegithalos concinnus)为研究对象, 利用2011-2018年在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的监测数据, 分析了研究者的查巢及视频拍摄活动对其卵期(产卵期及孵卵期)和育雏期的巢日存活率的影响。结果显示, 无论是在卵期(n = 215巢)还是在育雏期(n = 200巢), 红头长尾山雀巢的日存活率与查巢或视频拍摄活动均无显著相关性, 亦不随巢高或巢日龄显著变化。但是, 红头长尾山雀卵期的巢日存活率与产卵日期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即产卵日期越晚, 日存活率越低。与此相似, 其育雏期的巢日存活率与雏鸟出壳日期也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即出壳日期越晚, 巢的日存活率越低。本研究结果表明, 研究活动不会显著影响营球形巢的红头长尾山雀的巢存活率。尽管如此, 本文仍建议科研人员应注意研究活动可能对研究对象造成的潜在影响, 并尽可能地避免或降低这种影响。

    浙江海域海龟记录及其种群现状
    陈景轩, 周佳俊, 刘宝权
    生物多样性. 2023, 31(6):  23082.  doi:10.17520/biods.2023082
    摘要 ( 422 )   HTML ( 26 )   PDF (3159KB) ( 611 )   附录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东海浙江海域分布着5种海龟, 分别为棱皮龟(Dermochelys coriacea)、绿海龟(Chelonia mydas)、红海龟(Caretta caretta)、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和太平洋丽龟(Lepidochelys olivacea), 均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目前, 针对浙江海域的海龟种群现状调查较为缺乏。为此, 本研究通过搜集互联网平台上1981年4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的浙江海域海龟发现记录, 尤其是整合了短视频平台渔民上传的影像记录这一新颖来源的数据, 对浙江海域海龟种群现状进行评估。共搜集到互联网上浙江海域海龟报道109笔, 共计234只, 其中红海龟个体数占79.1%, 绿海龟占9.4%, 棱皮龟占6.0%, 太平洋丽龟占4.3%, 玳瑁占1.3%。5种海龟所有个体均为成体。同时, 通过短视频平台获取的记录案例数最多, 占总记录案例的66.1%, 占近10年所有记录案例的93.6%。本研究结果表明浙江海域红海龟数量最多, 绿海龟、棱皮龟和太平洋丽龟相对较少, 玳瑁最少。同时, 短视频数据从2020年开始急剧增多, 这提示短视频数据可能是未来海洋爬行动物种群数量调查的重要数据源。

    西双版纳农林复合橡胶林土壤多营养级生物网络结构
    王文婷, 王蓉, 牛翠平, 白杨, 杨效东
    生物多样性. 2023, 31(6):  22626.  doi:10.17520/biods.2022626
    摘要 ( 293 )   HTML ( 23 )   PDF (10558KB) ( 327 )   附录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过度扩张的单一种植橡胶(Hevea brasiliensis)林会导致土壤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衰退, 为探究橡胶农林复合措施的实施对土壤生态系统的缓解效应, 解析多营养级土壤生物网络结构复杂性对不同橡胶林种植模式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西双版纳地区选取单一种植的橡胶林、橡胶 + 茶树(Camellia sinensis)、橡胶 + 大叶千斤拔(Flemingia macrophylla)和热带雨林作为研究对象, 分别在干季(3月)和雨季(9月)采集凋落物和土壤样品, 进一步鉴定土壤生物群落, 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凋落物生物量和根系生物量, 分析并构建了不同复合种植模式橡胶林的土壤多营养级生物网络。结果表明: (1)总体而言, 不同种植模式橡胶林的土壤真菌和节肢动物丰富度均显著低于热带雨林, 但橡胶林间作大叶千斤拔可提升土壤细菌和线虫丰富度; (2)相较于单一种植橡胶林, 橡胶 + 茶树模式在干季显著增加了土壤多营养级生物网络的复杂性(边数目增加38.26%、节点数目增加37.59%), 且土壤节肢动物在网络结构中占比增加; 而橡胶 + 大叶千斤拔模式则在雨季显著增加此网络的复杂性(边数目增加23.38%、节点数目增加31.58%), 且网络结构以植食性线虫、根结线虫、外生菌根和根瘤菌为主的连接中心和模块中心增多; (3)橡胶 + 大叶千斤拔复合种植模式在干季显著提升土壤总碳氮含量, 在雨季则显著增加β-1,4-葡萄糖苷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由此表明, 通过间作方式增加橡胶林植物多样性可提高土壤生物多样性和资源输入, 有助于土壤多营养级食物网络复杂性和土壤养分协调发展, 本文可为探索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友好型橡胶园种植模式提供重要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持。

