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图/表 详细信息
分类学中的方法论小叙
洪德元
生物多样性    2025, 33 (2): 24541-.   DOI: 10.17520/biods.2024541
摘要   (627 HTML76 PDF(pc) (2378KB)(651)  

我从事分类学研究60年, 从《中国植物志》到世界专著性研究, 受到国内外的肯定。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 完善而合理的研究方法至关重要。分类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涉及到生物学几乎所有学科, 其中形态学、孢粉学、细胞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统计学是必须掌握的学科。针对中国的植物分类学研究历史和现状, 我以世界芍药属(科) (Paeonia, Paeoniaceae)和桔梗科党参属(Codonopsis, Campanulaceae)以及近缘类群的研究为例, 应用了上述各个学科, 重点强调野外考察和统计分析是不可或缺的研究方法。只有通过野外考察才能获取必要的实验材料, 才能分清居群多态性和种间差异; 唯有统计分析才能区分是种内的变异还是遗传隔离。分子系统学的兴起已使分类学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分类学工作者必须认识它, 学习它。我的团队在上述两项研究中应用了它, 获得超预期的成果。我的感想是: 高水平的研究必须有完善的科学方法。



View image in article
图1 桔梗科沙参属泡沙参(Adenophora potaninii Korsh.)居群内叶形的多态性。A. 原亚种subsp. potaninii; B. 多歧沙参subsp. wawreana (Zahlbr.) S. Ge & D.Y. Hong。A和B分别表示一个居群的取样; a和b与c和d分别表示一个居群两个个体的叶形及其后代的叶形(引自葛颂和洪德元, 1995)。
正文中引用本图/表的段落
很多人都知道, 桔梗科沙参属(Adenophora L.)的叶形极其多变, 葛颂在其博士生研究项目中对泡沙参复合群(Adenophora potaninii Korsh. complex)的叶形变异进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 在四川、陕西、山西、辽宁、河北等地进行了广泛的野外调查, 对多个居群作了随机取样, 而且把叶片性状不同的个体的种子播撒在同一试验地里, 观察它们后代的叶子。如图1所示, 同一居群内(A和B)叶形极具多样性, 同一个植株的后代的叶形也是多样的。这种观察和实验的结果有力地说明, 是多基因控制叶的形态性状; 而不同基因的等位变异与组合导致叶形态性状的连续变异, 因而这个复合体中原先按叶形发表的种和变种是不成立的(葛颂和洪德元, 1995), 因为它们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演化谱系。
根据APG系统(APG IV, 2016), 芍药科仅有1个属, 即芍药属(Paeonia).野外考察和居群取样在解决芍药属滇牡丹复合群(Paeonia delavayi complex)的分类处理中起了关键作用.这个复合群曾经包括4个种和4个变种, Stern (1946)在世界牡丹和芍药专著中记载了3个种(即P. delavayi, P. lutea, P. potaninii)和2个变种.方文培(1958)完全承认Stern (1946)的处理; 潘开玉(1979)在《中国植物志》中作了大的变动, 只承认1个种下的3个变种.在这个复合群中, P. potaninii是依据叶裂片数目少和宽度狭窄发表的, 其余的种和变种都是因花瓣颜色差异而发表的. ...
泡沙参复合体(桔梗科)的物种生物学研究. Ⅲ. 性状的遗传变异及其分类价值
3
1995
... 很多人都知道, 桔梗科沙参属(Adenophora L.)的叶形极其多变, 葛颂在其博士生研究项目中对泡沙参复合群(Adenophora potaninii Korsh. complex)的叶形变异进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 在四川、陕西、山西、辽宁、河北等地进行了广泛的野外调查, 对多个居群作了随机取样, 而且把叶片性状不同的个体的种子播撒在同一试验地里, 观察它们后代的叶子.如图1所示, 同一居群内(A和B)叶形极具多样性, 同一个植株的后代的叶形也是多样的.这种观察和实验的结果有力地说明, 是多基因控制叶的形态性状; 而不同基因的等位变异与组合导致叶形态性状的连续变异, 因而这个复合体中原先按叶形发表的种和变种是不成立的(葛颂和洪德元, 1995), 因为它们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演化谱系. ...

本文的其它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