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2004年, 第4期
    刊出日期:2004-07-20
      
    论文
    青弋江芜湖段轮虫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温新利, 席贻龙, 张雷, 陆星家, 陈发扬
    生物多样性. 2004, 12(4):  387-395.  doi:10.17520/biods.2004047
    摘要 ( 4041 )   PDF (401KB) ( 3090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03年1-12月,对青弋江芜湖段轮虫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周年动态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分析了轮虫密度与水温、水体叶绿素a浓度和水流量等环境因子的关系,以便为我国轮虫区系以及河流中轮虫密度的季节变化规律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资料。经鉴定,共发现轮虫104种,其中钳枝巨头轮虫(Cephalodella forceps)、长趾巨头轮虫(C. macrodactyla)、尾钩巨头轮虫(C. mucronata)、奇槌巨头轮虫(C. evabroedi)、突纹腔轮虫(Lecane hornemanni)、爱沙腔轮虫(L. elsaL. lunaris acus)和泛热三肢轮虫(Filinia camasecla)等8种轮虫为我国亚热带地区的新记录种;优势种为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广生多肢轮虫(Polyarthra vulgaris)和无尾无柄轮虫(Ascomorpha ecaudis)。1-4月(汛期前),轮虫总密度与水温、叶绿素a浓度之间均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533,P<0.05;r=0.548,P<0.05);而在5-9月(汛期),轮虫总密度与水流量之间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580,P<0.01);10-12月(汛期后),轮虫总密度和水温、叶绿素a浓度和水流量之间都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多元回归,R2=0.680,P<0.05);水流量对10-12月轮虫密度的影响最大(标准偏回归系数β1=0.312, β2 = 0.120, β3=0.593)。轮虫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分别与种类数和群落的物种均匀度之间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n=12,r1=0.600,P<0.05; n=12,r2=0.955,P<0.001),而与优势度之间却显示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n=12,r=-0.942,P<0.001)。
    黑龙江省森林景观多样性动态
    王天明, 王晓春, 国庆喜, 孙龙, 桂广东
    生物多样性. 2004, 12(4):  396-402.  doi:10.17520/biods.2004048
    摘要 ( 3701 )   PDF (312KB) ( 3390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讨论了1949-1981年黑龙江省森林景观多样性的动态。利用1949年和1981年森林资源分布图,选取7个有代表性的度量景观多样性的定量指标:斑块密度、周长-面积分数维、聚集度、斑块散布与毗连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优势度、均匀度,在ESRI′S ARCGIS 8和FRAGSTATS 3.3软件支持下,系统研究了景观元素空间格局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近32年的时间进程中,区域森林景观破碎化现象加剧,其中以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的破碎化最为严重。从斑块多样性、格局多样性和类型多样性的动态变化分析看出,原生的景观斑块类型在数量上不断减少或被异类景观所代替,即景观类型所占景观表面的百分比发生了变化,从而引起景观内部空间格局的改变。整个森林的景观多样性和景观类型分布的均匀性降低,优势度增加。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如毁林开荒、乱砍滥伐等,改变了景观异质性,从而造成景观多样性的变化。现在应该把对森林的保护和经营提到日程上来。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对于促进林业部门休养生息、培育与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改善生态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保护现有森林资源,实行采育结合,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使林的经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高寒草甸不同草地类型功能群多样性及组成对植物群落生产力的影响
