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和淡水生物是人类极其重要的自然资源。据估算淡水只占地球水资源总量的2.5%, 其中, 适合人类利用的仅有0.01%, 分别存在于内陆江河、湖泊、水库、湿地和浅地层中。然而, 淡水生态系统却维系了至少10万个物种的生存, 约占全球已知物种数的6% (Dudgeon et al, 2006 ), 其单位面积内的物种数要比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丰富。但是, 全球范围内普遍面临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社会和经济发展加剧了对淡水资源的利用, 给淡水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压力, 全球气候变暖又导致其生物多样性危机加剧, 使得淡水生态系统成为全球受威胁最严重的生态系统, 其生物多样性的减少远远大于陆地生态系统(Sala et al, 2000 )。保护淡水和淡水生物资源已刻不容缓。因此, 迫切需要有关淡水生物多样性现状、分布和价值的相关信息, 避免和缓和对淡水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不利影响。
淡水鱼类约占已知现存脊椎动物总数的1/4 (Carrizo et al, 2013 )。至2013年全球有15,750种淡水鱼类, 栖息于仅覆盖地球表面1%的湖泊和河流中(Eschmeyer & Fong, 2014 )。淡水鱼类是人类重要的蛋白质来源, 据估计全球小规模渔业捕捞量约有1/3的份额源自内陆渔业(UNEP, 2010 )。淡水鱼类所面临的威胁超过了陆生脊椎动物, 甚至也比海水鱼类所受到的威胁更严重。可是, 淡水鱼类多样性保护并未获得与其他脊椎动物同等的重视。20世纪60年代,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开始编制全球范围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截至2002年, 仅有660种淡水鱼类的受威胁状况得到评估。
2002年IUCN在全球物种项目(Global Species Programme)中设立了淡水生物多样性单元(Freshwater Biodiversity Unit), 以评估全球淡水生物物种受威胁状况; 并且于2004年专门成立了淡水鱼类专家组(Freshwater Fish Specialist Group), 帮助搜集全球淡水鱼类的信息。近十多年, 淡水鱼类物种受威胁状况的评估工作取得了快速发展, 至2011年被评估的物种数目已达到5,785种, 占全球已知淡水鱼类有效物种数的37% (Carrizo et al, 2013 )。截至2014年, IUCN已完成了对非洲(Darwall et al, 2005 , 2009 ; Snoeks et al, 2008 ; Laleye & Entsua-Mensah, 2009 ; García et al, 2010 )、欧洲(Freyhof & Brooks, 2011 )、印度西高止山脉(Lakra et al, 2010 )、蒙古(Ocock et al, 2006 )等地区淡水鱼类物种受威胁状况的评估。
中国疆域辽阔、地形复杂、水体环境和气候条件多样, 为鱼类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生境, 孕育了丰富的鱼类物种多样性。中国内陆各类水体中存活的鱼类有1,400多种, 其中很多是中国特有属、种。过去数十年间, 受人类活动的干扰及其他因素的影响, 淡水鱼类多样性资源衰退明显。许多区域性经济鱼类已临近濒危, 有些稀有种甚至已经灭绝。为掌握物种濒危信息, 国家环保部和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 分别在1998年和2009年对中国物种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估, 出版了《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 鱼类》(乐佩琦和陈宜瑜, 1998 )和《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第二卷)(汪松和解焱, 2009 )。此外, 截至2015年, IUCN对560种中国淡水鱼类的受威胁状况进行了评估(IUCN, 2015 )。
上述评估结果已经被国内外广为引用, 并为国家和地方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和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依据。尽管如此, 它们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 究其原因有四: (1)被评估对象的数目较少, 所涵盖的类群有限。《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 鱼类》仅评估了92种淡水鱼类,《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第二卷)评估的淡水鱼类也只有196种。这些被评估的物种数目不足中国淡水鱼类物种总数的15%。(2)评估所依据的基础资料陈旧。评估中所使用的鱼类名录及物种分布地信息多数来源于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 既不能体现淡水鱼类分类的最新研究成果, 更不能反映近十年来淡水鱼类物种受威胁的现状。(3)参与红色名录评估的专家相对较少,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4)在被IUCN评估的560种中国淡水鱼类中, 只有69种受威胁。而且有些种类的评估者是国外专家, 他们所依据的仅是国内一些非专业人员所提供的基础资料, 这样的评估结果可靠性不足。中国淡水鱼类受威胁状况的评估应该也必须由本土专家承担。
鉴于此, 环境保护部联合中国科学院于2013年启动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的编制工作, 淡水鱼类是该项目评估的对象之一。此次评估的主要目标是: (1)收集和整理现有物种的种群和生境数据以及资源监测数据, 充实现有数据库; (2)依据已有的基础资料数据, 利用IUCN红色名录的评估等级和标准, 综合评价中国淡水鱼类受威胁现状, 编制中国淡水鱼类红色名录, 为国家和地方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和政策提供可靠依据; (3)确定中国淡水鱼类受威胁的主要因素, 并提出相关的弥补和恢复措施及保护行动, 减轻和制止这些因素的作用; (4)加强与关注中国淡水鱼类多样性及其资源保护的专家的交流, 保证评估结果的及时更新, 以及制定更有效的保护策略。
1 方法
1.1 地理范围
本次评估的地理范围是中国(包括台湾) (73°33'-135°05' E, 3°51'-53°33' N)的所有内陆水体。
1.2 评估对象
我们通常将含盐量小于0.5 g/L的水称为淡水。淡水鱼类概指栖息于内陆江河、湖泊、水库和湿地等淡水水体的鱼类。然而, 一些内陆咸水湖泊含盐量高达1-35 g/L, 如中国青海湖、罗布泊和纳木错等, 其内栖息的仍然是淡水鱼类。因此, 本次评估采用“内陆鱼类(continental fish)”替代“淡水鱼类(freshwater fish)”一词。
中国内陆鱼类种数众多, 且新种仍不断被发现。根据作者对已有研究资料的整理和统计, 截至2014年5月共整理得到中国(包括台湾)内陆鱼类1,443种, 隶属于18目51科286属(表1 )。此次整理的中国内陆鱼类名录所包含的物种即为此次评估对象, 涵盖了《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 鱼类》(乐佩琦和陈宜瑜, 1998 )、《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第二卷) (汪松和解焱, 2009 )、《台湾淡水鱼类红皮书》和《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已收录的所有物种。
1.3 评估等级与标准
本次评估主要依据IUCN Red List Categories and Criteria, Version 3.1 , Guidelines for Using the IUCN Red List Categories and Criteria 和Application of the IUCN Red List Criteria at Regional Levels, Version 4.0 。使用了如下IUCN评估等级: 灭绝(Extinct, EX)、野外灭绝(Extinct in the Wild, EW)、区域灭绝(Regional Extinct, RE)、极危(Critically Endangered, CR)、濒危(Endangered, EN)、易危(Vulnerable, VU)、近危(Near Threatened, NT)、无危(Least Concern, LC)和数据缺乏(Data Deficient, DD)。
目前使用的IUCN评估标准是基于陆生脊椎动物而制订, 包含了A、B、C、D、E五项标准。其中, 标准C、D1和E涉及到物种成熟个体数目, 这些标准并不适用于鱼类, 因为鱼类生活于水体中, 且有些卵生的内陆鱼类个体数量非常庞大, 难以计数。因此, 本次评估采用了IUCN评估标准中的A, B和D2标准。另外, 本次评估还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估物种受威胁现状: (1)物种分布。重点关注中国特有种, 尤其是具有狭窄分布区的种类。(2)种群资源丰度。重点关注种群资源下降明显的物种, 特别是稀有种或珍稀种等。(3)生活史特点。重点关注具有特殊生活史的种类, 如洄游性鱼类和洞穴鱼类等。(4)生态习性。重点关注具特殊生态习性的种类, 如肉食性、流水性和产漂流性卵的鱼类等。(5)系统分类地位。特别是具有特殊分类地位和重要研究价值的种类, 如单型属种等。(6)栖息地现状和动态。重点关注那些栖息地受人类活动干扰(如河流筑坝)较严重区域的鱼类。(7)被捕获压力。重点关注各区域性重要经济鱼类。
1.4 评估基础资料
依据IUCN红色名录评估标准, 需要搜集物种名录和分布区、种群资源和变动趋势、生物学和生态学、栖息地生境等方面的基础资料。这些资料分为两类: 分类学和生态学。前者包括物种名录和地理分布区, 这些信息主要来源于已有的中国内陆鱼类系统分类整理(如《中国动物志》鱼类各卷和各地方性鱼类志)、FishBase (http://www.fishbase.org.cn/ search.php)、Catalog of Fishes (http://researcharchive. calacademy.org/research/ichthyology/catalog/fishcat- main. asp)、国内外分类学最新研究成果以及标本数据。生态学信息包括生物学习性、栖息地生境、种群数量和变动趋势、致危因素、物种保护现状和资源利用状况等信息, 它们主要来源于已出版的《中国动物志》鱼类各卷和地方性鱼类志等以及专业数据库(如CNKI数据库和Google学术搜索)收录的文献资料等。参与评审的专家(附录1)提供的未发表的野外调查信息和其他学科信息等, 也是重要的信息来源。本次评估所依据的标本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动物研究所和昆明动物研究所以及国内其他相关单位保存的标本等。
2 评估结果与分析
2.1 总体结果
对中国内陆鱼类评估结果显示: 灭绝3种、区域灭绝1种、极危65种、濒危101种、易危129种、近危101种、无危454种和数据缺乏589种(表2 )。其中, 特有种954种, 包括灭绝3种、极危56种、濒危84种、易危106种、近危65种、无危200种和数据缺乏440种(表2 )。IUCN红色名录中将极危、濒危和易危3个等级的物种称为受威胁物种。本次评估中国内陆鱼类受威胁物种为295种, 占中国内陆鱼类总种数的20.44%。此外, 近危等级的物种(101种)和数据缺乏的物种(589种)也需要重点关注。因此, 需要重点关注和保护的内陆鱼类达985种, 占中国内陆鱼类总种数的68.3%。
2.2 与已有评估结果比较
2.2.1 与IUCN评估结果比较
目前IUCN已评估中国内陆鱼类共560种(表3 )。与之相比, 本次评估的物种数目多, 受威胁物种数量大幅度增加。本次评估的受威胁物种名录包含96种IUCN已评估物种: 49种在本次评估中受威胁等级不变, 10种在本次评估中由易危上升到濒危或极危, 37种在本次评估中新列入受威胁物种名录。此外, 10种被IUCN列为受威胁等级的中国内陆鱼类本次被移出受威胁物种名录。
中国内陆鱼类受威胁物种占被评估物种比例低于全球平均值(29%), 无危等级比例(31.46%)也小于全球平均值(47%), 但是数据缺乏等级比例(40.82%)远高于全球平均值(18.4%)。
2.2.2 与《中国物种红色名录》评估结果比较
《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第二卷) (汪松和解焱, 2009 )包含了193种内陆鱼类受威胁物种, 有143种保留在本次评估的受威胁物种名录中。共有50种的受威胁等级被提升: 24种由濒危上升为极危, 25种由易危上升为濒危, 1种由濒危上升为野外灭绝。有15种的受威胁等级被下调: 3种由野外灭绝降为极危或濒危, 分别是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 )、小裂腹鱼(Schizothorax parvus )和多鳞白鱼(Anabarilius polylepis ); 3种由极危降为濒危或易危, 分别是全裸裸重唇鱼(Gymnodiptychus integrigymnatus )、塔里木裂腹鱼(Schizothorax biddulphi )和青石爬鮡(Euchilo- glanis davidi ); 9种由濒危降为易危, 如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 )等。
2.3 灭绝物种分析
本次评估中被列入灭绝或区域灭绝等级的鱼类有4种; 属于灭绝等级的有3种, 即大鳞白鱼(Anabarilius macrolepis )、异龙鲤(Cyprinus yilongensis )和茶卡高原鳅(Triplophysa cakaensis )。大鳞白鱼和异龙鲤为云南异龙湖特有种(褚新洛和陈银瑞, 1989 )。该湖于1952年开始泄水发电, 后又于1971年凿洞排水造田, 湖泊水位因之下降; 再加上1981年4月罕见干旱, 致使全湖干涸20天。人类活动的干扰和自然灾害导致这两个物种的栖息地环境完全丧失, 至今无任何标本采集记录, 于此湖灭绝(陈银瑞等, 1998 ; 周伟, 2000 )。茶卡高原鳅仅见于青海省乌兰县流入茶卡盐湖的一支流中(曹文宣和朱松泉, 1988 ), 此河流于20世纪就已干涸。因其栖息地环境完全丧失, 此物种至今无捕获记录。
长颌北鲑(Stenodus nelma )属于区域灭绝等级。此洄游性鱼类分布于北冰洋沿岸河流, 自俄罗斯科拉半岛和白海水系向东至西伯利亚的阿纳德尔河、美国阿拉斯加的育空河和加拿大的麦肯齐河(Freyhof & Kottelat, 2008 )。它在中国境内只分布于新疆额尔齐斯河布尔津以下的河段(李思忠等, 1966 ), 20世纪60年代初还是新疆额尔齐斯河的主要捕捞对象。但20世纪50年代以来, 哈萨克斯坦境内的额尔齐斯河已建成多座水坝, 隔断该鱼上溯至中国境内上游河段产卵的洄游通道, 近30多年无被捕获的记录, 已于中国境内消失(郭焱, 2012 )。
2.4 受威胁物种分析
本次评估中, 中国内陆鱼类在科级分类水平受胁种比例最高的达到100%, 包括鲟科以及在中国只有单一物种分布的白鲟科、裸吻鱼科、亚口鱼科和香鱼科等。在其他物种数少于10的科级类群中, 七鳃鳗科、鳗鲡科、长臀鮠科和粒鲇科受威胁物种数达到其物种总数的50%以上, 沙塘鳢科为33.3%。在物种较多的科级类群中, 鲑科受威胁程度最高, 为50.0%; 其次为鲤科(27.3%)、鲇科(23.5%)、钝头鮠科(23.1%)、沙鳅科(20.0%)和鮡科(15.4%) (表4 ,图1 )。
图1 中国内陆鱼类各主要科级类群红色名录评估结果
Fig. 1 Percentage of species classified in each IUCN Redlist category in main families of Chinese continental species
图2 鲤科鱼类各亚科评估结果百分比图
Fig. 2 Percentage of species classified in each IUCN Redlist category of each subfamily of Cyprinidae
图3 中国内陆鱼类受威胁物种的地理分布。钱塘江、闽江包含福建和浙江两省独立入海河流; 青藏高原湖泊指西藏和青海两省的封闭湖泊; 两广沿海河流指广东和广西所有沿海独立入海的河流。
Fig. 3 Distribution of threatened species of Chinese continental fish. Qiantangjiang River and Minjiang River include all coastal rivers in both Fujian and Zhejiang provinces; Lakes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include all plateau inlet lakes in Tibet and Qinghai provinces; Coastal Rivers of Guangdong and Guangxi are all coastal rivers independently flowing into South China Sea.
