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图/表 详细信息
中国半翅目等29目昆虫新分类单元2021年年度报告
刘童祎, 姜立云, 乔格侠
生物多样性    2022, 30 (8): 22300-.   DOI: 10.17520/biods.2022300
摘要   (1516 HTML26 PDF(pc) (1469KB)(2599)  

本文以2021年度中国半翅目等29目昆虫(除昆虫纲鞘翅目、双翅目、鳞翅目、膜翅目之外的其他昆虫类群)发表的新分类单元为研究对象, 系统编汇了新分类单元信息、模式标本名录与文献目录, 并分析了描述新种的热点地区、模式标本存放情况以及发表期刊的特点等。2021年度中国半翅目等29目昆虫描述了新属35个, 新物种386个以及1个新种下分类单元, 共计422个新分类单元; 基于对新物种在省级行政区分布的分析, 新物种发现的热点地区分布于中国西南(云南、贵州以及四川等)及其邻近地区(广西和西藏等), 而以200 km × 200 km栅格为操作单位, 新物种发现的热点地区主要集中在山地地区。395位研究者参与了本年度新分类单元命名和描述工作, 相关结果发表在28种期刊上, 共205篇文章。本研究及时更新了2021年度中国半翅目等29目昆虫的生物多样性基础数据, 对于加快建设数据共享平台、支撑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 以及保障国门生物安全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Family
新属
New genus
新种及新亚种
New species and subspecies
总计
Total

Genus
新种及新亚种
New species and subspecies
叶蝉科 Cicadellidae 5 39 44 蝎蛉属 Panorpa 18
螽斯科 Tettigoniidae 7 29 36 蝶石蛾属 Psychomyia 16
蝎蛉科 Panorpidae 0 23 23 新襀属 Neoperla 10
蟋螽科 Gryllacrididae 0 18 18 疾灶螽属 Tachycines 9
襀科 Perlidae 0 18 18 拟刺?属 Cnipsomorpha 8
蛉蟋科 Trigonidiidae 4 18 22 玛蠊属 Margattea 7
长角鸟虱科 Philopteridae 0 16 16 窗翅叶蝉属 Mileewa 7
蝶石蛾科 Psychomyiidae 0 16 16 Priceiella 7
?科 Phasmatidae 4 14 18 栉角蛉属 Dilar 6
蚱科 Tetrigidae 2 13 15 新畸螽属 Neoteratura 6
驼螽科 Rhaphidophoridae 1 11 12 倍叉襀属 Amphinemura 5
蟋蟀科 Gryllidae 3 10 13 雅小叶蝉属 Eurhadina 5
栉角蛉科 Dilaridae 0 9 9
叉襀科 Nemouridae 0 8 8
姬蠊科 Ectobiidae 0 7 7
长角姚科 Entomobryidae 0 6 6
纹石蛾科 Hydropsychidae 0 6 6
粒脉蜡蝉科 Meenoplidae 0 6 6
猎蝽科 Reduviidae 0 6 6
蚜科 Aphididae 1 5 6
蓟马科 Thripidae 0 5 5
View table in article
表2 2021年度发表5个及以上新种及新亚种的科和属
正文中引用本图/表的段落
2021年度发表5个及以上新种(新亚种)的科和属见表2。2021年度描述的387个新种和新亚种隶属于75科228属。发表新物种数目最多的为半翅目叶蝉科、直翅目螽斯科和长翅目蝎蛉科(表2)。其中叶蝉科发表新种多达39个, 螽斯科也有29种, 两科物种多为植食性昆虫, 包含多种危害经济作物的农林害虫, 获得国内多个研究团队共同关注, 进而促进了该类群的分类学研究。以属为统计单元, 发表新种最多的类群为蝎蛉属(Panorpa), 共发表了18个新种(表2)。该属是蝎蛉科物种多样性最高的属(Wang & Gong, 2021), 2021年该属描述的新种多集中在中国西南山地及其邻近地区, 体现了中国西南山地生物区系的复杂性, 同时其研究也为探讨该属在中国西南山地的演化历史奠定了基础。
2021年, 中国半翅目等29目昆虫类群共有52个新物种在发表时应用了详尽的形态特征和分子系统学证据, 占所有新描述物种总数的13%, 主要集中在蜚蠊目、半翅目和直翅目。值得注意的是, 蜚蠊目所有新物种的发表全部提供了分子证据(e.g., He et al, 2021; Wang et al, 2021), 表明整合形态和分子证据已成为该类群物种厘定的重要依据。在分子厘定时, 最常用的分子标记是线粒体基因COI, 而线粒体基因Cytb, ND2, 12S rRNA和16S rRNA以及核基因18S rDNA, 28S rDNA和ITS在不同的类群中也得到了应用。其中, 4种直翅目昆虫新种还报道了线粒体基因组数据。最常用的分子厘定方法是遗传距离法; 而基于多物种溯祖理论且相对更加稳健的STACEY (Species Tree and Classification Estimation, Yarely)和BPP (Bayesian Phylogenetics and Phylogeography program)等方法却很少使用。同时, 多个物种在描述时还提供了生态学证据, 如寄主、鸣声等, 体现了生态分化对物种形成的重要性。近年来, 仅仅依赖形态特征厘定物种受到了挑战, 分类学家可以整合多源证据(如形态、分子以及生态证据), 以整合分类的框架进行物种界定。此外, 共有51个新种在描述时提供了中文名, 仅占13%。提倡学者在描述新分类单元时提供中文名, 以促进科学交流及对物种的认知。
本文的其它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