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国家植物园的主要特征
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world-class national botanical garde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通讯作者: *E-mail:renhai@scbg.ac.cn
第一联系人: #共同第一作者
编委: 马克平
责任编辑: 周玉荣
收稿日期: 2023-06-8 接受日期: 2023-07-13
基金资助: |
|
Corresponding authors: *E-mail:renhai@scbg.ac.cn
First author contact: #Co-first authors
Received: 2023-06-8 Accepted: 2023-07-13
2021年12月和2022年5月, 国务院分别批复同意在北京设立国家植物园, 在广州设立华南国家植物园。批复文件要求, 国家植物园和华南国家植物园要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万物和谐的国家植物园。国家植物园具有国家代表性、科学系统性和社会公益性。世界一流植物园应在植物迁地保护、科学研究、资源可持续利用、科普宣教和园林园艺展示等方面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 且引领其他植物园发展。中国特色是指植物园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具有中国特点的民族植物、传统文化、园林艺术、体制机制等。从植物园历史维度、功能维度和使命维度看,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国家植物园的主要特征有: (1)具有一定的发展历史, 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驱动下持续开展野生植物保护、研究与利用相关工作, 在国内外植物园领域有一定的影响力; (2)在野生植物迁地保护、科学研究、资源可持续利用、科普宣教和园林园艺展示等5个功能领域, 部分或全部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3)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生物安全、粮食安全, 科技支撑国家或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修复、气候变化应对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Aim: The State Council approve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ational Botanical Garden in Beijing in December, 2021 and the South China National Botanical Garden in Guangzhou in May, 2022. These two gardens will be developed into world-class botanical gardens with distinctiv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here all forms of life coexist harmoniousl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main features of world-class national botanical garden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historical, functional and mission dimensions, aim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national botanical garden system.
Methods: Based on the five different evaluation criteria of botanical gardens in the world and China, we summarized the attributes of 12 renowned botanical gardens in the world and 5 well-performing botanical gardens in China. A new evaluation system of botanical gardens was proposed after extensive literature review and consensus among peers. The main features of world-class botanical gardens were identified based on this system and the evaluation process.
Results: The national botanical garden should possess national representativeness, scientific systematicness, and social public welfare. A world-class botanical garden should demonstrate strong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n areas such as plant conserv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c education, garden horticultural display, 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while leading the development of other botanical gardens.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refer to the gradual formation of unique attributes through long-term practice, encompassing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 ethnic plants, traditional culture, garden art,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and mor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historical, functional, and mission dimensions, the main features of a world-class national botanical garde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clude: (1) It possessed a significant development history, actively engaging in the conservation, research, and utilization of wild plants in response to the country’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public’s aspiration for a better life. Furthermore, it has a certain influence in the field of botanical gardens both 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2) The botanical garden demonstrated leaderships, either partially or completely, in five functional domains: ex situ conservation of wild plants, scientific research, sustainable resource utilization, public education, and garden horticultural display; (3) It serves as a vital component of major national strategies, ensuring national ecological security, biosecurity, and food security. Additionally, it contributes to national or global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restoration of degraded ecosystems, 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clusio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national botanical garden should align with internationally renowned botanical garden, guided by mission goals, with a focus on the relocation and conservation of wild plants. It should adhere to national representativeness, scientific systematicness, and social public welfare, coordinate in situ conservation and ex situ conservation, enhance the level of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tell the story of Chinese plant well, provide strong support for curbing the biodiversity loss and restoring degraded ecosystems, and provide innovative solutions to mitigate global climate change.
