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基于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理念的中国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提升
生物多样性
2025, 33 (5):
24524-.
DOI: 10.17520/biods.2024524
生物多样性持续丧失已成为全球最严重的环境挑战之一。如何在城市发展中有效保护和提升生物多样性已成为紧迫的关键问题。在《生物多样性公约》机制下, 《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下简称《昆蒙框架》)的达成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途径。为实现《昆蒙框架》目标要求, 中国形成了系列履约机制并建立了以市级住建部门为主的多部门协作模式。围绕目标12呈现多学科交叉、政府与学界广泛合作的趋势。我国迭代推进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模式, 重点探索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协同路径, 并在我国东部城市形成代表性示范区域。在此背景下的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提升工作体现了持续优化与高度融合的特点。通过底线型指标进行管控约束、导向型指标作为实施工具进行建设引导, 主要将生物多样性从纳入城市发展主流、显著提高城市绿地的规模质量与连通性、改善人类健康与福祉3个领域展开实践。此外, 从景观、生态系统、物种、社会参与4个层次, 聚焦为19个关键任务, 其中12项回应了《昆蒙框架》目标12的关切。在绿色高质量发展和城市模式可持续实践背景下, 应首先夯实履约视角下的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目标体系、加强保护主流化、建立更为全面和有效的协调机制。重视城市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全要素、全周期衔接, 提高其与城市居民福祉和健康的联系性, 探索形成特色鲜明的绿色高质量发展与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生物、宜居、福祉”三位一体的中国路径。 ![]() View image in article
图5
中国绿色高质量发展代表城市地理分布
正文中引用本图/表的段落
绿色高质量发展代表城市的分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紧密相关, 且在空间上呈现特定的地理分布特征。中国现有国家园林城市354个(不含县级市与园林城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19个、国家森林城市219个、公园城市指数卓越城市17个、优秀城市33个, 代表城市分布密集和较密集的区域均位于“胡焕庸线” (“黑河-腾冲线”)以东(图5, 附录3), 与城市化进程中生物多样性直接丧失的热点地区(Li et al, 2022)以及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未来优先保护网络范围(Dong et al, 2024)具有一致性。已有研究对代表城市空间分布的总体格局及演变特征展开分析, 水热气候条件、历史园林资源、城市发育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分异和部门评审管理权力、地方政府重视程度等因素的相互作用是其演变的动力(芮旸等, 2018)。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模式的构建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之间存在密切的统一性, 但仍缺少揭示城市总体分布格局和内部生物多样性政策驱动机制的研究。
本文的其它图/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