鲤科是中国内陆鱼类中数目最多的科, 也是受威胁物种数最多的科。鲤科各亚科中, 裂腹鱼亚科
受威胁程度最高, 受威胁物种数占总物种数的63.6%, 该类群为青藏高原鱼类, 亦为分布区内重要的经济鱼类, 受到的捕捞压力较大, 且人类活动对其栖息地环境威胁较大; 鲤亚科受威胁程度达到56%, 其受威胁物种以云贵高原湖泊特有种居多, 栖息地狭窄, 人类活动对其影响剧烈。其次是鲴亚科(38.5%)、鲃亚科(29.8%)、雅罗鱼亚科(27.6%)和鲌亚科(23.8%), 这几个类群经济鱼类较多, 受到捕捞压力和人类活动影响大(图2 )。此外, 鲃亚科中物种数甚丰的中国特有金线鲃属(Sinocyclocheilus )鱼类也是必须关注的对象。
对受威胁种地理分布的分析结果显示, 长江上游和珠江上游受威胁物种最多, 分别有79种和76种; 受威胁种超过20种以上的河流有长江中下游(28种)和澜沧江(27种), 随后是黄河中上游(19种)、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内各水系(17种)、台湾岛内各水系(16种)、珠江中下游(15种)和海南岛内各水系(12种) (图3 )。云南省受威胁种最多, 达121种, 四川省(52种)次之; 此外, 广西壮族自治区有38种, 贵州省22种,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17种, 台湾省16种, 海南省12种。
2.5 特有种受胁物种分析
中国内陆鱼类特有种有954种, 隶属11目23科180属, 占中国内陆鱼类总种数的66.1%。这些特有种具有重要的种质资源价值和遗传多样性价值。本次评估涉及中国内陆鱼类受威胁特有种249种, 隶属8目21科91属, 占特有种总数的26.1%, 占受威胁物种总数(295种)的84.4%。在特有种数大于10的类群中, 鲤科受威胁程度最高, 占鲤科特有种总数的36.2%, 其次是沙鳅科(28.0%)、钝头鮠科(23.1%)、鮡科(20%) (表6 )。此外, 鲇科特有种受威胁比例达28.6%。
2.6 受威胁因素分析
受人为和自然因素影响, 内陆鱼类资源遭受严重破坏, 数量急剧减少以至于濒危甚至灭绝。物种致危因素很多, 亦是诸多直接或间接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很少有物种是受单一致危因素的影响。中国内陆鱼类受威胁的主要因素可以概括为河流筑坝、生境退化或丧失、酷渔滥捕和引进外来种。
2.6.1 河流筑坝
河流筑坝改变河流的形态和局部河道水文条件, 影响了鱼类的正常生活节律, 甚至使之丧失基本生活条件而危及生存。河流筑坝阻隔鱼类洄游通道, 使其无法进入产卵场繁殖, 从而造成资源量锐减。譬如葛洲坝的筑建隔断了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洄游至长江上游产卵场的通道。虽然已经在坝下形成了新的产卵场, 但是其繁殖规模远远小于筑坝前, 种群补充量不足导致其数量持续下降(高欣, 2007 )。
河流筑坝还使河流片断化, 引起河流环境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变化破坏流水性鱼类栖息环境, 也导致产漂流性卵鱼类的繁殖条件消失。例如长江上游梯级水电站的筑建严重影响了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 )这种典型的喜流水性、产漂流性卵的鱼类生存: 产卵场消失, 适宜栖息地缩减, 使其被迫向干支流的流水性生境中迁徙(唐会元等, 2012 ; 高少波等, 2015 )。大渡河中曾栖息了众多的急流性鱼类, 如裂腹鱼类、鮡类、爬鳅类及墨头鱼类等, 但自从2001年大渡河水电开发以后, 这些种类显著减少, 长丝裂腹鱼(Schizothorax dolichonema )、中华鮡(Pareuchiloglanis sinensis )和川陕哲罗鲑(Hucho bleekeri )等常见性种类已基本绝迹, 重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davidi )和青石爬鮡(Euchiloglanis davidi )等种类已非常罕见(杨育林等, 2010 )。
2.6.2 生境退化或丧失。
除了河流筑坝改变鱼类栖息地环境外, 其他因素如水体污染、围湖造田、砍伐森林、城市化建设等亦会造成鱼类栖息地缩减甚至丧失, 种群规模减小甚至灭绝, 或群落结构发生改变。
水环境污染直接影响鱼类生存, 并对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等鱼类饵料生物造成危害, 破坏了鱼类食物链, 间接地影响鱼类资源, 导致天然资源量减少。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 黄河上游支流—湟水可捕到黄河雅罗鱼(Leuciscus chuanchicus )、黄河裸裂尻(Schizopygopsis pylzovi )、厚唇裸重唇鱼(Gymnodiptychus pachycheilus )和拟鲇高原鳅(Triplophysa siluroides )等鱼类。随着沿岸工农业的发展, 此河吞纳了大量工农业及生活污水, 20世纪80年代以后已难觅这些鱼类的踪迹, 在某些河段甚至已经绝迹(唐文家等, 2006 )。
围湖造田使湖泊面积退缩, 沿湖浅水区消失, 水草资源遭到破坏, 致使一些鱼类失去索饵、肥育和繁殖的场所, 不仅引起草食性鱼类数量锐减, 而且还导致其他鱼类栖息地和产卵场受损或丧失, 鱼类资源量下降。20世纪70年代滇池水面大量被围垦, 围垦区原本是土著鱼类繁殖和觅食的浅水区。因栖息地被破坏, 原来占该湖捕捞总产量50%的特有种, 如云南鲴(Xenocypris yunnanensis )、银白鱼(Anabarilius alburnops )和多鳞白鱼等, 现已濒临绝迹, 而湖内留存的只有几个广布种类(周伟, 2000 )。
乱砍滥伐和滥垦荒地破坏植被, 造成水土流失, 致使河道淤塞, 水面日益缩减。北盘江上游的可渡河因沿岸森林遭受乱砍滥伐的破坏, 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导致河床淤塞, 渔业收益物因之减少 (陈银瑞等, 1998 )。
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一些分布区狭小的特有种栖息地逐渐被纳入城市范围。人口增加导致污水排放加大, 水体污染加剧, 这对鱼类生存和繁衍产生巨大的影响。海南岛近年因旅游发展的需要, 进行大规模的基建开发, 特别是大量开发房地产, 导致小银鮈(Squalidus minor )等海南特有内陆鱼类的栖息地被破坏, 严重危及其生存(陈辈乐和陈湘粦, 2008 )。
2.6.3 酷渔滥捕
酷渔滥捕是许多鱼类物种致危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毁灭性的捕捞破坏了种群结构, 使补充群体的数量减少, 最终会导致物种濒危甚至灭绝。青海湖裸鲤是青海湖特有的经济鱼类。因过度捕捞, 特别是捕捞其产卵亲鱼, 该鱼类的年产量从1960年的2.8万吨下降到1999年的807吨, 2003年起采取封湖禁渔等措施保护该物种, 其种群数量开始逐渐恢复(陈大庆等, 2011 )。20世纪70年代以前, 鲥鱼(Ten- ualosa reevesi )是长江重要的渔业对象, 至70年代后期产量开始逐年下降, 1986年产量仅12吨, 已不能形成渔汛。20世纪90年代偶尔有捕获的记录, 现在已经多年不见其踪迹。造成鲥鱼濒危的主要原因之一, 是这种高经济价值鱼类的亲本个体每年在其上溯洄游产卵的途中, 遭受大量流刺网渔船截捕, 能到达产卵场繁殖的亲本个体所剩不多, 而且其幼鱼又在索饵和洄游入海过程中, 遭到沿途渔民使用密眼网具误捕(刘绍平等, 2002 ; 江河等, 2009 )。
2.6.4 外来种入侵
不合理地引进外源性物种是破坏生态系统多样性、导致地方特有种濒危的又一重要原因。外来种的引入通常是为了提高某一水域的鱼产量, 但往往会给土著种带来致命打击。云南星云湖原盛产大头鲤(Cyprinus pellegrini ), 自投放以鲢鳙为主的家鱼苗后, 因引入种与其食性重叠, 经受不住引入种的强有力竟争, 其种群数量锐减沦为濒危(陈银瑞等, 1998 )。抚仙湖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 ), 此种与该湖土著种类—鱇浪白鱼(Anabarilius graham )的食性相似, 且分布空间上存在重叠, 因其种间竞争力强而在该湖迅速发展成为优势种群, 致使鱇浪白鱼遭到灭顶之灾(李再云等, 2003 )。20世纪70年代在泸沽湖引入“四大家鱼”以提高渔业产量, 但在引种的过程中, 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 )、子陵吻虾虎鱼(Rhinogobius giurinus )和棒花鱼(Abbotina rivularis )等种类也被携带进入该湖。这些小型野杂鱼类的种群在缺乏天敌的环境中快速增长, 侵占湖滨浅滩, 大量吞食裂腹鱼产于浅水区砾石上的受精卵, 造成该湖厚唇裂腹鱼(Schizothorax labrosus )、小口裂腹鱼(S. micro- stomus )和宁蒗裂腹鱼(S. ninglangensis )这3种特有裂腹鱼的种群衰竭(杨君兴, 1996 ; Kong et al, 2006 )。
2.7 近危物种分析
近危物种是正遭受着不同因素威胁的物种, 只是受威胁程度还未达到受威胁物种的标准, 且又不满足无危等级的标准。本次评估结果中, 被评定为近危等级的内陆鱼类有101种, 占被评估物种总数的7.0%; 其中, 鲤科有36种、鮡科20种、条鳅科12种, 占近危物种比例较高。如果这些物种继续遭受威胁, 不久的将来极有可能成为受威胁物种; 因此, 这些物种也值得关注和保护。
2.8 数据缺乏物种的分析
本次评估中列入数据缺乏等级的鱼类有589种, 占中国内陆鱼类(或被评估物种)总数的40.82%。这些种类缺乏足够的生物学、地理分布区和物种丰富度信息, 无法评估其受威胁状况。数据缺乏等级的物种主要包括: (1)近期新描述物种。2004年以来中国新描述的内陆鱼类物种数达250余种, 对这些种类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知识缺乏基本的了解, 无法确定其受威胁等级。(2)分类地位存疑或者发生分类学变动的物种。如黑尾䱀(Liobagrus nigricauda )长期以来被认为分布于长江水系和闽江水系, 但最近研究表明它仅见于云南滇池(Sun et al, 2013 )。因此目前关于该物种的信息并不可靠, 难以评估其生存状况。(3)生物学和生态学信息缺乏的物种。物种生物学和生态学信息掌握的翔实程度与其受关注的程度呈正比。有经济价值和受保护的物种受关注度较高, 相关信息掌握得较为翔实; 而条鳅科、腹吸鳅科和爬鳅科中分布区狭窄且无经济价值的种类, 其关注度往往较低, 资料相当匮乏。在本次评估中, 这些类群被列入数据缺乏等级的物种分别占到其物种数的33.9%, 50.9%和40.5%。目前中国具权威性或地方性的鱼类志多数于20世纪编撰, 一般分类信息较为详细, 但生物学和生态学资料相对匮乏。此外, 目前仍然缺乏鱼类资源常态的、持续的监测资料, 这也是众多物种处于信息缺乏等级的原因。
然而, 列入数据缺乏等级物种的保护现状也非常严峻, 由于缺乏野外实地调查, 其生存现状根本不清楚, 甚至不知在原产地是否还存活。这些种类面临的受威胁程度甚至超过受威胁种类, 只是没有基础数据来评估其受威胁程度, 因此也应格外 关注。
本次评估中列入数据缺乏物种的比例很高, 表明中国内陆鱼类物种多样性的本底数据还不很清楚。因此, 物种多样性的本底调查不仅必要, 且十分迫切。以往仅以重点区域或重点物种为对象的小规模调查, 难以达到全面掌握物种资源本底的目的, 需要组织开展大规模的全国内陆鱼类物种多样性的本底调查, 从而真正查明内陆鱼类物种数量、地理分布、种群数量、受威胁现状以及潜在的威胁因素等, 为中国未来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坚强的科学支撑。
Appendix 1 Name list of the consulting experts
http://www.biodiversity-science.net/fileup/PDF/2015331-1.pdf
作者声明没有竞争性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文献选项
[1]
Cao WX , Zhu SQ (1988 ) Two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Triplophysa from Qinghai-Xizang Plateau, China (Cypriniformes: Cobitidae).
