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分类学中的方法论小叙
生物多样性
2025, 33 (2):
24541-.
DOI: 10.17520/biods.2024541
我从事分类学研究60年, 从《中国植物志》到世界专著性研究, 受到国内外的肯定。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 完善而合理的研究方法至关重要。分类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涉及到生物学几乎所有学科, 其中形态学、孢粉学、细胞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统计学是必须掌握的学科。针对中国的植物分类学研究历史和现状, 我以世界芍药属(科) (Paeonia, Paeoniaceae)和桔梗科党参属(Codonopsis, Campanulaceae)以及近缘类群的研究为例, 应用了上述各个学科, 重点强调野外考察和统计分析是不可或缺的研究方法。只有通过野外考察才能获取必要的实验材料, 才能分清居群多态性和种间差异; 唯有统计分析才能区分是种内的变异还是遗传隔离。分子系统学的兴起已使分类学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分类学工作者必须认识它, 学习它。我的团队在上述两项研究中应用了它, 获得超预期的成果。我的感想是: 高水平的研究必须有完善的科学方法。 ![]() View image in article
图4
对滇牡丹(Paeonia delavayi Franch.) 12个居群的叶裂片数(A)和叶裂片宽度(B)作的标准差分析(引自Hong et al,
正文中引用本图/表的段落
我们用统计学方法测试了Paeonia potaninii Kom.这个依据叶裂片数目和宽度建立的种是否成立。我们在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和西藏东南部进行了广泛调查, 采集了可供统计学分析的18个居群的材料, 从中随机取出了12个居群的材料, 其中云南9个, 四川2个, 西藏1个, 利用标准差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图4A显示叶裂片数目在居群内和居群间的变异; 图4B显示叶裂片宽度在居群内和居群间的变异。两图均显示出滇牡丹叶裂片数目和宽度的变异幅度, 总体而言都很大。这一统计分析足以说明, P. potaninii Kom.只是滇牡丹复合群中叶裂片连续变异的一种状态, 因而应予归并。
本文的其它图/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