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海岸带牡蛎礁的分布特征、主要威胁及保护修复建议
陈耀辉, 周梓华, 邱洪, 张敬怀
生物多样性. 2025, 33(7):
24414.
doi: 10.17520/biods.2024414
摘要
(
58 )
PDF (2548KB)
(
34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牡蛎礁(oyster reef)在亚热带和温带的近岸潮间带和潮下带广泛分布, 是海岸带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根据其垂直发育程度和聚集面积, 可将其划分为“礁(reef)”、“礁床(bed)”和“聚集体(aggregation)”三种类型。目前, 全球牡蛎礁生态系统普遍退化, 而关于其形成机理、生态功能与经济效益的研究滞后, 限制了对海岸带生态系统的全面理解, 影响健康评估与可持续利用。为弥补广东省海岸带牡蛎礁生态系统数据的缺失, 本研究于2022年7月至2023年3月, 对广东省海岸带牡蛎栖息地进行了现场考察, 结合历史资料, 探讨了广东省海岸带牡蛎的物种多样性、牡蛎礁的分布特征及面临的主要威胁, 并提出保护与修复建议。结果显示, 广东省海岸带存在牡蛎礁的3种类型, 其中“礁床”与“聚集体”分布广泛, 而“礁”仅限于珠海、江门、阳江及湛江雷州半岛东部和南部的部分区域。本次调查共记录了牡蛎科3属13种牡蛎, 其中小蛎属(Saccostrea) 6种, 包括棘刺牡蛎(S. echinata)、马拉邦牡蛎(S. malabonensis)、咬齿牡蛎(S. mordax)、多刺牡蛎(S. kegaki)和小蛎属的2个未定种; 巨蛎属(Crassostrea) 6种, 即熊本牡蛎(C. sikamea)、福建牡蛎(C. angulata)、香港牡蛎(C. hongkongensis)、近江牡蛎(C. ariakensis)、易迁牡蛎(C. bilineata)和电白牡蛎(C. dianbaiensis); 齿缘牡蛎属(Dendostrea) 1种, 为缘齿牡蛎(D. crenulifera)。熊本牡蛎、福建牡蛎、香港牡蛎、棘刺牡蛎、马拉邦牡蛎、咬齿牡蛎和小蛎属一种为主要造礁物种。造礁牡蛎的分布具有区域性差异: 香港牡蛎集中于河口区域, 熊本牡蛎与棘刺牡蛎广泛分布, 其他物种多见于非河口区域。目前, “礁”主要发育在天然岩石岸线上; 而人造海洋设施与养殖牡蛎设施上以“礁床”和“聚集体”为主, 未见具有一定垂直结构的牡蛎礁。广东省海岸带牡蛎礁面临过度采捕、栖息地改变、增养殖干扰、水质污染、物种入侵和礁体退化等问题。为加强牡蛎礁保护与修复, 建议完善保护体系, 强化基础调查与监测, 推进修复工程, 并加大科普宣传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