Acta Zootaxonomica Sinica , 13 , 201 -204 .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本文引用: 1]
[曹文宣 , 朱松泉 (1988 ) 青藏高原高原鳅属鱼类两新种(鲤形目: 鳅科)
. 动物分类学报 , 13 , 201 -204 .]
[本文引用: 1]
[2]
Carrizo SF , Smith KG , Darwall WRT (2013 ) Progress towards a global assessment of the status of freshwater fishes (Pisces) for the IUCN Red List: application to conservation programmes in zoos and aquariums.
International Zoo Yearbook , 47 , 46 -64 .
[本文引用: 3]
[3]
Chan BPL , Chen XL (2008 ) Species 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 of freshwater fishes at Mt. Yinggeling, Hainan Island, China.
Biodiversity Science , 16 , 44 -52 .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本文引用: 1]
[陈辈乐 , 陈湘粦 (2008 ) 海南鹦哥岭地区的鱼类物种多样性与分布特点
. 生物多样性 , 16 , 44 -52 .]
[本文引用: 1]
[4]
Chen DQ , Xiong F , Shi JQ , Qi HF (2011 ) The Protection Research of Gymnocypris przewalskii . Science Press , Beijing . (in Chinese)
[本文引用: 1]
[陈大庆 , 熊飞 , 史建全 , 祁洪芳 (2011 ) 青海湖裸鲤研究与保护 . 科学出版社 , 北京 .]
[本文引用: 1]
[5]
Chen YR , Yang JX , Li ZY (1998 ) The diversity and present status of fishes in Yunnan Province.
Chinese Biodiversity , 6 , 272 -277 .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本文引用: 3]
[陈银瑞 , 杨君兴 , 李再云 (1998 ) 云南鱼类多样性和面临的危机
. 生物多样性 , 6 , 272 -277 .]
[本文引用: 3]
[6]
Chu XL , Chen YR (1989 ) The Fishes of Yunnan, China. Part 1. Cyprinidae . Science Press , Beijing . (in Chinese)
[本文引用: 1]
[褚新洛 , 陈银瑞 (1989 ) 云南鱼类志 (上册): 鲤科 . 科学出版社 , 北京 .]
[本文引用: 1]
[7]
Darwall WRT , Smith KG , Lowe T , Vié JC (2005 ) The Status and Distribution of Freshwater Biodiversity in Eastern Africa
. IUCN SSC Freshwater Biodiversity Assessment Programme, Gland, Switzerland and Cambridge, UK .
[本文引用: 1]
[8]
Darwall WRT , Smith KG , Tweddle D , Skelton P (2009 ) The Status and Distribution of Freshwater Biodiversity in Southern Africa
. IUCN, Gland, Switzerland and Saiab, South Africa .
[本文引用: 1]
[9]
Dudgeon D , Arthington AH , Gessner MO , Kawabata ZI , Knowler DJ , Lévêque C , Naiman RJ , Prieur-Richard AH , Soto D , Stiassny MLJ , Sullivan CA (2006 ) Freshwater biodiversity: importance, threats, status and conservation challenges.
Biological Reviews , 81 , 163 -182 .
[本文引用: 1]
[10]
Eschmeyer WN , Fong JD (2014 ) Species of fishes by family/subfamily.
URL
[本文引用: 1]
[11]
Freyhof J , Brooks E (2011 ) European Red List of Freshwater Fishes. Publications Off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 Luxembourg.
[本文引用: 1]
[12]
Freyhof J , Kottelat M (2008 ) Stenodus nelma.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Version 2015.2.
URL
[本文引用: 1]
[13]
Gao SB , Tang HY , Chen S , Yang Z , Dong FY (2015 ) Effects of the first phase of Jinsha River Hydropower Project on fish recruitment: early life history stage of Coreius guichenoti in the upper Yangtze River.
Journal of Hydroecology , 36 (2 ), 6 -10 .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本文引用: 1]
[高少波 , 唐会元 , 陈胜 , 杨志 , 董方勇 (2015 ) 金沙江一期工程对保护区圆口铜鱼早期资源补充的影响
. 水生态学杂志 , 36 (2 ), 6 -10 .]
[本文引用: 1]
[14]
Gao X (2007 ) Conservation Biology of Rare and Endemic Fis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PhD dissertation, Institute of Hydrobi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Wuhan.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本文引用: 1]
[高欣 (2007 ) 长江珍稀及特有鱼类保护生物学研究
. 博士学位论文,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武汉 .]
[本文引用: 1]
[15]
García N , Abdul MD , Kraïem M , Samraoui B , Azeroual A , Cuttelod A , Reda FM , Yahyaoui A , Melhaoui M (2010 )The status and distribution of freshwater fish
. In: Status and Distribution of Freshwater Biodiversity in Northern Africa (eds García N, Cuttelod A, Abdul MD) , pp. 13 -28. IUCN, Gland, Switzerland, Cambridge, UK, and Malaga, Spain.
[本文引用: 1]
[16]
Guo Y (2012 )Fish Fauna of Xinjiang . Xin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 Urumqi . (in Chinese)
[本文引用: 1]
[郭焱 (2012 )新疆鱼类志 . 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 , 乌鲁木齐 .]
[本文引用: 1]
[17]
IUCN (2015 )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Version
2015 -4. .
URL
[18]
Jiang H , Wang LQ , Guan YL , Hu W , Pan TS , She L (2009 ) Resources investigation of Yangtze River reeves shad and cause analysis of being endangered.
Journal of Hydroecology , 2 (4 ), 140 -142 .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本文引用: 1]
[江河 , 汪留全 , 管远亮 , 胡王 , 潘庭双 , 佘磊 (2009 ) 长江鲥鱼资源调查及濒危原因分析
. 水生态学杂志 , 2 (4 ), 140 -142 .]
[本文引用: 1]
[19]
Kong DP , Chen XY , Yang JX (2006 ) Fish fauna status in the Lugu Lake with preliminary analysis on cause and effect of human impacts.
Zoological Research , 27 , 94 -97 .
[本文引用: 1]
[20]
Lakra WS , Sarkar UK , Gopalakrishnan A , Kathirvelpandian A (2010 ) Threatened Freshwater Fishes of India
. NBGFR Publication, Lucknow, Uttar Pradesh, India .
[本文引用: 1]
[21]
Laleye P , Entsua-Mensah M (2009 ) Freshwater fishes of western Africa
. In: The Status and Distribution of Freshwater Biodiversity in Western Africa (eds Smith KG, Diop MD, Niana M, Darwall WRT) , pp. 20 -32. IUCN, Gland, Switzerland and Cambridge, UK.
[本文引用: 1]
[22]
Li SC , Tai TY , Chang SY , Ma KC , Ho CW , Kao ST (1966 ) Notes on a collection of fishes from North Sinkiang, China.
Acta Zoologica Sinica , 18 , 41 -56 .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本文引用: 1]
[李思忠 , 戴定远 , 张世义 , 马桂珍 , 何振威 , 高顺典 (1966 ) 新疆北部鱼类的调查研究
. 动物学报 , 18 , 41 -56 .]
[本文引用: 1]
[23]
Li ZY , Chen YR , Yang JX (2003 ) Biology of Anabarilius graham (Regan) and the analysis of causes for its population depletion.
Freshwater Fisheries , 33 (1 ), 26 -27 . (in Chinese)
[本文引用: 1]
[李再云 , 陈银瑞 , 杨君兴 (2003 ) 鱇浪白鱼的生物学及其种群衰减原因分析
. 淡水渔业 , 33 (1 ), 26 -27 .]
[本文引用: 1]
[24]
Liu SP , Chen DQ , Duan XB , Qiu SL , Wang LM (2002 ) The resources status quo and protection strategies on Chinese shad.
Acta Hydrobiologica Sinica , 26 , 679 -684 .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本文引用: 1]
[刘绍平 , 陈大庆 , 段辛斌 , 邱顺林 , 王利民 (2002 ) 中国鲥鱼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
. 水生生物学报 , 26 , 679 -684 .]
[本文引用: 1]
[25]
Ocock J , Baasanjav G , Baillie JEM , Erbenebat M , Kottelat M , Mendsaikhan B , Smith K (2006 ) Mongolian Red List of Fishes. 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London, UK.
(in English and Mongolian)
[本文引用: 1]
[26]
Sala OE , Chapin FS , Armesto JJ , Berlow E , Bloomfield J , Dirzo R , Huber-Sanwald E , Huenneke LF , Jackson RB , Kinzig A , Leemans R , Lodge DM , Mooney HA , Oesterheld M , Poff NL , Sykes MT , Walker BH , Walker M , Wall DH (2000 ) Global biodiversity scenarios for the year 2100.
Science , 287 , 1770 -1774 .
[本文引用: 1]
[27]
Snoeks J , Harrison IJ , Stiassny MLJ (2008 ) The status and distribution of freshwater fishes. In: The Diversity of Life in African Freshwaters: Under Water, Under Threat
. An Analysis of the Status and Distribution of Freshwater Species Throughout Mainland Africa (eds Darwall WRT, Smith KG, Allen DJ, Holland RA, Harrison IJ, Brooks EGE). IUCN,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and Gland, Switzerland.
[本文引用: 1]
[28]
Sun ZW , Ren SJ , Zhang E (2013 ) Liobagrus chenghaiensis, a new species of catfish (Siluriformes: Amblycipitidae) from Yunnan, South China.
Ichthyological Exploitation of Freshwaters , 23 , 275 -384 .
[本文引用: 1]
[29]
Tang HY , Yang Z , Gao SB , Chen JS , Zhang YC , Wan L , Qiao Y (2012 ) Status of fish resources of early life history stages of Coreius guichenoti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Jinsha River.
Sichuan Journal of Zoology , 31 , 416 -425 .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本文引用: 1]
[唐会元 , 杨志 , 高少波 , 陈金生 , 张轶超 , 万力 , 乔晔 (2012 ) 金沙江中游圆口铜鱼早期资源现状
. 四川动物 , 31 , 416 -425 .]
[本文引用: 1]
[30]
Tang WJ , Shen ZX , Jian SL (2006 ) List and conservation strategies of endangered fish of Huang River in Qinghai Province.
Reservoir Fisheries , 26 (1 ), 57 -60 .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本文引用: 1]
[唐文家 , 申志新 , 简生龙 (2006 ) 青海省黄河珍稀濒危鱼类及保护对策
. 水利渔业 , 26 (1 ), 57 -60 .]
[本文引用: 1]
[31]
UNEP (2010 ) Year Book 2010: New Science and Development in our Changing Environment.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 Kenya.
[32]
Wang S , Xie Y (2009 ) China Species Red List , Vol. 2, Vertebrates (Part 1). Higher Education Press, Beijing . (in Chinese)
[本文引用: 3]
[汪松 , 解焱 (2009 ) 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第二卷) : 脊椎动物(上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北京 .]
[本文引用: 3]
[33]
Yang JX (1996 ) The alien and indigenous fishes of Yunnan: a study on impact ways, degrees and relevant issues. In: Conserving China’s Biodiversity (II) (eds Wang S, Xie BD, Xie Y) , pp. 129 -138.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 Beijing. (in Chinese)
[本文引用: 1]
[杨君兴 (1996 ) 云南的外来鱼类和土著鱼类: 影响的方式和程度及相关问题研究. 见: 保护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二) (汪松, 谢彼德, 解焱主编) , 129-138.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北京 .]
[本文引用: 1]
[34]
Yang YL , Wen YL , Li CP , Tan Y , Deng HJ (2010 ) Impact of power station of Dadu River on fishes and solution.
Sichuan Environment , 29 , 65 -70 .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本文引用: 1]
[杨育林 , 文勇立 , 李昌平 , 谭勇 , 邓虎军 (2010 ) 大渡河流域电站建设对保护鱼类的影响及对策措施研究
. 四川环境 , 29 , 65 -70 .]
[本文引用: 1]
[35]
Yue PQ , Chen YY (1998 ) China Red Data Book of Endangered Animals : Pisces. Science Press, Beijing . (in Chinese)
[本文引用: 2]
[乐佩琦 , 陈宜瑜 (1998 )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 鱼类 . 科学出版社 , 北京 .]
