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 ›› 2025, Vol. 33 ›› Issue (5): 24528. DOI: 10.17520/biods.2024528 cstr: 32101.14.biods.2024528
所属专题: 昆蒙框架目标12下的中国城市生物多样性研究专辑
康燕1,干靓2,4*,俞霖琳3,何晨静1,张理卿1,吴婧彬3
Yan Kang1,Jing Gan2,4*,Linlin Yu3,Chenjing He1,Liqing Zhang1,Jingbin Wu3
1 Depart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chool of Design,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 China
2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3 The Nature Conservancy (TNC), Shanghai 200233, China 4 Key Laboratory of Spatial Intelligent Planning Technology, 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 of China, Shanghai 200092, China
摘要: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具有环境、社会和经济多重效益, 是应对气候变化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念和方法。通过建立“与自然合作”的机制改善城市生态系统功能是目前诸多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也是实现《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下简称《昆蒙框架》)目标12的重要路径之一。本文基于NbS理论框架, 以上海市长宁区生境花园实践为例, 系统梳理了城市小微栖息地的设计、运维模式及其网络构建方法, 探讨了长宁区生境花园的建设成效和不足, 结合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战略需求, 提出了未来高密度城市小微栖息地营造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方向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 长宁区生境花园实践探索的城市小微栖息地营造模式, 提升了高密度城区点状小微栖息地的网络化规模效应, 构建了全过程居民参与的社区治理模式, 形成了多主体协同的合作共赢机制。然而, 当前生境花园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生物多样性数据监测方法标准不统一、试点案例过于聚焦社区绿地、多元资金支持机制尚未形成。随着《昆蒙框架》目标的不断实施, 城市物种栖息地修复和生态空间网络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研究建议, 在NbS理论框架和原则方法指导下, 城市应搭建跨部门合作和多元共治平台, 为城市小微栖息地网络构建提供以下支持: 科学监测与整合技术体系、拓展不同气候区的营造模式、探索多元资金支持保障机制, 进而提升NbS理论和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号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