    王长庭, 龙瑞军, 丁路明
    生物多样性. 2004, 12(4):  403-409.  doi:10.17520/biods.2004049
    摘要 ( 3822 )   PDF (264KB) ( 3324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不同类型草地功能群多样性和组成与植物群落生产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在矮嵩草(Kobresia humlis)草甸和金露梅(Potentilla froticosa)灌丛中,豆科植物的作用比较明显,而其他功能群植物的作用较弱。(2)在藏嵩草(Kobresia tibetica)沼泽化草甸和小嵩草(K. pygmaca)草甸中,虽然杂类草、C3植物和莎草科植物功能群的生产力占群落初级生产力的比例较大,但二者在统计上没有显著性差异,这表明群落生产力除受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外,也受物种本身特征和环境资源的影响,更主要的是受到功能群内物种密度和均匀度的影响,即功能群组成比功能群多样性更能说明对生态系统过程的影响。(3)不同类型草地群落植物功能群盖度与群落初级生产力呈显著的线性相关。(4)不同类型草地群落生产力与功能群内物种数的变化均表现为单峰曲线关系,即功能群内物种数处于中间水平时,群落生产力最高。
    不同坡向人工油松幼林下地表苔藓植物层片的物种多样性与结构特征
    雷波, 包维楷, 贾渝, 刘俊华
    生物多样性. 2004, 12(4):  410-418.  doi:10.17520/biods.2004050
    摘要 ( 3970 )   PDF (359KB) ( 2768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调查和分析了岷江上游大沟流域的4个坡向(偏东坡N-E80°、偏西坡N-W85°、偏南坡S-E10°、偏北坡N-W20°)人工油松(Pinus tabuliformis)林下地表苔藓植物的物种多样性、组成和结构特征。在4个坡向的油松林下共发现13种苔藓,各林下苔藓物种组成数量在6-13种之间,并且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冰川青藓(Brachythecium glacile)、大羽藓(Thuidium cymbifolium)、厚角绢藓(Entodon concinnus)、密叶美喙藓(Eurhynchium savatieri)、小酸土藓(Oxystegus cuspidatus)和光萼苔(Porella pinnata)为这4个坡向油松林下的共有种,其中冰川青藓、大羽藓为优势物种。4个坡向人工油松幼林下地表苔藓植物出现频率分别为100%(偏西、偏北油松林)和96.7%(偏东、偏南油松林),其平均盖度、平均密度、平均厚度分别在5.50%±0.90%至25.66%±2.76%、480.67±133.65至2724.80±419.72株/m2和4.73±0.31至6.83±0.73mm之间。无论是苔藓植物层片的多样性指数还是结构参数,均以偏东坡向的油松林下为最低;而偏西坡向的油松林下除厚度略低于偏南坡向外,其他指标均最高。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坡向是形成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组成和结构差异的重要环境因素,对苔藓植物的生存和生长具有间接的控制作用。
    濒危植物秦岭冷杉地理分布和生物生态学特性研究
    张文辉, 许晓波, 周建云, 孙玉玲, 谢宗强
    生物多样性. 2004, 12(4):  419-426.  doi:10.17520/biods.2004051
    摘要 ( 3754 )   PDF (176KB) ( 3435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秦岭冷杉(Abies chensiensis)为中国特有三级保护植物,仅岛屿化分布于陕西、甘肃、四川、河南的秦巴山地和湖北神农架中高山地区,分布海拔1300-2300 m。为了对秦岭冷杉种群进行深入研究和有效保护,通过样地调查和相关资料分析,对其地理分布、群落特性、种群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秦岭冷杉群落包含种子植物40科63属102种,可划分成11个地理区系成分,其中温带分布型属占84.21%,热带分布型属占15.79%,温带分布是群落的基本特性。秦岭山区的秦岭冷杉群落可分为5个群丛,基本特点为:生境阴湿;群落郁闭度大,结构复杂;种群个体年龄差异大;天然更新主要发生在保护较好的阴坡林窗地段。秦岭冷杉苗期生长缓慢,在30-70年龄阶段,高生长旺盛;在40-100年龄阶段,胸径生长较快。秦岭冷杉开始结实年龄在30-40年龄阶段,结实间隔期为3-5年。秦岭山区成熟个体平均产球果8个/株,饱满种子56粒/球果。种群更新的关键问题是种子产量低,林下幼苗稀疏,更新缺乏后继资源。种子向幼苗转化率低是生活史中的脆弱环节。在未来经营保护中,应以就地保护为主,通过抚育管理,促进天然更新;丰年应适时采种,就地育苗,扩大人工种群。