Keywords:
本文引用格式
任海, 何拓, 文世峰, 董晖 (2023)
Hai Ren, Tuo He, Shifeng Wen, Hui Dong (2023)
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国家植物园、华南国家植物园的批复要求, 国家植物园建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尊重自然、保护第一、惠益分享; 坚持以植物迁地保护为重点, 体现国家代表性和社会公益性; 坚持对植物类群系统收集、完整保存、高水平研究、可持续利用, 统筹发挥多种功能作用; 坚持将植物知识和园林文化融合展示, 讲好中国植物故事, 彰显中华文化和生物多样性魅力, 强化自主创新, 接轨国际标准, 建设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万物和谐的国家植物园(
中国特色是指某种理论或事物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不断总结中国的实践经验, 融入民族传统, 反映时代要求, 解答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2020)。中国特色是在社会需求、资源条件、人文环境、发展战略、政治体制等因素影响下形成的, 体现出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植物园的“中国特色”是指植物园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具有中国特点的乡土植物(民族植物)、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园林艺术、体制机制等。中国植物园的传统文化印迹就是中国特色的重要表现。例如, 植物园的专类园中关于植物文化的解说系统、植物园的中国园林特色、植物园的民族植物学研究等。中国特色的植物园是高标准、鲜明特色、高质量的植物园, 具有“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的独特性和卓越性。
“世界一流”植物园应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 且引领其他植物园发展。“世界一流”植物园始终关注全球和国家尺度的野生植物保护, 持续追求卓越水平, 能够配置全球资源, 可以塑造领先的科学文化, 具有先进的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世界一流”植物园还应拥有一批国际知名的科学家, 培养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产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同时, 还是全球植物科学领域学者学术交流中心, 标本馆、种子库、数据库等资源对全球开放, 具有高度国际化的工作环境。
本文将从植物园历史维度、功能维度和使命维度探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国家植物园的主要特征, 以期为我国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1 历史维度
近年来, 历史植物园(historic botanical garden)的保护和价值重获重视。历史植物园是指一个可供公众使用的植物园, 是科学史的见证, 具有记录证明且公认的历史价值, 保持了真实性和完整性(
当前全球40多个国家约有80个国家植物园, 既有始建于16‒19世纪的, 也有建于20‒21世纪的。部分国家植物园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例如, 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英国皇家爱丁堡植物园、美国密苏里植物园、悉尼皇家植物园、澳大利亚国家植物园等。这些植物园均是历史悠久的植物园, 而且在不同历史时期, 根据当时各自国家和社会需求, 发挥了国家植物园在生物多样性研究、保护与利用方面的支撑和主导作用, 体现国家战略部署、执行国家意志, 具有较强的国际影响力(Huang et al, 2023)。
现代植物园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不长, 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植物园始于西方在中国国土上建设的香港动植物公园(1861年)、台北植物园(1895年)、熊岳树木园(1915年)等, 中国人自己建设的植物园包括南京中山植物园(1929年)和庐山植物园(1934年)。由于政治、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水平限制, 新中国成立前仅有15个植物园。1955‒1960年间, 国民经济建设发展较快, 植物园也迎来了建设高潮, 植物园数量增加到34个; 在“文革”期间, 植物园建设趋于停滞; 改革开放后的1980‒2020年间, 植物园数量增加到约200个, 部分植物园的基础较好、功能齐全、发展迅速, 逐步成为全球植物园领域的重要力量(周桔等, 2021)。自2021年国务院批准在北京设立国家植物园以来,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科学院等部门组织编制了《国家植物园体系布局方案》, 基础较好、水平较高的植物园均在积极谋划创建国家植物园, 我国植物园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迈入了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从历史维度看,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国家植物园的主要特征包括: 具有一定的发展历史和积累沉淀, 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家战略需求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植物园的某些功能代表时代最高水平, 植物园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兼具“科学的内涵、艺术的外貌、文化的底蕴”。
2 植物园功能维度
植物园的主要功能包括野生植物迁地保护、科学研究、资源可持续利用、科普宣教、园林园艺展示等。国家植物园至少应在国家重点保护和受威胁野生植物的迁地保护、科学研究以及植物园管理运营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代表国家形象, 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生物安全、粮食安全。
国内外比较常用的5个植物园评价标准分别是: (1)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植物园保护秘书处(IUCN-BGCS)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植物园界定标准; (2)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BGCI) 2022年版植物园认证标准, 包括领导力、战略方向、公众开放、收集管理、公众参与、园艺、研究能力、保护活动、可持续性、伦理道德、专业人员、网络成员等12个方面(
第二, 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水平。世界知名植物园均在植物学、生态学、园艺学等学科研究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至少是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相关领域的全球前1%学科, 在野生植物保护和资源利用关键技术方面也处于领先水平。植物园制定有科学研究战略规划和专项规划, 拥有先进的科研实验平台, 充裕的科研经费, 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同时, 植物园有全球视野和国际影响力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建立了充分激发人才活力的体制机制, 形成良好的创新文化。
