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2023年, 第10期
    刊出日期:2023-10-20

    图示2022年发表的代表性新物种/新记录(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新龙攀蜥、陈谋凤仙花、骏达雷文蛛、祁连山蓝尾鸲、大别山姬蛙、奇异蹄盖蕨、壮刺草蛾、金秀合聚脉长足虻、李氏鳅鮀、小青花金龟、喜马拉雅羚牛、假浓香丝膜菌。(摄影者:张美华、李晓晨、余锟、张国铭、张保卫、张良、朱小菊、林晨、陈啸、田哲豪、温知新、谢孟乐)

    ■ 整期PDF文件 (PDF 55.9 MB)

      
    2022年新物种专题
    世界维管植物新分类群2022年度报告
    万霞, 张丽兵
    生物多样性. 2023, 31(10):  23162.  doi:10.17520/biods.2023162
    摘要 ( 671 )   HTML ( 42 )   PDF (674KB) ( 555 )   附录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22年全球共发表维管植物新分类群2,482个(数据获取时间截至2023年4月17日, 最终的数值大约会增加20%左右, 即达3,000左右), 包括3个新亚科、19个新族、11个新亚族、80个新属、7个新亚属、1个新超级组、51个新组、16个新亚组、4个新系、2,160个新种、44个新亚种、65个新变种和21个新变型; 这些新分类群隶属于174科905属, 兰科、天南星科和菊科是本年度发表新分类群最多的3科。2,482个维管植物新分类群由来自全球的2,016位学者发表在166个期刊和15部专著中, 其中有53位作者发表了10个以上的新分类群。本年度发表的新分类群总数较2021年(2,219个)增加了约12%。PhytotaxaPhytoKeys是2022年发表维管植物新分类群的主要期刊, 分别发表556个和193个。本年度发表的2,290个新种及种下分类群中, 有被子植物2,195个、石松类和蕨类植物86个、裸子植物9个, 其中兰科植物最多, 共268个。2022年发表的新种及种下分类群来自世界110个国家和地区。亚洲和南美洲是新种及种下分类群发现的热点地区, 分别发现874个和577个。中国、巴西和澳大利亚是2022年贡献维管植物新种及种下分类群最多的3个国家, 分别发现337、256和130个。

    中国植物新分类群、新名称变化2022年度报告
    杜诚, 刘军, 叶文, 廖帅
    生物多样性. 2023, 31(10):  23244.  doi:10.17520/biods.2023244
    摘要 ( 864 )   HTML ( 22 )   PDF (1113KB) ( 681 )   附录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植物物种名称随着新分类群的发表和新记录的发现而增加, 随着新分类处理带来的组合、替代和归并而变化, 随着名称修订和错误订正而改正, 随着中国产地被排除而减少。这些资料都零散地存在于各种出版物中, 需要及时整理并在具体类群专家指导下尽快收录于中国生物物种名录之中。本文通过广泛的文献检索和数据校正, 筛选出2022年出版的1部书籍和62种刊物中发表的403篇文章, 对其中与中国植物物种编目相关的内容进行了标准化, 并将标准化的数据以Excel文件的形式共享。排除异常数据后, 2022年中国境内共发表植物新属12个, 新种286个, 新种下类群20个, 新记录属6个, 新记录种及种下等级57个, 重新发现多年未见物种4个, 排除中国分布物种6个。新发表的物种分别属于被子植物(262种及种下等级)、裸子植物(1种)、石松类和蕨类植物(28种)、苔藓植物(15种及种下等级), 其中155个类群发表时提供了除形态学信息之外的分子系统学、染色体、微形态、基因组等方面的证据, 综合性证据的使用率超过50%, 有92种在发表时就依据IUCN标准被评估处于受威胁状态。云南、四川、西藏、广西、贵州等西南省区发表和发现的新分类群和新记录数量最多, 墨脱是全国新分类群发现最多的县。2022年中国还发表新组合(等级)名称122个, 新名称11个, 有103个植物名称被处理为76个物种的异名, 重新承认4个物种。2022年高等植物净增加346个分类群, 占全国高等植物总量的0.89%, 240个高等植物名称发生变动, 占全国高等植物总数的0.62%, 总体植物名称变化率为1.5%。

