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2004年, 第3期
    刊出日期:2004-05-20
      
    论文
    香港嘉道理农场次生林区碰撞诱捕网和黑光灯捕虫器采集所得鞘翅目甲虫多样性比较
    张兵兰, 张茵, 廖婕 Gary W.J. ADES, 刘绍基, 卢文华
    生物多样性. 2004, 12(3):  301-311.  doi:10.17520/biods.2004036
    摘要 ( 4755 )   PDF (376KB) ( 3111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根据1990-1995年在香港嘉道理农场次生林区采集的昆虫标本,首次分析了鞘翅目及其优势科的种类、数量和季节性变化,以及由碰撞诱捕网和黑光灯捕虫器采集所得甲虫在种类、数量和季节性上的差异。在13 260号标本中,已鉴定到科的有13 253号,分属45科,231种。其中,朽木甲科(Alleculidae)、毛蕈甲科(Biphyllidae)、丸甲科(Byrrhidae)、坚甲科(Colydiidae)、拟球甲科(Corylophidae)、隐食甲科(Cryptophagidae)、水缨甲科(Hydroscaphidae)、伪叶甲科(Lagriidae)、薪甲科(Lathridiidae)、泽甲科(Limnichidae)、黑蕈甲科(Zopheridae)等11个科为香港地区的首次报道,约占本次调查科总数的25%。分析表明:(1)该次生林区的鞘翅目甲虫以蛀木性为主。天牛科(Cerambycidae)、瓢虫科(Coccinellidae)、象甲科(Curculionidae)、花蚤科(Mordellidae)、金龟甲科(Scarabaeidae)、小蠹科(Scolytidae)等6科均为多样性较高(种类15或者个体数量200)的优势科。(2)鞘翅目个体数量季节性明显,每年自2月开始数量逐渐增加, 6-7月为甲虫发生的高峰期,8月显著减少。各优势科甲虫的季节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庞大的小蠹标本数量(85%)说明在此调查期间该科正处于大发生时期。(3)黑光灯捕虫器所捕的甲虫科类和种类较之碰撞诱捕网所捕不尽相同,黑光灯捕虫器所捕的甲虫数量发生高峰期比碰撞诱捕网所捕的甲虫提前一个月。(4)各项多样性指数对不同捕虫器采集所得鞘翅目的测度差异明显,黑光灯捕虫器所捕甲虫的多样度和均匀度指数高于碰撞诱捕网。
    稻田及其毗邻杂草地寄生蜂群落结构与特征
    徐敦明, 李志胜, 刘雨芳, 尤民生
    生物多样性. 2004, 12(3):  312-318.  doi:10.17520/biods.2004037
    摘要 ( 3652 )   PDF (286KB) ( 2311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在稻田及其毗邻杂草地的系统调查、采集和室内标本鉴定,获知稻田中有67种寄生蜂,隶属16科;毗邻杂草地中有96种寄生蜂,隶属19科。稻田生境中的寄生蜂物种数占稻田天敌总物种数的45.89%,杂草生境中的寄生蜂物种数占杂草地天敌总物种数的46.60%。对稻田及其毗邻杂草地寄生蜂群落的各种属性指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杂草地寄生蜂群落的丰富度、多样性、优势集中度指数均比稻田高,而均匀性指数值比稻田低。对杂草生境和稻田生境寄生蜂群落的优势种动态比较可知,寄生蜂优势种在水稻的不同生育期是不相同的,在稻田生境中,优势种稻虱缨小蜂(Anagrus sp.)出现在水稻生育前期和中后期,等腹黑卵蜂(Telenomus dignus)出现在水稻生育后期,稻苞虫黑卵蜂(Telenomus sp.)在水稻生育前中期及后期出现。然而在杂草地中,作为优势种,稻虱缨小蜂出现在水稻生育前期和中期,等腹黑卵蜂出现在水稻生育前中期和后期,稻苞虫黑卵蜂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均有出现。两种锤角细蜂(Monelata sp.1 和Acropiesta sp.2)是稻田的重要优势种,但不是杂草地的优势种;相反,稻蝽小黑卵蜂(Telenomus gifuensis)是杂草地的重要优势种,但不是稻田的优势种。由此可见,杂草地生境是稻田寄生蜂的种库之一,对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的重建和种群保存有重要影响,因而适当保留田埂杂草和稻田周围的杂草地,减少对天敌的损害,提高天敌对害虫的自然控制作用,是水稻害虫持续控制的途径之一。
    铁矿开采对褐马鸡种群的影响
    张国钢, 郑光美, 张正旺
    生物多样性. 2004, 12(3):  319-323.  doi:10.17520/biods.2004038
