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地河位于广州市荔湾区, 流域内人口稠密, 工商业和观赏鱼养殖业发达, 是受人类干扰较大的典型城市河流。本文通过研究花地河中下游鱼类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摸清外来鱼类入侵状况和主要环境驱动因子, 以期为城市河流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于2023年7-8月(夏季)和2024年1-2月(冬季)分别在花地河中下游进行了鱼类资源调查, 在干流及4个支流上分别布设了2-4个站点, 总计18个调查站点, 每季度调查18 d。两季共采集鱼类880尾, 隶属于5目10科31属, 共34种。其中, 夏季采集到鱼类482尾, 共26种, 隶属于4目7科21属; 冬季采集到鱼类398尾, 共26种, 隶属于5目8科23属。研究发现, 花地河中下游全年的优势种为外来种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与麦瑞加拉鲮(Cirrhinus mrigala), 其中, 尼罗罗非鱼在夏季和冬季的相对重要性指数(relative importance index, IRI)分别为0.84723和0.55796, 麦瑞加拉鲮的IRI分别为0.10971和0.14407。多样性分析表明, 外来鱼类对花地河中下游的生物多样性存在一定影响, 其中尼罗罗非鱼的存在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呈负相关。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 RDA)结果表明, pH值、溶解氧和水温是影响花地河中下游鱼类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 RDA分析的6个排序轴共解释了约47.84%的群落结构变异, 其中尼罗罗非鱼的分布主要受pH值和水温的影响, 而麦瑞加拉鲮的分布则与溶解氧含量密切相关。研究表明, 尼罗罗非鱼和麦瑞加拉鲮已成为花地河的优势种, 严重威胁本地鱼类多样性, 环境因素如pH值和溶解氧对外来鱼类分布有重要影响, 引起外来鱼类入侵可能与城市化进程中观赏渔业兴起和水质变化有关。为应对外来物种入侵, 建议加强花地河外来物种监控和防控, 重点关注尼罗罗非鱼和麦瑞加拉鲮, 并加强水质管理, 保护生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