[本文引用: 2]
[36]
Zhou W (2000 ) A preliminary study on endangerment mechanism of freshwater fish species in wetland ecosystem of Yunnan.
Chinese Biodiversity , 8 , 163 -168 .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本文引用: 2]
[周伟 (2000 ) 云南湿地生态系统鱼类物种濒危机制初探
. 生物多样性 , 8 , 163 -168 .]
[本文引用: 2]
青藏高原高原鳅属鱼类两新种(鲤形目: 鳅科)
1
1988
... 本次评估中被列入灭绝或区域灭绝等级的鱼类有4种; 属于灭绝等级的有3种, 即大鳞白鱼(Anabarilius macrolepis )、异龙鲤(Cyprinus yilongensis )和茶卡高原鳅(Triplophysa cakaensis ).大鳞白鱼和异龙鲤为云南异龙湖特有种(褚新洛和陈银瑞, 1989 ).该湖于1952年开始泄水发电, 后又于1971年凿洞排水造田, 湖泊水位因之下降; 再加上1981年4月罕见干旱, 致使全湖干涸20天.人类活动的干扰和自然灾害导致这两个物种的栖息地环境完全丧失, 至今无任何标本采集记录, 于此湖灭绝(陈银瑞等, 1998 ; 周伟, 2000 ).茶卡高原鳅仅见于青海省乌兰县流入茶卡盐湖的一支流中(曹文宣和朱松泉, 1988 ), 此河流于20世纪就已干涸.因其栖息地环境完全丧失, 此物种至今无捕获记录. ...
青藏高原高原鳅属鱼类两新种(鲤形目: 鳅科)
1
1988
... 本次评估中被列入灭绝或区域灭绝等级的鱼类有4种; 属于灭绝等级的有3种, 即大鳞白鱼(Anabarilius macrolepis )、异龙鲤(Cyprinus yilongensis )和茶卡高原鳅(Triplophysa cakaensis ).大鳞白鱼和异龙鲤为云南异龙湖特有种(褚新洛和陈银瑞, 1989 ).该湖于1952年开始泄水发电, 后又于1971年凿洞排水造田, 湖泊水位因之下降; 再加上1981年4月罕见干旱, 致使全湖干涸20天.人类活动的干扰和自然灾害导致这两个物种的栖息地环境完全丧失, 至今无任何标本采集记录, 于此湖灭绝(陈银瑞等, 1998 ; 周伟, 2000 ).茶卡高原鳅仅见于青海省乌兰县流入茶卡盐湖的一支流中(曹文宣和朱松泉, 1988 ), 此河流于20世纪就已干涸.因其栖息地环境完全丧失, 此物种至今无捕获记录. ...
Progress towards a global assessment of the status of freshwater fishes (Pisces) for the IUCN Red List: application to conservation programmes in zoos and aquariums.
3
2013
... 淡水鱼类约占已知现存脊椎动物总数的1/4 (Carrizo et al, 2013 ).至2013年全球有15,750种淡水鱼类, 栖息于仅覆盖地球表面1%的湖泊和河流中(Eschmeyer & Fong, 2014 ).淡水鱼类是人类重要的蛋白质来源, 据估计全球小规模渔业捕捞量约有1/3的份额源自内陆渔业(UNEP, 2010 ).淡水鱼类所面临的威胁超过了陆生脊椎动物, 甚至也比海水鱼类所受到的威胁更严重.可是, 淡水鱼类多样性保护并未获得与其他脊椎动物同等的重视.20世纪60年代,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开始编制全球范围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截至2002年, 仅有660种淡水鱼类的受威胁状况得到评估. ...
... 2002年IUCN在全球物种项目(Global Species Programme)中设立了淡水生物多样性单元(Freshwater Biodiversity Unit), 以评估全球淡水生物物种受威胁状况; 并且于2004年专门成立了淡水鱼类专家组(Freshwater Fish Specialist Group), 帮助搜集全球淡水鱼类的信息.近十多年, 淡水鱼类物种受威胁状况的评估工作取得了快速发展, 至2011年被评估的物种数目已达到5,785种, 占全球已知淡水鱼类有效物种数的37% (Carrizo et al, 2013 ).截至2014年, IUCN已完成了对非洲(Darwall et al, 2005 , 2009 ; Snoeks et al, 2008 ; Laleye & Entsua-Mensah, 2009 ; García et al, 2010 )、欧洲(Freyhof & Brooks, 2011 )、印度西高止山脉(Lakra et al, 2010 )、蒙古(Ocock et al, 2006 )等地区淡水鱼类物种受威胁状况的评估. ...
... Comparisons of Chinese continental fishes classified in each IUCN Redlist Category with the results of global and regional IUCN Redlist assessments
评估等级 Category 中国 China IUCN中国(2015) Threatened species of China (IUCN) IUCN全球 Threatened species of the World (IUCN) 种数 Num- ber 比例(%) Propor- tion 种数 Num- ber 比例(%) Propor- tion 种数 Num- ber 比例(%) Proportion 灭绝 EX 3 0.21 2 0.4 60 1 野外灭绝或区域 灭绝 EW or RE 1 0.07 0 0.2 8 0.1 极危 CR 65 4.50 29 5.2 382 6.6 濒危 EN 101 7.00 14 2.5 416 7.2 易危 VU 129 8.94 26 4.6 881 15.2 近危 NT 101 7.00 15 2.7 259 4.5 无危 LC 454 31.46 285 50.7 2,717 47 数据缺乏 DD 589 40.82 189 33.8 1,062 18.4 总计 Total 1,443 100.0 560 100.0 5,785 100.0 参考文献 Reference Carrizo et al (2013)
2.2 与已有评估结果比较 2.2.1 与IUCN评估结果比较 ...
海南鹦哥岭地区的鱼类物种多样性与分布特点
1
2008
... 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一些分布区狭小的特有种栖息地逐渐被纳入城市范围.人口增加导致污水排放加大, 水体污染加剧, 这对鱼类生存和繁衍产生巨大的影响.海南岛近年因旅游发展的需要, 进行大规模的基建开发, 特别是大量开发房地产, 导致小银鮈(Squalidus minor )等海南特有内陆鱼类的栖息地被破坏, 严重危及其生存(陈辈乐和陈湘粦, 2008 ). ...
海南鹦哥岭地区的鱼类物种多样性与分布特点
1
2008
... 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一些分布区狭小的特有种栖息地逐渐被纳入城市范围.人口增加导致污水排放加大, 水体污染加剧, 这对鱼类生存和繁衍产生巨大的影响.海南岛近年因旅游发展的需要, 进行大规模的基建开发, 特别是大量开发房地产, 导致小银鮈(Squalidus minor )等海南特有内陆鱼类的栖息地被破坏, 严重危及其生存(陈辈乐和陈湘粦, 2008 ). ...
1
2011
... 酷渔滥捕是许多鱼类物种致危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毁灭性的捕捞破坏了种群结构, 使补充群体的数量减少, 最终会导致物种濒危甚至灭绝.青海湖裸鲤是青海湖特有的经济鱼类.因过度捕捞, 特别是捕捞其产卵亲鱼, 该鱼类的年产量从1960年的2.8万吨下降到1999年的807吨, 2003年起采取封湖禁渔等措施保护该物种, 其种群数量开始逐渐恢复(陈大庆等, 2011 ).20世纪70年代以前, 鲥鱼(Ten- ualosa reevesi )是长江重要的渔业对象, 至70年代后期产量开始逐年下降, 1986年产量仅12吨, 已不能形成渔汛.20世纪90年代偶尔有捕获的记录, 现在已经多年不见其踪迹.造成鲥鱼濒危的主要原因之一, 是这种高经济价值鱼类的亲本个体每年在其上溯洄游产卵的途中, 遭受大量流刺网渔船截捕, 能到达产卵场繁殖的亲本个体所剩不多, 而且其幼鱼又在索饵和洄游入海过程中, 遭到沿途渔民使用密眼网具误捕(刘绍平等, 2002 ; 江河等, 2009 ). ...
1
2011
... 酷渔滥捕是许多鱼类物种致危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毁灭性的捕捞破坏了种群结构, 使补充群体的数量减少, 最终会导致物种濒危甚至灭绝.青海湖裸鲤是青海湖特有的经济鱼类.因过度捕捞, 特别是捕捞其产卵亲鱼, 该鱼类的年产量从1960年的2.8万吨下降到1999年的807吨, 2003年起采取封湖禁渔等措施保护该物种, 其种群数量开始逐渐恢复(陈大庆等, 2011 ).20世纪70年代以前, 鲥鱼(Ten- ualosa reevesi )是长江重要的渔业对象, 至70年代后期产量开始逐年下降, 1986年产量仅12吨, 已不能形成渔汛.20世纪90年代偶尔有捕获的记录, 现在已经多年不见其踪迹.造成鲥鱼濒危的主要原因之一, 是这种高经济价值鱼类的亲本个体每年在其上溯洄游产卵的途中, 遭受大量流刺网渔船截捕, 能到达产卵场繁殖的亲本个体所剩不多, 而且其幼鱼又在索饵和洄游入海过程中, 遭到沿途渔民使用密眼网具误捕(刘绍平等, 2002 ; 江河等, 2009 ). ...
云南鱼类多样性和面临的危机
3
1998
... 本次评估中被列入灭绝或区域灭绝等级的鱼类有4种; 属于灭绝等级的有3种, 即大鳞白鱼(Anabarilius macrolepis )、异龙鲤(Cyprinus yilongensis )和茶卡高原鳅(Triplophysa cakaensis ).大鳞白鱼和异龙鲤为云南异龙湖特有种(褚新洛和陈银瑞, 1989 ).该湖于1952年开始泄水发电, 后又于1971年凿洞排水造田, 湖泊水位因之下降; 再加上1981年4月罕见干旱, 致使全湖干涸20天.人类活动的干扰和自然灾害导致这两个物种的栖息地环境完全丧失, 至今无任何标本采集记录, 于此湖灭绝(陈银瑞等, 1998 ; 周伟, 2000 ).茶卡高原鳅仅见于青海省乌兰县流入茶卡盐湖的一支流中(曹文宣和朱松泉, 1988 ), 此河流于20世纪就已干涸.因其栖息地环境完全丧失, 此物种至今无捕获记录. ...
... 乱砍滥伐和滥垦荒地破坏植被, 造成水土流失, 致使河道淤塞, 水面日益缩减.北盘江上游的可渡河因沿岸森林遭受乱砍滥伐的破坏, 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导致河床淤塞, 渔业收益物因之减少 (陈银瑞等, 1998 ). ...
... 不合理地引进外源性物种是破坏生态系统多样性、导致地方特有种濒危的又一重要原因.外来种的引入通常是为了提高某一水域的鱼产量, 但往往会给土著种带来致命打击.云南星云湖原盛产大头鲤(Cyprinus pellegrini ), 自投放以鲢鳙为主的家鱼苗后, 因引入种与其食性重叠, 经受不住引入种的强有力竟争, 其种群数量锐减沦为濒危(陈银瑞等, 1998 ).抚仙湖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 ), 此种与该湖土著种类—鱇浪白鱼(Anabarilius graham )的食性相似, 且分布空间上存在重叠, 因其种间竞争力强而在该湖迅速发展成为优势种群, 致使鱇浪白鱼遭到灭顶之灾(李再云等, 2003 ).20世纪70年代在泸沽湖引入“四大家鱼”以提高渔业产量, 但在引种的过程中, 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 )、子陵吻虾虎鱼(Rhinogobius giurinus )和棒花鱼(Abbotina rivularis )等种类也被携带进入该湖.这些小型野杂鱼类的种群在缺乏天敌的环境中快速增长, 侵占湖滨浅滩, 大量吞食裂腹鱼产于浅水区砾石上的受精卵, 造成该湖厚唇裂腹鱼(Schizothorax labrosus )、小口裂腹鱼(S. micro- stomus )和宁蒗裂腹鱼(S. ninglangensis )这3种特有裂腹鱼的种群衰竭(杨君兴, 1996 ; Kong et al, 2006 ). ...
云南鱼类多样性和面临的危机
3
1998
... 本次评估中被列入灭绝或区域灭绝等级的鱼类有4种; 属于灭绝等级的有3种, 即大鳞白鱼(Anabarilius macrolepis )、异龙鲤(Cyprinus yilongensis )和茶卡高原鳅(Triplophysa cakaensis ).大鳞白鱼和异龙鲤为云南异龙湖特有种(褚新洛和陈银瑞, 1989 ).该湖于1952年开始泄水发电, 后又于1971年凿洞排水造田, 湖泊水位因之下降; 再加上1981年4月罕见干旱, 致使全湖干涸20天.人类活动的干扰和自然灾害导致这两个物种的栖息地环境完全丧失, 至今无任何标本采集记录, 于此湖灭绝(陈银瑞等, 1998 ; 周伟, 2000 ).茶卡高原鳅仅见于青海省乌兰县流入茶卡盐湖的一支流中(曹文宣和朱松泉, 1988 ), 此河流于20世纪就已干涸.因其栖息地环境完全丧失, 此物种至今无捕获记录. ...
... 乱砍滥伐和滥垦荒地破坏植被, 造成水土流失, 致使河道淤塞, 水面日益缩减.北盘江上游的可渡河因沿岸森林遭受乱砍滥伐的破坏, 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导致河床淤塞, 渔业收益物因之减少 (陈银瑞等, 1998 ). ...
