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2006年, 第1期
    刊出日期:2006-01-20

    丝须蒟蒻薯(Tacca integrifolia)间断分布于雅鲁藏布江河谷和东南亚等地区, 其居群间存在显著的形态和遗传分化 (见本期65–72页张玲等的文章)。本组照片显示了丝须蒟蒻薯总苞的形态学变异。(摄影者: Pauline Leafe、张玲、李庆军、Mike Bordelon)

      
    论文
    四川盆地西缘湿性常绿阔叶林不同恢复阶段物种多样性响应
    朱万泽, 蔡小虎, 何飞, 王金锡
    生物多样性. 2006, 14(1):  1-12.  doi:10.1360/biodiv.050154
    摘要 ( 5609 )   PDF (798KB) ( 4317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 探讨了位于四川盆地西缘的崇州市鞍子河自然保护区和邛崃市天台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湿性常绿阔叶林自然恢复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响应。结果表明: (1)在5–350年的植被恢复中, 群落物种丰富度表现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 以恢复到100年时群落的物种数和Margalef指数最高, 分别为130种和21.49; 植被恢复的前50年乔木层物种增加较快; 50–100年期间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增加较快。物种数和Margalef指数随着演替的进行均表现出抛物线函数变化趋势: y = y0+at+bt2+ct3。植被恢复演替过程中, 卵叶钓樟(Lindera limprichitii)和润楠(Machilus pingii)生态位较宽, 可作为该地区植被人工恢复造林的供选树种。(2)群落的Simpson指数以植被恢复30–50年期间较高, Shannon-Wiener指数以30–100年林龄阶段较高。植被恢复过程中乔木层物种多样性变异系数较大, 而灌木层相对较小且对植被恢复物种多样性的贡献较大。因此在天然次生林恢复中, 应加强对群落灌木层的保护。(3)植被恢复中, 物种均匀度指数呈波动性增加趋势, 以植被恢复后期群落均匀度较大, 350年林龄群落Pielou指数和McIntosh指数分别为2.0834和2.4177; (4)随着演替的进行, 各阶段群落之间Whittaker指数呈波动性增加, 而Sørenson 指数呈波动性减少趋势。四川盆地西缘湿性常绿阔叶林恢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恢复到顶极群落至少需要300年以上的时间, 但该区域群落具有较强的恢复力, 显示自然恢复是该区域常绿阔叶林及其生物多样性恢复和重建的有效途径之一。
    鄂尔多斯高原植物群落多样性时空变化特点
    黄永梅, 张明理
    生物多样性. 2006, 14(1):  13-20.  doi:10.1360/biodiv.050091
    摘要 ( 4797 )   PDF (436KB) ( 3679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作者利用1999年和2000年野外植物群落调查资料, 结合李博(1990)的植物群落调查结果, 分析了鄂尔多斯高原植物群落多样性的时空变化特点。鄂尔多斯高原主要植物群落类型有23类, 不同植被类型的群落多样性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其中丰富度指数的差异不显著, 而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及群落盖度的差异明显。中东部典型草原表现为高多样性高盖度; 西鄂尔多斯荒漠草原和草原化荒漠物种多样性较高, 但盖度较低; 毛乌素沙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低, 但盖度较高。从1986年到2000年, 该地区典型草原群落、荒漠草原和沙地植被的群落多样性指数都有下降趋势; 典型草原和草原化荒漠的群落盖度有所增加, 荒漠草原有所下降。以上结果表明, 沙地植被和草原化荒漠生物多样性已经得到了一定的保护, 但还有待加强, 而荒漠草原的保护亟待引起重视。
    中国北方典型草地物种丰富度与生产力的关系
    马文红, 方精云
    生物多样性. 2006, 14(1):  21-28.  doi:10.1360/biodiv.050146
    摘要 ( 4562 )   PDF (189KB) ( 3656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2002–2004年内蒙古和甘肃南部几种典型草地的实测资料, 研究了不同尺度物种丰富度与生产力的关系, 并初步探讨了其形成机制。结果显示, 温带草地的物种丰富度随生产力的增加而增加, 但受空间尺度影响。在群落尺度(同一群落), 在7种样方数大于15的群落中, 仅沙生针茅(Stipa glareosa)群落物种丰富度与生产力呈现单峰型关系, 其余均呈现线性正相关关系; 在植被类型尺度, 物种丰富度–生产力之间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在研究区尺度, 物种丰富度随生产力的增加而显著增加。研究还表明, 研究区群落生产力的变化范围为13–368 g·m–2·yr–1, 物种丰富度为4–35 种; 生产力从高到低的顺序为: 高寒草甸>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
    亚热带山地亮叶水青冈林的群落分类及物种组成与更新
    汪正祥, 雷耘, Kazue Fujiwara, 刘林翰, 薛跃规
    生物多样性. 2006, 14(1):  29-40.  doi:10.1360/biodiv.050102
