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海南尖峰岭中华穿山甲的分布与保护现状
生物多样性
2022, 30 (6):
22106-.
DOI: 10.17520/biods.2022106
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是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被IUCN红色名录列为极危(CR)物种, 也被列入CITES附录I。分布现状信息的匮乏是制约该物种保护规划制定与保护行动开展的关键因素。本文利用红外相机陷阱法和样线调查法, 于2020年8月至2021年11月在海南尖峰岭林区进行中华穿山甲海南亚种(M. p. pusilla)的监测调查, 分析评估了其分布与保护现状。调查发现: (1)尖峰岭林区7个公里网格内的8台红外相机拍摄到10次中华穿山甲出没的影像, 且在11个网格内见到35个觅食洞穴, 其中在红外相机损失率较低的南中区域记录到的中华穿山甲实体数量和洞穴数最多; (2)中华穿山甲主要分布于尖峰岭林区400-1,000 m海拔区域, 林区的国家公园一般控制区内仍然有3台红外相机拍摄到中华穿山甲及调查记录到18个觅食洞穴。结果表明: 海南尖峰岭林区仍然存在中华穿山甲种群, 目前可能被海拔等因素隔离为3个小种群; 人为干扰是影响该物种种群恢复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 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1)管理部门要落实各项管护制度并加强巡护管理力度以把人为干扰程度降到最低; (2)管理部门在今后国家公园总体规划调整时可将有中华穿山甲等极危物种分布的一般控制区调整为核心保护区, 而在未调整规划前则要重点加强该区域的管理, 对建设项目布局等要尽量避开该区域; (3)尽快开展尖峰岭林区中华穿山甲的生境适宜性分析及廊道研究, 以使该物种得到更有效的保护和管理; (4)今后要定期开展其监测与保护研究, 明确尖峰岭林区中华穿山甲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5)在海南岛范围内开展中华穿山甲资源调查, 明确该物种在海南的种群数量及分布等情况。 ![]() View image in article
图2
2020-2021年在海南尖峰岭不同区域发现的中华穿山甲实体和洞穴痕迹
正文中引用本图/表的段落
2020年8月至2021年11月期间, 共调查42,457个红外相机工作日, 在7个网格的8台红外相机拍摄到10次中华穿山甲影像(图2, 图3)。拍摄到中华穿山甲出没的时间均在22:00至次日5:00。
南中区域有5台红外相机拍摄到中华穿山甲, 其中1台拍摄到2次, 其他4台各拍摄到1次; 南望区域有1台拍摄到2次; 天池和卫东区域各有1台拍摄到1次(图2)。除了天池的红外相机位于原海南尖峰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 其他7台均位于原保护区以外的区域。按目前国家公园的区划来看, 南中北部的4台和天池的红外相机位于核心保护区内, 而南中南部、南望及卫东网格中的3台红外相机则位于一般控制区内(图2)。
本次调查共在11个网格内发现中华穿山甲的觅食洞穴35个, 其中新鲜洞穴8个, 陈旧洞穴27个; 主要分布在南中区域内(12个), 其次是在天池、南崖和北干线区域内(图2, 图3)。其中17个洞穴位于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内, 18个洞穴位于一般控制区内; 2个新鲜洞穴位于核心保护区内, 6个新鲜洞穴位于一般控制区内。
本次调查在尖峰岭林区高于1,000 m的海拔没有发现中华穿山甲的分布。如果高海拔是中华穿山甲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 目前尖峰岭林区的中华穿山甲会被隔离为3个小种群, 分别是南中-南崖种群、天池种群、卫东-北干线种群(图2)。南中-南崖种群多次被拍摄到中华穿山甲实体, 而天池种群和卫东-北干线种群都仅被拍摄到1次。与大种群相比, 动物小种群会面临更大的灭绝风险, 而且对小种群的保护更困难(蒋志刚和马克平, 2014)。因此, 尖峰岭林区中华穿山甲种群目前是否被海拔等因素分隔为3个孤立小种群, 值得引起重视。为此, 我们建议亟需开展尖峰岭林区中华穿山甲的生境适宜性分析及廊道研究, 以使中华穿山甲种群得到更有效的保护和管理。
本文的其它图/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