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2012年, 第5期
    刊出日期:2012-09-20

    《生物多样性》自1993年创办以来, 在分别以钱迎倩、韩兴国、汪小全、马克平为主编的四届编委会的带领下, 学术质量明显提高, 已成为目前我国发表生物多样性研究成果最多、影响最大、生物多样性科学领域最重要的刊物。其发展历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发展过程和国外生物多样性科学发展的特点。本期为《生物多样性》创办20周年纪念专刊, 封面图片显示了刊物封面在20年中的变化。

      
    《生物多样性》创刊20年纪念专刊
    题词
    生物多样性. 2012, 20(5):  534-534. 
    摘要 ( 1071 )   PDF (446KB) ( 1414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继往开来, 积极推动中国生物多样性科学发展——《生物多样性》创刊二十年回顾
    马克平, 周玉荣
    生物多样性. 2012, 20(5):  535-550.  doi:10.3724/SP.J.1003.2012.16156
    摘要 ( 3509 )   HTML ( 13 )   PDF (742KB) ( 3300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物多样性》自1993年由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创办以来, 一直秉承首任主编钱迎倩先生确定的刊物定位: 紧跟国际热点和趋势, 反映中国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进展; 及时报道保护、管理和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经验, 包括法律法规和国际履约。时逢《生物多样性》创办20周年, 我们总结了刊物的发展历程, 分析了创刊以来策划的研究热点、报道对象、作者队伍及产生的影响, 以期更好为推动中国生物多样性科学发展服务。这些年, 生物多样性科学领域的热点问题, 如生物入侵、全球变化下的生物多样性、DNA条形码、生物多样性监测与变化机制、谱系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信息学等, 以及《生物多样性公约》及其履行进展在本刊上都得到了及时报道, 2000年以后出版的13个专刊(专栏)更是热点问题的集中体现。在发表的1,189篇(不包括增刊)文章中物种多样性方面文章最多, 遗传多样性方面的文章次之; 从研究类群上看, 植物和动物方面的文章明显多于微生物方面的文章。研究对象的地理分布则与所属地区的多样性丰富程度或受关注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刊物目前已形成较为稳定的作者群, 发表文章最多的前10位作者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6人)、北京大学(2人)和复旦大学(2人); 文章的平均作者数从1993年的约1.5人/篇增加到2011年的约4人/篇,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团队合作的态势; 每篇文章的平均页码数也从创刊时的平均5页左右逐渐增加到目前的10页左右, 文章的信息量大大增加。发表的论文主要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项目和中国科学院项目资助, 表明作者群的层次是比较高的。发表的论文中被引次数大于40的文章超过200篇, 最高达970次(中国知网, 2012年8月10日检索); 被SCI刊物的引用次数也呈逐年递增趋势。《生物多样性》是目前我国发表生物多样性研究成果最多、影响最大、生物多样性科学领域最重要的刊物。但毋庸讳言, 《生物多样性》如国内其他中文科技期刊一样, 正面临巨大挑战, 如优秀稿源匮乏、刊物国际化和国内评价体系的压力、如何协调基础性和应用性、如何兼顾作者和读者的需求等。针对上述问题, 我们提出了对策建议, 指出《生物多样性》在“立足本土的国际化”和前沿创新与基础支撑兼顾的定位下, 继续提高学术质量, 并通过数字化平台和新闻媒体宣传发表的重要成果等方式, 提高科技信息传播效率, 扎实推动中国生物多样性科学的发展。

    中国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研究与实践
    马建章, 戎可, 程鲲
    生物多样性. 2012, 20(5):  551-558.  doi:10.3724/SP.J.1003.2012.08118
    摘要 ( 3587 )   HTML ( 22 )   PDF (377KB) ( 4446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但面临着较大的生态衰退风险。中国生物多样性受到的威胁来自包括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模式单一落后、工业化进程加快、气候变化和外来物种入侵等多种因素。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对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本文就中国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研究成果和保护成就进行了回顾, 提出了未来应该着重加强的研究领域。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研究与实践主要集中在生物多样性资源调查、濒危物种管理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方面。中国政府在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领域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发布实施了一系列的保护行动规划, 不断提高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水平。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经过了由数量发展到质量发展的阶段后, 未来的研究重点应该集中在生物多样性形成与维持机制、生物多样性受胁原因与响应机制、生物多样性长期监测与评估、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和自然保护区立法等方面。