    中国脊椎动物2022年度新增物种报告
    江建平, 蔡波, 王斌, 陈蔚涛, 温知新, 张德志, 隋璐璐, 马舜
    生物多样性. 2023, 31(10):  23241.  doi:10.17520/biods.2023241
    摘要 ( 960 )   HTML ( 23 )   PDF (424KB) ( 893 )   附录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及时掌握中国脊椎动物在2022年的新发现情况, 本文汇总了87篇文献和1份中国观鸟年报上脊椎动物新物种及新记录种基本信息。结果表明, 2022年中国新增脊椎动物120种, 隶属于17目43科71属。新增物种包括新种98种, 新记录17种, 亚种级提升为种级5种; 其中鱼类6目11科16属30种; 两栖类2目8科25属44种(新种34种、新记录10种); 爬行类2目11科17属26种(新种21种、新记录3种、亚种级提升为种级2种); 鸟类3目5科5属6种(新种1种、新记录3种、亚种级提升为种级2种); 哺乳类4目8科8属14种(新种12种、新记录1种、亚种级提升为种级1种)。新增物种中, 冷血脊椎动物占总数的83%; 鱼类新增物种集中于鲤形目、两栖类集中于无尾目、爬行类集中于有鳞目、哺乳类集中于啮齿目, 分别为22种、37种、25种、11种。本次新增物种分布记录涉及26个省域, 有106种仅记录于1个省域。有99种发表时应用了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 有111种为中国学者发表; 105种发表于期刊, 其中在中国出版的3种英文期刊发表了19个种。本文工作可为脊椎动物的分类和保护等相关工作提供基础信息。此外, 本文工作也提示冷血脊椎动物可能是中国以后脊椎动物物种多样性调查研究的重点类群, 整合分类方法是未来分类工作的重要支撑。

    2022年现生膜翅目新分类单元
    曹焕喜, 蒋雯, Bolormaa Ganbaatar, 张丹, 周青松, 朱丽得孜∙艾山, 王旭, 唐璞, 罗阿蓉, 牛泽清, 张彦周, 肖晖, 朱朝东
    生物多样性. 2023, 31(10):  23223.  doi:10.17520/biods.2023223
    摘要 ( 424 )   HTML ( 9 )   PDF (4468KB) ( 341 )   附录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膜翅目生物多样性丰富, 提供了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基于数据库检索, 本文对2022年发表的现生膜翅目新分类单元进行了整理和总结, 共纳入于本年发表的360篇相关期刊论文, 涵盖了1,698个新分类单元, 包括7个新亚科、53个新属、25个新亚属、808个新种、6个新亚种、334个新异名、241个新组合、76个新地位、14个新替代名、5个恢复异名、71个恢复组合、1个恢复名称和57个恢复地位, 涉及17个总科、77个科和446个属。在各总科新种数量对比中, 蜜蜂总科、姬蜂总科和胡蜂总科新种数量最多, 分别约占新种总数的25.9% (209/808)、21.0% (170/808)和18.1% (146/808)。2022年共有71篇期刊论文涉及中国现生膜翅目新分类单元, 涵盖了165个新分类单元, 包括5个新属和126个新种(广腰亚目35种, 细腰亚目91种(针尾部35种, 寄生部56种)), 另有4个新记录属和30个新记录种, 共涉及13个总科、31个科和83个属; 其中新属和新种涉及12个总科、29个科和76个属。中国现生膜翅目中, 姬蜂总科、叶蜂总科和小蜂总科发表新种数量最多, 分别约占中国现生膜翅目新种总数的20.6% (26/126)、19.0% (24/126)和17.5% (22/126)。从地理单元角度来看, 亚洲发表新种数量最多, 约占新种总数的55.9% (452/808); 洲级地理亚单元中, 东亚发表新种数量最多, 约占新种总数的20.7% (167/808); 在国家和地区行政单元中, 中国发表新种数量最多, 约占新种总数的15.6% (126/808)。在涉及现生膜翅目新分类单元的85个期刊的360篇论文中, 有353篇英文论文、5篇中文论文、1篇法语论文和1篇西班牙语论文; 其中, 来自79个期刊的314篇论文涉及新种发表。2022年, 现生膜翅目新种命名人412人, 其中中国学者76人, 占比约18.4%。膜翅目新种正模保藏机构167家, 其中19家位于中国, 占比约11.4%。综上所述, 中国膜翅目分类在世界膜翅目分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鳞翅目新物种2022年度报告
    张秀英, 苏比奴尔·艾力, 李后魂
    生物多样性. 2023, 31(10):  23283.  doi:10.17520/biods.2023283
    摘要 ( 450 )   HTML ( 6 )   PDF (1120KB) ( 390 )   附录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总结了2022年国内外学者发表的中国鳞翅目新分类单元的情况。经过统计, 2022年共发表与中国鳞翅目物种相关的论文98篇, 涉及新分类群238个, 其中新属8个, 新亚属1个, 新种214个, 新亚种15个; 报道中国新记录属5个, 中国新记录种76个(包括5个亚种), 新组合28个; 提出26个异名, 4个物种降为亚种, 5个亚种提升为种。229个新种(新亚种)隶属于鳞翅目的27科103属, 其中127个新种隶属于小蛾类, 86个新种隶属于大蛾类, 蝶类有3个新种和13个新亚种。2022年发表的分布于云南省的鳞翅目新种和新记录种数仍然显著高于其他地区, 分别占全国发表总数的24.02%和55.26%, 我国南方新种和新记录种的数量仍显著高于北方。

