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基于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理念的中国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提升
生物多样性
2025, 33 (5):
24524-.
DOI: 10.17520/biods.2024524
生物多样性持续丧失已成为全球最严重的环境挑战之一。如何在城市发展中有效保护和提升生物多样性已成为紧迫的关键问题。在《生物多样性公约》机制下, 《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下简称《昆蒙框架》)的达成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途径。为实现《昆蒙框架》目标要求, 中国形成了系列履约机制并建立了以市级住建部门为主的多部门协作模式。围绕目标12呈现多学科交叉、政府与学界广泛合作的趋势。我国迭代推进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模式, 重点探索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协同路径, 并在我国东部城市形成代表性示范区域。在此背景下的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提升工作体现了持续优化与高度融合的特点。通过底线型指标进行管控约束、导向型指标作为实施工具进行建设引导, 主要将生物多样性从纳入城市发展主流、显著提高城市绿地的规模质量与连通性、改善人类健康与福祉3个领域展开实践。此外, 从景观、生态系统、物种、社会参与4个层次, 聚焦为19个关键任务, 其中12项回应了《昆蒙框架》目标12的关切。在绿色高质量发展和城市模式可持续实践背景下, 应首先夯实履约视角下的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目标体系、加强保护主流化、建立更为全面和有效的协调机制。重视城市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全要素、全周期衔接, 提高其与城市居民福祉和健康的联系性, 探索形成特色鲜明的绿色高质量发展与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生物、宜居、福祉”三位一体的中国路径。
表1
《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行动目标中的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内容
正文中引用本图/表的段落
《昆蒙框架》重视全政府、全社会参与以推动生物多样性治理转型(徐靖和王金洲, 2023), 为未来主流化的工具和方案指明了方向(马克平, 2023)。《昆蒙框架》设定了3大类共23个目标, 包括: 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目标1-8)、通过可持续利用和惠益分享满足人类需求(目标9-13)以及主流化工具和解决方案(目标14-23) (UNEP, 2022), 其中10个目标涉及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具体要求(表1), 特别是目标12重点强调了“通过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纳入主流, 显著增加城市和人口稠密地区的绿色和蓝色空间的面积、质量和连通性、获取和受益, 并确保包含生物多样性的城市规划, 加强原生生物多样性、生态连通性和完整性, 改善人类健康和福祉以及与自然的联系, 并促进包容性和可持续的城市化和提供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服务” (UNEP, 2022)。与其他目标相比, 目标12明确将城市蓝绿空间纳入保护范围, 同时从景观、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的层次提出要求, 并从保护规划、防控管理、社会参与3个宏观层面明确了实施路径。
本文的其它图/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