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潘玉梅, 唐赛春, 韦春强, 李象钦. 不同光照和水分条件下鬼针草属入侵种与本地种生长、光合特征及表型可塑性的比较[J]. 生物多样性, 2017, 25(12): 1257-1266. |
[2] |
杨倩倩, 刘苏汶, 茹炜岽, 刘光富, 俞晓平. 基于DNA条形码技术对浙江省外来入侵福寿螺进行分子鉴定[J]. 生物多样性, 2016, 24(3): 341-350. |
[3] |
张晴柔, 蒋赏, 鞠瑞亭, 潘晓云. 上海市外来入侵物种[J]. 生物多样性, 2013, 21(6): 732-737. |
[4] |
施雯, 耿宇鹏, 欧晓昆. 遗传多样性与外来物种的成功入侵: 现状和展望[J]. 生物多样性, 2010, 18(6): 590-587. |
[5] |
强胜, 陈国奇, 李保平, 孟玲. 中国农业生态系统外来种入侵及其管理现状[J]. 生物多样性, 2010, 18(6): 647-659. |
[6] |
张亦默, 王卿, 卢蒙, 贾昕, 耿宇鹏, 李博. 中国东部沿海互花米草种群生活史特征的纬度变异与可塑性[J]. 生物多样性, 2008, 16(5): 462-469. |
[7] |
干晓静, 李博, 陈家宽, 马志军. 生物入侵对鸟类的生态影响[J]. 生物多样性, 2007, 15(5): 548-557. |
[8] |
贾昕, 傅东静, 潘晓云, 李博, 陈家宽. 陆生生境中喜旱莲子草的生长模式[J]. 生物多样性, 2007, 15(3): 241-246. |
[9] |
陈慧丽, 李玉娟, 李博, 陈家宽, 吴纪华. 外来植物入侵对土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过程的影响[J]. 生物多样性, 2005, 13(6): 555-565. |
[10] |
陈中义, 李博, 陈家宽. 互花米草与海三棱藨草的生长特征和相对竞争能力[J]. 生物多样性, 2005, 13(2): 130-136. |
[11] |
耿宇鹏, 张文驹, 李博, 陈家宽. 表型可塑性与外来植物的入侵能力[J]. 生物多样性, 2004, 12(4): 447-455. |
[12] |
黄建辉, 韩兴国, 杨亲二, 白永飞. 外来种入侵的生物学与生态学基础的若干问题[J]. 生物多样性, 2003, 11(3): 240-247. |
[13] |
Sean Nee. 新西兰鸟类入侵成功的有关因素[J]. 生物多样性, 2002, 10(1): 106-108. |
[14] |
吴世捷, 高力行. 不受欢迎的生物多样性:香港的外来植物物种[J]. 生物多样性, 2002, 10(1): 109-118. |
[15] |
梁晓东, 叶万辉. 美国对入侵种的管理对策[J]. 生物多样性, 2001, 09(1): 90-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