... 不合理地引进外源性物种是破坏生态系统多样性、导致地方特有种濒危的又一重要原因.外来种的引入通常是为了提高某一水域的鱼产量, 但往往会给土著种带来致命打击.云南星云湖原盛产大头鲤(Cyprinus pellegrini ), 自投放以鲢鳙为主的家鱼苗后, 因引入种与其食性重叠, 经受不住引入种的强有力竟争, 其种群数量锐减沦为濒危(陈银瑞等, 1998 ).抚仙湖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 ), 此种与该湖土著种类—鱇浪白鱼(Anabarilius graham )的食性相似, 且分布空间上存在重叠, 因其种间竞争力强而在该湖迅速发展成为优势种群, 致使鱇浪白鱼遭到灭顶之灾(李再云等, 2003 ).20世纪70年代在泸沽湖引入“四大家鱼”以提高渔业产量, 但在引种的过程中, 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 )、子陵吻虾虎鱼(Rhinogobius giurinus )和棒花鱼(Abbotina rivularis )等种类也被携带进入该湖.这些小型野杂鱼类的种群在缺乏天敌的环境中快速增长, 侵占湖滨浅滩, 大量吞食裂腹鱼产于浅水区砾石上的受精卵, 造成该湖厚唇裂腹鱼(Schizothorax labrosus )、小口裂腹鱼(S. micro- stomus )和宁蒗裂腹鱼(S. ninglangensis )这3种特有裂腹鱼的种群衰竭(杨君兴, 1996 ; Kong et al, 2006 ). ...
1
1989
... 本次评估中被列入灭绝或区域灭绝等级的鱼类有4种; 属于灭绝等级的有3种, 即大鳞白鱼(Anabarilius macrolepis )、异龙鲤(Cyprinus yilongensis )和茶卡高原鳅(Triplophysa cakaensis ).大鳞白鱼和异龙鲤为云南异龙湖特有种(褚新洛和陈银瑞, 1989 ).该湖于1952年开始泄水发电, 后又于1971年凿洞排水造田, 湖泊水位因之下降; 再加上1981年4月罕见干旱, 致使全湖干涸20天.人类活动的干扰和自然灾害导致这两个物种的栖息地环境完全丧失, 至今无任何标本采集记录, 于此湖灭绝(陈银瑞等, 1998 ; 周伟, 2000 ).茶卡高原鳅仅见于青海省乌兰县流入茶卡盐湖的一支流中(曹文宣和朱松泉, 1988 ), 此河流于20世纪就已干涸.因其栖息地环境完全丧失, 此物种至今无捕获记录. ...
1
1989
... 本次评估中被列入灭绝或区域灭绝等级的鱼类有4种; 属于灭绝等级的有3种, 即大鳞白鱼(Anabarilius macrolepis )、异龙鲤(Cyprinus yilongensis )和茶卡高原鳅(Triplophysa cakaensis ).大鳞白鱼和异龙鲤为云南异龙湖特有种(褚新洛和陈银瑞, 1989 ).该湖于1952年开始泄水发电, 后又于1971年凿洞排水造田, 湖泊水位因之下降; 再加上1981年4月罕见干旱, 致使全湖干涸20天.人类活动的干扰和自然灾害导致这两个物种的栖息地环境完全丧失, 至今无任何标本采集记录, 于此湖灭绝(陈银瑞等, 1998 ; 周伟, 2000 ).茶卡高原鳅仅见于青海省乌兰县流入茶卡盐湖的一支流中(曹文宣和朱松泉, 1988 ), 此河流于20世纪就已干涸.因其栖息地环境完全丧失, 此物种至今无捕获记录. ...
The Status and Distribution of Freshwater Biodiversity in Eastern Africa
1
2005
... 2002年IUCN在全球物种项目(Global Species Programme)中设立了淡水生物多样性单元(Freshwater Biodiversity Unit), 以评估全球淡水生物物种受威胁状况; 并且于2004年专门成立了淡水鱼类专家组(Freshwater Fish Specialist Group), 帮助搜集全球淡水鱼类的信息.近十多年, 淡水鱼类物种受威胁状况的评估工作取得了快速发展, 至2011年被评估的物种数目已达到5,785种, 占全球已知淡水鱼类有效物种数的37% (Carrizo et al, 2013 ).截至2014年, IUCN已完成了对非洲(Darwall et al, 2005 , 2009 ; Snoeks et al, 2008 ; Laleye & Entsua-Mensah, 2009 ; García et al, 2010 )、欧洲(Freyhof & Brooks, 2011 )、印度西高止山脉(Lakra et al, 2010 )、蒙古(Ocock et al, 2006 )等地区淡水鱼类物种受威胁状况的评估. ...
The Status and Distribution of Freshwater Biodiversity in Southern Africa
1
2009
... 2002年IUCN在全球物种项目(Global Species Programme)中设立了淡水生物多样性单元(Freshwater Biodiversity Unit), 以评估全球淡水生物物种受威胁状况; 并且于2004年专门成立了淡水鱼类专家组(Freshwater Fish Specialist Group), 帮助搜集全球淡水鱼类的信息.近十多年, 淡水鱼类物种受威胁状况的评估工作取得了快速发展, 至2011年被评估的物种数目已达到5,785种, 占全球已知淡水鱼类有效物种数的37% (Carrizo et al, 2013 ).截至2014年, IUCN已完成了对非洲(Darwall et al, 2005 , 2009 ; Snoeks et al, 2008 ; Laleye & Entsua-Mensah, 2009 ; García et al, 2010 )、欧洲(Freyhof & Brooks, 2011 )、印度西高止山脉(Lakra et al, 2010 )、蒙古(Ocock et al, 2006 )等地区淡水鱼类物种受威胁状况的评估. ...
Freshwater biodiversity: importance, threats, status and conservation challenges.
1
2006
... 淡水和淡水生物是人类极其重要的自然资源.据估算淡水只占地球水资源总量的2.5%, 其中, 适合人类利用的仅有0.01%, 分别存在于内陆江河、湖泊、水库、湿地和浅地层中.然而, 淡水生态系统却维系了至少10万个物种的生存, 约占全球已知物种数的6% (Dudgeon et al, 2006 ), 其单位面积内的物种数要比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丰富.但是, 全球范围内普遍面临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社会和经济发展加剧了对淡水资源的利用, 给淡水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压力, 全球气候变暖又导致其生物多样性危机加剧, 使得淡水生态系统成为全球受威胁最严重的生态系统, 其生物多样性的减少远远大于陆地生态系统(Sala et al, 2000 ).保护淡水和淡水生物资源已刻不容缓.因此, 迫切需要有关淡水生物多样性现状、分布和价值的相关信息, 避免和缓和对淡水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不利影响. ...
Species of fishes by family/subfamily.
1
2014
... 淡水鱼类约占已知现存脊椎动物总数的1/4 (Carrizo et al, 2013 ).至2013年全球有15,750种淡水鱼类, 栖息于仅覆盖地球表面1%的湖泊和河流中(Eschmeyer & Fong, 2014 ).淡水鱼类是人类重要的蛋白质来源, 据估计全球小规模渔业捕捞量约有1/3的份额源自内陆渔业(UNEP, 2010 ).淡水鱼类所面临的威胁超过了陆生脊椎动物, 甚至也比海水鱼类所受到的威胁更严重.可是, 淡水鱼类多样性保护并未获得与其他脊椎动物同等的重视.20世纪60年代,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开始编制全球范围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截至2002年, 仅有660种淡水鱼类的受威胁状况得到评估. ...
European Red List of Freshwater Fishes. Publications Off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 Luxembourg.
1
2011
... 2002年IUCN在全球物种项目(Global Species Programme)中设立了淡水生物多样性单元(Freshwater Biodiversity Unit), 以评估全球淡水生物物种受威胁状况; 并且于2004年专门成立了淡水鱼类专家组(Freshwater Fish Specialist Group), 帮助搜集全球淡水鱼类的信息.近十多年, 淡水鱼类物种受威胁状况的评估工作取得了快速发展, 至2011年被评估的物种数目已达到5,785种, 占全球已知淡水鱼类有效物种数的37% (Carrizo et al, 2013 ).截至2014年, IUCN已完成了对非洲(Darwall et al, 2005 , 2009 ; Snoeks et al, 2008 ; Laleye & Entsua-Mensah, 2009 ; García et al, 2010 )、欧洲(Freyhof & Brooks, 2011 )、印度西高止山脉(Lakra et al, 2010 )、蒙古(Ocock et al, 2006 )等地区淡水鱼类物种受威胁状况的评估. ...
Stenodus nelma.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Version 2015.2.
1
2008
... 长颌北鲑(Stenodus nelma )属于区域灭绝等级.此洄游性鱼类分布于北冰洋沿岸河流, 自俄罗斯科拉半岛和白海水系向东至西伯利亚的阿纳德尔河、美国阿拉斯加的育空河和加拿大的麦肯齐河(Freyhof & Kottelat, 2008 ).它在中国境内只分布于新疆额尔齐斯河布尔津以下的河段(李思忠等, 1966 ), 20世纪60年代初还是新疆额尔齐斯河的主要捕捞对象.但20世纪50年代以来, 哈萨克斯坦境内的额尔齐斯河已建成多座水坝, 隔断该鱼上溯至中国境内上游河段产卵的洄游通道, 近30多年无被捕获的记录, 已于中国境内消失(郭焱, 2012 ). ...
金沙江一期工程对保护区圆口铜鱼早期资源补充的影响
1
2015
... 河流筑坝还使河流片断化, 引起河流环境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变化破坏流水性鱼类栖息环境, 也导致产漂流性卵鱼类的繁殖条件消失.例如长江上游梯级水电站的筑建严重影响了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 )这种典型的喜流水性、产漂流性卵的鱼类生存: 产卵场消失, 适宜栖息地缩减, 使其被迫向干支流的流水性生境中迁徙(唐会元等, 2012 ; 高少波等, 2015 ).大渡河中曾栖息了众多的急流性鱼类, 如裂腹鱼类、鮡类、爬鳅类及墨头鱼类等, 但自从2001年大渡河水电开发以后, 这些种类显著减少, 长丝裂腹鱼(Schizothorax dolichonema )、中华鮡(Pareuchiloglanis sinensis )和川陕哲罗鲑(Hucho bleekeri )等常见性种类已基本绝迹, 重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davidi )和青石爬鮡(Euchiloglanis davidi )等种类已非常罕见(杨育林等, 2010 ). ...
金沙江一期工程对保护区圆口铜鱼早期资源补充的影响
1
2015
... 河流筑坝还使河流片断化, 引起河流环境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变化破坏流水性鱼类栖息环境, 也导致产漂流性卵鱼类的繁殖条件消失.例如长江上游梯级水电站的筑建严重影响了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 )这种典型的喜流水性、产漂流性卵的鱼类生存: 产卵场消失, 适宜栖息地缩减, 使其被迫向干支流的流水性生境中迁徙(唐会元等, 2012 ; 高少波等, 2015 ).大渡河中曾栖息了众多的急流性鱼类, 如裂腹鱼类、鮡类、爬鳅类及墨头鱼类等, 但自从2001年大渡河水电开发以后, 这些种类显著减少, 长丝裂腹鱼(Schizothorax dolichonema )、中华鮡(Pareuchiloglanis sinensis )和川陕哲罗鲑(Hucho bleekeri )等常见性种类已基本绝迹, 重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davidi )和青石爬鮡(Euchiloglanis davidi )等种类已非常罕见(杨育林等, 2010 ). ...
长江珍稀及特有鱼类保护生物学研究
1
2007
... 河流筑坝改变河流的形态和局部河道水文条件, 影响了鱼类的正常生活节律, 甚至使之丧失基本生活条件而危及生存.河流筑坝阻隔鱼类洄游通道, 使其无法进入产卵场繁殖, 从而造成资源量锐减.譬如葛洲坝的筑建隔断了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洄游至长江上游产卵场的通道.虽然已经在坝下形成了新的产卵场, 但是其繁殖规模远远小于筑坝前, 种群补充量不足导致其数量持续下降(高欣, 2007 ). ...
长江珍稀及特有鱼类保护生物学研究
1
2007
... 河流筑坝改变河流的形态和局部河道水文条件, 影响了鱼类的正常生活节律, 甚至使之丧失基本生活条件而危及生存.河流筑坝阻隔鱼类洄游通道, 使其无法进入产卵场繁殖, 从而造成资源量锐减.譬如葛洲坝的筑建隔断了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洄游至长江上游产卵场的通道.虽然已经在坝下形成了新的产卵场, 但是其繁殖规模远远小于筑坝前, 种群补充量不足导致其数量持续下降(高欣, 2007 ). ...
The status and distribution of freshwater fish
1
2010
... 2002年IUCN在全球物种项目(Global Species Programme)中设立了淡水生物多样性单元(Freshwater Biodiversity Unit), 以评估全球淡水生物物种受威胁状况; 并且于2004年专门成立了淡水鱼类专家组(Freshwater Fish Specialist Group), 帮助搜集全球淡水鱼类的信息.近十多年, 淡水鱼类物种受威胁状况的评估工作取得了快速发展, 至2011年被评估的物种数目已达到5,785种, 占全球已知淡水鱼类有效物种数的37% (Carrizo et al, 2013 ).截至2014年, IUCN已完成了对非洲(Darwall et al, 2005 , 2009 ; Snoeks et al, 2008 ; Laleye & Entsua-Mensah, 2009 ; García et al, 2010 )、欧洲(Freyhof & Brooks, 2011 )、印度西高止山脉(Lakra et al, 2010 )、蒙古(Ocock et al, 2006 )等地区淡水鱼类物种受威胁状况的评估. ...
