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孙思邈 陈吉欣 冯炜炜 张昶 黄凯 管铭 孙建坤 刘明超 冯玉龙. 植物氮形态利用策略及其对外来植物入侵性的影响[J]. 生物多样性, 2021, 29(1): 0-0. |
[2] |
王亚 王玮倩 王钦克 李晓霞 刘延 黄乔乔. 土壤养分对菊科一年生入侵种和本地种繁殖性状的影响[J]. 生物多样性, 2021, 29(1): 0-0. |
[3] |
韩雪, 苏锦权, 姚娜娜, 陈宝明. 外来入侵植物的根系觅养行为研究进展[J]. 生物多样性, 2020, 28(6): 727-733. |
[4] |
于良瑞, 朱政财, 潘晓云. 喜旱莲子草对同基因型邻体根系的表型可塑性: 入侵地和原产地的比较[J]. 生物多样性, 2020, 28(6): 651-657. |
[5] |
何维明. 生物入侵的影响是否准确可知?[J]. 生物多样性, 2020, 28(2): 253-255. |
[6] |
张家真,高春蕾,李艳,孙萍,王宗灵. 江阴港口外来船舶压载舱沉积物中甲藻包囊种类及组成[J]. 生物多样性, 2020, 28(2): 144-154. |
[7] |
殷万东 吴明可 田宝良 于宏伟 王麒云 丁建清. 生物入侵对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对策[J]. 生物多样性, 2020, 28(12): 0-0. |
[8] |
于文波, 黎绍鹏. 基于现代物种共存理论的入侵生态学概念框架[J]. 生物多样性, 2020, 28(11): 1362-1375. |
[9] |
邓亨宁, 鞠文彬, 高云东, 张君议, 李诗琦, 高信芬, 徐波. 新建川藏铁路(雅安-昌都段)沿线外来入侵植物种类及分布特征[J]. 生物多样性, 2020, 28(10): 1174-1181. |
[10] |
李晗溪, 黄雪娜, 李世国, 战爱斌. 基于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的水生生态系统入侵生物的早期监测与预警[J]. 生物多样性, 2019, 27(5): 491-504. |
[11] |
李萌, 尉婷婷, 史博洋, 郝希阳, 徐海根, 孙红英. 环境DNA技术在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多样性监测中的应用[J]. 生物多样性, 2019, 27(5): 480-490. |
[12] |
余文生,郭耀霖,江佳佳,孙可可,鞠瑞亭. 土著昆虫素毒蛾在本地植物芦苇与入侵植物互花米草上的生活史[J]. 生物多样性, 2019, 27(4): 433-438. |
[13] |
土艳丽,王力平,王喜龙,王林林,段元文. 利用昆虫携带的花粉初探西藏入侵植物印加孔雀草在当地传粉网络中的地位[J]. 生物多样性, 2019, 27(3): 306-313. |
[14] |
高珂晓,李飞飞,柳晓燕,熊韫琦,李俊生,赵彩云. 广西九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和本地草本植物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J]. 生物多样性, 2019, 27(10): 1047-1055. |
[15] |
王乐, 时晨, 田金炎, 宋晓楠, 贾明明, 李小娟, 刘晓萌, 钟若飞, 殷大萌, 杨杉杉, 郭先仙. 基于多源遥感的红树林监测[J]. 生物多样性, 2018, 26(8): 838-8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