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2020年, 第2期
    刊出日期:2020-02-20

    在2015年中国爬行动物名录及同年中国两栖类信息系统名录的基础上, 王剀等(见本期189–218页)结合最新分类学研究进展和历史文献, 更新了截至2019年底的中国现生、原生两栖和爬行动物名录。封面图示我国两栖、爬行动物部分主要类群的物种, 自左上角开始, 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为乌龟(Mauremys reevesii) (齐硕摄)、北草蜥(Takydromus septentrionalis) (王剀摄)、安吉小鲵(Hynobius amjiensis) (王剀摄)、察隅湍蛙(Amolops chayuensis) (王剀摄)、横纹环游蛇(Trimerodytes balteatus) (任金龙摄)、白颊费树蛙(Feihyla palpebralis) (任金龙摄)、盈江竹叶青蛇(Popeia yingjiangensis) (任金龙摄)、砂鳖(Pelodiscus axenaria) (齐硕摄)、红瘰疣螈(Tylototriton shanjing) (王剀摄)和越南睑虎(Goniurosaurus araneus) (任金龙摄)。

    ■ 整期PDF文件 (PDF 19.9 MB)

      
    研究报告: 植物多样性
    甘南亚高寒草甸稀有种对物种多样性和物种多度分布格局的贡献
    刘旻霞, 李全弟, 蒋晓轩, 夏素娟, 南笑宁, 张娅娅, 李博文
    生物多样性. 2020, 28(2):  107-116.  doi:10.17520/biods.2019297
    摘要 ( 1404 )   HTML ( 60 )   PDF (1211KB) ( 1217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稀有种不仅影响群落的物种多度分布格局, 同时也是α多样性的重要贡献者。本研究主要通过加性分配和Fortran软件的RAD程序包拟合的方法, 研究了甘南亚高寒草甸不同坡向物种多样性及多度分布格局的变化, 分析了物种多度分布格局及其α多样性的变化特征, 确定了稀有种在物种多度分布格局中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 (1)在南坡到北坡的变化中, 环境因子差异比较明显, 其中, 土壤全磷、有机碳、速效磷、碳氮比及含水量呈递增趋势; 土壤氮磷比和pH值呈递减趋势; 土壤全氮在西坡显著低于其他坡向, 而速效氮在所有坡向上差异不显著。(2)稀有种对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在南-北坡向梯度上依次增大, 去除稀有种的影响在各坡向均高于去除非稀有种, 可见, 稀有种在甘南亚高寒草甸物种多样性中的相对贡献高于非稀有种。(3)各坡向的稀有种资源获取模式以随机分配占领模式(random fraction模型)为主, 而非稀有种则以生态位优先占领模式(geometric series模型)为主。由于稀有种有较大的扩散率, 在物种多样性较高的生态系统中, 物种之间的生态位重叠会更加明显, 从而抑制物种多样性的增加, 因此能达到维持原有物种多样性的目的。

    大渡河中游干暖河谷区生境对植物群落分布格局和多样性的影响
    李霞, 朱万泽, 孙守琴, 舒树淼, 盛哲良, 张军, 刘亭, 张志才
    生物多样性. 2020, 28(2):  117-127.  doi:10.17520/biods.2019202
    摘要 ( 1551 )   HTML ( 47 )   PDF (2207KB) ( 814 )   附录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大渡河中游干暖河谷区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频发, 对该区域坡面植物群落的研究有助于揭示植被演替的方向, 为坡面植被生态恢复提供基本依据。本研究沿大渡河中游河谷区每隔约5 km设置典型样地, 调查了植被的物种组成和分布以及样地的地形、土壤等10个生境因子, 探讨河谷区植被的连续性变化, 并通过多元回归树(multivariate regression trees, MRT)、多样性指数和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CCA)等方法对植物群落进行分类、比较和排序。结果表明: 大渡河中游干暖河谷植被以土壤碳含量、pH值和C : N等3个因子为节点, 可划分为多花胡枝子(Lespedeza floribunda)-荩草(Arthraxon hispidus)-香薷(Elsholtzia ciliate)(群落A)、地果(Ficus tikoua)-车桑子(Dodonaea viscosa)-川滇薹草(Carex schneideri)(群落B)、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群落C)和荩草-扭黄茅(Heteropogon contortus)(群落D)等4种群落。该区域以灌木和草本为主要植被类型(群落A、B、C), 间或有裸地分布, 易成为泥石流灾害产生的物源区; 以多花胡枝子为主的灌草群落A的物种丰富度、优势度与多样性表现一致, 均高于以乔木和草本为主的群落C和D, 但物种多样性优势并不显著, 灌草群落分布广而结构单一, 外来物种占比为8.33%, 是生态系统脆弱和不稳定的表现。多元回归树和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 pH值、C : N、坡向和土壤容重等4个因子对植物群落组成和分布影响最大, 且土壤因子的影响大于地形因子。

