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表格列表
年代列表
年期列表
|
|
|
2025,33 (2)
|
2025,33 (1)
|
2024,32 (12)
|
2024,32 (11)
|
|
|
|
|
|
|
|
2025,33 (2)
鲸豚类是哺乳动物中高度特化和最为独特的类群之一, 同时也是具有高度濒危灭绝风险的类群。然而, 目前还没有关于全球鲸豚类生活史与生态学的特征数据集, 这不利于其研究和保护。本期中, 张颂琪等(24442)通过系统收集全球现存鲸豚类的38个特征数据, 首次构建了涵盖其形态学、生活史与生态学特征的数据集。封面展示了布氏鲸(Balaenoptera edeni)悬停于水面, 正在运用陷阱法进行捕食活动。(图片提供者: 陈炳耀)
■ 整期PDF文件 (PDF 60.79 MB)
|
2025,33 (1)
中国是全球苦苣苔科植物多样性最高的国家之一, 尤其是在西南地区, 其物种多样性及特有种比率尤为突出。本期中谭珂等(23275)更新了中国苦苣苔科植物名录, 并构建了该科植物的地理分布数据集。封面展示了中国苦苣苔科植物中极具代表性的石山苣苔属及其花部特征的多样性。(图片提供者: 陈荻雅、谭珂、温放)
■ 整期PDF文件 (PDF 40.2 MB)
|
2024,32 (12)
封面: 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CForBio)由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于2004年开始建立。封面展示了中国从寒温带到热带的地带性森林类型、植物和动物多样性、无人机遥感、塔吊设备等元素, 体现了CForBio网络覆盖面和主要监测内容。封面设计创意来自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练琚瑜研究员。
■ 整期PDF文件 (PDF 57.7 MB)
|
2024,32 (11)
封面: 外来入侵物种是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第二大因素。封面展示了本期生物入侵专题关注的主要入侵物种: 紫茎泽兰(Ageratina adenophora)、麦瑞加拉鲮(Cirrhinus mrigala)、飞机草(Chromolaena odorata)、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和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图片提供者: 郑玉龙、顾党恩、刘全儒、张润志和王辰) (图片设计者: 赵彩云)
■ 整期PDF文件 (PDF 70.7 MB)
|
2024,32 (10)
被动声学监测技术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效拓展了对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监测的潜力, 为解决长期生态学中存在的基本问题并探索新的研究途径描绘了最有希望的方向。本专辑聚焦于被动声学技术在生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价中的应用, 封面显示了被动声学监测应用的关键流程及研究尺度。(图片设计者: 肖治术)
■ 整期PDF文件 (PDF 45.2 MB)
|
2024,32 (9)
欧菱(Trapa
natans),因独特的“菱角”果实而闻名,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栽培历史,是我国传统的水生蔬菜作物。本期姚祥坦等(24212)基于基因组重测序数据解析了欧菱遗传多样性,重点探讨了我国特有栽培品种‘南湖菱’的起源驯化历史。封面图示欧菱的自然生境及‘南湖菱’的驯化过程。(照片提供者:姚祥坦、张心怡)
■ 整期PDF文件 (PDF 29.4 MB)
|
2024,32 (8)
城市动物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期文章聚焦城市动物生态与多样性, 包括城市动物的群落组成、多样性状况、适应机制、行为差异等多方面研究, 涵盖了哺乳类、鸟类、鱼类、节肢动物等不同的动物类群, 探讨了城市动物的监测、保护和管理。封面图示两只生活在上海城市社区中的貉(Nyctereutes procyonoides), 它们正好奇地打量遥控相机。(照片拍摄者: 孙晓东)
■ 整期PDF文件 (PDF 25.2 MB)
|
2024,32 (7)
封面: 荒漠草原稳定性及其影响机制对于预测未来气候变化下生态系统维持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本期尹星元等(24073)基于养分添加和降水变化的长期野外控制试验, 探讨了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生物量稳定性的影响因子及途径。图中实线箭头代表正效应, 虚线箭头代表负效应, 箭头粗细代表效应的显著性大小。(图片提供者: 安慧)
■ 整期PDF文件 (PDF 22.2 MB)
|
2024,32 (6)
封面:本期繁殖生物学专题主要聚焦被子植物性系统和特化传粉系统, 以及生物的适应性进化, 并在国内首次把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传粉网络研究。图示隐性雌雄异株主要性表达类型的代表物种, 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为葛枣猕猴桃雄花、功能性雌花; 玉叶金花功能性雄花、功能性雌花。图中蓝色和红色箭头所指分别为可育性器官和不育性器官。(图片提供者: 何花、郝凯)
■ 整期PDF文件 (PDF 33.1 MB)
|
2024,32 (5)