    2022年中国双翅目新分类单元
    林晨, 蔡小东, 王亮, 张冰, 杨棋程, 吴艳玲, 杨定
    生物多样性. 2023, 31(10):  23245.  doi:10.17520/biods.2023245
    摘要 ( 355 )   HTML ( 10 )   PDF (1684KB) ( 322 )   附录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总结了2022年国内外学者发表的中国双翅目新分类单元的情况。经统计, 2022年共发表中国双翅目物种相关的论文75篇, 涉及新分类单元176个, 包括新属3个, 新种173个; 增加了中国新记录亚科2个, 新记录属8个, 新记录亚属1个, 新记录种35个; 提出了更名1个, 异名变动10个。在2022年发表的所有中国双翅目新种中, 舞虻科、寄蝇科、摇蚊科、果蝇科和蚤蝇科的数量最多, 占全年发表新种总数的46%。新分类单元和新记录涉及27个省级行政区, 云南发表的新种数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占全国新种发表总数的1/3; 而北方地区的新记录种数高于南方。

    2022年全球鞘翅目现生类群新分类单元
    周璇, 罗一平, 金子, 乔宇晴, 张艺瑶, 李露露, 路园园, 刘宁, 刘梅柯, 白明
    生物多样性. 2023, 31(10):  23202.  doi:10.17520/biods.2023202
    摘要 ( 691 )   HTML ( 7 )   PDF (6438KB) ( 453 )   附录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总结了2022年国内外学者发表的全球鞘翅目现生类群新分类单元的情况, 并单独梳理了2022年中国鞘翅目新增分类单元。通过检索数据库和分类期刊, 以及专家学者的补充, 最终获得相关文献857篇, 专著1部。经统计分析, 2022年, 全球发表鞘翅目现生类群新分类单元2,810个, 包括1个新亚科, 2个新族, 3个新亚族, 144个新属, 48个新亚属, 2,570个新种, 42个新亚种; 另有620个新组合, 457个新异名, 39个分类单元升级, 12个分类单元降级。中国是全球鞘翅目新物种发现数量最多的国家, 共发现新属8个, 新亚属7个, 新种480个, 新亚种9个, 发表中国新记录属11个, 新记录亚属1个, 新记录种87个, 新记录亚种1个。云南和西藏是中国新物种发现的热点地区, 新物种数量约占全国的46%。相比2021年, 2022年全球鞘翅目现生类群新增分类单元数量有所减少。

