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国家公园全民公益性评估指标体系: 以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为例
生物多样性
2023, 31 (3):
22571-.
DOI: 10.17520/biods.2022571
全民公益性是我国国家公园建设需坚持的三大理念之一, 但受其内涵不明确且缺乏有效考核评价机制的制约, 尚未受到相关方的充分重视。建立一套能准确反映其内涵的指标体系, 用于评估国家公园全民公益性理念执行成效、引导相关方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国家公园的全民公益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梳理国外主要国家公园全民公益性的内涵和具体体现, 分析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的时代背景和独有特征的基础上, 剖析了我国国家公园全民公益性的内涵和逻辑构成。在此基础上, 通过深入实地考察, 建立了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全民公益性评估备选指标体系, 利用Delphi法, 以发放电子问卷的形式对本领域14名知名专家开展两轮咨询, 从拟定的全民公益性评估备选指标体系中筛选指标, 结合问卷咨询结果建立了包括管理者、社区居民、相关企业和社会组织、游客和公众5个方面, 涉及5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和35个三级指标的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全民公益性评估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囊括了国家公园体制机制、社区民生福祉、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访客体验、公众参与等方面的多个内容。针对青藏高原的实际情况, 还设置了医疗保障体系、应急救援体系等指标, 并考虑在实际评估中增加相关指标权重, 更加重视高海拔地区的访客安全保障与居民利益。通过多维度的指标选择, 能够系统全面地对我国国家公园特别是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全民公益性落实情况进行评估, 能一定程度上填补目前全民公益性评估研究的空白, 并促进相应指标更好地服务国家公园管理, 也为未来如何实现全民公益性提供了有效路径的参考。
表2
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全民公益性评估指标构建咨询专家权威程度
正文中引用本图/表的段落
本研究邀请了14位专家参与专家咨询。主要遴选依据为: (1)具有丰富的国家公园研究经验, 在相关研究领域发表过论文或出版过专著; (2)熟悉并考察过青藏高原。通过发放电子问卷的形式, 请专家对各级指标是否需要保留进行打分, 并计算每项指标的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专家权威系数(Cr)和意见协调系数等。其中, 专家权威系数由专家熟悉程度(Cs)和专家判断依据(Ca)决定, Cr = (Cs + Ca)/2。对专家的基本信息和权威程度的统计结果显示(表1, 表2), 专家权威系数介于0.7到1之间, 均值为0.89, 表明专家咨询小组符合Delphi法的要求, 专家对于指标评估具有较高权威性。参考已有研究(沈绮云等, 2021), 对均值≥ 4分且变异系数小于0.25的指标进行保留; 根据专家建议, 对于二级指标下缺少专家打分均值≥ 4的情况, 保留该二级指标下均值最高且变异系数小于0.25的指标, 如在“自然资源所有权”二级指标下保留“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国土面积百分比”这个三级指标, 在“社会资本投入国家公园建设”这个二级指标下保留三级指标“社会资本投入金额”。通过Delphi法, 最终形成了包括5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35个三级指标的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全民公益性管理评估指标体系(表3)。
本文的其它图/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