    摘要 ( 6004 )   PDF (883KB) ( 3821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水青冈属(Fagus)约有11种, 我国有5种。亮叶水青冈(Fagus lucida)是我国间断分布于亚热带高海拔山地的主要落叶树种。近年来亮叶水青冈林受砍伐严重, 为了保护残存的林地, 作者采用Braun-Blanquet (1964)、Fujiwara (1987) 的植物社会学方法, 对分布于中国亚热带山地的南山、梵净山、宽阔水、八大公山4地域的亮叶水青冈林进行了植被的比较研究。根据37个样方调查的资料, 区分出3个群丛6个亚群丛。比较3个群丛的物种组成、生活型结构发现, 位于南山的毛玉山竹–亮叶水青冈群丛(Yushanio basihirsuto–Fagetum lucidae)及位于梵净山与宽阔水的大箭竹–亮叶水青冈群丛(Sinarundinario chungii–Fagetum lucidae), 其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特征明显; 而八大公山的箭竹–亮叶水青冈群丛(Sinarundinario nitido–Fagetum lucidae), 其落叶阔叶林的特征较显著。南山与八大公山的亮叶水青冈林立木结构分析结果表明, 前者呈“L”型分布, 林窗的存在使亮叶水青冈可以保持更新, 密集的竹子是妨碍其自然更新的主要因素; 后者呈“Λ”状分布, 尽管林下竹子稀疏, 自然更新却严重不良, 其原因尚待继续定点观测分析。
    黄河中游砒砂岩地区土地利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评价
    高清竹, 何立环, 江源, 杨劼, 康慕谊, 赵云龙
    生物多样性. 2006, 14(1):  41-47.  doi:10.1360/biodiv.050103
    摘要 ( 4265 )   PDF (389KB) ( 3296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作者以长川流域附近的阿贵庙自然保护区的主要植被类型为对照, 通过对黄河中游砒砂岩地区长川流域内的各土地利用/覆盖类型之间的生物多样性的比较分析, 综合评价了人类土地利用活动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灌丛、草地、油松(Pinus tabuliformis)林地和中间锦鸡儿(Caragana intermedia)灌丛等土地利用类型的生物多样性指数较高; 进一步运用Sørenson指数分析发现, 仅中间锦鸡儿灌丛、草地和油松林三类与主要自然植被类型有着较高的相似性, 其Sørenson指数均在40%左右。综合考虑Shannon-Wiener指数与Sørenson指数, 草地、中间锦鸡儿灌丛、油松林地等类型对当地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相对较弱, 有利于当地物种多样性的保护, 在植被恢复和建设过程中应相对增大种植比例。
    利用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分析细鳞鲑种群的遗传结构
    夏颖哲, 盛岩, 陈宜瑜
    生物多样性. 2006, 14(1):  48-54.  doi:10.1360/biodiv.050189
    摘要 ( 4804 )   PDF (303KB) ( 3635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 由于过度捕捞、环境污染及其他因素的影响, 其种群已处于濒危状态。研究细鳞鲑种群的遗传结构对于探讨这一物种的形成与演化及其有效保护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测定了我国东部水系的细鳞鲑7个种群71个个体的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片段(835 bp), 发现43个变异位点, 共计15个单倍型。AMOVA分析结果表明, 不同的地理区域之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63.55%), 而区域内和种群内的遗传变异分别只有24.17%和12.28%。采用邻接法(NJ)构建分子系统树, 结果表明, 单倍型被分成3个与各自的地理区域相对应的族群, 各地理区域之间没有共享的单倍型。细鳞鲑的这种独特的遗传结构与其进化历史(例如地理隔离造成基因流的长期中断)和生物学特性(例如有限的散布能力和基因交换能力)有密切的关系。根据上述研究结果, 我们建议对这3个遗传分化显著的地理区域加以保护, 并按照不同的水系来保护种群, 避免不同区域的种群之间发生基因交流。
    梵净山及邻近地区鱼类资源的现状
    代应贵, 李敏
    生物多样性. 2006, 14(1):  55-64.  doi:10.1360/biodiv.050057
    摘要 ( 4747 )   PDF (653KB) ( 3976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了解梵净山及邻近地区鱼类资源的现状及变化趋势, 2001–2003年对这一地区乌江水系和沅江水系鱼类进行了系统的调查。本调查设立了19个调查点, 共采集鱼类标本3614号, 经鉴定为85种(亚种), 分属5目14科61属。除胡子鲇(Clarias fuscus)为外来种外, 其他均为土著鱼类。海南拟餐 (Pseudohemiculter Hainanensis)、峨眉后平鳅(Metahomaloptera omeiensis omeiensis)和福建纹胸鱼兆 (Glyptothorax fukiensis fukiensis)为本地区土著鱼类新记录种。鱼类组成以鲤形目鲤科为主体, 并以适应急流生活的鱼类占多数, 小型野杂鱼类所占比例较高。乌江水系和沅江水系鱼类物种组成存在差异, 分别属于长江上游鱼类区系成分和长江中下游区系成分。结果还表明这一地区土著鱼类物种数呈下降趋势, 其中鲤形目鱼类物种数减少较多。导致该地区土著鱼类物种数下降的原因是酷渔滥捕和水域生境的破坏。
