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图/表 详细信息
城市道路特征及自然景观对动物路杀的影响: 以南京为例
吴琼, 赵梓羲, 孙桃柱, 赵雨梦, 于丛, 祝芹, 李忠秋
生物多样性    2024, 32 (8): 24141-.   DOI: 10.17520/biods.2024141
摘要   (408 HTML11 PDF(pc) (1097KB)(685)  

随着道路网络的快速扩张, 交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矛盾日益严重, 并逐渐受到生态学家的关注。道路网络的扩张导致动物栖息地破碎化和种群间的交流减少, 严重威胁生物多样性; 而道路交通所造成的动物道路死亡(即路杀), 是道路对动物最直接且最重要的影响。本研究以华东地区的特大城市南京市为例, 于2020年11月至2021年10月, 采用样线法对其不同行政等级道路的动物路杀情况进行调查, 使用回归分析探究路杀事件的发生概率, 并建立动物路杀探究模型, 以进一步明确道路及其周边环境因素对动物路杀发生概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1)调查期间共记录到21种293只路杀动物。其中兽类136只, 占比46.42%, 以猫(Felis catus)和狗(Canis lupus familiaris)最为常见; 鸟类143只, 占比48.81%, 以乌鸫(Turdus mandarinus)和麻雀(Passer montanus)最为常见。(2)自然景观特征中的耕地(旱作农田及灌溉农田)及建筑(建筑物及构筑物)的面积占比影响路杀事件的发生几率。道路周围250 m范围内, 耕地和建筑的面积占比与动物路杀的发生概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其中, 随耕地面积占比的增加, 鸟类的路杀发生概率降低, 而兽类的路杀发生概率升高。(3)道路特征影响动物路杀事件的发生几率: 当道路中有隔离带时, 路杀事件的几率增加。(4)线性特征(到最近河流距离、到最近高架桥距离、到最近主干道距离)影响鸟类路杀的发生概率: 离河流越远, 鸟类相关的路杀事件越少; 而离高架桥及主干道越远, 鸟类相关的路杀事件则越多。本研究明确了南京市动物路杀的自然景观和道路特征影响因素, 相关结果可为区域内路网优化、道路升级改造、生态廊道建设和管护等提供实践性的科学依据。


因变量
Dependent variable
解释变量
Explanatory variable
参数估计
Parameter estimation
标准误
Standard error
P
P value
动物路杀事件
Animal vehicle collisions
截距 Intercept ‒0.203 0.138 0.141
P_farm250 ‒0.240 0.082 0.003**
P_build250 ‒0.219 0.063 < 0.001***
P_farm1000 0.236 0.052 < 0.001***
Iso1 0.223 0.154 1.452
鸟类路杀事件
Bird vehicle collisions
截距 Intercept ‒1.560 0.252 < 0.001***
P_build250 ‒0.303 0.100 0.002**
P_farm1000 0.272 0.087 0.002**
Iso1 0.547 0.227 0.016*
D_river ‒0.545 0.144 < 0.001***
D_trunk 0.285 0.143 0.046*
D_arte 0.462 0.094 < 0.001***
兽类路杀事件
Mammal vehicle collisions
截距 Intercept ‒0.832 0.163 < 0.001***
P_farm250 ‒0.201 0.103 0.051
View table in article
表3 南京市陆生脊椎动物路杀事件汇总回归模型结果
正文中引用本图/表的段落
基于本研究之前的分析, 动物路杀、兽类及鸟类路杀汇总模型的选取均为负二项式模型。模型结果显示, 在3类因素(自然景观、道路特征、线性特征)中, 无论是陆生脊椎动物, 还是鸟类及兽类路杀事件, 影响较强的因素主要为自然景观(表3)。
耕地面积的大小对不同类群动物路杀事件发生的影响不同。调查取样单元周围耕地面积占比越高, 鸟类路杀事件越多, 兽类路杀事件越少, 整体陆生脊椎动物路杀事件多(附录2, 附录4; 表3)。本次样线的选择涵盖了南京市各行政区, 并涉及不同的生境类型, 基本代表了南京市典型的生境特征。耕地生境的复杂性为昆虫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和繁殖场所(Volpato & Moran, 2022), 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麻雀等主要以小型昆虫及植物种子为食的鸟类偏好栖息于该生境中(Boynton et al, 2020)。同时, 有证据表明, 离道路10 m以内麦田中昆虫的密度是距离道路50 m麦田中昆虫密度的2.5倍(Kusack et al, 2020), 因此更高的食物丰富度也可能导致农田附近更容易发生小型鸟类的路杀事件。另外也有研究表明, 在巴西农业区的收获季节, 一些植食性鸟类偏好于啄食卡车掉落的稻谷, 并由此导致大量路杀事件发生(Tres et al, 2024), 这也反映出季节和景观对动物路杀的综合作用。因此, 未来对于路杀的进一步研究可以将时空因素纳入考虑范畴。本研究发现乌鸫、麻雀、白头鹎是最为常见的路杀鸟类, 而这些鸟类也是南京市的常见鸟种(周雨桐等, 2023)。这可能也反映了路杀事件的发生与物种种群密度有一定的关系。本调查记录到的兽类大多为猫、狗及未识别兽类, 相较于其他主要依靠耕地生境生存的兽类(啮齿类等), 猫和狗更常出现于人类活动较为密集的区域(Morin et al, 2018), 少见于耕地附近, 因此随着耕地面积增加, 猫狗的路杀事件也相对减少。
本文的其它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