    典型草原大针茅种群空间格局及对长期过度放牧的响应
    王鑫厅, 柴静, 姜超, 邰阳, 迟延艳, 张维华, 刘芳, 李素英
    生物多样性. 2020, 28(2):  128-134.  doi:10.17520/biods.2019276
    摘要 ( 1233 )   HTML ( 41 )   PDF (831KB) ( 760 )   附录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种群空间格局是生态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典型草原带由于过度放牧退化严重, 原生群落罕见, 探讨原生群落的种群空间格局具有重要生态学意义。大针茅(Stipa grandis)草原是典型草原区广泛分布的主要群落类型, 1979年围封的大针茅样地, 是目前保存完整的大针茅草原原生群落。本文选择大针茅草原原生群落和长期过度放牧群落, 应用O-Ring函数结合不同零假设模型分析了大针茅种群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 在原生群落中大针茅种群在小尺度范围内呈均匀分布, 而在长期过度放牧群落中则表现为聚集分布。这说明在大针茅草原原生群落中竞争是主要的相互作用, 而在长期过度放牧群落中正相互作用居主导, 验证了胁迫梯度假说; 同时证明长期过度放牧改变了种群空间格局。

    华中地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药用维管植物的就地保护现状
    池秀莲, 郭婷, 王庆刚, 景志贤, 张小波, 李晓琳, 孙楷, 王铁霖, 杨光
    生物多样性. 2020, 28(2):  135-143.  doi:10.17520/biods.2019233
    摘要 ( 1214 )   HTML ( 37 )   PDF (628KB) ( 793 )   附录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药用植物野生资源的保护正受到学界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本研究通过收集华中地区(包括湖南、湖北和河南三省)的49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科学考察报告、多样性研究报告以及其他相关文献资料, 结合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数据, 建立了华中地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药用维管植物数据库, 并评估了这些保护区对华中地区药用维管植物的保护成效。研究发现: 华中地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分布有6,071种药用维管植物, 就地保护比例为81.93%; 其中特有、受威胁和常用药用植物物种数分别为1,479种、224种和448种, 三者受保护比例分别为87.98%、78.87%和91.80%。有32.16%的药用维管植物(2,383种, 特有、受威胁和常用药用植物物种数分别为644种、119种和69种)仅分布于1-5个自然保护区中。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对不同类群药用植物的保护效果均最好。神农架、金童山、莽山、星斗山及湖南舜皇山5个保护区是所有、特有以及受威胁药用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热点地区, 是华中地区药用植物保护的重要区域。总体上, 华中地区现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较好地覆盖了该地区的药用维管植物, 但药用维管植物的就地保护仍不容懈怠。建议加强对该区域保护空缺物种的野外动态监测和保护。

    江阴港口外来船舶压载舱沉积物中甲藻包囊种类及组成
    张家真, 高春蕾, 李艳, 孙萍, 王宗灵
    生物多样性. 2020, 28(2):  144-154.  doi:10.17520/biods.2019253
    摘要 ( 1371 )   HTML ( 21 )   PDF (1314KB) ( 747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探究外来船舶压载舱沉积物中甲藻休眠包囊的种类组成及外来甲藻入侵风险, 本文根据包囊及其萌发细胞的形态特征辅以分子生物学信息对江阴港5艘外来船舶压载舱沉积物中的活体甲藻休眠包囊的种类进行鉴定和分析。共鉴定出甲藻休眠包囊29种(不含3种未鉴定种), 包括膝沟藻类、钙甲藻类、裸甲藻类、翼甲藻类以及原多甲藻类, 活体休眠包囊密度介于0.73-44.3 cysts/g DW。其中塔玛亚历山大藻复合种(Alexandrium tamarense species complex)、网状原角藻(Protoceratium reticulatum)、具刺膝沟藻(Gonyaulax spinifera)等有毒有害甲藻的包囊在取样的5艘船舶中均有发现。此外还发现了多种中国近海未报道的甲藻包囊种类, 其中一种经过分子手段确定为异常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insuetum)包囊, 萌发和培养实验表明该种包囊能够在中国近海萌发并增殖, 有潜在的入侵风险和暴发赤潮的可能性。

