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类正经历全球范围内的种群衰退, 很多两栖动物集群灭绝事件与环境病原体(如壶菌(Batrachochytrium dendrobatidis)的侵扰有关。MHC基因的表达产物在有颌脊椎动物免疫应答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其多态性通常与动物对疾病的抗性或易感性密切相关, 因而被认为是研究动物适应性进化的最佳候选基因之一。本文对中国特有的无尾两栖动物凹耳蛙(Odorrana tormota)MHC II类B基因多态性进行初步研究。首先, 利用1对通用引物扩增出凹耳蛙MHC II类B基因exon2长约180 bp的DNA片段。在此基础上, 利用ligation-mediated PCR进一步获取侧翼未知序列, 序列拼接后长2,030 bp, 包含exon2以及intron1和intron2的部分序列。基于上述序列设计出凹耳蛙B基因exon2特异性引物(IIQ1BU/IIQ1BD), 对该物种黄山种群32个样品进行PCR扩增和克隆测序, 共获得34个不同的等位基因, 等位基因序列核苷酸和氨基酸变异位点的比例分别为16.17%(33/204)和26.87%(18/67), 大多数氨基酸变异位点位于推测的抗原结合位点(antigen binding sites, ABS)。每个样品包含2-5个等位基因, 结合等位基因序列特征以及cDNA表达分析结果, 推测凹耳蛙至少拥有3个可表达的B基因座位。与文献报道的蛙科其他物种比较后发现, 尽管凹耳蛙目前的分布区非常狭窄, 但其MHC II类 B基因多态性明显高于蛙科其他动物。等位基因碱基替换模式提示凹耳蛙MHC II类B基因曾经历过强烈的正选择作用, ABS区的dN值显著大于dS (P<0.05), PAML软件包CODEML程序中不同模型的似然比检测(likelihood rate test)结果同样支持上述推论, 贝叶斯经验贝叶斯路径(Bayesian Empirical Bayes)共检测出5个显著受正选择作用的氨基酸位点。贝叶斯系统树的拓扑结构显示, 无尾两栖类不同科的等位基因分别形成单系群, 但蛙科不同属的等位基因未能形成单系群, 蛙属绿池蛙(Rana clamitans)的1个等位基因与臭蛙属凹耳蛙的部分等位基因享有共同的谱系关系, 提示蛙科不同属间的B基因存在跨种多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