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专题: 昆虫多样性与生态功能
• 论文 • 下一篇
龚正达1*,吴厚永2,段兴德1,冯锡光1,张云智1,刘泉2
Zhengda Gong 1*, Houyong Wu2, Xingde Duan 1, Xiguang Feng 1, Yunzhi Zhang 1, Quan Liu 2
摘要:
为探讨横断山区蚤类物种丰富度与区系垂直分布格局的基本规律以及影响它们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 本文以云南西部横断山区18个山峰为主体, 对海拔高度在1000-5000 m之间已知分布的9科43属142种(亚种)蚤类的垂直分布资料进行综合整理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 (1)蚤类的属丰富度、物种丰富度、特有种丰富度和特有度以及不同区系成分物种丰富度的垂直分布都呈现随海拔先增高后降低的单峰分布格局, 最大峰值出现在中山海拔2500-3800 m之间; (2)东洋和古北两区系成分物种构成比的垂直分布格局截然不同, 前者随着海拔梯度的升高基本递减, 后者则随着海拔的升高递增, 垂直分布格局反映了它们沿纬度梯度分布的一般规律; (3)聚类分析将横断山9个不同海拔带的蚤类归为6个生态类型, 反映出海拔高度、气候环境和森林植被等重要因素对蚤类分布的影响以及蚤类群落的组成、分布沿海拔梯度变化的一般规律, 表达了蚤类分布与环境条件的统一性; (4)β多样性沿海拔梯度呈现为双峰形分布格局, 两高峰值都反映出蚤类的组成和分布在不同气候环境和植被带之间的过渡与转变, 说明β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与海拔梯度上的气候和生境的变化程度有关。研究认为, 中山地段物种丰富度高峰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两大动、植物区系过渡区的边缘效应和山地水湿条件的影响。影响该区域蚤类垂直分布格局的综合因素有山体海拔高度、动植物区系过渡区的边缘效应、山地雨量分配特征、气候环境条件以及人们的生产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