第三, 有社会影响力的植物资源产品。目前全球有近39万种高等植物, 其中人类利用的仅5万种, 利用较多的5,000多种中, 有许多是植物园驯化或培育的, 如橡胶树、郁金香、猕猴桃、檀香等。植物园以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更多创新成果转化, 推进粮油作物、果蔬植物、药用植物、能源植物、园林绿化植物和其他经济作物选育和资源开发利用, 将更多新品种和植物产品用于社会经济发展, 保障粮食安全和人民生命健康, 服务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第五, 优美独特的园林景观。植物园是城市名片, 也是植物多样性高度富集的城市绿地, 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场所。植物园应具有优美的园林景观, 传承中国园林和植物园文化底蕴, 妥善保存并发掘利用植物园建设发展中的历史资料、独特文化遗产、科学家和名人事迹、植物保护故事等资源, 并用于植物园的公众教育和文化传播。此外, 在园林园艺展示方面能够体现国家或地域园林特色。一些植物园的园林营建考虑了“人化的自然”的过程, 坚持了中国优秀传统园林生态美学文化的精髓, 重视中国园林“真善美”的人文追求, 把握了园林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宗旨。植物园的园林建设要重视这个过程, 特别是在植物园的规划和景观设计中既要注重科学性、专业性、时代性, 又要与当地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文化有机融合, 将古典元素、传统色彩、传统文化符号、传统文化寓意植物、传统绘画融入植物园的园林景观设计中, 形成别具一格的景观特色与文化底蕴, 并使其与中华传统文化和当地的历史沉淀相得益彰(刘华杰, 2017)。
3 植物园使命维度
BGCI的2021‒2025年规划提出其使命, 即: 保护植物, 激励和领导人们共享知识和资源, 通过公众参与和教育应对全球挑战, 确保BGCI的行动有效且有弹性(
CBD COP15达成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提出, 直至2030年期间的使命是: 采取紧急行动停止和扭转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使自然走上恢复之路, 造福人类和地球; 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 确保公正和公平分享利用遗传资源所产生的惠益, 同时提供必要的执行手段。到2050年的愿景是: 生物多样性受到重视、得到保护、恢复及合理利用, 维持生态系统服务, 实现一个可持续的健康的地球, 所有人都能共享重要惠益(Ren & Antonelli, 2023)。BGCI正在据此修改《全球植物保护战略(2021‒2030)》, 为全球植物园支撑《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23个行动目标提供根本遵循。
英国政府认为其皇家植物园是国家软实力的象征, 肩负国家使命。皇家植物园邱园在其2021‒2025年科学规划中提出的使命是, 为了人类福祉和地球上生命体的未来, 理解和保护植物和真菌。在其2021‒2030年规划中提出: 提供基于科学的知识和解决方案, 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 激励人们保护自然世界; 培训下一代科学家; 扩大影响力; 影响国家和国际(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舆论和政策。英国皇家爱丁堡植物园的使命是成为世界一流生物多样性研究机构, 支撑世界植物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国家植物园应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在“四个面向”中明确定位、找准方向, 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等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 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格局; 要遵循“充分体现国家意志、有效满足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最高水平”的标准进行能力建设; 主持全球植物多样性保护战略或行动计划, 推动完善国家野生植物迁地保护网络, 为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4 结语
从植物园近500年的历史发展、功能变迁和使命变化来看,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国家植物园应具备以下特征:
(1)具一定发展历史, 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驱动下持续开展野生植物保护、研究与利用相关工作, 在国内外植物园领域享有较高声誉, 在植物园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
(2)在野生植物迁地保护、科学研究、资源可持续利用、科普宣教、园林园艺展示等5个功能领域, 部分或全部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坚持以植物迁地保护为重点, 统筹发挥多种功能作用。
(3)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生物安全、粮食安全, 推动国家或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 主持全球植物多样性保护战略或行动计划, 为支撑“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方案。
未来, 中国国家植物园建设应对标国际知名的国家植物园, 以使命目标为导向, 以野生植物迁地保护为核心, 坚持国家代表性、科学系统性、社会公益性, 有机统筹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 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 讲好中国植物故事, 为遏制植物多样性丧失和修复退化生态系统提供有力支撑,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创新方案。
致谢
在形成考核评价体系过程中, 与宁祖林、廖景平、王瑛和郑祥慈同志进行了深入讨论, 特致谢意! 感谢审稿人和责任编委对本文提出的修改意见。感谢Dafeng Hui教授校正了英文摘要。
参考文献
Some thoughts about China’s national botanical garden system construction
DOI:10.17520/biods.2022016 [本文引用: 1]
关于我国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的一点思考
DOI:10.17520/biods.2022016 [本文引用: 1]
On China’s national botanical gardens: Building a comprehensive system of ex situ conservation of national botanical gardens with task oriented disciplines
DOI:10.17520/biods.2022220 URL [本文引用: 1]
论我国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 以任务带学科构建国家植物园迁地保护综合体系
DOI:10.17520/biods.2022220
[本文引用: 1]
植物园诞生的原初是“皇家”或“国家”意志的产物, 植物园的概念从公元前2,800年我国的“神农本草园”起源, 至今已历经沧桑巨变, 而西方文艺复兴后演替出了现代植物园。科研、保护、教育与示范四大功能始终是植物园的主线。植物园作为专门从事野生植物收集、科学研究、引种驯化和保护利用的专业研究机构, 始终肩负着国家的重要使命。本文系统综述了植物园的起源与演变, 并对世界各国的国家植物园与国家植物园体系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在对我国植物园历史与发展概况总结的基础上, 论述了我国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的定位与目标、区域布局、科学研究、人才队伍、基础设施等五个方面的思考, 以任务带学科构建我国国家植物园迁地保护综合体系。
China: The role of botanical gardens in conservation
DOI:10.1016/j.xinn.2023.100433 URL [本文引用: 1]
Plant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plant diversity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in the China national botanical garden
