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民科学在城市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上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生物多样性
2025, 33 (5):
24464-.
DOI: 10.17520/biods.2024464
生物多样性数据是支撑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实现的重要基础。如何科学高效地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已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面临的一大挑战。公民科学作为一种借助大量非专业人员参与数据采集、分析及应用的方式, 可以为推进多元化、常态化、智慧化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提供更开阔的思路。为了助力城市履行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调查监测目标, 本文以140个项目为窗口简要分析了公民科学在当前城市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领域的应用状况, 并基于综述研究定性描述了公民科学中的公民参与模式和深化策略。结果表明, 城市生物多样性公民科学在欧美等国外发达国家已引起广泛关注, 我国城市生物多样性公民科学的发展相较国外尽管起步较晚, 但总体都在2019-2020年迎来了一波发展高峰, 在我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有较为活跃的应用。跨城市项目的成功展现了公民科学在大范围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上的活力, 其应用价值越来越受到认同。这些项目在调查监测范围上覆盖了广泛的生物类群, 并对本地物种保育、生物安全及鸟撞等典型城市生物多样性威胁给予关注。参与者受多重需求驱使与基础约束限制, 在统计属性、行为习惯及意愿偏好上表现出了一定特征。本文通过响应参与人群的动机需求与画像特征, 从认知参与、情感参与、行为参与和社会参与4个维度提出了提高参与体验、增加项目可持续性的具体策略。总体上, 从应用现状和政策形势要求来看, 城市生物多样性公民科学都具有良好的发展应用前景。然而, 为了更好地响应国际履约的需要, 我国生物多样性公民科学体系还需进一步促进公民科学的规范化、规模化发展, 深化对提升公民科学包容性的本地化路径的探索, 重视项目设计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数据需求的衔接, 并加强公民科学数据共享及其对管理决策和科学研究的支持。
![]() View image in article
图5
公民科学项目中深化公民参与的路径
正文中引用本图/表的段落
参与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概念, 包括认知、情感、行为和社会4种类型(Brodie et al, 2011; Hollebeek et al, 2019)。对生物多样性调查公民科学项目的参与而言, 认知参与主要包括获取知识、学习新技能、共享知识经验、提高意识; 情感参与强调参与过程中兴奋、快乐、自信与满足等积极的感觉; 行为参与是指开展数据收集和分析、平台建设、宣传招募、现场活动等任务; 社会参与则包括互动、互惠、合作和加入社区等建立社交关系(Marques et al, 2024)。结合公民的参与动机和特征画像, 可以针对性地提高公众参与公民科学项目的体验感, 并从这4个维度促进公民参与, 提高项目可持续性(图5)。
本文的其它图/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