    2022年世界蜘蛛目新分类单元
    杨蕊含, 闫美辰, 张露丹, 刘宏鑫, 许国丰, 何巧巧, 姚志远
    生物多样性. 2023, 31(10):  23175.  doi:10.17520/biods.2023175
    摘要 ( 1033 )   HTML ( 37 )   PDF (4990KB) ( 645 )   附录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蜘蛛是多样性最高的陆生节肢动物类群之一。定期对蜘蛛目新分类单元进行统计不仅可以支持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 还可有效服务于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本文总结了2022年全球发表的蜘蛛目新分类单元: 340位学者发表了97个国家和地区的1,177个新分类单元(含琥珀), 包括81新属1,096新种, 隶属74科; 这些新分类单元发表在60种刊物的289篇文章中, 其中科和属水平的修订、地区志或专著类的文章共有23篇, 占文章总数的8.0%; 运用DNA分子数据分析方法的论文共计53篇, 占文章总数的18.3%。中国是发现新种最多的国家, 共362种, 占世界新种总数的33.0%; 中国学者李枢强是命名新分类单元数量最多的学者, 共命名194个新分类单元, 占世界新分类单元总数的16.5%。此外, 无论是命名蜘蛛目新分类单元数量还是参与命名蜘蛛目新分类单元的学者数量, 中国学者均位居第一; 中国共有75位学者参与命名, 占世界新分类单元命名学者总数量的22.1%; 这75位学者命名了中国和缅甸等10个国家和地区50科的26新属410新种, 合计436个新分类单元, 命名新分类单元数量占世界37.0%, 该贡献率高于2021年的33.8%和2016-2020年的平均贡献率28.1%。

    世界菌物新命名发表概况(2022年)
    王科, 蔡磊
    生物多样性. 2023, 31(10):  23176.  doi:10.17520/biods.2023176
    摘要 ( 407 )   HTML ( 31 )   PDF (2095KB) ( 342 )   附录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22年全球的1,948位学者共发表了4,679个菌物新名称, 包括4个新目、25个新科、271个新属及次级属下单元、2,782个新种及种下单元, 以及1,433个新组合、16个修订名称和148个不合格及不合法名称。这些新名称隶属于真菌界、原生动物界和假菌界等3界12门38纲139目407科1,205属, 而最受关注的研究类群是伞菌和小型子囊菌。本年度发表的菌物新物种采集自世界103个国家和地区, 东亚和东南亚是发现新物种最多的地区, 而中国继续保持发现新物种最多的国家, 共发现1,102种, 占全球的41.37%。中国学者在本年的研究成果数量同样保持全球领先, 共有519位中国学者参与发表了1,814个菌物新名称, 占全球新名称总数的近40%。我国西南和华南地区的新物种发表数量较多, 其中云南省发现了275个菌物新物种, 为国内之最。值得注意的是, 我国学者本年发表的不合格和不合法名称数量有较大增加, 今后的研究工作中, 在保持学科快速发展的同时, 研究质量同样不可忽视, 尤其是青年学者需要重视命名法规的学习。

    研究报告: 植物多样性
    中国温带荒漠植物群落生态特异性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王健铭, 雷训, 冯益明, 吴波, 卢琦, 何念鹏, 李景文
    生物多样性. 2023, 31(10):  23144.  doi:10.17520/biods.2023144
    摘要 ( 351 )   HTML ( 19 )   PDF (1797KB) ( 259 )   附录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局域取样单元对beta多样性的贡献可用于测度每个局域群落物种组成的生态特异性(ecological uniqueness)。温带荒漠生态系统广泛分布于全球干旱和极端干旱区域, 极易受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然而目前温带荒漠植物群落生态特异性大尺度地理分布格局及其形成机制的系统研究还很缺乏, 制约着我们对荒漠植物群落多样性维持机制的认知。本文在温带灌木、矮半乔木及草原化灌木荒漠等6个中国温带荒漠区的主要地带性植被类型中设置了948个样方, 通过开展系统的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 以及量化每个取样单元对beta多样性的贡献, 并结合土壤和气候变量等环境数据, 探讨了中国荒漠植物群落生态特异性大尺度地理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1)温带荒漠植物群落生态特异性存在显著的经度、纬度和海拔分布格局, 随着经度增加显著降低, 但随着纬度或海拔的升高呈现出先下降后增加的变化趋势; (2)土壤、气候、群落特征(植物物种丰富度和群落盖度)对植物群落生态特异性都有着显著的单独影响, 植物群落生态特异性随着物种丰富度增加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 经度、土壤、气候和植物群落特征共同解释了温带荒漠植物群落生态特异性33.5%的空间变异, 其中气候因子有着更强的单独解释率。上述结果说明环境过滤和中性过程以及其他未知过程共同调控了温带荒漠植物群落的生态特异性大尺度分布格局的形成, 且气候和土壤因素的过滤作用有着重要影响。