    研究报告: 动物多样性
    南洞庭湖区软体动物物种多样性评估及保护对策
    刘振元, 孟星亮, 李正飞, 张君倩, 徐靖, 银森录, 谢志才
    生物多样性. 2020, 28(2):  155-165.  doi:10.17520/biods.2019287
    摘要 ( 1547 )   HTML ( 102 )   PDF (1338KB) ( 1057 )   附录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洞庭湖孕育和维持了较高和独特的软体动物多样性。尽管有关该湖软体动物的调查较多, 但多分散于各文献中。本文结合文献调研和现场调查(2013-2018年), 系统评估了南洞庭湖区软体动物物种多样性, 解析驱动群落格局演变的关键因子, 并提出合理的保护对策。共记录2纲5目14科33属87种(腹足纲41种, 双壳纲46种), 其中本调查记录54种, 隶属于2纲5目12科31属, 包括腹足纲22种, 双壳纲32种。评估结果显示处于近危和受威胁等级物种21种, 包括腹足纲4种和双壳纲17种。调查区域软体动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73.1 ind./m 2和279.3 g/m 2。优势种为河蚬(Corbicula fluminea)、大沼螺(Parafossarulus eximius)、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卵河螺(Rivularia ovum)。基于距离的冗余分析(distance-based redundancy analysis, dbRDA)结果显示, 局域环境因子(底质类型、水深、pH、总溶解固体和总磷)制约软体动物的群落变异。另外, 区域内的人类活动(如商业采砂、建坝和沿岸土地利用、过度捕捞和非法电捕等)亦深刻影响软体动物的生存。这些人类干扰已导致软体动物物种多样性显著下降, 可能造成一些特有物种的局域性灭绝。为了恢复和保护软体动物物种多样性和资源, 应采取一系列对策, 包括管控合法的挖沙业和取缔非法挖沙业、禁止过度捕捞和非法电捕、维持水文的自然节律、恢复沿岸自然湖滨带和控制点源和面源污染物排入等。我们呼吁尽快在南洞庭湖区建立软体动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以保护该湖区(可能是整个洞庭湖)残存的软体动物物种多样性和特有性。

    浙江水源地河流浮游动物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通径分析
    李共国, 李平, 徐杭英, 于海燕, 俞建
    生物多样性. 2020, 28(2):  166-175.  doi:10.17520/biods.2019319
    摘要 ( 1210 )   HTML ( 42 )   PDF (1236KB) ( 874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明水源地河流浮游动物多样性及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 利用浮游动物多样性参数监测水质, 2010-2014年间, 我们于每年的冬季(1月)、春季(4月)、夏季(7月)和秋季(10月), 对浙江2个水源地河流采样站(H1站和H2站)展开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丰度和多样性指数的季节性调查, 同时测定水环境因子。结果表明, H1站和H2站浮游动物平均丰度分别为1,387.4 ind./L和873.0 ind./L, 小型浮游动物(轮虫 + 桡足类无节幼体)丰度分别占92.8% (H1站)和91.5% (H2站)。两采样站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的优势种均为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短尾秀体溞(Diaphanosoma brachyurum)和温剑水蚤(Thermocyclops sp.)。多元逐步回归与通径分析结果表明: 冬季氮磷比是轮虫类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波动的限制因子, 主要通过总磷含量对轮虫类H′指数产生较大的间接正向作用; 春季氮磷比是轮虫类H′指数发展的决策因子; 秋季氮磷比可通过总氮含量对轮虫类H′指数产生较大的间接正向作用。冬季氨氮、总氮含量分别是甲壳动物体积多样性指数(Hs)的决策因子和限制因子。夏季溶解氧含量是总浮游动物物种丰富度(d)波动的限制因子, 主要通过pH值对d指数产生较大的间接正向作用, 作用机制表现为轮虫类H′指数随着夏季溶解氧含量的升高呈极显著上升(P < 0.01), 而甲壳动物Hs指数则显著下降(P < 0.05)。水源地河流环境因子与浮游动物多样性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浙江水源地生态学监测提供了可能性。

