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 ›› 2005, Vol. 13 ›› Issue (1): 1-11. DOI: 10.1360/biodiv.040014
• 论文 • 下一篇
章飞军1,2, 张岩松1,3, 张晓凌4, 郭学武1*, 梁振林5
Feijun Zhang1,2, Yansong Zhang1,3, Xiaoling Zhang4, Xuewu Guo1*, Zhenlin Liang5
摘要:
2002年8月4日在黄海从青岛至济州岛断面的4个站位上,进行了底边界层动物昼夜连续采样, 对底边界层动物的多样性及其昼夜变化进行了分析。共鉴定出底边界层动物32种, 其中桡足类19种,端足类3种,涟虫3种,糠虾2种,毛颚类2种,枝角类2种,磷虾1种, 可划分为中型浮游动物、大型浮游动物和超底栖动物三个生物类群。主要种类有尖额真猛水蚤(Euterpina acutifrons)、挪威小毛猛水蚤(Microsetella norvegica)、戴氏猛水蚤(Danielssenia sp.)、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和双刺纺缍水蚤(Acartia bifilosa)等。超底栖动物和中型浮游动物是两个主要类群。此外,桡足类幼体(无节幼体和桡足幼体)也是底边界层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样性分析显示: 底边界层动物在4个调查站位的均匀度(d)皆较高(0.728-0.915), 但种类较少(19-33), 故多样性指数(H′)较低(2.248-2.827)。超底栖动物的多样性指数相对较高, 中型浮游动物次之, 大型浮游动物较低。各类群的多样性指数在白天和夜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底边界层动物的丰度在细砂底质环境的1-3站最低, 在其他3个具有粉砂-粘土底质环境的站位皆较高。通过聚类分析, 可将这两种底质环境上的底边界层动物在26.6%相似性水平上分为两个类群。生物-环境匹配分析显示, 底边界层动物的种类及丰度除了与水深、水温有关外, 还与近底层颗粒有机碳(POC)、颗粒有机氮(PON)的沉降通量以及沉积物中值粒径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