    研究报告: 动物多样性
    穿山甲肉在中国大陆的非法贸易网络及对其实施关键干预措施的启示
    张富华, 席菲, 汤芯蕊, 岑鹏, 吴诗宝
    生物多样性. 2023, 31(10):  23079.  doi:10.17520/biods.2023079
    摘要 ( 372 )   HTML ( 9 )   PDF (7273KB) ( 297 )   附录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是穿山甲(Manis spp.)肉及甲片的主要消费区域之一。针对穿山甲不同形式产品的非法贸易和消费特点制定差异化、精准的保护对策, 对于穿山甲物种保护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 目前缺乏分别对穿山甲的肉或甲片开展非法贸易和消费特点的研究。本研究通过使用关键词“穿山甲”检索2022年1月11日之前在中国裁判文书网和网络媒体上报道的穿山甲肉的非法贸易案例, 对其涉及区域、贸易网络特征及贸易方式等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 穿山甲肉的贸易和消费主要集中在中国南方地区; 这些肉主要是由东南亚地区输入我国, 少量可能来自查获地。防城港、保山以及德宏是穿山甲肉非法贸易入境的主要陆路通道, 而广东和福建的港口和小码头是主要的海运通道。国内防城港、广州和昆明是穿山甲非法贸易网络上的关键城市。本研究的结果可能会受到2013年之前裁判文书网相应案件收录不全以及越久远的网络报道案例丢失越多的数据偏差的影响。根据本研究结果, 我们建议: 加强中国广西、云南边境口岸以及广东、福建港口、小码头等的货物走私检查和监察力度, 提高防城港、广州、保山和德宏出境车辆货物检查率, 在中国南方和北方采取差异化的穿山甲保护公众教育措施, 同时呼吁东南亚国家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立法、执法力度和公众教育等措施, 是有效遏制中国大陆穿山甲肉非法贸易和消费的手段。本研究对于中国的穿山甲物种保护具有较大的实践意义。

    长江干流鱼类功能群空间分异
    王安伦, 何萍, 龙心远
    生物多样性. 2023, 31(10):  23095.  doi:10.17520/biods.2023095
    摘要 ( 398 )   HTML ( 63 )   PDF (8356KB) ( 372 )   附录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河流是一个连续而整体的系统, 大型河流中的鱼类物种组成沿河流纵向随环境梯度的分异而变化。本研究采用从长江上游金沙江起点直门达至下游入海口的168种淡水鱼类分布数据, 根据鱼类的体型、形状、食性和生活史策略划分功能群, 利用层次聚类分析和排序分析方法研究了长江干流鱼类功能群分布格局及其对不同尺度的环境因子的适应性。结果显示, 长江干流鱼类功能群的分布存在一级和二级的空间分异: 一级分异以龙开口为分界点; 而二级分异以石鼓、龙开口和白鹤滩坝下为分界点。自上游到下游, 鱼类功能群的变化规律是: 体型从小型过渡到中型和大型, 形状从仅有纺锤形和圆柱形过渡到出现侧扁形, 食性从杂食性过渡到更多样性的食性, 生活史策略从机会策略过渡到周期策略和均衡策略。鱼类功能群的分布格局是适应不同尺度环境因子空间分异的结果: 在大尺度的整条长江干流中, 与气候特征相关的海拔和气温是主导影响因素; 而随着研究的空间尺度缩小, 与地形特征相关的河段坡降的影响显现, 在中尺度的I-1段中作为主导。本研究对认识长江干流的鱼类空间分布规律以及环境适应性特征具有参考意义。