    警惕物种致危和生物入侵的风险: 我国主要电商平台的甲虫贸易调查
    魏辰, 佟一杰, 曾岩, 白明, 万霞
    生物多样性. 2023, 31(6):  22541.  doi:10.17520/biods.2022541
    摘要 ( 744 )   HTML ( 19 )   PDF (2528KB) ( 555 )   附录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甲虫作为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动物类群之一, 在农林生产、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科学价值受到长期关注, 但其作为宠物、收藏品的商业价值与贸易情况却鲜有研究。我国的相关工作也非常缺乏, 对当前通过电商平台进行的甲虫贸易尤其缺少了解。本文首次对国内主要电商平台两年内(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的甲虫贸易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 贸易名单涉及的甲虫有486种, 隶属于24科234属, 总交易额达到189,407,277元。贸易形式主要为标本和活体两类。标本贸易涉及到13科175属355种。活体贸易涉及到21科98属157种, 含入侵物种4科6属6种, 农林害虫11科15属15种。两类贸易均涉及到受保护物种, 其中, 有4科5属5种入列《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1科1属1种入列CITES附录II, 5科10属11种入列《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电商平台为甲虫贸易提供丰富、及时、准确的信息, 常使卖方为获得最大利润而对受保护物种过度采集, 令其面临致危或灭绝风险。电商平台开放性和全球性的特点, 使得非本土物种的活体贸易更加高效、经济、可行, 导致了生物入侵、农林虫害、病原生物传播和本土物种遗传特征丧失的风险显著提高。本文也对我国电商平台甲虫贸易的监管提出了相关建议。

    研究报告: 微生物多样性
    毛竹扩张对杉木林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毛莹儿, 周秀梅, 王楠, 李秀秀, 尤育克, 白尚斌
    生物多样性. 2023, 31(6):  22659.  doi:10.17520/biods.2022659
    摘要 ( 391 )   HTML ( 17 )   PDF (1046KB) ( 229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土壤微生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扩张使植被类型发生改变, 进而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产生影响。为揭示毛竹向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扩张过程中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本文在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於潜镇南山村, 以杉木纯林(s)为对照, 选取毛竹杉木混交林(h)、毛竹纯林(m)两种林型, 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毛竹扩张对杉木林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 毛竹扩张导致杉木林土壤细菌群落α多样性降低, 与杉木林相比, 混交林地细菌多样性及丰富度分别降低了2.4%、8.6%, 但无显著差异; 毛竹林分别降低了5.9%、16%, 且差异显著(P < 0.05)。毛竹扩张杉木林后, 改变了土壤细菌菌群的相对多度; 杉木林中变形菌门、Unassigned和疣微菌门的相对多度最高, 分别占32.39%、3.7%、3.2%; 毛竹林中酸杆菌门和拟杆菌门的相对多度最高, 分别占45.05%、5.19%; 混交林中浮霉状菌门、放线菌门和绿弯菌门的相对多度最高, 分别占7.51%、6.79%、5.12%。毛竹扩张形成混交林后, 浮霉状菌门、放线菌门的相对多度显著上升(P < 0.05), 分别增加了3.12%、2.71%, 而迷踪菌门和芽单胞菌门的相对多度显著下降(P < 0.05), 分别减少了0.43%、0.36%; 奇古菌门相对多度显著下降(P < 0.05)。β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 毛竹扩张对杉木林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产生显著影响(P < 0.05), 毛竹林与竹杉混交林的土壤细菌结构较为接近, 两者与杉木林细菌群落集聚距离较远。LEfSe分析显示硝化螺菌属(Nitrospira)、芽单胞菌科和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的相对多度变化显著, 可作为毛竹扩张杉木林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指示种。土壤NH4+可能是引起细菌群落变化的主要土壤环境因子。这些结果说明毛竹向杉木林扩张可引起林地土壤细菌群落发生改变, 这为了解毛竹扩张对土壤碳氮等元素循环、扩张机制及扩张调控提供了基础数据。

    综述
    配偶行为相容性对动物繁殖的影响
    何远思, 张轶宣, 王代平
    生物多样性. 2023, 31(6):  22534.  doi:10.17520/biods.2022534
    摘要 ( 277 )   HTML ( 13 )   PDF (606KB) ( 328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配对相容性(mate compatibility)常用于解释动物为何具有不同的配偶选择倾向及繁殖成功率, 涉及两性间基因、性状等的相互作用, 具体表现为配偶之间的基因、形态、行为相容性, 且直接或间接影响动物的繁殖。其中, 行为相容性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与研究, 主要原因是其对动物个性差异的维持与进化、物种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均有深远影响, 但国内尚缺乏相关研究。本文主要基于以往的代表性研究结果, 对配对相容性的研究历史、定义、内容及其对动物繁殖的影响进行了简单总结和梳理, 并着重阐述了配偶行为相容性的研究进展、在进化与保护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潜力, 体现了其在动物濒危机制、种群数量恢复与维持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有助于通过对旗舰种、伞护种的保护带动对区域内整个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同时, 我们对动物配偶行为相容性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提出工具技术革新、多学科融合以及更合理全面的实验设计可推动该领域研究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

