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底栖贝类是海洋底栖动物区系的重要组分之一, 也是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和海洋底质环境的关键类群之一。粤西岸段地处南海北部, 海洋底栖贝类物种丰富, 但却是我国海洋底栖贝类区系调查最为缺乏的区域之一, 严重妨碍了我国近海底栖动物地理区系区划工作的开展。东海岛与硇洲岛海域是粤西岸段中底栖贝类历史研究相对较多的地区, 也是揭示南海北部底栖动物地理格局的关键地区。本文基于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2021-2023年间在东海岛与硇洲岛潮间带及近海海域采集的底栖贝类标本的鉴定, 结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馆藏标本记录及已发表文献中记载物种的整理, 更新了该海域的底栖贝类名录, 并对各物种在东亚大陆近海的地理分布类型进行了分析。本研究共采集贝类标本2,600余号, 分属73科144属207种, 其中38种为东海岛与硇洲岛海域新记录。结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馆藏标本及历史文献资料记录的物种, 至本研究为止, 东海岛与硇洲岛海域共记录底栖贝类115科330属602种, 为目前南海北部大陆岸段海洋底栖贝类物种数最多的地区。区系成分上, 热带性暖水种占26.2%; 热带-亚热带性暖水种占49.3%; 余下24.4%为广温性种。地理格局上, 有89.0%的种类在海南岛也有分布记录, 80.2%的种类在北部湾也有分布记录, 粤东岸段有分布记录的种类也占80.2%。研究结果表明, 东海岛与硇洲岛海域的底栖贝类区系十分丰富, 热带性特征明显, 且与海南岛的联系最为密切, 在南海北部近海底栖生物地理区划上可考虑同海南岛划入同一生物地理地区。基于本文结果及近年来的南海北部底栖生物相关研究, 我们推测雷州半岛及琼州海峡对南海北部底栖生物扩散及生物地理格局的影响程度很有可能被高估了。本研究丰富了雷州半岛东侧海域的底栖贝类区系, 为开展整个南海北部的底栖生物地理格局与区系区划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