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 ›› 2025, Vol. 33 ›› Issue (9): 25248. DOI: 10.17520/biods.2025248 cstr: 32101.14.biods.2025248
所属专题: 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专题
冯春婷1,2, 吴晨1,2, 孙熙晴1,2, 王伟1,2*
Chunting Feng1,2, Chen Wu1,2, Xiqing Sun1,2, Wei Wang1,2*
1 Key Laboratory of Regional Eco-process and Function Assessment of the Ministry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Chinese Research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Beijing 100012, China
2 Institute of Ecology, Chinese Research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Beijing 100012, China
摘要: 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是展示和促进人与生物圈之间的平衡关系、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示范区域。目前我国共有34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但在全国层面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如何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自然生态保护的协同作用, 以及自然保护地的建设管理保障是否有助于推动其所在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人与自然的关系协同发展, 仍缺少全面系统的研究。本研究首次在全国尺度, 应用人类足迹代表人类社会的发展潜力, 综合多源生态遥感数据计算生态系统质量指数, 并采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检验, 对我国34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内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评估。基于线性回归的结果表明, 2010–2020年中国34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生态系统质量呈上升趋势但不显著(P > 0.05), 而人类足迹呈现显著增长趋势(P < 0.05)。世界生物圈保护区范围内10%的像素单元表现为人与自然关系显著变化, 其中以协调的关系为主(占比72.2%), 尤其是在井冈山、博格达等7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此外, 世界生物圈保护区被自然保护地覆盖的面积占比越低、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面积越大、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时间越长, 越有利于推动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内人类社会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在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于今年9月在我国杭州召开之际, 本研究为我国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在落实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贡献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撑, 并可为全球未来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相关研究与发展提供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