    摘要 ( 3531 )   PDF (218KB) ( 2079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山西五鹿山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就铁矿开采对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种群的影响进行了调查。将铁矿周围的栖息环境分为<50 m、 50-100 m和>100 m 3个分布带。开采前期,3个分布带中都可以遇见褐马鸡;开采初期,在<50 m分布带中已经看不到褐马鸡的踪迹,50-100 m分布带中的数量也有所减少,而在>100 m的分布带中褐马鸡的数量却有所增加,这表明由于铁矿开采的影响,褐马鸡从距铁矿较近的<50 m和50-100 m的分布带中,被迫转移到>100 m的分布带中活动。在铁矿开采3年以后,<50 m和50-100 m分布带中的遇见数都降至0,而>100 m分布带中遇见的个体与开采初期相比,也有所下降。在开采初期,由于铁矿的数量较少,对褐马鸡种群活动综合影响并不显著,其种群密度并未发生明显变化。随着铁矿数量的增多和开采时间的延长,原来许多的觅食地,如林缘灌丛和地表草本都遭到破坏,而且铁矿开采的嘈杂声和爆破声此起彼伏,严重影响了褐马鸡正常的觅食活动。与开采初期相比,这种限制作用愈益显著,褐马鸡种群密度和空间分布也发生较大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褐马鸡已不能适应铁矿开采带来的不良影响,在一些铁矿开采时间较长和数量较多的局部区域,褐马鸡已无法生存。
    野生扬子鳄种群动态变化及致危因素
    丁由中, 王小明
    生物多样性. 2004, 12(3):  324-332.  doi:10.17520/biods.2004039
    摘要 ( 4363 )   PDF (333KB) ( 2665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98-2003年,采用问卷调查、走访居民、夜间灯光照射计数等方法,对可能有野生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分布的安徽省、浙江省和江苏省的45个地点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目前野生扬子鳄呈点状分布在至少23个地点,个体总数约120条,主要集中分布在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通过连续调查和对比分析表明:自20世纪50年代扬子鳄数量急剧下降(从5000-6000条下降为120条),但1998年至今其数量保持相对稳定(120条),种群的致危因素主要是栖息地破坏、人为捕杀、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繁殖力低等。在不同时期导致数量下降的因素不同: 1950-1990年间,主要是由于栖息地丧失、人为捕杀等;目前的主要致危因素是缺乏适宜的自然栖息地,环境污染和遗传多样性丧失是潜在的致危因素。旱灾对野生扬子鳄生存的影响并不明显。
    江苏常熟虞山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苏永春, 勾影波, 郁达, 王继元
    生物多样性. 2004, 12(3):  333-338.  doi:10.17520/biods.2004040
    摘要 ( 4405 )   PDF (209KB) ( 2883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的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共采得土壤动物样本3916个,隶属于5门10纲,共26类群。蜱螨目、弹尾目和线虫纲是优势类群,占个体总数的88.22%,它们构成了该地区土壤动物的主体。对针阔混交林、竹林和茶园的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分析表明:土壤动物密度、类群数、多样性指数(H′)、密度-类群指数(DG)和多群落比较多样性指数(DIC)排序均为针阔混交林>茶园>竹林。茶园的均匀度指数最高。竹林的优势度指数最大。不同群落的相似性(q)分析表明,3种生境的土壤动物群落两两间的相似性指数q均大于0.5,都达到了中等相似水平。土壤动物的类群数垂直分布有明显差异,类群数向下逐渐减少。
    广东古兜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多样性对植被不同演替阶段的生态响应
    严岳鸿, 易绮斐, 黄忠良, 邢福武
    生物多样性. 2004, 12(3):  339-347.  doi:10.17520/biods.2004041
