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中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908专项)的南海北部大尺度海区(107°00′-119°00′ E, 16°00′- 24°00′ N)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种群调查数据,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栅格内值功能进行空间局部插值, 从而构建空间格局分析模板, 对南海北部夜光藻种群的空间分布及季节变化进行了分析, 并探讨夜光藻对温度、盐度和营养盐的适应特性。结果表明, 南海北部夜光藻细胞丰度的变化范围在0.001×104- 64.5×104cells/m3, 周年平均为(0.56 ± 3.29)×10 4cells/m3(n = 1,424), 春季>秋季>冬季>夏季, 最高为(1.28 ± 4.24)× 104cells/m3(n=356), 最低为(0.19 ± 0.95)×104cells/m3(n=356)。夜光藻细胞丰度总体呈现出近岸高于远海, 且在近海海域呈斑块状分布的格局。雷州半岛东部近岸周年均是夜光藻密集的区域, 且是冬季的最高丰度区; 南海北部大部分海域周年则是夜光藻丰度最低的区域; 粤东大鹏湾及珠江口邻近海域在夏冬两季并未成为丰度高值区; 海南岛东南部近岸在夏季有较高丰度的夜光藻。与1958-1959年全国海洋综合调查在南海北部的数据资料相比, 夜光藻细胞丰度猛增, 高于1959年平均丰度27倍余, 季节差异变大, 密集区变得更明显。南海夜光藻种群具有更高的适温属性, 有别于东海、黄海、渤海夜光藻种群。盐度的正常波动一般对夜光藻丰度变化没有明显的影响。夜光藻大量繁殖并不直接依赖于高营养盐环境, 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并不能单独地作为预判夜光藻增殖暴发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