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董雷, 王静, 刘永刚, 赵志平, 米湘成, 郭柯. 太行山北段地区荆条灌丛和三裂绣线菊灌丛群落谱系结构[J]. 生物多样性, 2021, 29(1): 21-31. |
[2] |
李治霖, 多立安, 李晟, 王天明. 陆生食肉动物竞争与共存研究概述[J]. 生物多样性, 2021, 29(1): 81-97. |
[3] |
赵莹, 申小莉, 李晟, 张雁云, 彭任华, 马克平. 声景生态学研究进展和展望[J]. 生物多样性, 2020, 28(7): 806-820. |
[4] |
王剑, 董乙乂, 马丽滨, 潘勃, 马方舟, 丁晖, 胡亚萍, 彭艳琼, 吴孝兵, 王波.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蚂蚁-树互作网络空间变异[J]. 生物多样性, 2020, 28(6): 695-706. |
[5] |
王然, 乔慧捷. 生态位模型在流行病学中的应用[J]. 生物多样性, 2020, 28(5): 579-586. |
[6] |
于文波, 黎绍鹏. 基于现代物种共存理论的入侵生态学概念框架[J]. 生物多样性, 2020, 28(11): 1362-1375. |
[7] |
张全建, 杨彪, 付强, 王磊, 龚旭, 张远彬. 邛崃山系水鹿的冬季食性[J]. 生物多样性, 2020, 28(10): 1192-1201. |
[8] |
袁海生, 魏玉莲, 周丽伟, 秦问敏, 崔宝凯, 何双辉. 东北4种林木干基腐朽病原真菌潜在分布范围预测及其生态位分析[J]. 生物多样性, 2019, 27(8): 873-879. |
[9] |
江焕,张辉,龙文兴,方燕山,符明期,朱孔新. 金钟藤入侵群落的种间联结及生态位特征[J]. 生物多样性, 2019, 27(4): 388-399. |
[10] |
范靖宇, 李汉芃, 杨琢, 朱耿平. 基于本土最优模型模拟入侵物种水盾草在中国的潜在分布[J]. 生物多样性, 2019, 27(2): 140-148. |
[11] |
莫日根高娃, 商辉, 刘保东, 康明, 严岳鸿. 一个种还是多个种? 简化基因组及其形态学证据揭示中国白桫椤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分化[J]. 生物多样性, 2019, 27(11): 1196-1204. |
[12] |
王波, 黄勇, 李家堂, 戴强, 王跃招, 杨道德. 西南喀斯特地貌区两栖动物丰富度分布格局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 生物多样性, 2018, 26(9): 941-950. |
[13] |
丁晨晨, 胡一鸣, 李春旺, 蒋志刚. 印度野牛在中国的分布及其栖息地适宜性分析[J]. 生物多样性, 2018, 26(9): 951-961. |
[14] |
周中一, 刘冉, 时书纳, 苏艳军, 李文楷, 郭庆华. 基于激光雷达数据的物种分布模拟: 以美国加州内华达山脉南部区域食鱼貂分布模拟为例[J]. 生物多样性, 2018, 26(8): 878-891. |
[15] |
宋乃平, 王兴, 陈林, 薛毅, 陈娟, 随金明, 王磊, 杨新国. 荒漠草原“土岛”生境群落物种共存机制[J]. 生物多样性, 2018, 26(7): 667-6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