1
2012
... 长颌北鲑(Stenodus nelma )属于区域灭绝等级.此洄游性鱼类分布于北冰洋沿岸河流, 自俄罗斯科拉半岛和白海水系向东至西伯利亚的阿纳德尔河、美国阿拉斯加的育空河和加拿大的麦肯齐河(Freyhof & Kottelat, 2008 ).它在中国境内只分布于新疆额尔齐斯河布尔津以下的河段(李思忠等, 1966 ), 20世纪60年代初还是新疆额尔齐斯河的主要捕捞对象.但20世纪50年代以来, 哈萨克斯坦境内的额尔齐斯河已建成多座水坝, 隔断该鱼上溯至中国境内上游河段产卵的洄游通道, 近30多年无被捕获的记录, 已于中国境内消失(郭焱, 2012 ). ...
1
2012
... 长颌北鲑(Stenodus nelma )属于区域灭绝等级.此洄游性鱼类分布于北冰洋沿岸河流, 自俄罗斯科拉半岛和白海水系向东至西伯利亚的阿纳德尔河、美国阿拉斯加的育空河和加拿大的麦肯齐河(Freyhof & Kottelat, 2008 ).它在中国境内只分布于新疆额尔齐斯河布尔津以下的河段(李思忠等, 1966 ), 20世纪60年代初还是新疆额尔齐斯河的主要捕捞对象.但20世纪50年代以来, 哈萨克斯坦境内的额尔齐斯河已建成多座水坝, 隔断该鱼上溯至中国境内上游河段产卵的洄游通道, 近30多年无被捕获的记录, 已于中国境内消失(郭焱, 2012 ). ...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Version
2015
长江鲥鱼资源调查及濒危原因分析
1
2009
... 酷渔滥捕是许多鱼类物种致危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毁灭性的捕捞破坏了种群结构, 使补充群体的数量减少, 最终会导致物种濒危甚至灭绝.青海湖裸鲤是青海湖特有的经济鱼类.因过度捕捞, 特别是捕捞其产卵亲鱼, 该鱼类的年产量从1960年的2.8万吨下降到1999年的807吨, 2003年起采取封湖禁渔等措施保护该物种, 其种群数量开始逐渐恢复(陈大庆等, 2011 ).20世纪70年代以前, 鲥鱼(Ten- ualosa reevesi )是长江重要的渔业对象, 至70年代后期产量开始逐年下降, 1986年产量仅12吨, 已不能形成渔汛.20世纪90年代偶尔有捕获的记录, 现在已经多年不见其踪迹.造成鲥鱼濒危的主要原因之一, 是这种高经济价值鱼类的亲本个体每年在其上溯洄游产卵的途中, 遭受大量流刺网渔船截捕, 能到达产卵场繁殖的亲本个体所剩不多, 而且其幼鱼又在索饵和洄游入海过程中, 遭到沿途渔民使用密眼网具误捕(刘绍平等, 2002 ; 江河等, 2009 ). ...
长江鲥鱼资源调查及濒危原因分析
1
2009
... 酷渔滥捕是许多鱼类物种致危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毁灭性的捕捞破坏了种群结构, 使补充群体的数量减少, 最终会导致物种濒危甚至灭绝.青海湖裸鲤是青海湖特有的经济鱼类.因过度捕捞, 特别是捕捞其产卵亲鱼, 该鱼类的年产量从1960年的2.8万吨下降到1999年的807吨, 2003年起采取封湖禁渔等措施保护该物种, 其种群数量开始逐渐恢复(陈大庆等, 2011 ).20世纪70年代以前, 鲥鱼(Ten- ualosa reevesi )是长江重要的渔业对象, 至70年代后期产量开始逐年下降, 1986年产量仅12吨, 已不能形成渔汛.20世纪90年代偶尔有捕获的记录, 现在已经多年不见其踪迹.造成鲥鱼濒危的主要原因之一, 是这种高经济价值鱼类的亲本个体每年在其上溯洄游产卵的途中, 遭受大量流刺网渔船截捕, 能到达产卵场繁殖的亲本个体所剩不多, 而且其幼鱼又在索饵和洄游入海过程中, 遭到沿途渔民使用密眼网具误捕(刘绍平等, 2002 ; 江河等, 2009 ). ...
Fish fauna status in the Lugu Lake with preliminary analysis on cause and effect of human impacts.
1
2006
... 不合理地引进外源性物种是破坏生态系统多样性、导致地方特有种濒危的又一重要原因.外来种的引入通常是为了提高某一水域的鱼产量, 但往往会给土著种带来致命打击.云南星云湖原盛产大头鲤(Cyprinus pellegrini ), 自投放以鲢鳙为主的家鱼苗后, 因引入种与其食性重叠, 经受不住引入种的强有力竟争, 其种群数量锐减沦为濒危(陈银瑞等, 1998 ).抚仙湖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 ), 此种与该湖土著种类—鱇浪白鱼(Anabarilius graham )的食性相似, 且分布空间上存在重叠, 因其种间竞争力强而在该湖迅速发展成为优势种群, 致使鱇浪白鱼遭到灭顶之灾(李再云等, 2003 ).20世纪70年代在泸沽湖引入“四大家鱼”以提高渔业产量, 但在引种的过程中, 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 )、子陵吻虾虎鱼(Rhinogobius giurinus )和棒花鱼(Abbotina rivularis )等种类也被携带进入该湖.这些小型野杂鱼类的种群在缺乏天敌的环境中快速增长, 侵占湖滨浅滩, 大量吞食裂腹鱼产于浅水区砾石上的受精卵, 造成该湖厚唇裂腹鱼(Schizothorax labrosus )、小口裂腹鱼(S. micro- stomus )和宁蒗裂腹鱼(S. ninglangensis )这3种特有裂腹鱼的种群衰竭(杨君兴, 1996 ; Kong et al, 2006 ). ...
Threatened Freshwater Fishes of India
1
2010
... 2002年IUCN在全球物种项目(Global Species Programme)中设立了淡水生物多样性单元(Freshwater Biodiversity Unit), 以评估全球淡水生物物种受威胁状况; 并且于2004年专门成立了淡水鱼类专家组(Freshwater Fish Specialist Group), 帮助搜集全球淡水鱼类的信息.近十多年, 淡水鱼类物种受威胁状况的评估工作取得了快速发展, 至2011年被评估的物种数目已达到5,785种, 占全球已知淡水鱼类有效物种数的37% (Carrizo et al, 2013 ).截至2014年, IUCN已完成了对非洲(Darwall et al, 2005 , 2009 ; Snoeks et al, 2008 ; Laleye & Entsua-Mensah, 2009 ; García et al, 2010 )、欧洲(Freyhof & Brooks, 2011 )、印度西高止山脉(Lakra et al, 2010 )、蒙古(Ocock et al, 2006 )等地区淡水鱼类物种受威胁状况的评估. ...
Freshwater fishes of western Africa
1
2009
... 2002年IUCN在全球物种项目(Global Species Programme)中设立了淡水生物多样性单元(Freshwater Biodiversity Unit), 以评估全球淡水生物物种受威胁状况; 并且于2004年专门成立了淡水鱼类专家组(Freshwater Fish Specialist Group), 帮助搜集全球淡水鱼类的信息.近十多年, 淡水鱼类物种受威胁状况的评估工作取得了快速发展, 至2011年被评估的物种数目已达到5,785种, 占全球已知淡水鱼类有效物种数的37% (Carrizo et al, 2013 ).截至2014年, IUCN已完成了对非洲(Darwall et al, 2005 , 2009 ; Snoeks et al, 2008 ; Laleye & Entsua-Mensah, 2009 ; García et al, 2010 )、欧洲(Freyhof & Brooks, 2011 )、印度西高止山脉(Lakra et al, 2010 )、蒙古(Ocock et al, 2006 )等地区淡水鱼类物种受威胁状况的评估. ...
新疆北部鱼类的调查研究
1
1966
... 长颌北鲑(Stenodus nelma )属于区域灭绝等级.此洄游性鱼类分布于北冰洋沿岸河流, 自俄罗斯科拉半岛和白海水系向东至西伯利亚的阿纳德尔河、美国阿拉斯加的育空河和加拿大的麦肯齐河(Freyhof & Kottelat, 2008 ).它在中国境内只分布于新疆额尔齐斯河布尔津以下的河段(李思忠等, 1966 ), 20世纪60年代初还是新疆额尔齐斯河的主要捕捞对象.但20世纪50年代以来, 哈萨克斯坦境内的额尔齐斯河已建成多座水坝, 隔断该鱼上溯至中国境内上游河段产卵的洄游通道, 近30多年无被捕获的记录, 已于中国境内消失(郭焱, 2012 ). ...
新疆北部鱼类的调查研究
1
1966
... 长颌北鲑(Stenodus nelma )属于区域灭绝等级.此洄游性鱼类分布于北冰洋沿岸河流, 自俄罗斯科拉半岛和白海水系向东至西伯利亚的阿纳德尔河、美国阿拉斯加的育空河和加拿大的麦肯齐河(Freyhof & Kottelat, 2008 ).它在中国境内只分布于新疆额尔齐斯河布尔津以下的河段(李思忠等, 1966 ), 20世纪60年代初还是新疆额尔齐斯河的主要捕捞对象.但20世纪50年代以来, 哈萨克斯坦境内的额尔齐斯河已建成多座水坝, 隔断该鱼上溯至中国境内上游河段产卵的洄游通道, 近30多年无被捕获的记录, 已于中国境内消失(郭焱, 2012 ). ...
鱇浪白鱼的生物学及其种群衰减原因分析
1
2003
... 不合理地引进外源性物种是破坏生态系统多样性、导致地方特有种濒危的又一重要原因.外来种的引入通常是为了提高某一水域的鱼产量, 但往往会给土著种带来致命打击.云南星云湖原盛产大头鲤(Cyprinus pellegrini ), 自投放以鲢鳙为主的家鱼苗后, 因引入种与其食性重叠, 经受不住引入种的强有力竟争, 其种群数量锐减沦为濒危(陈银瑞等, 1998 ).抚仙湖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 ), 此种与该湖土著种类—鱇浪白鱼(Anabarilius graham )的食性相似, 且分布空间上存在重叠, 因其种间竞争力强而在该湖迅速发展成为优势种群, 致使鱇浪白鱼遭到灭顶之灾(李再云等, 2003 ).20世纪70年代在泸沽湖引入“四大家鱼”以提高渔业产量, 但在引种的过程中, 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 )、子陵吻虾虎鱼(Rhinogobius giurinus )和棒花鱼(Abbotina rivularis )等种类也被携带进入该湖.这些小型野杂鱼类的种群在缺乏天敌的环境中快速增长, 侵占湖滨浅滩, 大量吞食裂腹鱼产于浅水区砾石上的受精卵, 造成该湖厚唇裂腹鱼(Schizothorax labrosus )、小口裂腹鱼(S. micro- stomus )和宁蒗裂腹鱼(S. ninglangensis )这3种特有裂腹鱼的种群衰竭(杨君兴, 1996 ; Kong et al, 2006 ). ...
鱇浪白鱼的生物学及其种群衰减原因分析
1
2003
... 不合理地引进外源性物种是破坏生态系统多样性、导致地方特有种濒危的又一重要原因.外来种的引入通常是为了提高某一水域的鱼产量, 但往往会给土著种带来致命打击.云南星云湖原盛产大头鲤(Cyprinus pellegrini ), 自投放以鲢鳙为主的家鱼苗后, 因引入种与其食性重叠, 经受不住引入种的强有力竟争, 其种群数量锐减沦为濒危(陈银瑞等, 1998 ).抚仙湖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 ), 此种与该湖土著种类—鱇浪白鱼(Anabarilius graham )的食性相似, 且分布空间上存在重叠, 因其种间竞争力强而在该湖迅速发展成为优势种群, 致使鱇浪白鱼遭到灭顶之灾(李再云等, 2003 ).20世纪70年代在泸沽湖引入“四大家鱼”以提高渔业产量, 但在引种的过程中, 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 )、子陵吻虾虎鱼(Rhinogobius giurinus )和棒花鱼(Abbotina rivularis )等种类也被携带进入该湖.这些小型野杂鱼类的种群在缺乏天敌的环境中快速增长, 侵占湖滨浅滩, 大量吞食裂腹鱼产于浅水区砾石上的受精卵, 造成该湖厚唇裂腹鱼(Schizothorax labrosus )、小口裂腹鱼(S. micro- stomus )和宁蒗裂腹鱼(S. ninglangensis )这3种特有裂腹鱼的种群衰竭(杨君兴, 1996 ; Kong et al, 2006 ). ...