    摘要 ( 3459 )   PDF (323KB) ( 2184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蕨类植物是最早登陆的维管植物,至今仍然是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一方面可以通过改造生态环境影响森林群落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另一方面由于它们对生态因子变化的敏感性,其组成的多样性及其对环境的适应组合也随着森林群落发生和发展而不断变化。为了解蕨类植物在群落演替的各个阶段的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格局演变规律及其适应方式的选择,本文选择广东古兜山自然保护区中的草丛、灌丛、次生常绿阔叶林和地带性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以下相对简称“原生林”)等4个处于不同演替阶段的植被类型中的蕨类植物群落进行研究。每一植被类型中选取4个5 m×5 m代表性小样方进行取样调查,对其主要数量特征、群落的α多样性、β多样性、不同群落间的相似性系数和蕨类植物的种类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群落演替的进展,草丛、灌丛、次生林和原生林各阶段植被中:(1)群落之间的β多样性指数逐渐增大,而相似性指数依次降低;(2)蕨类植物的物种丰富度依次增大,而群落的多样性指数、生态优势度和均匀度并不伴随着群落的丰富度呈明显的规律性变化;(3)具革质叶的蕨类、阳生蕨类和进行无性繁殖的蕨类植物在各阶段所占的比例和重要值比重逐渐减少,而具草质叶的蕨类、阴生蕨类和进行有性繁殖的蕨类植物则逐渐增多,原生林中还出现了具膜质叶的蕨类。以上结果显示蕨类植物的物种组成及其适应环境的能力对不同植被环境具有比较显著的指示作用;在植被保护和植被恢复的实践中,森林乔木树种与林下蕨类植物之间的相生相克作用是值得关注的。
    中华水韭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陈进明, 王晶苑, 刘星, 张彦文, 王青锋
    生物多样性. 2004, 12(3):  348-353.  doi:10.17520/biods.2004042
    摘要 ( 3565 )   PDF (266KB) ( 2325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RAPD方法对珍稀濒危植物中华水韭(Isoetes sinensis)4个自然居群的48个样品进行了DNA多态性分析。从6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4个有效引物,共产生124条DNA片段,其中72条为多态性条带,总的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58.06%。各居群间多态位点百分率差异显著(0.81%-12.90%)。AMOVA分析结果表明,4个居群间基因分化系数 Φst=0.5894,即遗传变异中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于群体间(58.94%)。日益缩小的种群规模而导致的居群内近交和遗传漂变的发生以及居群间有限的基因交流可能是中华水韭目前遗传结构的主要成因。鉴于目前中华水韭居群内个体数偏少、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现状,建议对其进行就地保护并保护尽可能多的生境,对不同自然居群内的个体进行植株相互移栽和育苗移栽,以提高不同居群间的基因交流,尽可能地保护中华水韭的遗传多样性。
    森林群落复杂性分析: 以广东黑石顶森林为例
    覃林, 余世孝
    生物多样性. 2004, 12(3):  354-360.  doi:10.17520/biods.2004043
    摘要 ( 3578 )   PDF (283KB) ( 2248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将森林群落复杂性定义为消除群落中任意一个树木个体的种名及层次不确定性所需的平均信息量,提出用联合熵H(X,Y)测度群落复杂性。H(X,Y)=H(X)+H(Y|X),其中H(X)=-∑[DD(]S[]i=1[DD)][SX(]ni[]N[SX)]log2([SX(]ni[]N[SX)]),H(Y|X)=-∑[DD(]S[]i=1[DD)][SX(]ni[]N[SX)]∑[DD(]4[]j=1[DD)][SX(]nij[]ni[SX)]log2([SX(]nij []ni[SX)]),分别为树种组成复杂性和树种结构复杂性。式中S为森林群落树种数,N为森林群落的树木总株数,ni(i=1,2,…,S)为第i个树种的株数,nij(j=1,2,3,4)为第i个树种在第j层次的株数。用联合熵分析了广东省封开县黑石顶自然保护区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等3种典型森林类型的复杂性。结果表明,群落复杂性的顺序为: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同时,各森林类型的群落复杂性H(X,Y)与取样尺度之间具有较好的分形关系。
    濒危植物太白红杉种群年龄结构及其时间序列预测分析
    张文辉, 王延平, 康永祥, 刘祥君
