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图/表 详细信息
海南尖峰岭中华穿山甲的分布与保护现状
颜文博, 莫燕妮, 曾治高, 薛少亮, 王琦, 梁春生, 黄祝礼, 罗文, 刘大业, 莫世琴, 李晓光, 梁路, 杜鹍鹏
生物多样性    2022, 30 (6): 22106-.   DOI: 10.17520/biods.2022106
摘要   (2734 HTML254 PDF(pc) (1227KB)(1196)  

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是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被IUCN红色名录列为极危(CR)物种, 也被列入CITES附录I。分布现状信息的匮乏是制约该物种保护规划制定与保护行动开展的关键因素。本文利用红外相机陷阱法和样线调查法, 于2020年8月至2021年11月在海南尖峰岭林区进行中华穿山甲海南亚种(M. p. pusilla)的监测调查, 分析评估了其分布与保护现状。调查发现: (1)尖峰岭林区7个公里网格内的8台红外相机拍摄到10次中华穿山甲出没的影像, 且在11个网格内见到35个觅食洞穴, 其中在红外相机损失率较低的南中区域记录到的中华穿山甲实体数量和洞穴数最多; (2)中华穿山甲主要分布于尖峰岭林区400-1,000 m海拔区域, 林区的国家公园一般控制区内仍然有3台红外相机拍摄到中华穿山甲及调查记录到18个觅食洞穴。结果表明: 海南尖峰岭林区仍然存在中华穿山甲种群, 目前可能被海拔等因素隔离为3个小种群; 人为干扰是影响该物种种群恢复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 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1)管理部门要落实各项管护制度并加强巡护管理力度以把人为干扰程度降到最低; (2)管理部门在今后国家公园总体规划调整时可将有中华穿山甲等极危物种分布的一般控制区调整为核心保护区, 而在未调整规划前则要重点加强该区域的管理, 对建设项目布局等要尽量避开该区域; (3)尽快开展尖峰岭林区中华穿山甲的生境适宜性分析及廊道研究, 以使该物种得到更有效的保护和管理; (4)今后要定期开展其监测与保护研究, 明确尖峰岭林区中华穿山甲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5)在海南岛范围内开展中华穿山甲资源调查, 明确该物种在海南的种群数量及分布等情况。



View image in article
图1 2020-2021年在海南尖峰岭布设的红外相机和调查样线的分布
正文中引用本图/表的段落
尖峰岭林区位于海南岛西南部(108°45°- 109°03° E, 18°38°-18°52° N), 隶属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尖峰岭分局, 包括原尖峰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林区, 总面积678.44 km2 (含核心保护区505.06 km2,(含核心保护区505.06 km2(含核心保护区505.06 km2, 一般控制区173.38 km2)。根据山势和河流, 本文将尖峰岭林区划分为北干线、大凯、叉河口、江边、茅草坡、南望、南中、南崖、三分区、山荣、天池、卫东和中沙等13个分片管辖区域(图1)。尖峰岭林区属低纬度地区, 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降水量2,265.8 mm, 旱雨季明显, 降雨集中在5-10月; 雨热同期, 年均气温24.5℃, 最冷月平均气温19℃。土壤类型从沿海地区的滨海砂土、燥红土、砖红壤、砖黄壤, 到山顶区域的山地淋溶表潜黄壤等。植被包括热带山地雨林(占尖峰岭林区总面积的45.96%)、热带常绿季雨林(46.53%)、热带半落叶季雨林(5.77%)、热带沟谷雨林(1.58%)、热带稀树草原(0.01%)和山顶苔藓矮林(0.16%)。尖峰岭林区历史记载有哺乳动物8目23科68种, 包括中华穿山甲、猕猴(Macaca mulatta)、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巨松鼠(Ratufa bicolor)等(李意德等, 2002)。
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生成覆盖整个研究区域的1 km × 1 km网格阵列, 将研究区域分成505个公里网格, 选取122个其内布设至少1台红外相机。布设位点由野外工作人员根据地形、动物活动痕迹等情况选择, 通常布设在有动物经过的兽径。布设的红外相机基本涵盖了区域内不同的海拔高度和植被类型。使用东方红鹰E3H被动式红外触发相机作为监测设备。2020年8-10月完成122个网格124台的红外相机布设工作, 其中14台的海拔低于400 m, 33台在海拔400-500 m, 42台在海拔600-800 m, 30台在海拔800-1,000 m, 另有5台的海拔大于1,000 m (图1)。红外相机在林区4类植被中的布设数量分别为: 热带山地雨林66台, 热带常绿季雨林50台, 热带沟谷雨林1台, 热带半落叶季雨林7台。每3个月对红外相机更换电池和存储卡, 到2021年11月完成4次更换电池和存储卡工作。
在122个布设红外相机的网格以及周边60个网格内, 以中心沿东西和南北各设置1条调查样线, 共计364条(图1)。2021年8-11月完成了区域内中华穿山甲洞穴的野外样线调查。中华穿山甲的洞穴分为新鲜洞穴和陈旧洞穴: 如果在洞穴周围观察到中华穿山甲的痕迹(如脚印、鳞片印或粪便), 则把洞穴归类为新鲜洞穴, 如无则为陈旧洞穴。
本文的其它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