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2003年, 第6期
    刊出日期:2003-11-20
      
    论文
    石门台自然保护区蝴蝶物种多样性研究
    王敏, 黄国华, 范骁凌, 谢国忠, 黄林生, 戴克元
    生物多样性. 2003, 11(6):  441-453.  doi:10.17520/biods.2003052
    摘要 ( 3760 )   PDF (436KB) ( 4182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99年6月~2003年4月间,对广东石门台自然保护区的蝴蝶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蝴蝶361种,分隶于11科190属。其中中国特有种51 种,占总数的14.1%;国家保护种10种,占我国两次颁布(1989和2000年)的保护物种名录中蝴蝶总数量(83种)的12.0%。通过以人工林生境为主的试验区、次生林生境为主的缓冲区和原生林生境为主的核心区等3个功能区中选择样点进行的蝴蝶多样性分析表明,缓冲区的物种多样性及科、属多样性均较高,且有众多的珍稀物种,是一个重要的蝴蝶生息地,应加强管制。进一步说明了保护蝶类的根本在于护林,进而为保护好广东省目前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石门台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及不可多得的自然遗产——热带亚热带低地森林提供依据。此外,本文将科、属多样性与物种多样性综合起来考虑,同时使用Shannon-Wiener指数与G-F指数,较为全面地评价了该保护区蝴蝶的群落多样性。
    陇东黄土高原石鸡的遗传多样性与保护
    黄族豪, 刘迺发, 周天林
    生物多样性. 2003, 11(6):  454-460.  doi:10.17520/biods.2003053
    摘要 ( 3579 )   PDF (287KB) ( 2019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石鸡(Alectoris chukar)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猎鸟,由于栖息地片断化和人类狩猎,陇东黄土高原上的石鸡数量正日益减少。本文用PCR直接测序的方法,测定了陇东黄土高原8个石鸡种群mtDNA控制区I区和部分II区的491个碱基,探讨其遗传多样性。78个样本共发现24个变异位点(占所测序列的4.89%)和25种单倍型(占所测样本的32.05%)。8个种群中,铜川种群的序列变异率、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都最高,分别是0.47、0.82和0.0029;而红回种群的最低,仅分别为0.10、0.28和0.0008,这与红回种群受奠基者效应、遗传隔离和自然选择的作用有关。8个种群共享1种单倍型C1,说明它们来自共同祖先,是1个单系群,属于1个进化显著单元,但它们聚成两个集群。两集群间单倍型相似性指数仅0.15,遗传距离达0.43%,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遗传变异差异显著(F=5.02>F0.05 (14,1)=4.06),分别有13种和10种单倍型为两个集群所特有。基于遗传差异性,陇东黄土高原的石鸡应分为两个管理单元进行保护,尤其对遗传变异和遗传多样性最高的铜川种群应进行重点保护。
    应用微卫星标记分析中国地方鸡种的遗传变异
    吴萍, 李奕仁, 王金玉, 陈宽维
    生物多样性. 2003, 11(6):  461-466.  doi:10.17520/biods.2003054
    摘要 ( 3475 )   PDF (224KB) ( 2297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8个微卫星位点对中国9个地方鸡种和1个引进品种进行了遗传检测。计算出了各品种的平均杂合度、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及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并进行了系统聚类。结果表明:8个微卫星位点上共检测到了54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上平均为6.75个。各位点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5071~0.7434,均表现出了高度多态性。各群体平均杂合度较高,为0.5564~0.7135,说明我国地方鸡种有着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地方鸡种间的遗传距离相对较远,10个鸡种共分为三大类。研究结果对我国鸡种资源的评估、保存和预测杂种优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杭州西湖水域可培养异养细菌的群落多样性
    吴根福, 虞左明, 吴洁, 周雪平
    生物多样性. 2003, 11(6):  467-474.  doi:10.17520/biods.2003055
    摘要 ( 3339 )   PDF (307KB) ( 2197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自2001年10月~2002年10月对杭州西湖水域可培养异养细菌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了为期1年的调查。水体中可培养异养细菌的年平均值只有510 CFU/mL。从季节变化来看,温度较低的12月和3月其数量相对较多,分别为809和757 CFU/mL,而温度较高的5月和10月只有327和330 CFU/mL。表层底泥中可培养异养细菌的数量平均为2.27×105 CFU /g (以干泥计),其中长桥湾相对较多,为3.06×105 CFU /g,而湖心泥中只有1.70×105 CFU /g。从季节的变化看,也是冬季的数量比夏季高。调查还发现西湖水域优势菌的优势度高,多样性指数低。在三个湖区连续1年的测定中总共只出现14种类型的菌落,优势菌为假单胞菌属、肠杆菌科和气单胞菌属。水体中优势菌的优势度为36.8%~80.4% ,平均54.5%;多样性指数H介于0.682~1.787之间,平均1.160。底泥中优势菌的优势度为27.7%~72.7% ,平均51.7%;多样性指数H介于0.809~1.774之间,平均1.309。水体中的细菌有95%为革兰氏阴性杆菌,革兰氏阳性菌很少;产色素菌的比例相对较高,其中以产黄色素菌落为主,平均达20.1%;芽孢杆菌所占的比例较低,只有4.24%。而表层沉积物中产黄色素的菌落较少,只有2.07%;芽孢杆菌的比例则相对较高,为14.1%。