    尿素对土壤细菌与真菌多样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朱晓华, 高程, 王聪, 赵鹏
    生物多样性. 2023, 31(6):  22636.  doi:10.17520/biods.2022636
    摘要 ( 390 )   HTML ( 28 )   PDF (625KB) ( 415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土壤微生物组在养分循环和土壤生态系统功能的维持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氮素是植物生长过程中关键的限制性营养元素, 而大气中的非活性氮却无法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我国农业主要通过施加尿素补充土壤氮素营养, 提升作物产量。细菌和真菌是土壤微生物组的重要类群, 土壤细菌与真菌群落结构对尿素添加的响应近年来备受重视并被深入研究, 本文综述了施用尿素对土壤细菌与真菌多样性的影响及其机理的研究进展。大量研究表明, 施用尿素通过影响土壤和植物调节土壤细菌与真菌多样性和组成; 施用尿素降低农田(除水稻田、水稻-小麦田)土壤细菌多样性的阈值为200 kg N·ha-1·yr-1, 小麦田土壤真菌多样性降低的阈值低于细菌多样性阈值, 水稻田或水稻-小麦轮作田土壤细菌多样性对尿素响应的阈值要高于其他农田类型; 施用尿素增加富营养类群细菌, 减少寡营养细菌类群, 增加腐生真菌与病原真菌的相对多度, 降低菌根真菌的相对多度。展望土壤微生物组的进一步研究, 强调未来研究要多关注土壤中食物网的重要性, 并指出设计平行引物及利用多组学方法研究土壤微生物是未来研究的重点之一。

    保护与治理对策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和其他保护名录对比分析
    陈金锋, 吴欣静, 林海, 崔国发
    生物多样性. 2023, 31(6):  22639.  doi:10.17520/biods.2022639
    摘要 ( 802 )   HTML ( 51 )   PDF (2932KB) ( 873 )   附录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是指导开展物种保护工作, 尤其是受威胁物种拯救计划的重要法律依据之一。新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于2021年公布和实施, 这是32年来首次对该名录的重大调整。本文以新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基础, 归纳整理后确定其共有1,520种(含亚种), 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和与保护相关的4种野生动物名录, 统计分析同一物种在不同名录间的保护与受威胁或受关注等级。结果显示, 新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扩大了保护范围, 在我们前期整理的1989年旧版名录收录的482种(含亚种)基础上, 增加了1,038种(国家一级新增43种, 国家二级新增995种), 物种的保护等级也有调整(一级降级3种, 二级升级66种, 等级不变共413种), 但依据《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 脊椎动物》(2021版), 我国仍有超过半数的受威胁物种未被新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收录。建议未来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进行调整时全面关注物种的受威胁等级, 将受威胁物种全部纳入重点保护物种之列, 以推进我国受威胁物种全面和有效保护。若将受威胁等级为极危和濒危的物种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则可将现有的164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升级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并新增162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若将受威胁等级为易危的物种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则新增340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同时, 建议构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综合数据库以实现对名录的规范化和动态管理。

    中国和美国国家公园时空发展及驱动因素
    李世东
    生物多样性. 2023, 31(6):  23040.  doi:10.17520/biods.2023040
    摘要 ( 324 )   HTML ( 19 )   PDF (389KB) ( 312 )   知识图谱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 代表东西方文明的中国和美国, 在反映一个国家文明与进步重要标志的国家公园建设方面, 都取得了重要成果。我国国家公园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 研究借鉴世界上国家公园首创国家的发展经验, 充分发挥后发优势, 对我国国家公园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采取综合归纳与深入调研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历史成果与现实需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在全面分析中美两国国家公园发展进程基础上, 对其内涵与外延、建设理念、发展阶段、空间格局、驱动因素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 中美两国在国家公园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念、时空发展演变、演变驱动因素等方面既有许多共同点, 也有不少独特性。中美国家公园基本概念与建设理念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且均是由国家公园、国家公园体系、自然保护地体系构成。中国比美国国家公园建设虽然晚了100多年, 但具有强大的按照中长期发展战略落实到位的后发优势, 到2035年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时, 将在国家公园数量、规模、空间分布、综合能力等方面达到甚至赶超美国。中美国家公园驱动因素均包括画家启蒙、学者呼吁、政府发力、社会协力和科技助力等5个主要方面, 共同推动国家公园建设健康持续发展。中美国家公园建设如能求同存异, 则能互利共赢, 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和谐进步。


  • 微信号:swdyx_wx

  • 淘宝店二维码

  • 微店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