    西双版纳社区旱稻品种多样性与就地保护初探
    龚志莲, 郭辉军, 盛才余, 周开元
    生物多样性. 2004, 12(4):  427-434.  doi:10.17520/biods.2004052
    摘要 ( 4129 )   PDF (248KB) ( 2312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户级水平农业生物多样性评价方法,对云南省西双版纳州3个少数民族村寨(哈尼族大卡老寨、基诺族巴卡小寨和傣族曼那龙寨)的旱稻(Oryza sativa)品种进行收集,就旱稻品种的管理和利用等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农户访谈,并基于农艺性状的统计分析,初步探讨了社区旱稻品种多样性的就地保护措施。结果如下:(1)在3个调查村寨共记载收集到31个旱稻品种,多样的旱稻品种满足了人们的不同需求;(2)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旱稻品种农艺性状多样性主要表现在产量性状和剑叶形态两个方面,其中巴卡小寨和大卡老寨的品种多样性均高于曼那龙寨,并且这些旱稻品种中存在具优良性状的稻种资源;(3)3个少数民族村寨具有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不同民族间或不同村寨农户间自发的种子交换以及他们传统的轮作、间作耕作方式,维持和提高了旱稻品种多样性;(4)通过保护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充分利用当地民族的旱稻种植管理知识,促进民间自发的种子交换,由政府、科研机构和农户共同参与,通过示范和培训加强科学指导,是对西双版纳社区旱稻品种资源多样性进行就地保护的有效措施。
    我国北方农田土壤中AM真菌的多样性
    盖京苹, 冯固, 李晓林
    生物多样性. 2004, 12(4):  435-440.  doi:10.17520/biods.2004053
    摘要 ( 3691 )   PDF (229KB) ( 3466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AM真菌是农业生态系中一类重要的土壤微生物,它在农田土壤中的发生和分布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为深入了解我国北方农田土壤中AM真菌的多样性规律, 于2000年在河北、山东的农田土壤中采集有代表性的土样127个。通过进一步扩繁、纯化,从中分离出AM真菌5属22种,鉴定了20个种,包括一个国内新记录种沾屑球囊霉(Glomus spurcum)。分析AM真菌的多样性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发现,农田土壤中以球囊霉属(Glomus)的频度最高,其次为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 优势种类为幼套球囊霉(Glomus etunicatum)和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土壤速效磷含量、pH状况主要对孢子密度产生影响,对种群分布影响不大。宿主植物类型对AM真菌的侵染状况和多样性影响较大;比较玉米(Zea mays)、甘薯(Ipomoea batatas)根区AM真菌的种群组成后发现两者有所不同,但优势种一致。
    浙江东部牛蛙的自然种群及潜在危害
    武正军, 王彦平, 李义明
    生物多样性. 2004, 12(4):  441-446.  doi:10.17520/biods.2004054
    摘要 ( 3782 )   PDF (235KB) ( 4020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牛蛙(Rana catesbeiana)的入侵已成为一些本地两栖类种群数量下降或灭绝的主要因素之一。1959年牛蛙被引入中国大陆,但直到1990年才开始在国内大范围饲养。牛蛙的自然种群在国内一直未见报道。我们于2003年9-11月调查了浙江省东部5区3县的牛蛙种群,发现在岱山、秀山、六横及佛渡岛上有牛蛙分布,共捕获23只牛蛙,包括4只成年个体,18个亚成体和1只蝌蚪。于2004年1月和2月在岱山捕获28只蝌蚪。结果显示:(1)牛蛙的蝌蚪能在当地越冬成活,说明牛蛙在上述4岛成功地建立了自然种群;(2)牛蛙主要分布于水库、池塘和溪流,牛蛙的生境与6种当地蛙有部分重叠;(3)养殖时管理不善造成的牛蛙逃逸,以及牛蛙价格过低而导致养殖户将牛蛙弃置野外可能是牛蛙入侵的主要原因。牛蛙对当地蛙的潜在威胁很大,开展牛蛙的分布、食性和种群动态研究是当务之急。
    表型可塑性与外来植物的入侵能力
    耿宇鹏, 张文驹, 李博, 陈家宽
    生物多样性. 2004, 12(4):  447-455.  doi:10.17520/biods.2004055