研究海洋生物地理学对理解气候变化下海洋生物分布以及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在时空尺度上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本期董云伟等(23453)综述了中国海洋生物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并从物种分布模型角度探讨了中国海洋生物地理学研究中的部分热点问题。图示太平洋及邻近海域地形图和不同生境代表物种, 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为: 棘海马、红斑梯形蟹、鳞足螺、口虾蛄、齿纹蜒螺、黑鳍副叶鲹与霞水母, 中央为物种分布模型示意图。(图片绘制和提供者: 董云伟、胡利莎、鲍梦幻、刘春龙、孙进、程娇、杜建国、秦耿、张志新, 地图来自(C) Michael Schmeling, www.aridocean.com)
■ 整期PDF文件 (PDF 54.2 MB)
|
2024,32 (4)
封面: 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是我国滨海湿地特有的多年生草本植物,
对维持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期吴乐婕等(23478)通过基因型多样性梯度实验,
探究了基因型多样性对海三棱藨草种群生长和繁殖策略的影响。图示海三棱藨草营养生长、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指标随基因型多样性增加的变化趋势。(图片提供者:
刘泽康)
■ 整期PDF文件 (PDF 48.8 MB)
|
2024,32 (3)
封面: 半日花(Helianthemum
songaricum)为古地中海植物区系孑遗植物, 在我国仅分布于新疆、甘肃以及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和阿拉善盟地区, 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本期张旋等(23384)研究了半日花叶际真菌的多样性、群落组成、共存网络结构和群落构建机制。封面主要展示其生境以及其叶际表生真菌-内生真菌共存网络和群落构建机制。(照片提供者: 王永龙、张旋)
■ 整期PDF文件 (PDF 38.2 MB)
|
2024,32 (2)
黔金丝猴(Rhinopithecus brelichi)仅分布于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是全球25种最濒危的灵长类之一。本期黄小龙等(23402)通过构建黔金丝猴的地栖性鸟兽空间关联网络, 探讨了黔金丝猴在群落中的生态学作用及其保护问题。封面图示黔金丝猴的空间关联网络。物种间黄色线条代表与黔金丝猴存在空间正关联, 白色线条表示其他物种之间的空间正关联;单向箭头代表单向非对称关联, 双向箭头代表双向非对称关联。(图片提供者: 蒙秉顺)
■ 整期PDF文件 (PDF 27.2 MB)
|
2024,32 (1)
海马属(Hippocampus)物种具有特殊的生态习性和栖息地要求, 是全球海洋鱼类中易受威胁的类群之一。中国海域分布的海马物种(仅限野外种群)于2021年全部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本期刘彩莲等(23282)的文章综述了中国海域海马的物种多样性、生态特征及保护建议。封面图示中国海域16种海马的手绘形态特征及相对个体大小。(图片提供者: 青岛市海洋生态研究会 李玉强)
■ 整期PDF文件 (PDF 35.7 MB)
|
2023,31 (12)
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China
Biodiversity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Network, Sino BON)于2013年正式建立, 包括10个专项网和1个综合监测中心, 对物种、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以及多营养级之间互作进行监测, 本期有8篇文章对Sino BON建立10年来的主要监测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图示通过无人机、树干液流监测仪器、塔吊、红外相机、无线电全频跟踪定位仪、生长环等设备打造的天-空-地一体化、长时序自动化监测体系。(照片提供者: 胡天宇、邓云、肖文宏、李成、杜虎、肖璐瑶、付其迪)
■ 整期PDF文件 (PDF 37 MB)
|
2023,31 (11)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是我国西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性植被类型, 本期“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专题”系统研究了其分布、结构与植物多样性特征。图示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成熟林冠的典型景观和特有代表物种, 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为: 黄毛青冈的果穗、元江栲林冠、光叶石栎果穗、糙叶杜鹃花、云南松萌生苗和斑叶兰, 中部为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结构的背包雷达扫描影像。(照片提供者: 杨涛、沈泽昊)
■ 整期PDF文件 (PDF 73.1 MB)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