    生物多样性. 2004, 12(3):  361-369.  doi:10.17520/biods.2004044
    摘要 ( 3674 )   PDF (406KB) ( 2823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阐明太白红杉(Larix potaninii var. chinensis)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未来发展趋势,合理保护现有资源,在太白山地区调查了29个样地(10 m×10 m),对处于不同生境的5个种群的年龄结构、静态生命表和时间序列预测进行了分析。种群年龄结构分析表明,各种群个体数量主要集中于Ⅲ、Ⅳ、Ⅴ、Ⅵ、Ⅶ龄级(个体数量比重占68.64%),幼、老龄个体数量较少。受所处生境条件影响,不同种群年龄结构特点不同:海拔较低的种群(B)由于水热条件适宜,林内有林窗出现,幼龄级个体数相对丰富;而其他种群由于幼龄个体严重缺乏,衰退趋势明显。太白红杉不同种群生命表和存活曲线的分析表明,尽管所处的生境差异较大,但存活曲线基本属于Deevey Ⅲ型,种群偏离典型存活曲线的程度与幼苗缺乏程度有关,一般V-IX龄级死亡率较高。时间序列分析表明,在未来20、60、100和200年中,各太白红杉种群均会呈现老龄级株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种群稳定性维持困难。太白红杉种群年龄结构和动态趋势与银杉(Cathaya argyrophylla)等其他濒危植物比较,导致种群衰退的原因相似:在郁闭的林下种子萌芽和幼苗生长困难。应该利用太白红杉喜光、耐旱和中老年个体产种量丰富的特性,对现有太白红杉林分实行就地保护,合理抚育管理。低海拔地区,应适当间伐非目的树种;在高海拔地区应间伐浓密的灌木层;适度清理或扰动草本地被物层,使太白红杉种子能够顺利落入土壤,顺利萌芽、定居,形成不同龄级的种群更新体系。
    中国东部栗疫病菌dsRNA群体的多样性
    徐陈贤, 刘福秀, 周晓云, 王克荣
    生物多样性. 2004, 12(3):  370-376.  doi:10.17520/biods.2004045
    摘要 ( 3258 )   PDF (263KB) ( 1975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生物学测定和凝胶电泳的方法,对中国东部栗疫病菌(Cryphonectria parasitica)的dsRNA病毒进行了研究。根据电泳图谱,中国东部栗疫病菌的dsRNA病毒可以分为5种类型,其中类型I只具有一个12.7 kb的条带,占大多数; 类型II有两条带,一条12.7 kb,另一条5.2 kb左右,只有一个菌株354; 类型III则除了12.7 kb的条带外,还有3条小于2 kb的小片段,有238和250两个菌株;dsRNA属于类型IV的为269和344两个菌株,它只含有两个1.8-3.1 kb的小片段;dsRNA类型V只有一个菌株280,除了一条12.7 kb分子外,还有4条2.6-3.3 kb的小片段。含有dsRNA的菌株培养性状多样,根据菌落特征,栗疫病菌可以划分为5种培养类型,但菌株的培养类型与dsRNA的类型间没有对应的关系。毒力测定表明含有dsRNA病毒的供试菌株大多属于低毒力类型。
    水杉的保护历程和存在的问题
    王希群, 马履一, 郭保香, 葛继稳, 范深厚
    生物多样性. 2004, 12(3):  377-385.  doi:10.17520/biods.2004046
    摘要 ( 3921 )   PDF (274KB) ( 3272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的保护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50年来中国珍稀植物保护过程的一个缩影。2003年,以保护水杉为主要目的而建设的湖北省国家级星斗山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水杉保护和发展中的里程碑,对于这一过程的了解有助于今后正确地制订就地和迁地保护计划和采取有效的行动。本文对水杉保护历程进行了全面回顾,针对水杉原产地的保护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四条具体的保护措施:(1)加强以水杉保护为主要目的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建设重点应放在对水杉原生母树及其生境的保护。保护水杉原生母树及其生境要有长远的规划,机构的设置和功能以及人员的素质和经费要能支持水杉原生母树及其生境保护和发展的需要;(2)要把有关水杉保护的法规和措施落到实处;(3)建立基因保存林,对现有水杉原生母树基因进行全面保存;(4)积极协调环保、林业、科学院以及其他教育科研单位的关系,加强在这一领域的分工协作,开展科学研究,加强学术交流,共同促进水杉的保护和利用。

  • 微信号:swdyx_wx

  • 淘宝店二维码

  • 微店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