    雅鲁藏布江河谷丝须蒟蒻薯遗传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张玲, 李庆军, 李德铢
    生物多样性. 2006, 14(1):  65-72.  doi:10.1360/biodiv.050206
    摘要 ( 6010 )   PDF (268KB) ( 4360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布于雅鲁藏布江河谷的丝须蒟蒻薯(Tacca integrifolia)与其在东南亚的主要分布区具有明显的间断分布格局。为了探讨地理隔离对其居群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的影响, 我们应用ISSR分子标记方法对采自西藏墨脱的3个丝须蒟蒻薯居群共65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居群遗传结构分析, 并与马来西亚Seremban的1个居群(19个个体)进行了比较。19个ISSR引物共扩增到165个位点, 其中111个为多态位点, 占67.68%。丝须蒟蒻薯在物种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虽然不低(PPB = 67.68%, HT =0.185, Hsp = 0.292), 但在居群内的遗传多样性却非常低(PPB = 12.81%, HE = 0.065, Hpop = 0.044)。与马来西亚居群(Ma) (PPB = 31.71%)相比, 墨脱的3个居群遗传多样性极低(PPB 分别为3.66%, 8.54%, 7.32%)。Ma居群与墨脱居群相隔2000 km以上, 两个地区间的遗传分化程度很大(GST = 0.777, FST =0.9206), 而墨脱的3个居群间(0.28%)及居群内(7.94% )的遗传分化却非常低(P < 0.001)。居群间极其有限的基因流(Nm = 0.1435)可能是由于该物种是以自交为主的种类、种子散布很困难、居群间的隔离、生境的破碎化等原因所致。总之, 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区特殊的地形和地貌以及与其他热带地区的地理隔离是造成丝须蒟蒻薯在这一地区遗传多样性极低的可能原因。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9种植被亚型象甲科多样性比较
    李巧
    生物多样性. 2006, 14(1):  73-78.  doi:10.1360/biodiv.050118
    摘要 ( 4043 )   PDF (302KB) ( 3227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04年3–4月对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季节性雨林、山地雨林、半常绿季雨林、落叶季雨林、石灰岩山季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暖温性落叶阔叶林、暖热性松林、热性竹林等9种植被亚型中象甲科昆虫多样性进行了研究。运用震落法采集标本853号, 隶属于18亚科52属96种。跳象亚科个体数量最多, 隐喙象亚科种类最丰富。季节性雨林和半常绿季雨林中不仅物种数最丰富,狭适种和稀有种也最多。暖温性落叶阔叶林及季节性雨林个体数量最丰富, 落叶季雨林及半常绿季雨林最贫乏。9种植被亚型中象甲群落极不相似。季节性雨林和半常绿季雨林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具有重要地位, 应予以优先考虑。
    云南黄连的传统种植及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价值
    黄骥, 龙春林
    生物多样性. 2006, 14(1):  79-86.  doi:10.1360/biodiv.050092
    摘要 ( 4337 )   PDF (371KB) ( 4252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运用民族植物学原理, 采用野外面上调查、定点社区调查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调查了云南西北部高黎贡山地区傈僳族对云南黄连(Coptis teeta)的混农林种植历史和方式, 总结了他们认知、利用、管理和保护这一名贵药用植物的传统知识和经验及其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结果表明: 130年前, 傈僳族为了持续利用云南黄连, 以原始宗教信仰为基础, 逐渐形成了对云南黄连种植森林的禁忌崇拜, 通过“习惯法”、“头人”调解等来规范对云南黄连的种植与管理, 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并且具有一定科学意义的种植、抚育和采收的黄连混农林可持续利用种植系统。除非森林毁坏, 这种农地没有休耕期, 傈僳族超过50%的现金收入来源于云南黄连种植。相比之下, 当地其他几种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下的物种多样性低得多, 比如, 几乎没有乔木层, 灌木的种类和盖度较低等。草本层除作物外, 其他植物被挤到地角和田边。这种种植方法是使当地群众经济利益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得到兼顾和协调发展的一个范例, 对于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经济植物的可持续利用起到了推动作用。

  • 微信号:swdyx_wx

  • 淘宝店二维码

  • 微店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