    综述
    植物生命之树重建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建议
    王伟, 刘阳
    生物多样性. 2020, 28(2):  176-188.  doi:10.17520/biods.2019373
    摘要 ( 2125 )   HTML ( 68 )   PDF (564KB) ( 2151 )   知识图谱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命之树的概念源自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但利用分子数据重建植物生命之树的研究则在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兴起。近年来, 随着测序技术、分析方法和计算能力的快速发展, 植物生命之树重建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本文首先概述了当前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植物生命之树重建工作的重点, 包括植物属级和种级水平的系统发育研究、植物系统发育基因组学研究、分子和形态数据联合分析、包括灭绝与现存植物类群的生命之树重建, 以及超大植物生命之树重建等5个方面; 然后简要概括国内植物生命之树重建研究的现状, 指出了我国在植物生命之树重建领域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并从“类群研究体系、学科评价体系、国家顶层设计, 以及拓展国际合作”等方面对学科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生物编目
    中国两栖、爬行动物更新名录
    王剀, 任金龙, 陈宏满, 吕植桐, 郭宪光, 蒋珂, 陈进民, 李家堂, 郭鹏, 王英永, 车静
    生物多样性. 2020, 28(2):  189-218.  doi:10.17520/biods.2019238
    摘要 ( 12304 )   HTML ( 381 )   PDF (4341KB) ( 8660 )   附录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在2015年发表的爬行动物名录及同年《中国两栖类信息系统》发布的两栖动物名录的基础上, 通过整理新发表的分类学研究及先前名录遗漏的部分早期文献, 更新了截至2019年底中国现生本土两栖、爬行动物物种名录。2015-2019年间, 中国两栖动物新记录1科, 新描述2属, 恢复1属有效性, 新记录1属, 新描述或恢复有效种74种, 新增国家纪录18种; 另6属、8种的有效性未得到近年研究证据支持(在此视为次定同物异名而未做收录, 后同)。同期, 中国爬行动物新恢复5科, 新描述1亚科, 新描述1属, 恢复3属有效性, 新记录3属, 新描述、恢复或提升有效种43个, 新增国家纪录10种; 另有5属、4种的有效性未得到近年研究证据支持, 并移除1属、4种在我国的分布纪录。此外, 通过整理2015年前文献, 爬行动物增补3属, 提升3亚种至种级地位, 增补国家新纪录3种, 另有3属、2种的有效性未得到近年研究证据支持, 同时移除1种在我国的分布纪录。综上, 截至2019年底, 我国共记录现生本土两栖动物3目13科62属515种(蚓螈目1科1属1种, 有尾目3科14属82种, 无尾目9科47属431种), 爬行动物3目35科135属511种(鳄形目1科1属1种, 龟鳖目6科18属34种, 有鳞目蛇亚目18科73属265种、蜥蜴亚目10科43属211种)。此外, 本文还对先前名录中部分爬行动物的中文名提出了修改建议, 建议恢复部分物种的惯用中文名。2015-2019年, 新物种及新纪录已知物种数量占现两栖、爬行动物物种总数的17.1%和10.2%。近年来, 我国发表的两栖、爬行动物新物种和已知物种的新纪录数量持续增加, 分类体系也在研究中不断完善, 建议今后及时地进行阶段性总结, 同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讨论, 以推动中国两栖、爬行动物分类学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鸟兽监测
    杨雄威, 吴安康, 邹启先, 李光容, 张明明, 胡灿实, 粟海军
    生物多样性. 2020, 28(2):  219-225.  doi:10.17520/biods.2019306
    摘要 ( 1406 )   HTML ( 52 )   PDF (1437KB) ( 1165 )   附录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进一步查清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兽多样性, 丰富生物编目, 我们于2018年7月至2019年8月利用红外相机进行公里网格全境布设监测。共记录兽类5目10科18属20种、鸟类7目18科34属42种, 其中新增保护区记录11种, 记录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 分别是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和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 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大灵猫(Viverra zibetha)、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等7种。相对多度指数计算结果表明, 小麂(Muntiacus reevesi)、猪獾(Arctonyx collaris)和野猪(Sus scrofa)是该区域内常见兽类, 而地栖雉类则以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和灰胸竹鸡(Bambusicola thoracicus)为主。分时段的相对多度指标表明, 小麂在6:00-15:00和17:00-21:00两个时段均保持活跃, 猪獾则偏好5:00-6:00和19:00-23:00活动, 野猪在6:00-7:00最为活跃, 红腹锦鸡活动高峰在12:00-13:00, 而灰胸竹鸡的活动高峰分别为14:00-15:00和16:00-17:00。在物种丰度上, 单个相机位点的平均拍摄物种数显示, 在缓冲区、灌丛及针阔混交林以及800-1,200 m海拔段上物种较多。监测结果有利于进一步掌握此区域的动物多样性资源并促进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调查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兽类和鸟类多样性
    马亦生, 马青青, 何念军, 朱大鹏, 赵凯辉, 刘红彩, 李帅, 孙亮, 唐流斌
    生物多样性. 2020, 28(2):  226-230.  doi:10.17520/biods.2019240
    摘要 ( 1541 )   HTML ( 58 )   PDF (1791KB) ( 1087 )   附录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 在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7条巡护样线上布设130台红外相机, 对兽类和鸟类多样性进行调查。累计相机工作日101,220天, 共捕获独立有效事件36,100次, 其中兽类独立照片30,563张, 鸟类3,244张。共记录到野生兽类6目15科29种, 相对多度较高的前5个物种依次是秦岭羚牛(Budorcas bedfordi, RAI = 11.53)、野猪(Sus scrofa, RAI = 4.80)、小麂(Muntiacus reevesi, RAI = 4.35)、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 RAI = 1.81)和中国豪猪(Hystrix hodgsoni, RAI = 1.13)。共记录到鸟类8目14科54种, 相对多度最高的前5个物种依次是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 RAI = 0.97)、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 RAI = 0.74)、紫啸鸫(Myophonus caeruleus, RAI = 0.51)、红嘴蓝鹊(Urocissa erythrorhyncha, RAI = 0.13)、黑领噪鹛(Garrulax pectoralis, RAI = 0.12)。保护区鸟类新记录4种, 包括白眉地鸫(Geokichla sibirica)、白眉鸫(Turdus obscurus)、长尾地鸫(Zoothera dixoni)和灰脸鵟鹰(Butastur indicus); 保护区兽类新记录1种, 为亚洲狗獾(Meles leucurus)。本研究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客观记录了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兽类和鸟类的本底情况, 不仅初步了解了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分布, 而且更新了保护区鸟类资源数据库, 为保护区未来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提供了数据基础。