    摘要 ( 4881 )   PDF (303KB) ( 5702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外来植物的入侵能力与其性状之间的关系是入侵生态学中的基本问题之一。成功的入侵种常常能占据多样化的生境,并以广幅的环境耐受性为特征。遗传分化(包括生态型分化)和表型可塑性是广布性物种适应变化、异质性生境的两种不同但并不矛盾和排斥的策略。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据表明,表型可塑性具有确定的遗传基础,本身是一种可以独立进化的性状。许多入侵种遗传多样性比较低,但同时又占据了广阔的地理分布区和多样化的生境,表型可塑性可能在这些物种的入侵成功和随后的扩散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本文首先介绍表型可塑性的含义,简述表型可塑性和生物适应的关系,然后从理论分析和实验证据两个方面论述了表型可塑性与外来植物入侵能力的相关性,最后针对进一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讨论。当然,并非所有入侵种的成功都能归因于表型可塑性,作者认为对于那些遗传多样性比较低同时又占据多样化生境的入侵种,表型可塑性和入侵能力的正相关可能是一条普遍法则,而非特例。
    土壤管理措施及环境因素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研究进展
    钟文辉, 蔡祖聪
    生物多样性. 2004, 12(4):  456-465.  doi:10.17520/biods.2004056
    摘要 ( 4808 )   PDF (365KB) ( 6380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综述了土壤管理措施及环境因素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进展,并介绍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方法。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包括微生物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传统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分析依赖于培养技术,但使用该技术只能培养和分离出一小部分土壤微生物群落。现在国际上普遍使用Biolog分析、磷脂脂肪酸(PLFA)分析和核酸分析等多种现代技术研究和表征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受土壤管理措施和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农药可能使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减少或改变其结构和功能;施有机肥有利于维持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及活性;但在施用无机肥的影响上目前的报道有矛盾之处。农业土壤减少耕作可能增加微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量;轮作可能比单一栽培耕作更有利于维持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及活性。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也受土壤有机质、植被、季节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且通常遭受干旱、过度放牧、营养缺乏等的胁迫作用。
    蕨类植物的化感作用及其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张开梅, 石雷, 李振宇
    生物多样性. 2004, 12(4):  466-471.  doi:10.17520/biods.2004057
    摘要 ( 5092 )   PDF (155KB) ( 4296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植物化感作用是植物通过向环境中释放化学物质从而对同种植株和繁殖体或与其他植物之间产生的直接或间接、有益或有害的作用,它影响植物分布、群落形成与演化、作物间作等,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农林和园艺生产实践关系密切,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研究范围有限,对蕨类植物化感作用的报道更少。本文系统介绍了蕨类植物化感作用的研究进展,包括蕨类植物种内的化感作用(即自毒效应)、常见的蕨类植物种间的化感作用(即孢子体对配子体的化感作用和配子体对配子体的化感作用)及蕨类植物对种子植物的化感作用(蕨类植物可通过化感作用与种子植物争夺更多的资源和生长空间)。还介绍了种子植物对蕨类植物的化感作用(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以及蕨类植物化感作用与动物侵食、微生物侵染的关系,研究发现昆虫侵食能增强或减弱蕨类植物的化感作用,微生物的活动可能增强某些蕨类植物的化感作用。本文从上述不同角度说明蕨类植物化感作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希望有助于促进我国学者对该领域的深入研究。

  • 微信号:swdyx_wx

  • 淘宝店二维码

  • 微店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