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图/表 详细信息
长期定位施肥对石灰性紫色水稻土 古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辜运富, 张小平, 涂仕华, Kristina Lindström
生物多样性    2011, 19 (3): 369-376.   DOI: 10.3724/SP.J.1003.2011.08193
摘要   (7061 HTML15 PDF(pc) (267KB)(6477)  

为了认识长期施肥对石灰性紫色水稻土培肥和肥力演化的作用, 结合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DGGE)和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技术, 研究了稻麦轮作下农家肥(M)、氮肥+农家肥(NM)、氮磷肥+农家肥(NPM)、氮磷钾肥+农家肥(NPKM)、无肥(CK)、氮肥(N)、氮磷肥(NP)、氮磷钾肥(NPK)等不同施肥制度对石灰性紫色水稻土古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长期定位施肥明显影响土壤中的古菌组成。在长期施用氮肥+农家肥、氮磷肥和氮磷钾肥+农家肥处理的土壤中, 古菌多样性指数低于农家肥、氮磷肥+农家肥、无肥、氮肥和氮磷钾肥处理。在DGGE图谱的基础上, 分别选择种植水稻和小麦的氮磷钾肥处理土壤样品, 对古菌克隆子的16S rDNA序列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 发现水稻土古菌与各种土壤及水体环境的古菌极其相似。对DGGE图谱的聚类分析发现, 不管是种植水稻还是小麦, 8种施肥处理的古菌都聚在3个群里。种植水稻时, M和NPK处理下的土壤古菌聚成第一个群, NP处理下的聚成第二个群, 另外5种施肥处理(NPKM, NM, CK, N 和NPM)聚成第三个群。种植小麦时, NPKM和M处理下的土壤古菌聚成一个群, NP处理下的聚成第二个群, N、NPK、NM、NPM和CK处理下的聚成第三个群。聚类分析结果显示, 作物类型会影响土壤古菌群落结构。


引物
Primers
16S rDNA目标区(碱基数)
16S rDNA target (base number)
引物序列
Primer sequence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Ar4F Archaea (8-25) 5′- TCY GGT TGA TCC TGC CRG-3′ Hershberger et al., 1996
Ar958R Archaea (958-967) 5′- YCC GGC GTT GAV TCC AAT T-3′ Delong, 1992
Ar9R Archaea (906-927) 5′-CCC GCC AAT TCC TTT AAG TTT C-3′ Jurgens et al., 1997
Ar3F Archaea (7-26) 5′- TTC CGG TTG ATC CTG CCG GA-3′ Jurgens et al., 1997
View table in article
表3 RFLP实验中古菌16S rDNA的特异性扩增引物
正文中引用本图/表的段落
在DGGE的基础上, 根据带型的丰富度, 选择NPK肥料处理下的两季土壤DNA(种植水稻和小麦的土壤)作为材料, 进行RFLP实验,了解石灰性紫色水稻土古菌系统发育地位。PCR反应体系与1.3.3节第二次相同。仍采用Nested-PCR程序, 与1.3.3节中相同, 只是在第一轮PCR中, 退火温度不是降落式, 而是稳定在56℃。第一次PCR引物为Ar4F和Ar958R; 第二次PCR引物为Ar9R和Ar3F(表3)。
本文的其它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