    安徽大别山区虫生真菌区系的物种多样性研究
    王四宝, 黄勇平, 樊美珍, 李增智
    生物多样性. 2003, 11(6):  475-479.  doi:10.17520/biods.2003056
    摘要 ( 3686 )   PDF (215KB) ( 2519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安徽大别山区虫生真菌区系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虫生真菌资源十分丰富,共有虫生真菌50种,隶属于4目4科16属。科从大到小依次为麦角菌科(Clavicipitaceae)(27种,占54%)、丝孢科(Hyphomycetaceae)(15种,占30%)、虫霉科(Entomophthoraceae)(5种,占10%)、束梗孢科(Stilbellaceae)(3种,占6%)。含3个种以上的优势属依次为虫草属(Cordyceps)(26种,占52%)、拟青霉属(Paecilomyces)(6种,占12%)、白僵菌属(Beauveria)(3种,占6%),共计35种,占总种数的70%;含2个种的属为刺束梗孢属(Akanthomyces)和虫瘟霉属(Zoophthora);其余11个属皆为单种属。优势种依次为粉拟青霉(Paecilomyces farinosus)、细脚拟青霉(P. tenuipes)、下垂虫草(Cordyceps nutans)、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金龟子绿僵菌小孢变种(Metarhizium anisopliae var. anisopliae)。区系地理成分划分为7大类型:世界分布种(42.11%)、欧亚大陆分布种(10.53%)、亚热带—热带分布种(5.26%)、东亚分布种(7.89%)、东亚—新几内亚分布种(5.26%)、中国—日本分布种(5.26%)和特有成分(23.68%),表现出明显的东亚区系特征,而且本区及中国特有种明显。
    粉拟青霉种内nrDNA ITS分析
    黄勃, 王成树, 王滨, 樊美珍, 李增智
    生物多样性. 2003, 11(6):  480-485.  doi:10.17520/biods.2003057
    摘要 ( 3777 )   PDF (291KB) ( 2263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20株粉拟青霉(Paecilomyces farinosus)ITS1-5.8S-ITS2 (rDNA)区域序列测定,确定了粉拟青霉ITS序列,而韩国学者测定的粉拟青霉ITS序列应为细脚拟青霉(P. tenuipes)的序列。序列比较发现, 韩国2株未定名的拟青霉(Paecilomyces spp.)菌株(KACC40219、KACC40221)应为粉拟青霉。基于本研究构建的邻接树推断,粉拟青霉的有性型可能是一种虫草。粉拟青霉的起源应为单源的。不同的粉拟青霉菌株的ITS序列具有多态性,源于同一地区的菌株的ITS变异也较大。ITS序列的证据表明,粉拟青霉菌株间的差异与地理来源及寄主均无相关性。
    不同寄主来源寄生疫霉菌株的遗传变异分析
    申贵, 王源超, 郑小波
    生物多样性. 2003, 11(6):  486-490.  doi:10.17520/biods.2003058
    摘要 ( 3383 )   PDF (213KB) ( 2350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300条RAPD随机引物中筛选出扩增多态性丰富的13条引物,对寄主来源不同的29个寄生疫霉(Phytophthora parasitica)菌株进行基因组DNA遗传变异分析。用筛选出的13条引物对供试菌株进行RAPD-PCR扩增,共产生139条RAPD条带,其中133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检测率为95.7%。利用PopGene Version 1.31软件对供试菌株间的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并构建系统树状图,供试29个菌株被划分为5个遗传聚类组,不同菌株间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其中寄主为烟草(Nicotiana spp.)、腊梅(Chimonanthus praecox)、凤尾兰(Yucca gloriosa)和西番莲(Passiflora edulis)的菌株的遗传结构与其寄主来源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而寄主为刺槐(Sophora chinensis)和番茄(Lycopersicum esculentum)的菌株与其寄主来源的相关性较小,来源于不同寄主植物的菌株之间遗传距离较远。结果提示在寄生疫霉与其不同寄主植物的长期协同进化过程中,寄主对病原菌的遗传结构具有一定的影响。
    初论中国兜兰属植物的保护策略及其潜在资源优势
    罗毅波, 贾建生, 王春玲
    生物多样性. 2003, 11(6):  491-498.  doi:10.17520/biods.2003059
    摘要 ( 3770 )   PDF (259KB) ( 2855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兜兰属植物是最受人们喜爱的兰科植物之一,中国是兜兰属植物的主要产地。与世界其他地区一样,我国兜兰属植物也面临持续的商业采集压力。本文回顾了世界兜兰属植物的贸易、栽培和育种的历史,认为有菌播种方法可以更有效地保护兜兰属植物的多样性,同时也能够为兜兰属植物的人工栽培和育种提供新的手段。目前我国兜兰属植物一方面仍遭受各种人为因素的干扰,急需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另一方面对我国兜兰属植物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和深入,还不能对人为因素影响的程度和范围作出客观的评价,特别是有关兜兰属植物的繁育技术还很薄弱。针对这种现状,作者提出在较长时期内我国兜兰属植物的保护策略宜以原地保护(in situ conservation)为主,同时积极开展有关兜兰属植物保护生物学的基础研究,大力发展和完善迁地保护(ex situ conservation)技术体系。最后,讨论了我国兜兰属植物的潜在资源和生态等方面的优势。

  • 微信号:swdyx_wx

  • 淘宝店二维码

  • 微店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