中国鲥鱼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
1
2002
... 酷渔滥捕是许多鱼类物种致危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毁灭性的捕捞破坏了种群结构, 使补充群体的数量减少, 最终会导致物种濒危甚至灭绝.青海湖裸鲤是青海湖特有的经济鱼类.因过度捕捞, 特别是捕捞其产卵亲鱼, 该鱼类的年产量从1960年的2.8万吨下降到1999年的807吨, 2003年起采取封湖禁渔等措施保护该物种, 其种群数量开始逐渐恢复(陈大庆等, 2011 ).20世纪70年代以前, 鲥鱼(Ten- ualosa reevesi )是长江重要的渔业对象, 至70年代后期产量开始逐年下降, 1986年产量仅12吨, 已不能形成渔汛.20世纪90年代偶尔有捕获的记录, 现在已经多年不见其踪迹.造成鲥鱼濒危的主要原因之一, 是这种高经济价值鱼类的亲本个体每年在其上溯洄游产卵的途中, 遭受大量流刺网渔船截捕, 能到达产卵场繁殖的亲本个体所剩不多, 而且其幼鱼又在索饵和洄游入海过程中, 遭到沿途渔民使用密眼网具误捕(刘绍平等, 2002 ; 江河等, 2009 ). ...
中国鲥鱼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
1
2002
... 酷渔滥捕是许多鱼类物种致危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毁灭性的捕捞破坏了种群结构, 使补充群体的数量减少, 最终会导致物种濒危甚至灭绝.青海湖裸鲤是青海湖特有的经济鱼类.因过度捕捞, 特别是捕捞其产卵亲鱼, 该鱼类的年产量从1960年的2.8万吨下降到1999年的807吨, 2003年起采取封湖禁渔等措施保护该物种, 其种群数量开始逐渐恢复(陈大庆等, 2011 ).20世纪70年代以前, 鲥鱼(Ten- ualosa reevesi )是长江重要的渔业对象, 至70年代后期产量开始逐年下降, 1986年产量仅12吨, 已不能形成渔汛.20世纪90年代偶尔有捕获的记录, 现在已经多年不见其踪迹.造成鲥鱼濒危的主要原因之一, 是这种高经济价值鱼类的亲本个体每年在其上溯洄游产卵的途中, 遭受大量流刺网渔船截捕, 能到达产卵场繁殖的亲本个体所剩不多, 而且其幼鱼又在索饵和洄游入海过程中, 遭到沿途渔民使用密眼网具误捕(刘绍平等, 2002 ; 江河等, 2009 ). ...
Mongolian Red List of Fishes. 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London, UK.
1
2006
... 2002年IUCN在全球物种项目(Global Species Programme)中设立了淡水生物多样性单元(Freshwater Biodiversity Unit), 以评估全球淡水生物物种受威胁状况; 并且于2004年专门成立了淡水鱼类专家组(Freshwater Fish Specialist Group), 帮助搜集全球淡水鱼类的信息.近十多年, 淡水鱼类物种受威胁状况的评估工作取得了快速发展, 至2011年被评估的物种数目已达到5,785种, 占全球已知淡水鱼类有效物种数的37% (Carrizo et al, 2013 ).截至2014年, IUCN已完成了对非洲(Darwall et al, 2005 , 2009 ; Snoeks et al, 2008 ; Laleye & Entsua-Mensah, 2009 ; García et al, 2010 )、欧洲(Freyhof & Brooks, 2011 )、印度西高止山脉(Lakra et al, 2010 )、蒙古(Ocock et al, 2006 )等地区淡水鱼类物种受威胁状况的评估. ...
Global biodiversity scenarios for the year 2100.
1
2000
... 淡水和淡水生物是人类极其重要的自然资源.据估算淡水只占地球水资源总量的2.5%, 其中, 适合人类利用的仅有0.01%, 分别存在于内陆江河、湖泊、水库、湿地和浅地层中.然而, 淡水生态系统却维系了至少10万个物种的生存, 约占全球已知物种数的6% (Dudgeon et al, 2006 ), 其单位面积内的物种数要比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丰富.但是, 全球范围内普遍面临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社会和经济发展加剧了对淡水资源的利用, 给淡水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压力, 全球气候变暖又导致其生物多样性危机加剧, 使得淡水生态系统成为全球受威胁最严重的生态系统, 其生物多样性的减少远远大于陆地生态系统(Sala et al, 2000 ).保护淡水和淡水生物资源已刻不容缓.因此, 迫切需要有关淡水生物多样性现状、分布和价值的相关信息, 避免和缓和对淡水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不利影响. ...
The status and distribution of freshwater fishes. In: The Diversity of Life in African Freshwaters: Under Water, Under Threat
1
2008
... 2002年IUCN在全球物种项目(Global Species Programme)中设立了淡水生物多样性单元(Freshwater Biodiversity Unit), 以评估全球淡水生物物种受威胁状况; 并且于2004年专门成立了淡水鱼类专家组(Freshwater Fish Specialist Group), 帮助搜集全球淡水鱼类的信息.近十多年, 淡水鱼类物种受威胁状况的评估工作取得了快速发展, 至2011年被评估的物种数目已达到5,785种, 占全球已知淡水鱼类有效物种数的37% (Carrizo et al, 2013 ).截至2014年, IUCN已完成了对非洲(Darwall et al, 2005 , 2009 ; Snoeks et al, 2008 ; Laleye & Entsua-Mensah, 2009 ; García et al, 2010 )、欧洲(Freyhof & Brooks, 2011 )、印度西高止山脉(Lakra et al, 2010 )、蒙古(Ocock et al, 2006 )等地区淡水鱼类物种受威胁状况的评估. ...
Liobagrus chenghaiensis, a new species of catfish (Siluriformes: Amblycipitidae) from Yunnan, South China.
1
2013
... 本次评估中列入数据缺乏等级的鱼类有589种, 占中国内陆鱼类(或被评估物种)总数的40.82%.这些种类缺乏足够的生物学、地理分布区和物种丰富度信息, 无法评估其受威胁状况.数据缺乏等级的物种主要包括: (1)近期新描述物种.2004年以来中国新描述的内陆鱼类物种数达250余种, 对这些种类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知识缺乏基本的了解, 无法确定其受威胁等级.(2)分类地位存疑或者发生分类学变动的物种.如黑尾䱀(Liobagrus nigricauda )长期以来被认为分布于长江水系和闽江水系, 但最近研究表明它仅见于云南滇池(Sun et al, 2013 ).因此目前关于该物种的信息并不可靠, 难以评估其生存状况.(3)生物学和生态学信息缺乏的物种.物种生物学和生态学信息掌握的翔实程度与其受关注的程度呈正比.有经济价值和受保护的物种受关注度较高, 相关信息掌握得较为翔实; 而条鳅科、腹吸鳅科和爬鳅科中分布区狭窄且无经济价值的种类, 其关注度往往较低, 资料相当匮乏.在本次评估中, 这些类群被列入数据缺乏等级的物种分别占到其物种数的33.9%, 50.9%和40.5%.目前中国具权威性或地方性的鱼类志多数于20世纪编撰, 一般分类信息较为详细, 但生物学和生态学资料相对匮乏.此外, 目前仍然缺乏鱼类资源常态的、持续的监测资料, 这也是众多物种处于信息缺乏等级的原因. ...
金沙江中游圆口铜鱼早期资源现状
1
2012
... 河流筑坝还使河流片断化, 引起河流环境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变化破坏流水性鱼类栖息环境, 也导致产漂流性卵鱼类的繁殖条件消失.例如长江上游梯级水电站的筑建严重影响了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 )这种典型的喜流水性、产漂流性卵的鱼类生存: 产卵场消失, 适宜栖息地缩减, 使其被迫向干支流的流水性生境中迁徙(唐会元等, 2012 ; 高少波等, 2015 ).大渡河中曾栖息了众多的急流性鱼类, 如裂腹鱼类、鮡类、爬鳅类及墨头鱼类等, 但自从2001年大渡河水电开发以后, 这些种类显著减少, 长丝裂腹鱼(Schizothorax dolichonema )、中华鮡(Pareuchiloglanis sinensis )和川陕哲罗鲑(Hucho bleekeri )等常见性种类已基本绝迹, 重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davidi )和青石爬鮡(Euchiloglanis davidi )等种类已非常罕见(杨育林等, 2010 ). ...
金沙江中游圆口铜鱼早期资源现状
1
2012
... 河流筑坝还使河流片断化, 引起河流环境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变化破坏流水性鱼类栖息环境, 也导致产漂流性卵鱼类的繁殖条件消失.例如长江上游梯级水电站的筑建严重影响了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 )这种典型的喜流水性、产漂流性卵的鱼类生存: 产卵场消失, 适宜栖息地缩减, 使其被迫向干支流的流水性生境中迁徙(唐会元等, 2012 ; 高少波等, 2015 ).大渡河中曾栖息了众多的急流性鱼类, 如裂腹鱼类、鮡类、爬鳅类及墨头鱼类等, 但自从2001年大渡河水电开发以后, 这些种类显著减少, 长丝裂腹鱼(Schizothorax dolichonema )、中华鮡(Pareuchiloglanis sinensis )和川陕哲罗鲑(Hucho bleekeri )等常见性种类已基本绝迹, 重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davidi )和青石爬鮡(Euchiloglanis davidi )等种类已非常罕见(杨育林等, 2010 ). ...
青海省黄河珍稀濒危鱼类及保护对策
1
2006
... 水环境污染直接影响鱼类生存, 并对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等鱼类饵料生物造成危害, 破坏了鱼类食物链, 间接地影响鱼类资源, 导致天然资源量减少.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 黄河上游支流—湟水可捕到黄河雅罗鱼(Leuciscus chuanchicus )、黄河裸裂尻(Schizopygopsis pylzovi )、厚唇裸重唇鱼(Gymnodiptychus pachycheilus )和拟鲇高原鳅(Triplophysa siluroides )等鱼类.随着沿岸工农业的发展, 此河吞纳了大量工农业及生活污水, 20世纪80年代以后已难觅这些鱼类的踪迹, 在某些河段甚至已经绝迹(唐文家等, 2006 ). ...
青海省黄河珍稀濒危鱼类及保护对策
1
2006
... 水环境污染直接影响鱼类生存, 并对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等鱼类饵料生物造成危害, 破坏了鱼类食物链, 间接地影响鱼类资源, 导致天然资源量减少.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 黄河上游支流—湟水可捕到黄河雅罗鱼(Leuciscus chuanchicus )、黄河裸裂尻(Schizopygopsis pylzovi )、厚唇裸重唇鱼(Gymnodiptychus pachycheilus )和拟鲇高原鳅(Triplophysa siluroides )等鱼类.随着沿岸工农业的发展, 此河吞纳了大量工农业及生活污水, 20世纪80年代以后已难觅这些鱼类的踪迹, 在某些河段甚至已经绝迹(唐文家等, 2006 ). ...
Year Book 2010: New Science and Development in our Changing Environment.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 Kenya.
2010
3
2009
... 中国疆域辽阔、地形复杂、水体环境和气候条件多样, 为鱼类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生境, 孕育了丰富的鱼类物种多样性.中国内陆各类水体中存活的鱼类有1,400多种, 其中很多是中国特有属、种.过去数十年间, 受人类活动的干扰及其他因素的影响, 淡水鱼类多样性资源衰退明显.许多区域性经济鱼类已临近濒危, 有些稀有种甚至已经灭绝.为掌握物种濒危信息, 国家环保部和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 分别在1998年和2009年对中国物种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估, 出版了《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 鱼类》(乐佩琦和陈宜瑜, 1998 )和《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第二卷)(汪松和解焱, 2009 ).此外, 截至2015年, IUCN对560种中国淡水鱼类的受威胁状况进行了评估(IUCN, 2015 ). ...
... 中国内陆鱼类种数众多, 且新种仍不断被发现.根据作者对已有研究资料的整理和统计, 截至2014年5月共整理得到中国(包括台湾)内陆鱼类1,443种, 隶属于18目51科286属(表1 ).此次整理的中国内陆鱼类名录所包含的物种即为此次评估对象, 涵盖了《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 鱼类》(乐佩琦和陈宜瑜, 1998 )、《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第二卷) (汪松和解焱, 2009 )、《台湾淡水鱼类红皮书》和《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已收录的所有物种. ...
... 《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第二卷) (汪松和解焱, 2009 )包含了193种内陆鱼类受威胁物种, 有143种保留在本次评估的受威胁物种名录中.共有50种的受威胁等级被提升: 24种由濒危上升为极危, 25种由易危上升为濒危, 1种由濒危上升为野外灭绝.有15种的受威胁等级被下调: 3种由野外灭绝降为极危或濒危, 分别是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 )、小裂腹鱼(Schizothorax parvus )和多鳞白鱼(Anabarilius polylepis ); 3种由极危降为濒危或易危, 分别是全裸裸重唇鱼(Gymnodiptychus integrigymnatus )、塔里木裂腹鱼(Schizothorax biddulphi )和青石爬鮡(Euchilo- glanis davidi ); 9种由濒危降为易危, 如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 )等. ...