    钱江源国家公园叶附生苔类植物的物种多样性
    白杨, 陈声文, 钱海源, 余顺海, 徐谊明, 张芷昕, 沈超, 陈雨奇, 张美琪, 余建平, 朱瑞良
    生物多样性. 2020, 28(2):  231-237.  doi:10.17520/biods.2019273
    摘要 ( 1675 )   HTML ( 42 )   PDF (1122KB) ( 962 )   附录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报道钱江源国家公园叶附生苔类植物4科9属19种, 较之前记录增加3科8属17种。与钱江源处于同纬度的我国其他地区相比, 钱江源叶附生苔类植物的种数仅次于西藏墨脱, 排名第二。鳞叶疣鳞苔(Cololejeunea longifolia)和尖叶薄鳞苔(Leptolejeunea subacuta)是钱江源国家公园最常见的2种叶附生苔类植物。丰富的叶附生苔类植物表明钱江源国家公园具有较合适的叶附生苔类植物生长环境, 这可能与该地区长期有效的保护密切相关。

    论坛
    “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进展及展望
    耿宜佳, 田瑜, 李俊生, 徐靖
    生物多样性. 2020, 28(2):  238-243.  doi:10.17520/biods.2019363
    摘要 ( 6728 )   HTML ( 92 )   PDF (570KB) ( 1776 )   知识图谱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是当前《生物多样性公约》谈判的焦点议题之一。本文阐述了框架制定的背景, 介绍了“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不限成员名额工作组(Open Ended Working Group, OEWG),的谈判过程, 综合分析了缔约方在各有关磋商进程中的观点, 以及目前缔约方对框架各个要素的共识和分歧, 评估了框架的制定进展, 并就框架的设计提出四点展望: (1)阐明转型变革的具体实施路径; (2)平衡反映公约三大目标; (3)加强与其他全球治理进程的协同; (4)强化框架对全球及缔约方履约进展的评估和审查。最后提出对我国的建议: (1)及时更新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与行动计划(National Biodiversity Strategies and Action Plans, NBSAP); (2)加强国内生物多样性工作的协调; (3)继续加强生态环境执法和责任机制。为缔约方更好参与框架制定进程, 深入了解框架及其磋商进展提供参考, 并为下一步框架制定提供参考。