    关帝山不同海拔昆虫功能群特征及分布格局
    高瑞贺, 范世明, 董江海, 李蓉姣, 张志伟
    生物多样性. 2023, 31(10):  23152.  doi:10.17520/biods.2023152
    摘要 ( 296 )   HTML ( 32 )   PDF (1602KB) ( 266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阐明关帝山垂直海拔梯度上昆虫功能群变化特征及环境因子对其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 本研究在关帝山林区海拔1,600-2,800 m范围内设置7个样地, 于2020年和2021年的7-8月采用扫网法和陷阱法采集昆虫标本,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海拔昆虫群落多样性和功能群特征差异, 利用三维主成分分析和Jaccard相似性系数比较不同海拔昆虫功能群相似性, 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和冗余分析以明确环境因素对昆虫群落功能群垂直分布格局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在关帝山不同海拔样地中共调查到9,321头昆虫, 隶属11目89科198种, 不同功能群种群的数量在海拔梯度上具有明显的分化特征; 海拔梯度亦可显著导致昆虫群落物种多样性分化, 这种差异性可能源于海拔引起的生境异质性; 不同海拔样地间昆虫群落Jaccard相似性系数为0.13-0.41, 均表现为极不相似或中等不相似; 此外, 本研究选取的19个环境因子均会影响昆虫功能群的空间分布, 其中环境温度和土壤P/N (速效磷与速效氮的比值)是决定昆虫功能群空间分布格局的最重要环境因子。本研究结果可为关帝山昆虫群落及功能群的监测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生物编目
    中国云南种子植物区系新资料
    丁洪波, 王立彦, 全东丽, 杨斌, 岳麻买, 王平元, 杨勇婧雯, 龚强帮, 周仕顺, 王力, 李剑武, 谭运洪
    生物多样性. 2023, 31(10):  23254.  doi:10.17520/biods.2023254
    摘要 ( 885 )   HTML ( 25 )   PDF (18857KB) ( 732 )   附录    知识图谱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报道了采自云南的1个中国种子植物新记录科、2个新记录属、30个新记录种(含种下等级, 下同)。中国新记录科为兜帽果科(Aptandraceae) (云南迦楼果Anacolosa griffithii); 中国新记录属为假钓樟属(Pottingeria) (假钓樟P. acuminata)和心萼藤属(Cordisepalum) (小花心萼藤C. phalanthopetalum); 中国新记录种为: 短萼火焰花(Phlogacanthus gomezii)、滇缅叉柱花(Staurogyne shanica)、大果大风子(Hydnocarpus macrocarpus)、厚叶藤春(Alphonsea ventricosa)、长果细基丸(Huberantha jenkinsii)、盈江野独活(Miliusa chantaburiana)、异株野独活(M. dioeca)、滇缅凤仙花(Impatiens andersonii)、红萼藤黄(Garcinia lanceifolia)、盈江五桠果(Dillenia parviflora)、盈江柳安(Parashorea buchananii)、缅甸锥(Castanopsis birmanica)、缅甸银叶树(Heritiera burmensis)、红花柊叶(Phrynium pubinerve)、滇印石豆兰(Bulbophyllum obrienianum)、易武石豆兰(B. sinhoense)、盈江石斛(Dendrobium dantaniense)、舌唇石斛(D. parcum)、黄火烧兰(Epipactis flava)、大茎美冠兰(Eulophia macrobulbon)、滇印小囊兰(Micropera mannii)、婆罗洲香荚兰(Vanilla borneensis)、簇花叶下珠(Phyllanthus discofractus)、奇异珠子木(P. mirabilis)、微毛杜茎山(Maesa tomentella)、皱叶清风藤(Sabia wardii)、大萼臭椿(Ailanthus integrifolia subsp. calycina)、滇缅荛花(Wikstroemia floribunda)、红丝姜花(Hedychium gardnerianum)、大苞姜(Monolophus linearis)。凭证标本存放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标本馆(HITBC)、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PE)、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标本馆(KUN)和厦门大学标本馆(AU)。

