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图/表 详细信息
城市社区更新中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策略: 以上海市长宁区生境花园为例
苏荣菲, 陈睿山, 郭晓娜
生物多样性    2023, 31 (7): 23118-.   DOI: 10.17520/biods.2023118
摘要   (799 HTML2409 PDF(pc) (4389KB)(1241)  

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在城市中营造生物多样性生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挑战。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影响,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在新型城镇化和生态建设中日益紧迫。生境花园作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种模式, 厘清其在高密度城市中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机制与效果, 探索其科学的建设管理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案例分析法, 通过调研长宁区生境花园的生物多样性现状、居民参与建设和使用情况、生境花园管理模式等, 梳理分析了上海市长宁区生境花园所处区域的绿地斑块分布现状、生境花园建设前后的生境条件、政策的促进作用与建成效果, 探讨了高密度城市中社区更新背景下实现社区尺度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模式, 并提出相应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研究结果表明, 生境花园是一个低维护管理的自然演替生态系统, 作为城市绿地的基本单元, 不仅填补了城市小尺度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空白, 而且分布具有空间异质性, 对城市绿色生态网络的完善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格局的优化起到重要作用, 然而, 生境花园依然存在知识技术方面入门难、资金投入量大、潜在障碍等问题。生境花园有效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4种主要建设管理模式包括: (1)过程管理。包括前期选址、确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象、建设和维护管理4个主要阶段; (2)多元合作。政府、社会、企业和居民个体多元主体形成任务导向型的合作方式; (3)具有扩大影响力的推广模式; (4)针对生境花园的潜在问题采取应对措施。建议未来的城市建设和城市更新规划中, 将生境营造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其中, 打造城市社区生境花园基本生态单元, 按照4种建设管理模式, 促进生境花园逐步成为城市社区尺度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解决途经。



View image in article
图5 生境花园潜在问题的应对机制
正文中引用本图/表的段落
为应对生境花园可能存在的潜在挑战, 应从系统选址、规则制度建立、生物多样性设计、维护管理措施4个方面, 在建设前、中、后期3个阶段采取应对措施: (1)从全局思维进行生境花园的选址, 考虑与周围生境花园、城市绿化带、公园、生态廊道的联系, 形成点、线、面3个层面互相交织的生态网络体系。在选址类型和要素的考虑上, 尽可能选择适当面积的废弃空间, 并营造多种类型的生境, 提供适宜更多物种的生境选择; (2)加强对居民和访客的教育宣传, 提升大众对社区生境花园的重要性和保护价值的认识, 引导他们尊重和保护生境花园, 必要时建立管理规定和行为准则, 明确禁止不利于生境花园发挥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行为, 成立监督和执法机制; (3)在建设时采取生物多样性保护设计: 分区管理, 按照人类活动对生境的干扰程度划区管理, 并尽量将野生动物活动区远离居民区, 设置隔音措施减少噪声传播; 在物种选择和管理上, 优先选择本土植物和适应当地环境的功能性植物, 避免引入具有入侵倾向的植物物种, 营造生境和物种多样性; 采用定期清除和控制入侵物种的生长和扩散等合理管制措施; 使用图像识别、生物传感器等技术手段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 加强与生态学研究机构、环保组织的合作, 进行生态平衡和入侵物种的研究控制, 共同制定适合社区生境花园的管理和保护策略; (4)在居民自治共治的基础上, 与专业组织合作共享知识和技术, 定期清理更换鸟浴盆中的水和积水区域、选择合适的水生植物和鱼类来控制蚊虫繁殖、选择不易飞散种子和花粉的植物品种、提供花园的相关信息和警示标识等(图5)。
本文的其它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