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城市社区更新中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策略: 以上海市长宁区生境花园为例
生物多样性
2023, 31 (7):
23118-.
DOI: 10.17520/biods.2023118
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在城市中营造生物多样性生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挑战。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影响,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在新型城镇化和生态建设中日益紧迫。生境花园作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种模式, 厘清其在高密度城市中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机制与效果, 探索其科学的建设管理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案例分析法, 通过调研长宁区生境花园的生物多样性现状、居民参与建设和使用情况、生境花园管理模式等, 梳理分析了上海市长宁区生境花园所处区域的绿地斑块分布现状、生境花园建设前后的生境条件、政策的促进作用与建成效果, 探讨了高密度城市中社区更新背景下实现社区尺度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模式, 并提出相应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研究结果表明, 生境花园是一个低维护管理的自然演替生态系统, 作为城市绿地的基本单元, 不仅填补了城市小尺度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空白, 而且分布具有空间异质性, 对城市绿色生态网络的完善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格局的优化起到重要作用, 然而, 生境花园依然存在知识技术方面入门难、资金投入量大、潜在障碍等问题。生境花园有效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4种主要建设管理模式包括: (1)过程管理。包括前期选址、确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象、建设和维护管理4个主要阶段; (2)多元合作。政府、社会、企业和居民个体多元主体形成任务导向型的合作方式; (3)具有扩大影响力的推广模式; (4)针对生境花园的潜在问题采取应对措施。建议未来的城市建设和城市更新规划中, 将生境营造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其中, 打造城市社区生境花园基本生态单元, 按照4种建设管理模式, 促进生境花园逐步成为城市社区尺度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解决途经。 ![]() View image in article
图3
生境花园生态要素
正文中引用本图/表的段落
建成的生境花园是一个在低维护管理下能进行自我演替的生态系统。基于社区已有的空间环境和自然要素的先决条件, 适当引入人工水源、堆肥箱、花境、昆虫箱、石笼、枯枝堆等生态要素增强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价值(图3)。多样化的植物群落构建生境, 为野生动物提供食源、栖息地和庇护所; 昆虫箱、石笼为小动物提供庇护所, 提高城市野生动物的多样性; 厨余垃圾、枯枝落叶等植物垃圾作为原料, 通过堆肥箱进行分解腐化, 强化土壤肥力; 池塘、雨水花园如同海绵一样吸收和释放雨水, 实现雨洪管理。在营造生态保育区的基础上, 生境花园又是一个满足社区居民提供休憩场所的公共活动区。在长宁区最初的8座生境花园落成后, 总面积约3,559 m2生境花园内的物种多样性明显增加, 增添了400余种灌木及草花; 物种丰富度得到极大提升, 吸引了更多的野生动物, 为超过40种动物提供食源、水源和庇护所, 包括25种鸟类、10余种传粉动物、多种蛙类和小型哺乳动物, 物种的数量和繁殖成功率得到了提升; 在降低空气和噪声污染、调节气温、雨洪管理、提高碳汇和美化景观等方面提高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生境连通性得到改善, 在红外摄像仪的记录下, 经常有黄鼬(Mustela sibirica)、野生貉(Nyctereutes procyonoides)出没在生境花园, 可见生境花园提供了野生动物迁移和交流的通道。此外, 生境花园兼顾为人提供活动场所的功能, 修建了居民修剪休憩空间及设施80余种。生境花园作为城市生态网络的节点, 为城市生态修复和生态网络的构建起到了关键作用。
本文的其它图/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