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晴1,张美惠2,葛苏婷1,李漫淑2,宋坤1,沈国春1,达良俊3,4,张健5
Xiao-Qing Wu1,Meihui Zhang2,Suting Ge2,Manshu Li2,Kun Song3,Guochun Shen2, 2,2,Jian Zhang2
摘要: 近自然林是加速城市森林植被恢复的重要方式,但近自然林恢复过程中植物多样性、地上生物量的时空动态及其空间尺度效应尚不明晰。本研究以2006年在上海市闵行区使用乡土树种营造的亚热带近自然林为研究对象,于2023年对其植物群落组成进行了全面调查,并与2007年至2023年期间的5次核心样方追踪调查结果对比,分析物种多样性、地上生物量及二者关系在时空尺度上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随着演替进行,木本植物丰富度由2007年的11种增至2023年的18种,植株密度先升高后下降;地上生物量由2007年的3.51 t/ha增加至2023年的208.83 t/ha,樟(Camphora?officinarum)、小叶青冈(Quercus myrsinifolia)等常绿树种逐渐成为群落优势种;生物量与丰富度(P < 0.01)、平均树高(P < 0.001)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植株密度显著负相关(P < 0.01);2)在5 m、10 m和20 m三个空间尺度上,生物量与植株密度的正相关关系都极为显著(P < 0.001);而随尺度增大,生物量与平均树高的关系由5 m尺度的不显著转变为10 m (P < 0.05)与20 m尺度(P < 0.05)的显著负相关。综上,在17年的亚热带森林恢复过程中,近自然林的营造模式已展现出其加速演替进程的效力。在近自然林营造中,应注重乡土树种的优势作用,选择多样化的物种组合,进而有效推动植物多样性与碳储量的协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