    中国植物引种栽培及迁地保护的现状与展望
    黄宏文, 张征
    生物多样性. 2012, 20(5):  559-571.  doi:10.3724/SP.J.1003.2012.13124
    摘要 ( 3361 )   HTML ( 29 )   PDF (454KB) ( 6483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在概要总结我国植物引种驯化和迁地保育的历史基础上, 全面综述了中国植物园迁地保育植物的现状和特点、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现状、野生植物种子库的进展。我国植物园迁地栽培植物约396个科、3,633个属, 23,340个种; 我国农作物资源保存数量达到41.2万份, 涉及作物种及近缘种1,890个; 我国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收集植物种子5.4万份、7,271种植物。文章同时阐述了我国植物迁地保护存在的问题并对相关领域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1)启动《中国迁地栽培植物志》编研计划; (2)部署迁地保护与就地保护的整合研究; (3)加强我国特有植物类群的迁地保育原理和方法研究; (4)促进基于迁地保育濒危植物的野外回归: (5)拓展重要植物资源的评价及发掘利用。

    中国微生物物种多样性研究进展
    郭良栋
    生物多样性. 2012, 20(5):  572-580.  doi:10.3724/SP.J.1003.2012.10129
    摘要 ( 3716 )   HTML ( 21 )   PDF (388KB) ( 5943 )   知识图谱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微生物是分布最为广泛的生命形式, 几乎分布到地球上的所有生境, 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我国地域辽阔, 跨越热带至寒温带, 气候条件多样, 地理环境与生态系统类型复杂, 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我国已开展了大量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并证实我国多样的生境蕴藏着丰富的微生物物种多样性。目前我国已报道真核微生物(菌物)约14,700种, 其中包括真菌约14,060种、卵菌约300种、黏菌约340种, 而真菌中有药用菌473种、食用菌966个分类单元。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免培养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发现我国存在丰富的原核微生物多样性。本文概述了传统方法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我国原核微生物(古菌、细菌)和真核微生物(真菌、卵菌、黏菌)物种多样性研究的最新进展。

    近十年中国生物入侵研究进展
    鞠瑞亭, 李慧, 石正人, 李博
    生物多样性. 2012, 20(5):  581-611.  doi:10.3724/SP.J.1003.2012.31148
    摘要 ( 5117 )   HTML ( 69 )   PDF (737KB) ( 8697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物入侵已对入侵区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成为了21世纪五大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本文回顾了2000年以来, 中国生物入侵研究领域尤其是入侵种的多样性与格局、入侵机制及生态学效应、管理与控制等方面所取得的重要进展, 讨论了需进一步加强研究的领域, 以期为进一步拓展该领域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为我国的生物入侵预警预防和科学治理提供参考。据初步研究, 中国的入侵种数量已达529种, 其中陆生植物、陆生无脊椎动物和微生物为主要入侵类群; 原产地以北美洲和南美洲为主; 经济发达和气候温暖湿润的东部和南部省份入侵态势明显较西部和北部省份严重; 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生物入侵问题将可能更加严峻。外来种的成功入侵是其内禀优势、资源机遇和人为干扰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 表型可塑性、适应性进化、天敌释放、种间互利或偏利共生和新化感作用等因素对入侵起到了关键作用。生物入侵已对中国土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造成了严重影响, 打破了生态系统的固有平衡, 危害或威胁到中国的农林牧渔业生产、交通航运、环境、人类健康和公共设施安全。针对生物入侵的管理与控制, 中国加强了包括检测监测、风险分析、生物防治、扩散阻断、根治灭除和生态恢复等技术体系的研究和实施, 并初步控制了一些重要入侵种的扩张。中国生物入侵需要在全境性科学考察、生物入侵的遗传学、基因组学、生态系统影响、全球变化和管理与控制技术创新等领域进一步加强跨领域的交叉合作和系统研究。