    北京市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调查与资源评价
    徐维启, 李玥, 李海蛟, 刘冬梅, 杨宁, 张琦, 何双辉
    生物多样性. 2023, 31(10):  23196.  doi:10.17520/biods.2023196
    摘要 ( 491 )   HTML ( 20 )   PDF (3734KB) ( 510 )   附录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大型真菌作为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与经济价值。本研究于2020-2022年采用样线法和随机踏查法对北京市大型真菌资源进行调查, 共采集标本5,448份。通过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物种608种, 进一步结合相关文献资料确定北京市大型真菌共619种, 隶属于2门6纲22目93科277属, 其中担子菌门595种, 子囊菌门24种, 中国新记录种5种, 北京新记录种120种。基于以上物种名录开展物种组成和区系地理分析以及资源评价, 结果表明: 含10种以上的优势科共19科, 占总物种数的59.61%, 主要有: 蘑菇科、多孔菌科、小脆柄菇科、红菇科、口蘑科等; 含5种以上的优势属有33属, 占总物种数的38.13%, 主要有: 丝膜菌属(Cortinarius)、裸脚伞属(Gymnopus)、丝盖伞属(Inocybe)、白环蘑属(Leucoagaricus)、红菇属(Russula)等。北京市大型真菌以世界广布属(61.37%)和北温带分布属(31.05%)为主, 其次是泛热带分布属(5.42%)。北京市共有食用菌71种、药用菌43种、有毒菌22种、食药兼用菌45种。本研究结果为北京市大型真菌的物种多样性保护以及资源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数据论文
    垫状驼绒藜群落特征及地理分布数据集
    崔家鹤, 李智勇, 王宇池, 孙蔷, 莎娜, 李紫晶, 武艳涛, 史亚博, 韩瀛, 李明乐, 王立新, 赵利清, 梁存柱
    生物多样性. 2023, 31(10):  23172.  doi:10.17520/biods.2023172
    摘要 ( 282 )   HTML ( 18 )   PDF (504KB) ( 205 )   数据集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垫状驼绒藜(Krascheninnikovia compacta)群落分布于人迹罕至的极端寒冷、干旱的高海拔地区, 是青藏高原高寒荒漠最为典型且分布较广的植被类型。该群落已有的研究多为定性描述, 均未提供珍贵的样方数据。本文以2018、2019及2022年野外调查数据和相关文献资料为基础, 记录整理了垫状驼绒藜群落的空间分布、群落特征、群落结构及其气候等环境特征, 构建了垫状驼绒藜群落数据集。数据集结果显示: (1)垫状驼绒藜群落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中昆仑山、北天山、阿尔金山、当金山山口; (2)垫状驼绒藜群落的高度、盖度、生物量和物种丰富度均相对较低, 22个典型样地共记录到种子植物29种, 分属11科22属; 其生活型以地面芽植物居多, 共18种, 占植物总种数的62.07%, 主要为多年生禾草和多年生杂类草; (3)群落结构简单, 恒有度 > 50%的仅有垫状驼绒藜, 灌木层、草本层都未出现次优势种, 伴生种、偶见种居多(93.10%); (4)群落垂直结构可划分为2层, 第一层是以垫状驼绒藜为主的稀疏垫状小半灌木, 第二层是稀疏的草本层; (5)群落的生长环境具有气候寒冷、降水少且集中于最暖季的高寒荒漠气候特点。本数据集是国内目前已知唯一垫状驼绒藜群落数据集, 是揭示垫状驼绒藜群落物种组成和结构等特征的重要凭证, 数据集中的地理气候信息和群落物种信息可为垫状驼绒藜群落研究及《中国植被志》的编研提供基础数据。

