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图/表 详细信息
上海城市环境中貉的食性分析及家域范围内的栖息地选择
李佳琪, 冯一迪, 王蕾, 潘盆艳, 刘潇如, 李雪阳, 王怡涵, 王放
生物多样性    2024, 32 (8): 24131-.   DOI: 10.17520/biods.2024131
摘要   (674 HTML21 PDF(pc) (2176KB)(648)  

在城市生态系统中, 部分具有高行为可塑性的物种能够通过快速的行为改变逐渐适应并在人类活动强度高的环境中定殖。研究食肉目物种在取食行为、栖息地选择等方面的行为变化, 有利于理解城市动物对不同环境的利用和适应差异。本研究自2021年5月至2023年12月开展, 以上海地区的貉(Nyctereutes procyonoides)作为研究对象, 在城市化程度指数较高的居民住宅区和城市化程度指数较低的森林公园两类区域取样, 通过基于粪便样本内容物的形态学鉴定比较了食物组成差异, 基于颈圈式兽类追踪器收集的活动数据并构建资源选择函数, 评估了家域内的栖息地选择差异。基于568份粪便样品的分析结果发现, 与森林公园相比, 居民住宅区中分布的貉对人源食物(P < 0.001)和哺乳类(P < 0.01)的摄入显著提高。基于32只貉个体的持续30天以上的追踪获得了36,881个卫星定位位点, 发现森林公园中分布的貉回避建筑(β = -0.222), 而居民住宅区中分布的貉对建筑存在正向选择(β = 0.021)。研究初步揭示了貉在上海城市环境中的食源和栖息地需求, 发现不同景观类型对貉的食物组成和栖息地选择等有重要影响, 反映了貉响应城市环境的行为可塑性, 可以为探究城市野生动物的适应机制、提升保护与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View image in article
图3 上海居民住宅区不同季节貉粪便样品各组分出现频率及多重比较结果。图中仅标注了具有显著性的组别。* P < 0.05; *** P < 0.001。
正文中引用本图/表的段落
居民住宅区不同季节的粪便中, 植物、鸟类和人源食物的出现频率无显著差异, 哺乳类(χ2 = 17.609, P < 0.001)和无脊椎类(χ2 = 67.873, P < 0.001)在不同季节间存在显著差异。哺乳类食物在冬季的出现频率最高, 显著高于夏季(P = 0.006)和秋季(P < 0.001)。无脊椎类食物在夏季的出现频率最高, 春季和秋季间无显著差异, 其余季节两两间均差异显著(图3)。
本文的其它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