    物种受威胁状况评估: 研究进展与中国的案例
    蒋志刚, 罗振华
    生物多样性. 2012, 20(5):  612-622.  doi:10.3724/SP.J.1003.2012.11145
    摘要 ( 3279 )   HTML ( 16 )   PDF (534KB) ( 4205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评估物种濒危等级, 确定物种保护优先序, 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不断的修订, IUCN红色名录濒危等级标准已经趋于完善。但是, 目前人们还在探索在无法获得物种的种群数量、生境、生活史数据时, 如何寻找替代指标评估物种濒危等级。我们综述了国内外物种濒危状况研究的进展, 提出了结合物种分布区、生活史、生态功能、人为干扰和特殊利用价值的评估物种受威胁状况的方法, 并以此方法评估了中国陆生脊椎动物的生存状况。结果表明, 列入灭绝级的物种有5个, 功能性灭绝级的物种有30个, 濒危级的物种有343个, 受胁级的物种有459个, 关注级的物种有439个, 无危级的物种有1,032个。

    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二十年: 行动、进展与展望
    薛达元, 武建勇, 赵富伟
    生物多样性. 2012, 20(5):  623-632.  doi:10.3724/SP.J.1003.2012.10131
    摘要 ( 3767 )   HTML ( 26 )   PDF (382KB) ( 4564 )   知识图谱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通过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公约》, 至今已经20年。在此期间, 中国1993年建立了履行《公约》的国家协调机制, 1995-1997年实施了“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 2007-2010年编制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战略与行动计划》, 2011年建立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 并针对《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目标, 实施了多项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行动, 包括森林、草原、荒漠、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保护; 物种资源调查、编目、数据库建设以及珍稀濒危物种保护; 外来入侵种防治与转基因生物生态风险评估等。同时, 在生物多样性本底查明、监测体系建立、就地保护、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传统知识的保护与应用等方面还存在很多挑战, 为此, 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区域生物多样性本底查明、就地保护和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分享等未来重点研究方向。

    台湾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十年回顾(2001-2011)
    邵广昭
    生物多样性. 2012, 20(5):  633-638.  doi:10.3724/SP.J.1003.2012.06123
    摘要 ( 3307 )   HTML ( 3 )   PDF (415KB) ( 2673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台湾的学界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广生物多样性的保育、教育及研究工作。2001年起行政部门通过了“生物多样性推动方案”, 科技部门于2002年成立了“生物多样性学门”。随后各大学及“中研院”陆续新设或改组成立生物多样性研究所或中心, 积极展开相关的研究工作。科技部门以资助基础科学研究为主, 农业部门则以与保育、经营管理及利用相关的研究成果为主。本文乃以2009年出版的Taiwan Global Change Research一书中DIVERSITAS一章为基础, 其内容与生物多样性推动方案较相关的研究工作, 摘录整理过去10年来的若干研究成果, 包括分类学、长期生态、生态系模式、气候变迁、亲缘地理、遗传资源、栖地复育、数据库建置等领域。并依不同年度、学科领域、栖地类型、生物类别之关键词上网查询并统计发表的SCI论文的篇数, 藉此一窥这10年来台湾在生物多样性研究之能力及进展。最后再就生物多样性研究未来所可能面临的问题及展望提供个人浅见, 供读者参考。

    继往开来 再创辉煌——纪念《生物多样性》创刊二十周年
    王美林
    生物多样性. 2012, 20(5):  639-640.  doi:10.3724/SP.J.1003.2012.02135
    摘要 ( 2056 )   HTML ( 8 )   PDF (247KB) ( 2566 )   知识图谱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微信号:swdyx_wx

  • 淘宝店二维码

  • 微店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