3
2009
... 中国疆域辽阔、地形复杂、水体环境和气候条件多样, 为鱼类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生境, 孕育了丰富的鱼类物种多样性.中国内陆各类水体中存活的鱼类有1,400多种, 其中很多是中国特有属、种.过去数十年间, 受人类活动的干扰及其他因素的影响, 淡水鱼类多样性资源衰退明显.许多区域性经济鱼类已临近濒危, 有些稀有种甚至已经灭绝.为掌握物种濒危信息, 国家环保部和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 分别在1998年和2009年对中国物种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估, 出版了《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 鱼类》(乐佩琦和陈宜瑜, 1998 )和《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第二卷)(汪松和解焱, 2009 ).此外, 截至2015年, IUCN对560种中国淡水鱼类的受威胁状况进行了评估(IUCN, 2015 ). ...
... 中国内陆鱼类种数众多, 且新种仍不断被发现.根据作者对已有研究资料的整理和统计, 截至2014年5月共整理得到中国(包括台湾)内陆鱼类1,443种, 隶属于18目51科286属(表1 ).此次整理的中国内陆鱼类名录所包含的物种即为此次评估对象, 涵盖了《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 鱼类》(乐佩琦和陈宜瑜, 1998 )、《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第二卷) (汪松和解焱, 2009 )、《台湾淡水鱼类红皮书》和《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已收录的所有物种. ...
... 《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第二卷) (汪松和解焱, 2009 )包含了193种内陆鱼类受威胁物种, 有143种保留在本次评估的受威胁物种名录中.共有50种的受威胁等级被提升: 24种由濒危上升为极危, 25种由易危上升为濒危, 1种由濒危上升为野外灭绝.有15种的受威胁等级被下调: 3种由野外灭绝降为极危或濒危, 分别是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 )、小裂腹鱼(Schizothorax parvus )和多鳞白鱼(Anabarilius polylepis ); 3种由极危降为濒危或易危, 分别是全裸裸重唇鱼(Gymnodiptychus integrigymnatus )、塔里木裂腹鱼(Schizothorax biddulphi )和青石爬鮡(Euchilo- glanis davidi ); 9种由濒危降为易危, 如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 )等. ...
1
1996
... 不合理地引进外源性物种是破坏生态系统多样性、导致地方特有种濒危的又一重要原因.外来种的引入通常是为了提高某一水域的鱼产量, 但往往会给土著种带来致命打击.云南星云湖原盛产大头鲤(Cyprinus pellegrini ), 自投放以鲢鳙为主的家鱼苗后, 因引入种与其食性重叠, 经受不住引入种的强有力竟争, 其种群数量锐减沦为濒危(陈银瑞等, 1998 ).抚仙湖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 ), 此种与该湖土著种类—鱇浪白鱼(Anabarilius graham )的食性相似, 且分布空间上存在重叠, 因其种间竞争力强而在该湖迅速发展成为优势种群, 致使鱇浪白鱼遭到灭顶之灾(李再云等, 2003 ).20世纪70年代在泸沽湖引入“四大家鱼”以提高渔业产量, 但在引种的过程中, 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 )、子陵吻虾虎鱼(Rhinogobius giurinus )和棒花鱼(Abbotina rivularis )等种类也被携带进入该湖.这些小型野杂鱼类的种群在缺乏天敌的环境中快速增长, 侵占湖滨浅滩, 大量吞食裂腹鱼产于浅水区砾石上的受精卵, 造成该湖厚唇裂腹鱼(Schizothorax labrosus )、小口裂腹鱼(S. micro- stomus )和宁蒗裂腹鱼(S. ninglangensis )这3种特有裂腹鱼的种群衰竭(杨君兴, 1996 ; Kong et al, 2006 ). ...
1
1996
... 不合理地引进外源性物种是破坏生态系统多样性、导致地方特有种濒危的又一重要原因.外来种的引入通常是为了提高某一水域的鱼产量, 但往往会给土著种带来致命打击.云南星云湖原盛产大头鲤(Cyprinus pellegrini ), 自投放以鲢鳙为主的家鱼苗后, 因引入种与其食性重叠, 经受不住引入种的强有力竟争, 其种群数量锐减沦为濒危(陈银瑞等, 1998 ).抚仙湖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 ), 此种与该湖土著种类—鱇浪白鱼(Anabarilius graham )的食性相似, 且分布空间上存在重叠, 因其种间竞争力强而在该湖迅速发展成为优势种群, 致使鱇浪白鱼遭到灭顶之灾(李再云等, 2003 ).20世纪70年代在泸沽湖引入“四大家鱼”以提高渔业产量, 但在引种的过程中, 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 )、子陵吻虾虎鱼(Rhinogobius giurinus )和棒花鱼(Abbotina rivularis )等种类也被携带进入该湖.这些小型野杂鱼类的种群在缺乏天敌的环境中快速增长, 侵占湖滨浅滩, 大量吞食裂腹鱼产于浅水区砾石上的受精卵, 造成该湖厚唇裂腹鱼(Schizothorax labrosus )、小口裂腹鱼(S. micro- stomus )和宁蒗裂腹鱼(S. ninglangensis )这3种特有裂腹鱼的种群衰竭(杨君兴, 1996 ; Kong et al, 2006 ). ...
大渡河流域电站建设对保护鱼类的影响及对策措施研究
1
2010
... 河流筑坝还使河流片断化, 引起河流环境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变化破坏流水性鱼类栖息环境, 也导致产漂流性卵鱼类的繁殖条件消失.例如长江上游梯级水电站的筑建严重影响了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 )这种典型的喜流水性、产漂流性卵的鱼类生存: 产卵场消失, 适宜栖息地缩减, 使其被迫向干支流的流水性生境中迁徙(唐会元等, 2012 ; 高少波等, 2015 ).大渡河中曾栖息了众多的急流性鱼类, 如裂腹鱼类、鮡类、爬鳅类及墨头鱼类等, 但自从2001年大渡河水电开发以后, 这些种类显著减少, 长丝裂腹鱼(Schizothorax dolichonema )、中华鮡(Pareuchiloglanis sinensis )和川陕哲罗鲑(Hucho bleekeri )等常见性种类已基本绝迹, 重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davidi )和青石爬鮡(Euchiloglanis davidi )等种类已非常罕见(杨育林等, 2010 ). ...
大渡河流域电站建设对保护鱼类的影响及对策措施研究
1
2010
... 河流筑坝还使河流片断化, 引起河流环境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变化破坏流水性鱼类栖息环境, 也导致产漂流性卵鱼类的繁殖条件消失.例如长江上游梯级水电站的筑建严重影响了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 )这种典型的喜流水性、产漂流性卵的鱼类生存: 产卵场消失, 适宜栖息地缩减, 使其被迫向干支流的流水性生境中迁徙(唐会元等, 2012 ; 高少波等, 2015 ).大渡河中曾栖息了众多的急流性鱼类, 如裂腹鱼类、鮡类、爬鳅类及墨头鱼类等, 但自从2001年大渡河水电开发以后, 这些种类显著减少, 长丝裂腹鱼(Schizothorax dolichonema )、中华鮡(Pareuchiloglanis sinensis )和川陕哲罗鲑(Hucho bleekeri )等常见性种类已基本绝迹, 重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davidi )和青石爬鮡(Euchiloglanis davidi )等种类已非常罕见(杨育林等, 2010 ). ...
2
1998
... 中国疆域辽阔、地形复杂、水体环境和气候条件多样, 为鱼类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生境, 孕育了丰富的鱼类物种多样性.中国内陆各类水体中存活的鱼类有1,400多种, 其中很多是中国特有属、种.过去数十年间, 受人类活动的干扰及其他因素的影响, 淡水鱼类多样性资源衰退明显.许多区域性经济鱼类已临近濒危, 有些稀有种甚至已经灭绝.为掌握物种濒危信息, 国家环保部和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 分别在1998年和2009年对中国物种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估, 出版了《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 鱼类》(乐佩琦和陈宜瑜, 1998 )和《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第二卷)(汪松和解焱, 2009 ).此外, 截至2015年, IUCN对560种中国淡水鱼类的受威胁状况进行了评估(IUCN, 2015 ). ...
... 中国内陆鱼类种数众多, 且新种仍不断被发现.根据作者对已有研究资料的整理和统计, 截至2014年5月共整理得到中国(包括台湾)内陆鱼类1,443种, 隶属于18目51科286属(表1 ).此次整理的中国内陆鱼类名录所包含的物种即为此次评估对象, 涵盖了《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 鱼类》(乐佩琦和陈宜瑜, 1998 )、《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第二卷) (汪松和解焱, 2009 )、《台湾淡水鱼类红皮书》和《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已收录的所有物种. ...
2
1998
... 中国疆域辽阔、地形复杂、水体环境和气候条件多样, 为鱼类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生境, 孕育了丰富的鱼类物种多样性.中国内陆各类水体中存活的鱼类有1,400多种, 其中很多是中国特有属、种.过去数十年间, 受人类活动的干扰及其他因素的影响, 淡水鱼类多样性资源衰退明显.许多区域性经济鱼类已临近濒危, 有些稀有种甚至已经灭绝.为掌握物种濒危信息, 国家环保部和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 分别在1998年和2009年对中国物种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估, 出版了《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 鱼类》(乐佩琦和陈宜瑜, 1998 )和《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第二卷)(汪松和解焱, 2009 ).此外, 截至2015年, IUCN对560种中国淡水鱼类的受威胁状况进行了评估(IUCN, 2015 ). ...
... 中国内陆鱼类种数众多, 且新种仍不断被发现.根据作者对已有研究资料的整理和统计, 截至2014年5月共整理得到中国(包括台湾)内陆鱼类1,443种, 隶属于18目51科286属(表1 ).此次整理的中国内陆鱼类名录所包含的物种即为此次评估对象, 涵盖了《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 鱼类》(乐佩琦和陈宜瑜, 1998 )、《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第二卷) (汪松和解焱, 2009 )、《台湾淡水鱼类红皮书》和《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已收录的所有物种. ...
云南湿地生态系统鱼类物种濒危机制初探
2
2000
... 本次评估中被列入灭绝或区域灭绝等级的鱼类有4种; 属于灭绝等级的有3种, 即大鳞白鱼(Anabarilius macrolepis )、异龙鲤(Cyprinus yilongensis )和茶卡高原鳅(Triplophysa cakaensis ).大鳞白鱼和异龙鲤为云南异龙湖特有种(褚新洛和陈银瑞, 1989 ).该湖于1952年开始泄水发电, 后又于1971年凿洞排水造田, 湖泊水位因之下降; 再加上1981年4月罕见干旱, 致使全湖干涸20天.人类活动的干扰和自然灾害导致这两个物种的栖息地环境完全丧失, 至今无任何标本采集记录, 于此湖灭绝(陈银瑞等, 1998 ; 周伟, 2000 ).茶卡高原鳅仅见于青海省乌兰县流入茶卡盐湖的一支流中(曹文宣和朱松泉, 1988 ), 此河流于20世纪就已干涸.因其栖息地环境完全丧失, 此物种至今无捕获记录. ...
... 围湖造田使湖泊面积退缩, 沿湖浅水区消失, 水草资源遭到破坏, 致使一些鱼类失去索饵、肥育和繁殖的场所, 不仅引起草食性鱼类数量锐减, 而且还导致其他鱼类栖息地和产卵场受损或丧失, 鱼类资源量下降.20世纪70年代滇池水面大量被围垦, 围垦区原本是土著鱼类繁殖和觅食的浅水区.因栖息地被破坏, 原来占该湖捕捞总产量50%的特有种, 如云南鲴(Xenocypris yunnanensis )、银白鱼(Anabarilius alburnops )和多鳞白鱼等, 现已濒临绝迹, 而湖内留存的只有几个广布种类(周伟, 2000 ). ...
云南湿地生态系统鱼类物种濒危机制初探
2
2000
... 本次评估中被列入灭绝或区域灭绝等级的鱼类有4种; 属于灭绝等级的有3种, 即大鳞白鱼(Anabarilius macrolepis )、异龙鲤(Cyprinus yilongensis )和茶卡高原鳅(Triplophysa cakaensis ).大鳞白鱼和异龙鲤为云南异龙湖特有种(褚新洛和陈银瑞, 1989 ).该湖于1952年开始泄水发电, 后又于1971年凿洞排水造田, 湖泊水位因之下降; 再加上1981年4月罕见干旱, 致使全湖干涸20天.人类活动的干扰和自然灾害导致这两个物种的栖息地环境完全丧失, 至今无任何标本采集记录, 于此湖灭绝(陈银瑞等, 1998 ; 周伟, 2000 ).茶卡高原鳅仅见于青海省乌兰县流入茶卡盐湖的一支流中(曹文宣和朱松泉, 1988 ), 此河流于20世纪就已干涸.因其栖息地环境完全丧失, 此物种至今无捕获记录. ...
... 围湖造田使湖泊面积退缩, 沿湖浅水区消失, 水草资源遭到破坏, 致使一些鱼类失去索饵、肥育和繁殖的场所, 不仅引起草食性鱼类数量锐减, 而且还导致其他鱼类栖息地和产卵场受损或丧失, 鱼类资源量下降.20世纪70年代滇池水面大量被围垦, 围垦区原本是土著鱼类繁殖和觅食的浅水区.因栖息地被破坏, 原来占该湖捕捞总产量50%的特有种, 如云南鲴(Xenocypris yunnanensis )、银白鱼(Anabarilius alburnops )和多鳞白鱼等, 现已濒临绝迹, 而湖内留存的只有几个广布种类(周伟, 20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