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玻璃钢/复合材料  
 
1997年 19卷 02期
刊出日期 1997-04-25

研究论文
研究论文
1 张可;陈昌祥;陈德芳
樟叶胡椒的化学成分
樟叶胡椒(Piper polysyphorum C.DC.)是胡椒科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云南和贵州(中国科学院植物志编辑委员会编,1982)。国内学者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中得到几个木脂素和环氧化合物(Ma et al,1993;马迎等,1991)。我们对其脂溶性部分进行研究,用硅胶H柱成功地分离了两个立体异构体木脂素,其中 isonectandrin B为一新天然产物。
1997 Vol. 19 (02): 1-3 [摘要] ( 5017 ) [HTML 0KB] [ PDF 111KB] ( 2540 )
1 赵县;岳建民;林中文;王德祖;丁靖垲;孙汉董
臭灵丹中五个新的桉烷类衍生物
Three eudesmanoic acids (1~ 3) and two eudesmanoic acid glucosides (4-5) were isolated from the n-BuOH extract of the title plant.
1997 Vol. 19 (02): 1-3 [摘要] ( 4720 ) [HTML 0KB] [ PDF 142KB] ( 2627 )
1 巫华美,陈训,何香银,余珍,丁靖皑
贵州桂花净油的化学成分
桂花(Osmanthus fragrans Lour)系木樨科木樨属植物,以我国西南部和南部为其分布中心,为园艺及香料栽培。贵州有桂花1个种及4个变种。桂花是我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其浸膏具有浓郁的桂花香气,是食用及日用化妆用香精不可缺少的原料,在国内外均受到青睐。关于桂花净油化学成分的研究,已有一些报道(了成斌等,1993;父光裕等,1983;Kaiser et al 1978;Sisido et al, 1966),用超临界C02革取桂花浸膏及其净油成分的分析,也有报道(施云海等,1993),但与我们的实验有差异,现将我们用超临界CO2,萃取的贵州产桂花的两个变种银桂(O.fragrans var. latifolius Mark)金桂(O.fragrans var. latifolius Mark thunbergii Mark)净油的化学成分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997 Vol. 19 (02): 1-3 [摘要] ( 6292 ) [HTML 0KB] [ PDF 170KB] ( 2803 )
1 李蓉涛;丁智慧;丁靖垲
紫茎泽兰的化学成分
从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 Spreng)中分离得到 8个化合物,其中 3-(2'-β-O-吡喃葡萄糖)-苯基-2-反式丙烯酸为一新化合物,其余为槲皮万寿菊素-7-β-O-葡萄糖甙,6-甲氧基山奈酚-7-甲基醚-3-β-O-吡喃葡萄糖甙,槲皮万寿菊素-4-甲基醚-7-β-O-葡萄糖甙,6-羟基山奈酚-7-β-O-葡萄糖甙,6-甲氧基芜花素,伞形花内酯及正三十二醇。
1997 Vol. 19 (02): 1-3 [摘要] ( 6350 ) [HTML 0KB] [ PDF 216KB] ( 3040 )
1 陈昌祥;叶海亚;申水乐;郝小江
红木荷树皮的化学成分
从红木荷(Schima wallichii(DC)Korthals)树皮中分离出 4个化学成分,经光谱解析和化学降解,分别被鉴定α-菠甾醇(A),α-菠甾醇葡萄糖甙,表儿茶素和一新的三萜皂甙22-O-当归酰酯 A1-barrigenol-3-O-[α-L-鼠李吡喃糖基(1→2]-[β-D-葡萄吡喃糖基(1→2)-β-D-半乳吡喃糖基(1→4)]-β-D-葡萄糖醛酸甙。
1997 Vol. 19 (02): 1-3 [摘要] ( 5608 ) [HTML 0KB] [ PDF 276KB] ( 2672 )
1 王佳;赵勤实;林中文;孙汉董
