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轩1,2,杨锐1,2*,黄越3,陈路遥1,2
Zixuan Zeng1,2,Rui Yang1,2*,Yue Huang3,Luyao Chen1,2
1 Depart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2 Institute for National Parks,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3 College of Horticulture,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94, China
摘要: 城市绿地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载体, 大学校园作为城市建成区的缩影, 对提升小微绿地质量有重要意义。然而, 已有大学校园生物多样性研究缺乏连续的时间与空间信息, 且未明确物种与绿地内部植被结构的关联, 可能影响小微绿地内部结构质量的优化。本文以清华大学校园鸟类为研究对象, 通过实地调查鸟类与植物群落, 运用广义线性模型和冗余分析, 探讨大学校园的鸟类分布时空格局以及鸟类组成与绿地特征的关联。研究发现, 鸟类在大学校园绿地内部呈现集中分布且存在季节差异。鸟类组成与木本食源植物丰富度、灌木均匀度、地被盖度、人工草地盖度、乔木盖度存在关联。其中木本食源植物丰富度与鸟类多度、丰富度及Shannon多样性指数呈正向关联, 灌木均匀度与鸟类丰富度及Shannon多样性指数呈正向关联, 乔木盖度和人工草地盖度仅同时分别低于37.5%与39.8%时与鸟类多度呈正向关联, 而地被盖度则与鸟类丰富度及Shannon多样性指数呈负向关联。此外, 不同居留型鸟类的生境选择存在差异, 秋季的过境鸟分布仅关联于植被结构, 留鸟和冬候鸟分布同时关联于绿地物理特征和植被结构。我们建议在遵循自然规律营造城市小微绿地时, 应控制乔木盖度和人工草地盖度同时在约40%以下, 提升木本食源丰富度和灌木均匀度, 并增加自然地被覆盖和植被结构层次。研究面向城市小微绿地提出定量与定性结合的近自然绿地营造建议, 为落实《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的城市蓝绿空间质量提升目标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