    从《生物多样性公约》资金机制战略目标变迁解析生物多样性热点问题
    刘海鸥, 张风春, 赵富伟, 杜乐山, 薛达元
    生物多样性. 2020, 28(2):  244-252.  doi:10.17520/biods.2019323
    摘要 ( 1494 )   HTML ( 34 )   PDF (917KB) ( 823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全球环境基金是《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唯一资金机制, 它按照《生物多样性公约》要求和基金自身的政策导向为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提供资金支持。从其试点期到当前的第7增资期, 全球环境基金在生物多样性领域的战略目标发生了多次变迁, 研究这些资金机制战略目标所涉及的生物多样性热点问题的变迁情况对未来相关工作开展具有一定参考意义。本文梳理了各增资期生物多样性领域战略目标所涉及的生物多样性热点问题, 对每个热点问题在全球环境基金各增资期中资金量和内容的变迁情况进行了分析, 并就中国当前情况与之进行比较, 进而提出了加强对保护地中生态系统代表性的考虑、增强保护地资金可持续性、全面推动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加强生物安全相关领域研究、推进遗传资源获取和惠益分享立法并注重知识管理、加强新问题新挑战的应对、深化资金机制研究等建议, 以期为开展《生物多样性公约》履约、生物多样性管理和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生物入侵的影响是否准确可知?
    何维明
    生物多样性. 2020, 28(2):  253-255.  doi:10.17520/biods.2020008
    摘要 ( 1206 )   HTML ( 39 )   PDF (410KB) ( 722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物入侵常常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 如物种快速丧失、巨大经济损失、生态公益急剧降低、不可逆环境破坏等。正是这些负面影响引起科技界、政府和公众对生物入侵的极大关注。因此, 准确量化生物入侵的影响非常重要。然而, 广泛使用的生物入侵影响评估方法存在两个严重缺陷: 一是缺乏真实对照, 二是包含非入侵效应。这两个缺陷使得人们对生物入侵影响的了解相对粗略。为此, 作者提出两点建议: 一是在实验条件下设置真实对照, 二是考虑同步对照。评估方法的完善将有助于人们更加准确地理解生物入侵的影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对野生动物疫病立法执法与管理的启迪
    蒋志刚
    生物多样性. 2020, 28(2):  256-261.  doi:10.17520/biods.2020053
    摘要 ( 1874 )   HTML ( 55 )   PDF (829KB) ( 1334 )   知识图谱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进入21世纪以来, 中国爆发了SARS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两场重大传染病。研究表明这两场传染病的疫源可能是蝙蝠, 也可能还有其他中间宿主动物, 人们纷纷要求立法禁止食用野生动物。事实上, 国家已经立法禁止食用受法律保护的和非法来源的野生动物, 市场调查也未发现有蝙蝠出售。那么, SARS病毒与新型冠状病毒是如何从野生动物传到人类的? 我们应当从这两场疫病中吸取哪些教训? 除了全面禁止非法食用野生动物外, 笔者建议: (1)完善野生动物疫病立法, 填补立法空缺。修订现有法律关于野生动物疫病自然疫源地建设项目的管理条款。(2)设立常设机构, 覆盖野生动物疫病调查监测、人与野生动物接触界面检疫监管、易感人群免疫、法律与科学知识普及和疾病防治整个流行病环节, 实现野生动物疫病的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切实保证社会公共卫生安全。(3)建立野生动物疫病的防控机制, 定期鉴别携带病原的野生动物, 加强对蝙蝠的监测, 发布野生动物疫源疫病控制红线, 加强野生动物疫病执法和预防管理。(4)完善动物生产管理、动物产品及其销售市场的检疫程序。改革人们现场宰杀动物、追求食用鲜活动物食品的习惯。


  • 微信号:swdyx_wx

  • 淘宝店二维码

  • 微店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