国家植物园植物文化建设与植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
Promoting plant culture communication in a botanical garden from a natural history perspective
DOI:10.17520/biods.2017150
[本文引用: 1]
The natural history cognitive tradition that Theophrastus, John Ray, Gilbert White, Carl Linnaeus, Henry David Thoreau, and John Muir belong has facilitated the birth and development of botany, ecology, and conservative biology, and when science is increasingly specialized, it seems to inspire experts of botanical gardens to promote plant cultures communication. Restarting and incorporating traditional natural history in the operation of a botanical garden will help balance the tension between anthropocentrism and non-anthropocentrism, scientist and the public perspective, public and personal knowledge, introduced and indigenous species, and domestication and wildness. Every decision in botanical gardens should prioritize conservation and highlight native species. Meanwhile, guided tours of plants should not be restricted to areas of botanical gardens with fixed borders, and the guides of botanical garden and visitors could be able to walk on local trails to look at wild plants, enjoy the ecological landscape, and experience the beauty of nature. However, this suggestion requires reforming the administrative arrangement and staff training of most botanical gardens.
从博物学视角推进植物园的植物文化传播
DOI:10.17520/biods.2017150
[本文引用: 1]
塞奥弗拉斯特、雷、怀特、林奈、梭罗、缪尔所属的博物学认知传统曾推动植物学、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的创立和发展, 在科学日益专门化的今天, 它也能启发植物园改进植物文化传播工作。植物园工作中重启古老的博物学, 有助于平衡人类中心论与非人类中心论、科学家视角与公众视角、公共知识与个人知识、外来种与本土种、驯化与野性等之间的张力。各植物园首先应当重视本土种的保护和展示, 同时面向公众的导赏活动又不必囿于固定边界的园区, 完全可以扩展至所在地的各种步道, 来探究植物和生态, 欣赏大自然之美。这也为改革植物园的体制和员工培训提出了新要求。
National botanical gardens at the forefront of global plant diversity conservation
DOI:10.1016/j.xinn.2023.100478 URL [本文引用: 1]
The role of national botanical gardens to benefi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OI:10.1016/j.tplants.2023.04.009
PMID:37188556
[本文引用: 1]
China has an in situ conservation system built around national parks, and has begun establishing an ex situ conservation system led by National Botanical Gardens. We highlight how this National Botanical Gardens system will serve the global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goal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Copyright © 2023 Elsevier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The view on functional changes of botanical garden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a’s national botanical garden system
DOI:10.17520/biods.2022113 URL [本文引用: 3]
试论植物园功能变迁与中国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
DOI:10.17520/biods.2022113
[本文引用: 3]
植物资源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 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来源, 植物多样性是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和生物安全的战略资源。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是植物多样性保护的两种主要方法, 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就地保护的主要形式, 构建以国家植物园为引领的植物园体系是迁地保护的主要形式, 二者相辅相成, 共同形成我国较为完整的植物多样性保护体系。通过建设国家植物园体系对我国植物多样性进行迁地保护, 同时开展科学研究、园林展示、科普教育和资源开发利用, 对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回顾了植物园的功能变迁、全球和中国植物园分布与数量以及植物迁地保护现状,讨论了植物园与植物迁地保护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我国国家植物园的定义及设立标准, 进而讨论了建设国家植物园体系的意义、挑战、统筹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等问题, 最后提出了我国国家植物园体系的建设目标、管理体制、空间布局和认证等方面的建议, 以期为我国的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Foreign national botanical garden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thought of China
国外国家植物园体系构建及我国发展思路
Botanical garden and ex-situ conservation of wild plant species
DOI:10.17520/biods.2022017 URL [本文引用: 1]
植物园与野生植物迁地保护
DOI:10.17520/biods.2022017 [本文引用: 1]
Role of Botanic Gardens
Strengthen ex situ conservation of plants and promot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plant resources
加强植物迁地保护, 促进植物资源保护和利用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