毛萼香茶菜中的三个新的对映-贝壳杉烷型二萜
从采自云南省江川县的毛萼香茶菜(Isodon eriocalyx)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 3个新的6,7-螺断-对映-贝壳杉烷型二萜:表毛萼甲素,毛萼晶N和毛萼晶O;同时还分离到2个已知化合物:毛萼甲素及毛萼晶L,并修正了毛萼甲素的结构。
1997 Vol. 19 (02): 1-3 [摘要] ( 5653 ) [HTML 0KB] [ PDF 235KB] ( 2750 )
1 许奕华;刘全儒
两种黄耆属植物的新名称
李沛琼先生在《横断山豆科新分类群和新组合》一文(云南植物研究,11(3):285~303,1989)发表了一些黄耆属新种和新组合,其中仁昌黄耆和长序黄耆的拉丁学名为后出的异物同名,根据《国际植物命名法规》,此二名为不合法名称,因此无效而予以废弃。
1997 Vol. 19 (02): 1-3 [摘要] ( 4952 ) [HTML 0KB] [ PDF 25KB] ( 2256 )
1 陈善娜;刘继梅;游慧灵;朱红俊;秦志宝;洪国民;沈云光
抗寒剂和高油菜素内酯对高原水稻抗冷性的影响
抗寒剂CR-4,高油菜素内酯BR—120分别浸种和喷洒在水稻二叶期叶面上,经低温(2正负1℃ )暗胁迫 2d,根干重、根长和茎叶干重,叶片的超氧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X)活性和还原性谷胱甘肽(GSH)含量皆高于对照。抗性强的丽粳低温胁迫时清除活性氧的效果较好。回温恢复(25正负l℃,3000 lX、12h/d)l~5d、抗性不同的两个品种的SOD和POX活性、GSH和抗坏血酸(ASA)含量继续增加,丙二醛(MDA)含量都有下降。但抗性弱的秀干糯回温恢复时,清除活性氧的效果较好,POX活性和GSH含量增加较为显著。CR-4或BR—120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水稻幼苗活性氧清除系统的能力,增强了抗冷性。
1997 Vol. 19 (02): 1-3 [摘要] ( 5884 ) [HTML 0KB] [ PDF 380KB] ( 2646 )
1 曹敏;唐勇;张建侯;盛才余
西双版纳热带森林的土壤种子库储量及优势成分
作为西双版纳热带森林土壤种子库生态学系统研究的首次报道,本文采用野外样带取样与萌发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当地1类季节雨林(番龙眼、千果榄仁林)和3类次生森林(山黄麻、中平树林、半人工林)的土壤种子库储量及其优势成分。结果发现,中平树林和山黄麻林的土壤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种子,在厚度为10 cm的表层土壤中,它们的种子密度分别高达 29 945正负2267粒/m2和24 740正负 2275粒/m2。而季节雨林和半人工林土壤种子库中的种子密度仅为5905正负202粒/m2和3 345正负438粒/m2。草本植物无论是在种类还是个体数量上都是这几类森林土壤种子库的优势成分,但随着森林演替年龄的增加,其所占比例有所减少。
1997 Vol. 19 (02): 1-3 [摘要] ( 6440 ) [HTML 0KB] [ PDF 434KB] ( 2769 )
1 郑维列;姚淦
西藏密花树属(紫金牛科)一新变种
本变种与原变种的区别为叶椭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11~22.5cm,宽3.5~8cm花梗长l~1.5mm,果球形或斜陀螺形,长 4~8 mm。
1997 Vol. 19 (02): 1-3 [摘要] ( 5080 ) [HTML 0KB] [ PDF 28KB] ( 2288 )
1 岳明;周虹霞
太白山北坡落叶阔叶林物种多样性特征
对太白山北坡落叶阔叶林从不同类型、层次的丰富度、均匀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及其与环境梯度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处于中山带的锐齿槲栎林及辽东栎林的多样性较高,高海拔与低海拔处的群落多样性较低。水热梯度对物种多样性有很大影响。植物生长型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表现为灌木层的多样性指数(D)和均匀度大于草本层,而草本层大于乔木层,草本层物种丰富度最大,灌木层次之,乔木层最小。不同群落间灌木层各多样性测度指标变异最小,乔木层和草本层变化幅度较大。
