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 ›› 2025, Vol. 33 ›› Issue (6): 24552. DOI: 10.17520/biods.2024552 cstr: 32101.14.biods.2024552
彭文1, 邓泽帅1, 郑文宝1, 龚凌轩1, 曾玉枫1, 孟昊1, 陈军2, 杨道德1*
Wen Peng1, Zeshuai Deng1, Wenbao Zheng1, Lingxuan Gong1, Yufeng Zeng1, Hao Meng1, Jun Chen2, Daode Yang1*
1 Institute of Wildlife Conservation,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Hunan 410004, China
2 Administration Bureau of Hunan Mang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Chenzhou, Hunan 424206, China
摘要: 野生动物的科学保护和有效管理高度依赖于资源本底数据, 而调查方法的精度直接决定了资源评估结果的客观性与准确性。环境DNA (eDNA)技术已在鱼类等水生生物的物种监测中得到广泛应用, 但在两栖动物资源调查中的应用相对较少, 且多集中于对具体物种的监测。本研究以湖南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探究eDNA技术在莽山地区两栖动物资源调查中的检测效率与准确性。本研究利用2023年7–8月在该保护区19个水体采样位点所获取的eDNA检测数据, 与同期采用传统的样线法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并通过计算α和β多样性对两种方法所得结果进行了详细评估。结果显示: 采用这两种方法记录的两栖动物均为34种, 但相同的物种仅有24种; 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上, 这两种方法所获得的两栖动物多样性均存在显著差异(P < 0.05); PCoA和ANOSIM分析的结果也显示, 两种方法记录到的物种组成存在显著差异(P < 0.05), 其原因可能是受到物种习性、采样地点与时间、环境干扰等因素的影响。本研究表明: eDNA技术在两栖动物资源调查方面虽具有较明显的优点, 但目前仍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样线法。建议将eDNA技术与传统的调查方法相结合, 以便获得更准确的两栖动物资源本底数据, 促进两栖动物资源的科学保护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