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毅秀1,2,翁朝红1,2*,吉芬芬1,2*,Kit Yue Kwan1,2,谢仰杰1,2,王家樵1,2,潘杭钊1,2,赵云廷1,2,叶坤1,2
Yixiu Kou1,2, Zhaohong Weng1,2*, Fenfen Ji1,2*, Kit Yue Kwan1,2, Yangjie Xie1,2, Jiaqiao Wang1,2, Hangzhao Pan1,2, Yunting Zhao1,2, Kun Ye1,2
摘要: 在全球气候变化及人类在海洋和淡水水域活动日益加剧的背景下,濒危水生动物比濒危陆生物种面临更为严峻的生存危机。为有效保护这些濒危水生动物,需精准掌握其种群大小、密度、分布及其动态变化等基本信息。然而,传统野外调查方法受限于耗时费力、主观性强、因濒危水生动物稀少且隐蔽而导致监测效率低、且可能对生物及其生境造成伤害或破坏等不足,亟需改进和优化。近年来,环境DNA(environmental DNA,eDNA)技术以其独特优势,在濒危水生动物的监测与保护中逐渐崭露头角。eDNA技术通过检测水体中目标物种DNA片段来识别该物种的存在、分布及其丰度等,且无需直接捕获生物,实现高效、无损的长期监测。本文对eDNA技术在濒危水生动物单一物种种群分布、丰度、生物量、以及生活史追踪等方面应用进行综述,归纳其技术流程和关键步骤,探讨其应用的影响因素和不足,旨在为濒危水生动物资源监测和保护提供新的技术与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