1997 Vol. 19 (02): 1-3 [摘要] ( 5674 ) [HTML 0KB] [ PDF 304KB] ( 2703 )
1 顾志建;孙先凤
山茶属17个种的核形态学研究
研究了山茶属(Camellia)的9个组17个种的细胞核形态结构,它们的问期核和分裂前期染色体的构形均为球形前染色体形和中间形。体细胞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构形,即核型分别为:红山茶组:l.贵州红山茶(C.kweichowensis)2n=90=62m(2sat)+22sm+6st,2.南山茶(C.semiserrata)2n=30=23m(4sat)+5sm+2st,3.木果红山茶(C.xylocarpa)2n=60=32m(lsat)+24sm(2sat)+4st;茶组:4.大理茶(C.taliensis)2n=30=23m+7sm,5.马关茶(C.makuanica)2n=30=20m+10sm,6.紫果茶(C.purpurea)2n=30=22m+6sm+2st,7.四球茶(C.tetracocca)2n=30=2lm+9sm;油茶组:8.茶梨(C.octopetala)2n=30=2lm(lsat)+7sin+Zst,9.高州油茶(C.gauchowensis)2n=30=17十12smn+lst;连蕊茶组:10.贵州连蕊茶(C.costei)2n=30=2lm(2sat)+7sm+2st;瘤果茶组:11.红花瘤果茶(C.rubituberculata)2n=30=19m(2sat)+10sm+lst,12.狭叶瘤果茶(C.neriiflora)2n=30=19m(2sat)+9sm+2st;离蕊茶组:13.尖齿离蕊茶(C.acutiserrata)2n=30=23m+7sm;毛蕊茶组:14 文山毛蕊茶(C.wenshanensis)2n=30=20m+6sm+4st,15.长尾毛蕊茶(C.caudata)2n=60=42m+16sm+2st;金花茶组:16.显脉金花茶(C.euphlebia)2n=30=23m+7sm;小黄花茶组:17.小黄花茶(C.luteoflora)2n=30=16m+10sm+4st。No.l,3,5,6,9~15,17的核型分析为首次报道。
1997 Vol. 19 (02): 1-3 [摘要] ( 6104 ) [HTML 0KB] [ PDF 705KB] ( 2801 )
1 苏建英;王黎元
从云杉属的畸形珠鳞看珠鳞的演化
在云杉属(Picea)畸形现象调查中,发现畸形珠鳞也是常见的一种畸形现象。将畸形珠鳞进行归类、对比、并且做出一个排序:由典型的短枝式珠鳞逐步向正常的鱼鳞状珠鳞过渡。典型的短枝式珠鳞有一个较明显的轴,轴上着生若干枚鳞片,在鳞片的远轴面基部着生孢子囊(胚珠或花粉囊);过渡形态轴的珠鳞轴逐渐缩短扁化(但并未完全消失),上部的鳞片逐渐变小、数量减少,下部两枚侧生的鳞片逐渐发达,相背扭转方位约90度,然后剩下的鳞片之间逐步愈合,最终转变为正常的鱼鳞状。作者认为这类珠鳞的畸变是返祖现象,可能在某些方面反映了珠鳞的历史演变过程。
1997 Vol. 19 (02): 1-3 [摘要] ( 5700 ) [HTML 0KB] [ PDF 343KB] ( 2521 )
1 韦仲新
山茶科花粉超微结构及其系统学意义
借助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对分布于亚洲、北美洲及中南美洲山茶科17属约50种植物的花粉进行了系统的观察研究。本科花粉为3孔沟或3(拟)孔沟,近扁球形至近球形,少数近长球形。大小从 13~50 um(极轴)x13~55.3 um(赤道轴)。表面纹饰可分为皱波状(或皱块状)、颗粒状、疣状、钝刺状、网状、穴网状及近乎光滑等类型。在皱波状纹饰中,其皱脊的组成分子又可分为颗粒、念珠状结构。外壁为具复盖一柱状层结构tectate-columellate),复盖层一穿孔(tectate-perforate)或不穿孔(tectate—imperforate)。