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自1993年由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创办以来, 一直秉承首任主编钱迎倩先生确定的刊物定位: 紧跟国际热点和趋势, 反映中国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进展; 及时报道保护、管理和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经验, 包括法律法规和国际履约。时逢《生物多样性》创办20周年, 我们总结了刊物的发展历程, 分析了创刊以来策划的研究热点、报道对象、作者队伍及产生的影响, 以期更好为推动中国生物多样性科学发展服务。这些年, 生物多样性科学领域的热点问题, 如生物入侵、全球变化下的生物多样性、DNA条形码、生物多样性监测与变化机制、谱系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信息学等, 以及《生物多样性公约》及其履行进展在本刊上都得到了及时报道, 2000年以后出版的13个专刊(专栏)更是热点问题的集中体现。在发表的1,189篇(不包括增刊)文章中物种多样性方面文章最多, 遗传多样性方面的文章次之; 从研究类群上看, 植物和动物方面的文章明显多于微生物方面的文章。研究对象的地理分布则与所属地区的多样性丰富程度或受关注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刊物目前已形成较为稳定的作者群, 发表文章最多的前10位作者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6人)、北京大学(2人)和复旦大学(2人); 文章的平均作者数从1993年的约1.5人/篇增加到2011年的约4人/篇,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团队合作的态势; 每篇文章的平均页码数也从创刊时的平均5页左右逐渐增加到目前的10页左右, 文章的信息量大大增加。发表的论文主要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项目和中国科学院项目资助, 表明作者群的层次是比较高的。发表的论文中被引次数大于40的文章超过200篇, 最高达970次(中国知网, 2012年8月10日检索); 被SCI刊物的引用次数也呈逐年递增趋势。《生物多样性》是目前我国发表生物多样性研究成果最多、影响最大、生物多样性科学领域最重要的刊物。但毋庸讳言, 《生物多样性》如国内其他中文科技期刊一样, 正面临巨大挑战, 如优秀稿源匮乏、刊物国际化和国内评价体系的压力、如何协调基础性和应用性、如何兼顾作者和读者的需求等。针对上述问题, 我们提出了对策建议, 指出《生物多样性》在“立足本土的国际化”和前沿创新与基础支撑兼顾的定位下, 继续提高学术质量, 并通过数字化平台和新闻媒体宣传发表的重要成果等方式, 提高科技信息传播效率, 扎实推动中国生物多样性科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