    数据库(集)基本信息简介

    数据库(集)名称 垫状驼绒藜群落特征及地理分布数据集
    作者 崔家鹤, 李智勇, 王宇池, 孙蔷, 莎娜, 李紫晶, 武艳涛, 史亚博, 韩瀛, 李明乐, 王立新, 赵利清, 梁存柱
    通讯作者 梁存柱(bilcz@imu.edu.cn)
    时间范围 2018-2022
    地理区域 西藏、新疆、甘肃
    文件大小 909.64 MB
    数据格式 *.zip
    数据链接 https://www.scidb.cn/s/niIZFf
    https://doi.org/10.57760/sciencedb.13467
    https://www.biodiversity-science.net/fileup/1005-0094/DATA/2023172.zip
    数据库(集)组成 垫状驼绒藜群落特征及地理分布数据集以zip文件呈现, 由两个文件组成。文件1为垫状驼绒藜群落样方照片集, 根据调查样地分为14个子文件夹。每个子文件夹包括样方照片、群落环境照片及样方说明, 共97张样方照片及14个样方说明。所有子文件以样地编号命名, 照片以样地编号-样方号-重复命名。文件2为垫状驼绒藜群落特征及地理分布数据集, 包含3个工作表, 分别为: 1. 群落样地地理与气候信息; 2. 样地调查数据; 3. 群落物种多样性信息。
    综述
    芸薹属植物全基因组重测序研究进展
    罗瑞, 陈娅, 张汉马
    生物多样性. 2023, 31(10):  23237.  doi:10.17520/biods.2023237
    摘要 ( 267 )   HTML ( 13 )   PDF (433KB) ( 239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芸薹属(Brassica)包含多种重要经济作物。近年来, 随着DNA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测序成本的不断降低, 全基因组重测序已成为芸薹属植物研究的重要手段。本文简要介绍了芸薹属植物全基因组测序近况以及在利用重测序技术研究该属植物的驯化起源、环境适应性和重要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等方面所取得的一些重要进展, 包括目前已经全测序的8个芸苔属植物基因组, 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研究甘蓝、白菜、芥菜等物种的驯化起源及关系, 鉴定芸苔属植物中与病害、节律、矿质养分响应以及与色素合成、雄性不育、重要生产性状相关基因等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这些进展不仅展示了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与前期基于线粒体DNA和叶绿体DNA标记技术相比在研究芸苔属植物的优势, 也为培育具有优良环境适应性和优良生产性状的芸苔属作物品种提供了重要理论和技术支撑。未来, 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在芸薹属植物研究中将会进一步普及, 其对芸苔属植物的基础生物学研究和新品种培育的影响将会得到彰显。

    中国海域多毛类环节动物物种多样性研究进展
    蔡立哲, 王智, 杨德援, 赵小雨, 周细平
    生物多样性. 2023, 31(10):  23108.  doi:10.17520/biods.2023108
    摘要 ( 300 )   HTML ( 26 )   PDF (395KB) ( 315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多毛类环节动物是海洋底栖生物群落的重要类群之一, 在海洋生物监测、海水养殖、底栖食物链网、生态评估和生态修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我国学者首篇记述中国海域多毛类物种文献、首次发表新种文献和首篇博士论文的年份, 将中国海域多毛类环节动物物种多样性研究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933-1961年)我国学者尚未发现新种, 但记述了几十种多毛类; 第二阶段(1962-2007年)发现了49新种, 但没有专门的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阶段(2008-2022年)发现了120新种, 有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从1933年至2022年, 我国学者发现的新种和新记录种数量呈上升趋势, 但在不同时间段, 特别是在第二阶段有较大波动。目前, 我国多毛类物种多样性研究存在一些科、属、种的分类地位存疑, 一些科、属的分类亟待研究, 一些新种未被世界海洋物种目录(World Register of Marine Species)接受等问题。鉴于存在的问题, 本文建议在我国加强多毛类数据库建设, 加强多毛类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环境DNA研究。


  • 微信号:swdyx_wx

  • 淘宝店二维码

  • 微店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