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 ›› 2025, Vol. 33 ›› Issue (3): 24525. DOI: 10.17520/biods.2024525 cstr: 32101.14.biods.2024525
• 昆蒙框架如何在中国体制下成为主流工作目标专题 • 上一篇 下一篇
赵维洋1,2, 王伟1,2* , 马冰然1,2
Weiyang Zhao1,2, Wang Wei1,2*, Bingran Ma1,2
1 MEE Key Laboratory of Regional Eco-process and Function Assessment, Chinese Research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Beijing 100012, China
2 Institute of Ecology, Chinese Research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Beijing 100012, China
摘要: 其他有效的区域保护措施(other effective area-based conservation measures, OECMs)作为传统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补充, 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扮演着越来越关键的角色。本研究通过深入剖析OECMs的发展历程及当前研究进展, 结合中国OECMs的相关进展与特点, 进一步探讨了中国OECMs在《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简称《昆蒙框架》)下的未来发展前景。近年来, 世界各国围绕OECMs的持续政策推进, 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对这一工具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中重要补充作用的高度重视。从概念提出到实践推广, OECMs的国际认可过程经历了不断深化和完善, 成为全球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与生态系统退化的重要手段。总体来看, 世界各国和有关组织围绕OECMs的认定标准、认定流程和识别方法, 以及OECMs的治理及其是否长期有效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尽管OECMs已在国际层面赢得了广泛认同, 但其具体执行与监测环节依旧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与挑战。为此, 本研究进一步提出OECMs在《昆蒙框架》下的未来发展前景, 包括加快OECMs的主流化进程、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的监测与评估、探索OECMs退出机制、建立跨领域协同与多方利益协调机制、加强海域OECMs的研究与认定等方面, 以期为我国以及世界各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