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 ›› 2024, Vol. 32 ›› Issue (8): 24131. DOI: 10.17520/biods.2024131
李佳琪1#, 冯一迪2#, 王蕾1, 潘盆艳1, 刘潇如3, 李雪阳2,4, 王怡涵1*, 王放1*
1.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上海 200438; 2.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北京 100871; 3.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南京 210023; 4. 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北京 100871
Jiaqi Li1#, Yidi Feng2#, Lei Wang1, Penyan Pan1, Xiaoru Liu3, Xueyang Li2,4, Yihan Wang1*, Fang Wang1*
1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8, China
2 Shan Shui Conservation Center, Beijing 100871, China
3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3, China
4 Center for Nature and Society,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摘要: 在城市生态系统中, 部分具有高行为可塑性的物种能够通过快速的行为改变逐渐适应并在人类活动强度高的环境中定殖。研究食肉目物种在取食行为、栖息地选择等方面的行为变化, 有利于理解城市动物对不同环境的利用和适应差异。本研究自2021年5月至2023年12月开展, 以上海地区的貉(Nyctereutes procyonoides)作为研究对象, 在城市化程度指数较高的居民住宅区和城市化程度指数较低的森林公园两类区域取样, 通过基于粪便样本内容物的形态学鉴定比较了食物组成差异, 基于颈圈式兽类追踪器收集的活动数据并构建资源选择函数, 评估了家域内的栖息地选择差异。基于568份粪便样品的分析结果发现, 与森林公园相比, 居民住宅区中分布的貉对人源食物(P < 0.001)和哺乳类(P < 0.01)的摄入显著提高。基于32只貉个体的持续30天以上的追踪获得了36,881个卫星定位位点, 发现森林公园中分布的貉回避建筑(β = –0.222), 而居民住宅区中分布的貉对建筑存在正向选择(β = 0.021)。研究初步揭示了貉在上海城市环境中的食源和栖息地需求, 发现不同景观类型对貉的食物组成和栖息地选择等有重要影响, 反映了貉响应城市环境的行为可塑性, 可以为探究城市野生动物的适应机制、提升保护与管理水平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