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图/表 详细信息
城市社区更新中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策略: 以上海市长宁区生境花园为例
苏荣菲, 陈睿山, 郭晓娜
生物多样性    2023, 31 (7): 23118-.   DOI: 10.17520/biods.2023118
摘要   (799 HTML2409 PDF(pc) (4389KB)(1241)  

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在城市中营造生物多样性生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挑战。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影响,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在新型城镇化和生态建设中日益紧迫。生境花园作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种模式, 厘清其在高密度城市中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机制与效果, 探索其科学的建设管理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案例分析法, 通过调研长宁区生境花园的生物多样性现状、居民参与建设和使用情况、生境花园管理模式等, 梳理分析了上海市长宁区生境花园所处区域的绿地斑块分布现状、生境花园建设前后的生境条件、政策的促进作用与建成效果, 探讨了高密度城市中社区更新背景下实现社区尺度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模式, 并提出相应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研究结果表明, 生境花园是一个低维护管理的自然演替生态系统, 作为城市绿地的基本单元, 不仅填补了城市小尺度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空白, 而且分布具有空间异质性, 对城市绿色生态网络的完善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格局的优化起到重要作用, 然而, 生境花园依然存在知识技术方面入门难、资金投入量大、潜在障碍等问题。生境花园有效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4种主要建设管理模式包括: (1)过程管理。包括前期选址、确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象、建设和维护管理4个主要阶段; (2)多元合作。政府、社会、企业和居民个体多元主体形成任务导向型的合作方式; (3)具有扩大影响力的推广模式; (4)针对生境花园的潜在问题采取应对措施。建议未来的城市建设和城市更新规划中, 将生境营造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其中, 打造城市社区生境花园基本生态单元, 按照4种建设管理模式, 促进生境花园逐步成为城市社区尺度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解决途经。



View image in article
图1 上海市长宁区区位及绿地分布图
正文中引用本图/表的段落
长宁区(121°19′-121°26 E′, 31°10′-31°14′ N)地处亚热带季风区北部, 气候温和湿润, 位居人口和建筑密度较高的上海市中心城区, 东接静安区、徐汇区, 西、南邻闵行区, 北连普陀区、嘉定区。区域面积37.18 km2, 户籍人口57.41万, 常住人口69.3万(2022年)。下辖9个街道1个镇, 185个居委会(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政府 https://zwgk.shcn.gov.cn/xxgk/jiedaozhen-zfwj/index.html)。目前长宁区有上海市动物园、中山公园、天山公园、新虹桥中心花园等大型绿地和公园, 西郊国宾馆、虹桥迎宾馆等私有绿地, 以及一些小区街头绿地、口袋公园等点状绿地斑块, 新泾河和苏州河两条河网绿带, 存在着生态绿地斑块破碎化、隔离化等问题(图1)。
本文的其它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