其复盖层、住状层、基层及外壁内层层次分明,但各层次的厚度及比例随不同属种而异。孢粉学资料完全支持把山茶科划分为两个亚科即山茶亚科 (Theoideae)及厚皮香亚科(Ternstroemioideae)。其区别表现在花粉大小和外壁纹饰两方面。山茶亚科花粉最长轴直径从25—55 um,并且以 35~45 um为常见;外壁纹饰多种多样;外壁结构为复盖层一穿孔,极个别为不穿孔(圆仔荷属 Apterosperma)。后一亚科花粉大小为 13~20 um,多为 15~18 um,外壁纹饰很微弱,表面几乎近光滑,仅具稀疏分布的小穴,外壁结构为复盖层一不穿孔。根据花粉特征,讨论了核果茶属(Pyrenaria)和拟核果茶属(Parapyrenaria),以及大头茶属(Gordonia)、Polyspora属、Laplacea属及圆仔荷属之间的系统学关系。最后从山茶科花粉的演化趋势并结合化石记录讨论了山茶科的系统关系及演化。
1997 Vol. 19 (02): 1-3 [摘要] ( 5778 ) [HTML 0KB] [ PDF 1025KB] ( 3135 )
1 王筱英;王培善
贵州冷蕨属一新种
Species habitu C. fragili (L.) Bernh. similis,differt pinnis oblongis, segmentis crenulatis,venulis tantum elongatis in incisuras, spinulis perisporarum longioribus plerumque 6~7 um longis.
1997 Vol. 19 (02): 1-3 [摘要] ( 5855 ) [HTML 0KB] [ PDF 75KB] ( 2380 )
1 张渝华
湖南广西泡果荠属一新种
Species affinis H. fumarioiditi (Dunn) Y. H. Zhang et H. W. Li, quae caule tenue, c. 20 cm alto, foliolis ovato-ellipticis margine 3(5)-dentatis praeditis, seminibus 2~3 (4) recedit.
1997 Vol. 19 (02): 1-3 [摘要] ( 4232 ) [HTML 0KB] [ PDF 81KB] ( 2261 )
1 李捷
中国木兰科植物修订
对中国产的木兰科植物3个大属即木莲Manglietia,木兰Magnolia和含笑Michelia进行了分类修订工作,共提出新组合5个,新异名8个,澄清2种和1亚种。
1997 Vol. 19 (02): 1-3 [摘要] ( 6581 ) [HTML 0KB] [ PDF 493KB] ( 2582 )
1 Guy Durrieu,何庆邦,Jean一paul Chanumeton et al
大孢毛杯菌在中国的报道
大孢毛杯菌 Cookeina insititia(Berk.et Curt.)Kuntze,属于肉杯菌科 Sarcoscyphaceae。采于四川重庆北碚。与云南产的印度毛杯菌 C.indica Pfister &Kausal,均属于热带和热温带成分的子囊菌。本文对二者作了形态学的比较,并讨论了华莱士线的分布关系。
1997 Vol. 19 (02): 1-3 [摘要] ( 4444 ) [HTML 0KB] [ PDF 120KB] ( 2601 )
1 李建强
赤包属的系统学研究
采用比较形态学方法,本文详细地描述了赤包属植物根、根状茎、茎、卷须、花序、花枣、花冠、雄蕊群、雌蕊群、果实、种子以及毛被的形态特征,并讨论了某些形态学性状的系统学意义。本文首次描述和记录了该属植物的传粉生物学特征以及传粉媒介,并讨论了造成该属某些种结实率低的原因。本文还根据现存赤包属及其近缘属植物的分布式样以及它们的属下分类群的系统演化式样,确定了中国的横断山系和大巴山系地区是该属植物的现代分布中心和分化中心,而中国云南南部和中南半岛北部地区的季节性山地雨林是该属植物的起源中心。在综合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本文对赤包属作了分类学修订。确认该属有22种,2变种,归并了2种和10变种。
1997 Vol. 19 (02): 1-3 [摘要] ( 6425 ) [HTML 0KB] [ PDF 1608KB] ( 2359 )