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民科学在城市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上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生物多样性
2025, 33 (5):
24464-.
DOI: 10.17520/biods.2024464
生物多样性数据是支撑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实现的重要基础。如何科学高效地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已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面临的一大挑战。公民科学作为一种借助大量非专业人员参与数据采集、分析及应用的方式, 可以为推进多元化、常态化、智慧化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提供更开阔的思路。为了助力城市履行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调查监测目标, 本文以140个项目为窗口简要分析了公民科学在当前城市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领域的应用状况, 并基于综述研究定性描述了公民科学中的公民参与模式和深化策略。结果表明, 城市生物多样性公民科学在欧美等国外发达国家已引起广泛关注, 我国城市生物多样性公民科学的发展相较国外尽管起步较晚, 但总体都在2019-2020年迎来了一波发展高峰, 在我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有较为活跃的应用。跨城市项目的成功展现了公民科学在大范围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上的活力, 其应用价值越来越受到认同。这些项目在调查监测范围上覆盖了广泛的生物类群, 并对本地物种保育、生物安全及鸟撞等典型城市生物多样性威胁给予关注。参与者受多重需求驱使与基础约束限制, 在统计属性、行为习惯及意愿偏好上表现出了一定特征。本文通过响应参与人群的动机需求与画像特征, 从认知参与、情感参与、行为参与和社会参与4个维度提出了提高参与体验、增加项目可持续性的具体策略。总体上, 从应用现状和政策形势要求来看, 城市生物多样性公民科学都具有良好的发展应用前景。然而, 为了更好地响应国际履约的需要, 我国生物多样性公民科学体系还需进一步促进公民科学的规范化、规模化发展, 深化对提升公民科学包容性的本地化路径的探索, 重视项目设计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数据需求的衔接, 并加强公民科学数据共享及其对管理决策和科学研究的支持。
![]() View image in article
图3
公民科学项目涵盖目标内容
正文中引用本图/表的段落
所有收集的项目按内容目标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多样性观测类, 以了解生物多样性基本状况为目标, 收集生物多样性大数据; 另一类是多样性保护类, 主要以满足特定保护管理需求为目标, 收集生物受威胁状况、保护措施成效等信息。其中, 73%的项目属于多样性观测类, 重点开展了物种分布、丰度、行为和物候等调查观测, 涉及到真菌、植物、昆虫、两栖爬行类、鸟类、兽类等广泛类群(图3)。尤其是分布广泛、适应性强且便于观察的物种很容易成为观测目标。不少项目会针对多个生物类群开展综合调查, 而非仅仅集中在某个单一生物类群上。剩余27%为多样性保护类项目, 其中约32%关注本土物种的保育, 这些项目通过为动物提供住所、改善连通性、追踪珍稀濒危物种等来促进保育。另有32%关注生物安全, 调查监测内容涵盖外来物种入侵、病虫害以及人居健康(如蜱虫、蚊子的传播)等。路杀、鸟撞、环境污染也是城市生物多样性公民科学项目关注的话题, 占到保护类项目的18%。其他则包括古树名木、树冠可视化等相关项目。这些项目为加强本地物种保育和缓解城市生物多样性威胁提供了有力支撑。
本文的其它图/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